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政治史之无为而治的西汉王朝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无为而治的西汉王朝
  (一)汉初的统治政策——黄老思想
  文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汉初以来风行于世的黄老思想。
  老子和庄子创道家学派以后,其成员为标榜道家学派渊远流长,一些人将黄帝说成是道家学派的最早始祖。到西汉初年,黄老并称的说法开始出现。
  黄老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发展和继续。陆贾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最早倡导者。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陆贾曾对刘邦说:陛下虽然是在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家,应该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刘邦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令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陆贾以黄老学说为指导,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写了一本名为《新语》的书,提出必须实行 无为而治 的黄老政治思想,才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陆贾在书中,深刻地揭露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由于对人民实行重赋敛,繁徭役,严刑罚所致。
  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不要过多地干涉,要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可以减少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陆贾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刘邦的称许,他写的十二篇《新语》,每向刘邦上奏一篇,刘邦都 未尝不称善 ①,并依照陆贾的建议,推行 与民休息 的政策。此后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统治期间,都有意识地、自觉地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加以推广运用。
  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盛行了60多年,直至成为 一个时代精神,或作一个时代的趋势。 ②甚至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 黄老政治。 汉初实行的黄老政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因循旧制。黄老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 因.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就是要求在治理国家时,尽量对过去的制度不加改动,即使客观形势要求变化,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变动。根据这一原则,汉初包括皇帝以下的官僚机构在内的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旧制,即所谓 汉承秦制 ,只是后来才在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如在中央官制上,沿续了秦的三公九卿制,甚至连官名也基本相同。
  汉初,设丞相,后改称相国,再改为左、右丞相。丞相有独立的办事机构,称丞相府或相国府。丞相之下,有丞相长史二人协助丞相处理政务。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常以列侯担任。西汉初年,丞相的权力很大,不仅总理中央行政事务,协助皇帝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总领百官奏事,而且还有权任免四百石以下官吏,负责郡国上计,考课百官与奏行赏罚。丞相之所以具有如此重权,与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和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无关系。汉初,太尉和御史大夫与丞相并列为三公。太尉是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汉初或置或不置,大抵有军事则置,事毕即省,不置时其职事并入丞相府。卢绾、周勃、灌婴曾先后任此职。汉初的御史大夫职掌副丞相事,总领图书秘籍、四方文书以及监察百官之职,同时任御史大夫府长官,率御史府的属员监察百官。
  ①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②   张维华:《西汉初年对于刑律的修正》,《文史哲》1982年第 5期。
  西汉初的九卿一如秦代设置,但其名称屡有变化:
  奉常,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太常;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光禄勋;卫尉,景帝初改称中大夫令,旋复改为卫尉;太仆名称未变;廷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改为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称大理;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宗正,平帝元始四年改称宗伯;治粟内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少府,在秦为皇帝的私府,掌管皇室的私财及吃、穿、住、用等杂物,西汉初期沿用之,后至武帝时,少府开始向政务机关过渡。
  据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的目的是为了 明简易,随时宜 ①。如果说汉初的政治制度与秦代制度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延续了楚汉战争以来的诸侯封国制,从而形成了与秦单纯实行郡县制不同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曹参。他从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
  始任齐相。到任后,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②。曹参根据盖公的建议治理齐国,果然使齐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相国, 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由于无所事事,便终日饮酒作乐。当惠帝责问他时,曹参回答说:陛下和我本人的才能都不及高祖和萧何。既然他们早已把一切制度法令规定得很明确了,我们只要恪尽职守, 遵而勿失 就可以了。
  另外,曹参选拔官吏时,凡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专门任用 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①。这些官吏 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从而形成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无论是 汉承秦制 ,还是 萧规曹随 ,对于经过长期战乱的汉初社会而言,都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刚刚脱离了战乱之苦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希望社会制度无休止地变动,汉初的黄老统治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因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与民休息。黄老学说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②。
  基于这一原则,汉初的统治者十分注意 与民休息.惠帝和吕后统治的十五年中间(公元前194年- 前180年),很少兴动大役。惠帝时两次发农民修筑长安城,每次为期都不过一月,而且还都是在冬闲的时候进行的。
  第三,约法省禁。刘邦入关中时曾 约法三章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丞相萧何参考秦代法律, 取其宜于时者 ,制定了一部《九章律》,包括 盗 、 贼 、 囚 、 捕 、 杂 、 具 、 兴 、厩 、 户 律。此后的几十年中,统治者不断地对《九章律》中沿袭下来的秦的苛法加以汰除,如高帝时萧何 除参夷,连坐之罪 ,即废除 族刑 和连坐之法;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又 除挟书律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再次重申 除三族罪、妖言令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尽除收帑相坐律令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令 除肉刑 ,将黥、劓、刖左右趾等肉刑分别改为笞三百、五百,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又将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进一步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同时还规定执行笞刑时所用的箠, 笞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由于汉初的法制禁罔疏阔 ,所以在惠帝和吕后时期, 刑罚用稀 ,至文帝时,更是 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虽然汉初 约法省禁 的记载与实际执行的情况有一定距离,但与秦的严刑苛法相比,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促进作用。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
  ②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①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②   《道德经》。
  第四,提倡节俭。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节俭,其中尤以文帝为甚。
  据史书记载,他在位23年中间, 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曾经计划建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需用百金,便说: 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结果作罢。文帝宠幸的慎夫人在穿着上也十分节俭, 衣不曳地.文帝死时还特别提倡薄葬,他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他要求自己死后所葬之处霸陵 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 ①。考古工作者通过调查确实证明了史书上霸陵 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的记载②。
  第五,实行 轻徭薄赋 ,奖励农耕的经济政策。汉初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主要赋税田赋和租税一般都在 十五税一 至 三十税一 之间,这种赋税标准和秦代相比,大大地减轻了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初,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连年战乱导致的天灾人祸,使西汉初年的人口锐减,刘邦路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时,见到那里的户数从秦末三万多户减至五千多户时,还高兴地称道这个城市的繁盛同当时的洛阳城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依据黄老思想,对农民采取了让步的政策。西汉初年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繁荣。到文帝和景帝统治时,社会经济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史记?平准书》中说:长安国库里的钱有几百万万,串钱用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而仓库里新粮压旧粮,甚至堆放在露天地上,腐烂得不能吃了。
  (二)吴楚七国之乱
  汉初推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世称道的 文景之治 ,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导致了公开反叛中央政府的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以后,面对广大的地区,深感无力控制。
  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次兄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①、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①。刘邦为防止诸侯王位被异姓篡夺,还特地杀白马为盟,立誓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①   《汉书?文帝纪》。
  ②   《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西汉诸陵位置考》。
  刘邦在世之时,由于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封,羽翼未丰,或年龄尚幼,还没有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刘邦死后,由于文帝是以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为宠络刘氏宗室,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此时各诸侯王业已长大,他们在自己封国内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宫制百官同制京师 ②,甚至有的诸侯王 不用汉法 ,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③。这种情况严重地削弱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终于酿成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反叛。
  刘兴居是齐王刘肥之子。由于他曾与众大臣拥立文帝有功,被封为济北王。但他仍对自己的地位不满,便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乘匈奴寇边、文帝亲至太原(今太原市西南)督军作战之机,在后方举兵反叛。文帝闻讯后,立即派柴武率军10万前往平叛,同时还下诏宣布叛军凡投降者一律赦免,并恢复原官职。结果叛军望风瓦解。八月,刘兴居被俘自杀。一场为时仅三个月的叛乱被迅速平息,但诸侯王 尾大不掉 的形势并没有任何改变。刘兴居的反叛只是一个信号,而更大规模的反叛活动接踵而来。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自恃最受高祖刘邦的宠爱,从在封国内 数不奉法 甚至 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 ①发展到准备勾结匈奴和闽越,发兵反叛的地步。文帝发觉以后,废其王位,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刘兴居和刘长的两次叛乱引起了朝中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些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贾谊。
  ①   刘邦先封刘喜为代王,后因匈奴伐代时刘喜弃国而逃,被废为合阳侯。高帝十一年(前 196年)立其子刘濞为吴王。
  ①   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②   《汉书?诸侯王表》。
  ③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①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贾谊是洛阳人,18岁时以才闻名郡中。文帝即位后被征为博士,逐渐受到器重,20余岁时即被升迁为太中大夫。文帝还准备授之以公卿之职,后由于受到朝中老臣的阻挠,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改任梁王太傅。贾谊在梁王太傅任内目睹了刘兴居和刘长的叛乱后,上疏文帝,痛陈天下形势。贾谊在这篇后来被称为《治安策》的著名上疏中,提出汉政权危机四伏,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其中 可为痛哭者一 ,即是指迅速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他说:现在天下虽然显得还很安定,是因为各诸侯王大多还年龄幼小,汉政权派去的太傅、丞相尚掌握实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亲兄长之子的刘兴居和亲弟弟的刘长尚且反叛,数年以后各诸侯王长大,汉政权派去的太傅和丞相皆以年老体弱而被诸侯王的亲信所替代,那时如果再出现反叛便很难平定了。贾谊接着指出:从异姓诸侯王的反叛可以看出, 大抵强者先反 ,所以他建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不引起巨大的震动,最好是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即在诸侯王死后,将其封国分割成数个王国以封其子孙,虽然诸侯王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每一个封国的面积却愈来愈小,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强大的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关系便如同 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①。
  文帝接受了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建议,于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分别将淮南王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又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不过,文帝虽然采取了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诸侯势力的急剧膨胀。吴王刘濞在惠帝、高后时即利用吴地的盐铁之利,招天下亡命者前来铸钱、煮盐,牟取暴利。到文帝时,刘濞更是肆无忌惮,其子在京师被皇太子误杀后,刘濞便心怀怨愤,称疾不朝。文帝对他百般容忍,甚至赐给他几杖,允许他可以不入朝。但刘濞却变本加厉。为笼络人心,他竟保护各地逃到吴国的罪犯, 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②。
  针对这种情况,身为太子家令的颖川人晁错提出用削夺诸侯封地的办法抑制其势力的发展,没有为文帝所接受。文帝死后,景帝即位,晁错先后任内史、御史大夫,他再次提醒景帝注意吴王刘濞的动向,建议削夺诸侯的封地。他强调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③经过晁错的建议,景帝下决心在公元前154年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了楚王戊、赵王遂和胶西王卬的部分封地。
  景帝的这一举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心怀不满,而未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终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景帝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豫章郡。吴王刘濞闻讯后,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发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共聚众30余万人,号称50万,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 吴楚七国之乱.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先攻梁,再围齐,前锋直指今河南东部。景帝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听信了爰盎的谗言,将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但叛乱的诸侯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公然自称东帝 ,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当此之时,景帝才恍然大悟,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
  太尉周亚夫奉命率36将军出蓝田经武关至洛阳,出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叛军士卒粮尽援绝,终于自行崩溃。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企图以东越为据点,待站稳脚跟后再卷土重来,但东越人不愿依附刘濞,遂将他诱杀,献其头于汉朝。此后,其他诸侯王的叛军也相继被击败,纷纷投降,叛乱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被平息。
  ①   《汉书?贾谊传》。
  ②   《汉书?荆燕吴传》。
  ③   《汉书?荆燕吴传》。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景帝下决心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首先,他继续推行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计划,先后分封了13个皇子为诸侯王。
  其次,下令取消诸侯王任命封国官吏的权力,并不准他们干预封国内的政治事务。至此,诸侯王国虽仍然存在,却与郡一样成为中央直接统辖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了,诸侯王由于失去了政治权力,其身份也和大地主相差无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