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政治史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族杂居,互相影响,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秦灭六国后,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征服 百越 ,统一岭南
越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史书上之所以称之为 百越 ,是因为他们的分支很多。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 百越 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标志。在秦统一前,多数地区已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阶段,但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习俗,如 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 ① 兄死弟妻其嫂.②文化上,也有着与中原迥然不同的特征。其中, 断发纹身 和使用铜器为最显著特征。尤其 铸铜为大鼓 是越人所独有。在服饰与其他生活习惯方面也与中原有很大区别。如穿衣 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贯头 ①小孩七、八岁以后都要拔牙,以及 悬棺葬 等等。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又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令尉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进攻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遭到越族顽强抵抗。
又因运粮困难,不能获胜,相持三年之久。秦始皇为了解决进攻南越的供应问题,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灵渠,勾通了粮道,才将越族打败。越族被迫藏于山林,准备反攻。后乘秦军不备,半夜出击,大败秦军,杀死了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军,才最后征服越族,统一了岭南地区,建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此,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原移民与越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南夷是居住在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各少数民族的总称。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氐、羌、濮等数十个民族。他们自成部落。但因交通不便,各族间很少联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 五尺道 ,沟通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秦国并置吏进行管理,把关中和川、云、贵连成一片,使这些少数民族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① 《后汉书?南蛮传》。
② 《三国志?薛立宗传》。
①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 1984 年出版。
(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商、周时期称ǎ狁,战国时始称匈奴。他们活动于北至贝加尔湖,南达阴山的广阔区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善射鸟鼠狐兔,好骑马奔驰,食咸畜肉,穿兽皮缝制的旃裘。战国后期,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仗恃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秦、赵、燕等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民进行侵扰,抄掠财物,争夺牧场,使这里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当时由于各国忙于兼并,无暇外顾,一般对匈奴都取守势, 筑长城以拒胡.在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趁中原战事方酣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的 河南地 ,对秦构成严重威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这一威胁,于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一举 悉收河南地 ,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并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在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还迁内地人3万户到北河、榆中(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这次大规模移民,既有效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南下抢掠,也促进了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意义。
在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王朝在原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五千余公里、举世闻名的长城。长城,在我国历史上曾有20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总长度大约在10万里以上。但大规模修筑则有三次: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统一后的这次修建,全长一万多里。第二次在汉朝。西起新疆,东止辽东,全长2万多里。第三次在明朝。西起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东到鸭绿江,全长12700多里。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现今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炎黄子孙的历史文明。在当时,对于抵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骚扰,保障中原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天,她已成为人类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遗产名单,是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上所能见到的地球上两个人类建筑之一①。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① 另一为荷兰拦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