远古三代艺术史之远古暨三代艺术概述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远古暨三代艺术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创造出辉煌灿烂、蔚为壮观的民族艺术。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也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从远古到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民族艺术起源、发展和形成的初创时期。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等,像奇葩异卉,斗艳争辉,从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产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远古时代是中国原始艺术萌芽的时代。早在距今 17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华大地就已经有人类在生活。年代最早的元谋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他们用砾石打制粗糙的石器,过着狩猎采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在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正是在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他们逐渐掌握了加工石器的技术,能够打制出有一定形状而又适用的生产工具。也正是在长期打制石器的实践中,原始造型艺术萌芽了。原始造型艺术萌芽之日,也就是具有朦胧美的原始艺术产生之时。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打制石器,西侯度出土的距今180 万年的石器,就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艺术品。
到了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审美意识。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来制作石、骨、牙、蚌的人体装饰品。并且,随着打制石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利用硬度较高、颜色光泽的石料制作体积更小的细石器。细石器是一种形式更加规整固定、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原始艺术品。细石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打制石器技术的成熟。
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我们远古祖先也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这时,他们发明了农业,驯养着家畜,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制陶术,修建起半地穴式房屋建筑,从远古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跃进到原始耕种的定居生活。中国广大地区都已有了原始先民在劳动与生活。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原始艺术。可以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原始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磨制石器的发展,使石器具有了美观实用的原始石雕艺术品的性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先民,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由于制陶术的发明,裴李岗先民已制作出初具轮廓的人头和猪、羊等家畜的陶塑艺术品。原始绘画艺术被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的先民首先用于陶器装饰,创造出彩陶艺术。在积累了制作骨器经验的基础上,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又创造出原始的骨乐器,发展了原始音乐和舞蹈艺术。长江中游南岸彭头山文化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建筑。东北地区南部辽河上游的兴隆洼文化先民,使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艺术有了许多新发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原始艺术已经发展成多种形式。
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造型艺术从石器首先转移到陶器上,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创造出许多造型生动的象形陶器,使原始陶器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同时,陶塑、骨雕、象牙雕、石雕和玉雕等原始雕塑艺术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丰富的人体装饰品,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大大加强。这时,以陶埙、陶响球和骨哨为代表的原始音乐和舞蹈艺术也发展起来。最突出的成就是仰韶先民继承了先前老官台文化的彩陶艺术传统,使之呈现出艳丽多姿的面貌,并走完了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在仰韶文化的影响下,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都发展起丰富的彩陶艺术,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艺术繁荣的三个中心,对周围的原始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通过彩陶艺术的联系,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与大融合。仰韶文化大型村落建筑艺术的发现,是黄河中游人口稠密的必然产物。村落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使社会关系的作用第一次超过了血缘关系,同时,也把原始先民永远束缚在了黄土地上。
与仰韶文化几乎同时产生的河姆渡文化,代表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下游原始文化发展的杰出成就。河姆渡先民种植水稻,发明了干栏式建筑艺术,创造出许多精美的原始雕塑艺术品,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髹漆艺术。这一切都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此外,辽河流域的先民也创造出许多发达的原始艺术,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时代,原始氏族社会行将解体。这时,由于陶轮的普遍运用,促进了制陶术的进一步发展,龙山文化的灰黑陶代替了早先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黄河下游,继承大汶口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山东龙山文化先民,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蛋壳黑陶艺术。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使作为原始绘画艺术的彩陶艺术进一步繁荣起来,甘青地区成为这时我国彩陶艺术发展的一大中心。在黄河中游,中原地区河南龙山文化范围内,到处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由夯土城墙围起的城堡建筑,显示了原始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汾河流域陶寺龙山文化的原始艺术,反映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特征。在充分吸收周围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基础上,中原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
在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继承大溪文化的彩陶艺术,又创造出精美的蛋壳彩陶,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又一中心。其后的青龙泉三期文化,又发展了陶塑艺术,以擅长捏塑各种动物而闻名于世。从原始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同黄河上游一样,当黄河中下游的原始氏族社会发生严重分化,即将解体之际,它们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氏族社会传统。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却是另一种情景。继马家浜文化之后而起的良渚文化,发展起了高度发达的原始玉雕艺术、大型祭祀建筑及原始髹漆工艺,特别是它的玉雕礼器,表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不仅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文明,同时也为后来商周时代的玉质礼器提供了先例。
在中原地区立国的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代的建立,使中国的原始艺术发展到奴隶制艺术的新阶段。从此,原始艺术发展成文明时代的艺术。由于夏文化还是中国考古学上正在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有关夏代的艺术也是一个正在探索的课题,目前还不能确指哪些就是夏代的艺术。不过,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二里头文化来看,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夏代的艺术应是一种早期青铜艺术,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同时,也为商周时代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的建立,把中国古代奴隶制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建筑在青铜基础上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和工艺,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杰出成就。绘画艺术作为装饰工艺被广泛用于奴隶主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了装饰性的丝画或绢画。雕塑艺术向着高、精、尖发展,尤其是骨雕、牙雕、石雕和玉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青铜乐器大量涌现,促进了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豪华的宫殿建筑和商代王室的大型陵墓,都充分显示了商代建筑艺术的成就。特别是集雕塑、装饰和工艺于一身的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代艺术的辉煌杰作。瑰丽奇伟的青铜礼器,造型之丰富精巧,装饰之华丽繁缛,工艺之精湛细腻,都是举世罕见。它们表现出的威严和神秘的艺术氛围,只有在商代艺术中才能见到。甲骨刻辞的大量流行,使商代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同时,釉陶或原始瓷器工艺的产生,髹漆工艺的发展,贴金和锻铁工艺的出现,都汇集到洋洋大观的商代艺术宝库中,昭示着后人,震惊着来者。
周武王灭商,开创了西周奴隶制艺术。西周艺术也是一种建筑在文明基础之上的青铜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商代艺术的传统,特别是青铜礼乐器,带有浓厚的商文化特征;周原的甲骨文,也是商代流行占卜刻辞的遗风。然而,西周艺术与商代艺术又有其不同之处。周人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整套严格区分等级名份的周礼,西周艺术也就被纳入了周礼的范畴,形成一种严密的等级。以周天子为中心,诸侯、卿、士大夫分别享用不同等级的艺术,丝毫不能僭越。这一特点,在西周晚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多少代表西周艺术最高水平的周王室的艺术品,但从各地发现的一些中小奴隶主贵族所用的实物资料上,仍能反映出西周时代各种艺术取得的一些成就。像商代一样,绘画和雕塑艺术作为装饰工艺被广泛用于奴隶主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玉雕礼器,更是显示奴隶主贵族身分等级的一种标志。具有庄重造型和精练装饰的青铜礼器仍然是西周青铜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其铸铭之风的流行,促进了西周金文艺术的发展,成为我国三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大量青铜编钟的出现,反映了西周乐舞的发展。周原发现的宫室(宗庙)建筑,展示了西周早期建筑艺术的成就。而原始瓷器、髹漆和贴金工艺,都是商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玻璃料器的出现则是西周艺术的一个新成就。所有这些,都为春秋战国时代艺术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以至被后来儒家推崇为典范,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蔚为壮观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