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政治史之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
  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在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近80年的恢复和发展后,很快便开始走向衰落。历史上一般称汉殇帝到献帝十代皇帝115年(公元105- 220年)为东汉后期。在此期间,政治昏暗,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渐趋激化,终于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公开分裂和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一)外戚、宦官交替擅权
  东汉一代,除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外,以后皆为年幼即位,大的不过15岁,小的生下刚刚百余日。皇帝幼小,多由母后临朝听政,凡事多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从而形成外戚擅权、横行霸道的局面。有外戚擅权,必有宦官之祸。皇帝长大以后,与外戚发生矛盾,便依靠左右亲近的宦官,消灭擅权的外戚。而宦官攫取大权后更是穷凶极恶。东汉一代六后临朝,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局面。一方是外戚以大将军专权,另一方是宦官以中常侍擅政,两者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大体说来,从和帝到桓帝统治时期(公元89年- 159年),是外戚由盛而衰的时期;桓帝、灵帝统治时期(公元159- 189年),是宦官独擅朝政的时期。在这100年间,双方出现过四次比较大规模的争斗:第一次在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宦官郑众与外戚窦宪的斗争,结果窦宪被杀;第二次在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宦官李闰、江京与外戚邓骘的斗争,结果邓骘被杀,形成宦官与外戚共同掌权的局面;第三次在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死后,宦官孙程等与外戚阎显的斗争,结果阎显被杀;第四次在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中常侍单超等五宦官与外戚梁冀的斗争,结果梁冀被杀。此后,政权落入宦官之手,直到公元189年,外戚何进被宦官所杀,世家豪族袁绍又把宦官杀尽为止。因此,有人评论说: 东汉一部历史,从某一方面说来是一部戚宦争权史 ①。
  东汉的太后听政、外戚专权,萌芽于章帝,始于和帝。章帝对马太后一门外戚极尽宠幸,但马氏外戚基本没有干预朝政,马太后死后,马氏外戚也在窦氏外戚的排挤下迅速地衰落下去。和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外戚开始专政。和帝长大后,与宦官郑众等密谋,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收捕窦宪党羽,缴窦宪大将军印绶,迫使窦宪自杀。窦宪之死说明皇权仍有相当实力,足以控制外戚势力的无限膨胀。宦官郑众因参与夺权有功,被封为列侯,和帝常与其议事,宦官开始参预朝政。由于郑众 一心王室,不事豪党 ②,所以,在和帝统治时期,宦官并没有擅权为患,对东汉政治尚无重大影响。
  ①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第 256-25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②   《后汉书?宦者列传》。
  1。邓太后临朝听政公元105年,和帝死去,皇后邓绥与其兄邓骘立刚生下百余日的少子为帝,是为殇帝。邓绥即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邓太后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16岁入宫后,于永元十四年被和帝立为皇后。和帝在世时,她表现得十分恭谨,还故意不让邓氏外戚入居高位, (和)帝每欲官爵邓氏,
  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①。殇帝继位后,她立即封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骘的兄弟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为侍中。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继位不到一年的殇帝夭亡,为继续维持母后临朝、把持朝政的局面,邓太后与邓骘兄弟定策,立清河王之子、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安帝继位后,邓太后依旧临朝听政, 号令自出 ,并加封邓骘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食邑各万户,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又拜邓骘为大将军辅政。为临朝听政,邓太后虽然依靠邓氏外戚,却吸取了窦氏外戚倾覆的教训,注意避免邓氏势力的扩大。她曾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和南阳太守,要求他们严格管束邓氏姻戚和宾客,如有犯法, 勿相容护 , 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 ②。邓氏外戚 追观前世(外戚)倾覆之诫 , 犹有庶几戒惧之情 ,经常 母子兄弟,内相敕厉,冀以端悫畏慎,一心奉戴 ,以求 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基于这种心理,邓骘在被封为上蔡侯时便再三上书辞让不受,表示 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 ③。邓骘之子邓凤曾私受中郎将任尚马匹,后来任尚犯法坐官,邓骘主动将妻子及邓凤送官请罪。其母亲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去世后,邓骘卸任回乡守孝。期满回京后,诏令恢复官职继续辅政,经屡次辞让,同意其不任官职,仅为奉朝请④。
  据吏书记载,邓太后临朝听政以后, 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 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地主豪强继续疯狂地兼并土地,致使流民问题更加严重。邓太后继续执行明帝以来的一贯政策,不断假民公田和赈济灾民,并数次免除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田租、赋役。她还曾数次诏减后宫费用,邓骘也比较注意罢力役,崇节俭。邓太后还注意平理刑狱,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就各地官吏不执行历年赦免罪囚命令一事,下诏重申 皆复为平民 ②;在其临朝听政的16年期间,曾六次大赦天下;她曾亲录囚徒,平反冤案, 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余减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 ③。这些措施当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临朝听政后期 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的记载也多为溢美之辞,但毕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确实有所缓和。
  ①   《后汉书?皇后纪》。
  ②   《后汉书?皇后纪》。
  ③   《后汉书?邓寇列传》。
  ④   汉代对退职大臣、将军及皇室、外戚,多给以奉朝请名义,使得参与朝议。
  ①   《后汉书?皇后纪》。
  ②   《后汉书?殇帝纪》。
  ③   《后汉书?皇后纪》。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去。邓太后在世时,安帝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就在安帝面前诬奏邓悝、邓弘、邓阊等欲废安帝,改立平原王刘得。安帝又气又惧,却也无可奈何。邓太后刚刚死去,安帝便立即下令将邓氏宗族免官,遣归故郡,邓骘也被抄没家产田宅,免去特进、奉朝请,遣回封国。邓骘父子及宗族其他五人皆被迫自杀。江京因迎安帝入京和诛除邓氏有功,被封为都乡侯兼大长秋,食邑三百户,王圣被封为野王君。江京还与李闰一起被提升为中常侍。二人与宦官樊丰、刘安、陈达以及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把持朝政, 扇动内外,竞为侈虐 ,④他们 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赂,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 ①。安帝曾数次派宦官及乳母王圣之女伯荣前往甘陵扫墓,他们 负宠骄蹇 , 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 , 侔与人主.地主官吏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 征役无度,老弱相随,动有万计 ②。一些官吏也竟相阿附宦官,他们甚至 邪谄自媚 ,赂遗仆从 ③,如侍中周广、谢恽便与中常侍樊丰 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他们甚至伪造诏书,征调司农钱谷、木材,为自己建造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为了顺利地把持朝政,江京等宦官还勾结帝舅大将军耿宝、皇后兄大鸿胪阎显等外戚。
  在安帝统治时期,虽然表面上看是宦官、外戚共同把持朝政,但实际上是宦官居于主导地位,外戚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和并讨好他们。如耿宝曾荐举李闰之兄为官;阎皇后也借助江京、樊丰等宦官之力,共同诬陷皇太子,将其废为济阴王。
  2。阎氏擅权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三月,安帝死于巡幸途中。阎皇后与江京、樊丰等合谋,秘不发丧,以防大臣拥立被废的皇太子继位。四天后,迎立久病不起、年仅八岁的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阎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
  阎显将樊丰等宦官及帝舅耿宝视为 久专国政 的障碍,便唆使朝臣控告帝舅耿宝、中常侍樊丰等 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省禁,更为唱和 ,遂以大不道 的罪名将耿宝贬为则亭侯,遣就国,耿宝被逼自杀;中常侍樊丰和依附于宦官的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皆下狱死,其家属被流徙到日南郡比景县;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及其女被流放到雁门;王圣的女婿、黄门侍郎樊严和谢恽之弟、大将军长史谢宓也被处以苛刑,其党羽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曾经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完全为阎氏外戚所代替,唯一幸免的宦官江京孤掌难鸣,只好投靠阎氏外戚。至此,阎太后临朝,其兄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辅政,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
  正当阎氏志得意满之时,年幼多病的少帝于延光四年十月病死,宦官孙程等19人趁新帝未立之机发动政变,斩杀江京,胁迫李闰共迎废皇太子、济阴王刘保继帝位,是为顺帝。权势显赫的阎显虽手握兵权,但闻讯后竟 忧迫不知所为 ,终于被捕获入狱,阎景在被擒当夜即死于狱中。
  顺帝因孙程等19人拥立有功,遂尽封其为侯。孙程等飞扬跋扈,上殿时竟敢呵叱左右。与孙程同时被封侯的黄龙、杨佗等9人还与顺帝乳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孙程临   死前请求将封国传给其弟孙美,顺帝不但当即表示同意,而且还封其养子为侯。顺帝甚至还下诏允许宦官得以养子为后,并可以承袭封爵,此后遂成定制。
  ④   《后汉书?宦者列传》。
  ①   《后汉书?杨震列传》。
  ②   《后汉书?郭陈列传》。
  ③   《后汉书?郭陈列传》。
  3。跋扈将军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立东汉开国功臣梁统之后梁妠为皇后。
  其父梁商先后被任命为执金吾、大将军等职。由于其势力不但不足以独揽朝政,而且也不足以与宦官集团对抗,故梁商一面结交宦官曹节、曹腾、孟贲等,一面宠络人心, 每有饥馑,辄载租谷于城门,赈于委馁,不宣己惠 ①。
  梁商的这些做法果然取得了成效: 京师翕然,称为良辅,帝委重焉 ,其地位日趋巩固。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宦官、中常侍张逵等告梁商与曹腾等阴谋政变,废立皇帝,此举不但没有扳倒梁商,张逵反而被处死。这清楚地说明梁氏外戚的势力已经超过宦官集团。到梁商死后,其子梁冀掌权,使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顺帝死去。年仅2岁的刘炳继位,是为冲帝。
  梁皇后临朝,以梁冀辅政。梁冀 侈暴滋甚 ,安定朝那(宁夏固原东南)
  人皇甫规只因在举贤良方正时,建议梁冀兄弟应当 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邹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 ,便被梁冀 几陷死者再三 ①。
  冲帝在位不到一年即于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死去。梁太后又与梁冀定策,迎立章帝玄孙、8岁的刘瓒为帝,是为质帝。质帝 少而聪慧 ,因不满于梁冀的骄横,在上朝时目指其对大臣说: 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听说后,竟命人将质帝毒死。
  质帝死后,梁冀欲立准备与其妹结姻的刘志为帝,但众朝臣皆推 年长有德 、 明德著闻 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乃说服梁太后罢免坚持立刘蒜的李固,然后以唯梁冀之命是听的胡广为太尉,终于立15岁的刘志为帝,是为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桓帝封梁冀一万三千户,其弟梁不疑为颍阳侯,弟梁蒙为西平侯,梁冀之子梁胤为襄邑侯,各万户。八月,立梁冀之妹为皇后。从此,梁冀 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连皇帝也不敢 有所亲豫 ,为了讨好他,特别准其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 , 每朝会,与三公绝席 , 宣布天下,为万世法.②朝中大小政事皆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然后再到尚书台办理手续。辽东太守侯猛因拜官后未到梁府礼谢,竟被借故斩首。下邳人吴树就任宛令前辞别梁冀时,因为拒绝其请托,诛杀了数十名为害地方的梁冀宾客,结果被其设酒毒死。汝南人袁著上书要求损抑梁冀权势,被梁秘密追杀,袁著变易姓名,四处逃亡,仍无法躲避,终被秘密杀害。其好友胡武因被株连,全家60余口皆被杀死。他还在河南城西建起一座兔苑,一名西域商人因误杀一兔,因此被株连而死者竟达10余人。
  梁冀和他的妻子孙寿,都穷奢极侈,大肆搜刮财富。其在洛阳周围的木苑, 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尽千里.各地调发的物资以及四方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先送往梁冀府中,然后才能献给皇帝。他还将数千名平民掠为奴婢,称为 自卖人.梁冀的骄横跋扈到他的两个妹妹——梁太后和梁皇后死去以后,便走到了终点。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左悺、徐璜、唐衡等五名宦官密谋,于公元159年(延熹二年)八月,派禁军包围梁府,收梁冀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其妻自杀,梁氏及其妻孙氏诸宗族,年无长幼,皆论罪弃市。数十名与其有牵连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都被处死,故吏、宾客被免官黜陟者多达200余人,一时 朝廷为空. 穷极满盛 的梁氏外戚遭到致命打击, 百姓莫不称庆.梁冀被没收的家财,拍卖后达30多亿,等于东汉王朝半年的租税收入。
  ①   《后汉书?梁统列传》。
  ①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②   《后汉书?梁统列传》。
  4。五侯肆虐单超等五人因诛灭梁氏有功,被同日封侯,人称 五侯.此外,还封宦官侯览、赵忠等8人为乡侯,从此 权归宦官,朝廷日乱.单超早死,其余四人日益专横,他们极其挥霍,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这些失去生育功能的宦官们,甚至还霸占良人美女,娶妻妾,蓄养子。中常侍侯览大肆聚敛,贪赌以巨万计,前后霸占民田180顷,住宅381所,他还模仿皇宫修建大规模的住宅,高楼池苑,堂阁相望。
  这些宦官的宗族亲戚以及宾客徒属,也都依仗权势,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如同盗贼一样。侯览的哥哥侯参出任益州刺史,对境内稍为富足的人,动辄便诬以罪名,诛灭全家,前后吞没的财物多达几十万。徐璜之侄徐宣曾向下邳李家求婚被拒绝后,在出任下邳令时,公然率吏卒到李家将人抢走,用箭射死后埋尸县衙。事发后被东海令黄浮论罪诛杀。徐璜向桓帝告状,桓帝竟将黄浮判刑服劳役。侯览和小黄门段珪的仆从宾客侵犯百姓,劫掠行旅,被济北相滕延捕杀数十人,滕延竟以多杀无辜的罪名被免官。是非完全颠倒了,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们为 左回天(谓左悺势能回天),具独坐(谓具瑗骄贵无偶),徐卧虎(谓徐璜恶似卧虎),唐两堕(谓办事没有一定准则,恣意横行) ①。至此,宦官专权达到了高潮,朝政极为混乱,百姓不堪忍受,纷纷反抗,起为寇贼。
  5。外戚、宦官火并桓帝于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死去,十二岁的刘宏继位,是为灵帝。
  桓帝的皇后窦氏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其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窦武和太傅陈蕃密议诛除宦官势力。正当他们积极部署准备动手时,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双方对阵阙下,宫内宫外,一片混乱。最后,窦武所率北军士兵被击溃,窦武被困自杀,陈蕃亦被处死。事后,窦太后被软禁在云台,灵帝则完全被宦官控制。窦武诛杀宦官不成,反被击垮,说明宦官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动摇了。
  曹节、王甫等宦官控制政权后,权势日盛,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迁中常侍,其他参与政变者也都被封侯食邑。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些宦官的父兄子弟也 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 ①。这些人无恶不作,为害地方。曹节之弟曹破石为越骑校尉,竟然霸占下属军官之妻。王甫的养子王吉年仅20余岁,便被任命为沛相。他性格残忍,判案苛刻惨毒,株连甚广。凡被处以死刑的人,都要陈尸车上,标明罪状,巡行示众。遇到夏天尸体腐烂,则用绳子串连其骨,必得遍游沛国诸县而后止,见到的人无不惊骇恐惧。王吉在沛国任职五年期间,竟处死了一万多人,使沛国百姓人人自危。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司隶校尉阳球趁王甫休沐时,上书奏请灵帝批准,处死王甫及为虎作伥的太尉段颍等人。同年,曹节便罗织罪名,将阳球等几个决心诛除宦官的正直官吏处死。此后,以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继续把持朝政。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曹节死去,宦官张让、赵忠等12名中常侍又被封侯。灵帝对他们宠幸无比,甚至宣称: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②。在皇帝的纵容之下,张让等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其家奴也 交通货赂,威形显赫.各地奸猾之人,更争相向宦官行贿,以图升官。扶风人孟佗因以珍玩物品贿赂张让,竟得以就任凉州刺史。
  ①   《后汉书?宦者列传》。
  公元189年灵帝死后,14岁的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结果,宦官提前下手,矫太后诏,诳杀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尽诛宦官2000多人。此后,董卓进京,赶走袁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改立汉献帝,从此,东汉皇帝又掌握在地方军阀的手中,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外戚集团则随着皇权的衰落而瓦解。
  (二)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使东汉政治更加黑暗腐朽,东汉王朝危机四伏。
  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另外,宦官和外戚及其爪牙控制了选官大权,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贿赂公行,当时人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①。选官制度的混乱,严重地堵塞了太学生和各地郡国生徒入仕的出路,引起强烈不满。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促使这些官僚、士人起而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要求革新政治,并对时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不畏权势的人物进行赞扬,逐渐形成了所谓 清议 ,即社会舆论。
  官僚、士人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大体上可以分为顺帝以前和桓灵时期两个阶段。
  顺帝以前,反对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还只是局限在少数人中间,没有形成一股势力。早在章帝统治时期,太尉郑弘就上书指出外戚窦宪 权势太盛 及其宗族、宾客 在官贪残 ;和帝时,尚书仆射乐恢也以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 为由,要求皇帝、太后限制窦氏外戚的势力发展。安帝时,杜根针对邓太后临朝、邓骘辅政,上书主张 安帝年长,宜亲政事 ①。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司空周章甚至还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邓太后,诛邓骘,终因事泄被迫自杀。
  桓帝继位以后,梁氏外戚专权, 跋扈将军 梁冀胡作非为,政治更加黑暗,因而有更多的官僚、士人投身到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来。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形成一股势力,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是分不开的:第一,外戚在同宦官争夺权势的过程中,一般都很注意笼络士人,表彰儒学。如邓骘曾荐举 明经博览,无所不穷 、号称 关西孔子 的杨震为太仆;顺帝时,梁商辅政,特地推荐名士李固为从事中郎,尽管他对李固的建议 不能用 ,在表面上还是相当尊重。这些 天下名士清议 的内容,往往能够左右士大夫在仕途上的进退。他们一般都不满于外戚、宦官专权,因而,在当时政治极端腐败的情况下,这种清议在士大夫中间还是起到一定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第二,东汉王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统治,提倡儒学,对太学十分重视。安帝、顺帝统治时期还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
  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 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②。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清议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
  ②   《后汉书?宦者列传》。
  ①   《抱朴子外篇》卷 15 《审举》。
  ①   《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在反对梁冀专权的斗争中,出现了很多敢于直言、不畏强暴的官僚士人。
  如质帝死后,在围绕立帝问题上,太尉李固和杜乔面对梁冀 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 的蛮横态度,坚持主张立 年长有德 、 明德著闻 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桓帝继位后,李固、杜乔被梁冀罗织罪名,下狱处死。梁氏外戚被诛灭后,宦官集团独霸朝政。白马令李云公开露布上书,揭露宦官统治 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 的现象,被逮捕下狱。弘农郡五官椽杜众对李云的忠谏行动十分赞赏,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同日死。李固、杜乔和李云、杜众的斗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同情,时人称此四人为 前后李、杜 ,名满天下。
  继 前后李、杜 之后,司隶校尉李膺成为反对宦官集团斗争中的领袖人物。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令,因贪残无道畏罪躲到张让的家中。李膺亲率吏卒到张让家中将其捕获法办。此后,宦官稍有收敛,李膺声誉更高,人们以受到他的接待为荣,称为 登龙门.尽管李膺等官僚士大夫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握有实权的宦官集团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终于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开始反扑了。
  当时,河内郡(河南武陟西)人张成以占卜吉凶结交宦官。据说他推算到将要大赦,便故意令其子杀人。任河南尹的李膺将其捕获后不久,政府果然大赦。李膺非常愤怒,不顾诏令,将其处死。宦官集团以此为借口,唆使张成的门徒上书,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串连郡国学生,互相联系,结成死党,诽谤朝廷,扰乱社会风俗。早已被宦官集团控制的桓帝大怒,下诏逮捕 党人 ,因此案受牵连者多达二百余人。李膺在狱中供辞故意牵连宦官子弟,宦官害怕受到牵连,加之太尉陈蕃极力劝谏,外戚窦武也上书请求,桓帝才宣布赦免党人不再治罪,但仍将其全部罢官归家,并终身禁锢,永远不许再作官。这就是第一次 党锢之祸.桓帝死后,灵帝继位,太后父窦武以大将军身份辅政。窦武不满于宦官专权,解除党锢,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并与陈蕃密谋诛除宦官势力。但因事泄,窦武、陈蕃等反为宦官所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趁机上奏搜捕党人, 党锢之祸 再起,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俱被处死,其他因陷害、牵连者六七百人,分别被流放、禁锢和处死。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太后死,有人在洛阳朱雀门书写反对宦官的文字,称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宦官集团再一次大捕党人及太学生至千余人,凡与宦官有隙者,亦被牵连在内。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触犯宦官忌讳,复操纵灵帝下诏,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 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大起义,东汉政府才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宣布解除 党锢 ,赦免党人,起用他们镇压起义军。
  ②   《文选》卷 1,班固《东都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