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思想史之东汉前期的经学、神学与《白虎通义》

时间:2024-07-05访问:10来源:历史铺

东汉前期的经学、神学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又叫《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它是东汉章帝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集的经学会议的总结,是由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出面在协调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各派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一经学。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建立官方的经学思想体系的终结。
  (一)汉代建立统一的封建统治思想的历程与《白虎通义》一书的形成
  为了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汉代的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强化封建思想的统治。在西汉武帝到东汉章帝的二百年间,经过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过汉宣帝 诏诸儒讲《五经》同异 的 石渠阁会议 ①和东汉章帝时的 使诸儒共正经义 的 白虎观会议 ②,封建统治思想在儒家经学的形式下逐步走向统一,并最后在皇帝亲自 称制临决 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部 汪汪乎丕天之大律 ①的经学理论法典——《白虎通义》。对于汉代的这个强化思想统治的过程,《后汉书?章帝纪》有这样一段记载: (章帝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
  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光武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明帝)永平元年,长水校尉(樊)倏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章帝建初四年)
  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阁故事,作《白虎仪奏》。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历史事实:(1)汉代建立统一的封建统治思想是从汉武帝开始的。针对汉初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②的局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 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 ,使儒家从此由子学上升为经学而成了封建思想的正统。由于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所用的 经 书皆用 今文 写成,故当时的经学被称为 今文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汉代建立统一的封建思想的第一步。(2)汉宣帝时有所谓的 石渠阁奏议.儒学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后,在西汉中期形成了众多的今文经学派别,但是在当时真正受到汉武帝赏识的实际上主要是董仲舒在吸收道家、阴阳家思想资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春秋公羊学 ,因此武帝时的官方哲学只是公羊学派的一家之言。这种情况引起了其他经学派别的不满,尤其是随着以发挥《春秋》 义理 为己任的另一派—— 春秋梁学 势力的不断壮大,今文经学内部的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了。为了缓和经学内部的分歧与冲突并使经学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汉宣帝在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召开了一次平《公羊》、《谷梁》同异的会议,结果在宣帝与五经名儒萧望之的扶植下,《谷梁》获得了与《公羊》相并列的地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又 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共议,上亲称制临决焉 ①,由皇帝亲自出面来解决今文经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分歧,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结论,并在原有博士基础上,增立 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由于这次会议是在中央殿北藏秘书的石渠阁召开的,故称 石渠阁会议.这次会议留下来了不少文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经杂议》十八篇,《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春秋议奏》三十九篇,《论语议奏》十八篇。但这些文献皆已失传了。 石渠阁会议 是汉代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缓和了今文经学各派的矛盾,使西汉今文经学由分歧走向统一,为建立统一的经学铺平了道路。这是汉代统治者为建立统一的封建思想所迈出的第二步。(3)光武时经学内部的矛盾又重新尖锐起来,而且到这时经学本身所固有的弊端也已暴露无遗。西汉后期,在经学内部除了今文经学外,又出现了谶纬神学与古文经学。王莽为了篡汉曾大力提倡谶纬,又曾利用古文经学为自己的复古改制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谶纬神学与古文经学在王莽时获得了很大发展。两汉之际, 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 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 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探求阙文,补缀漏逸 ,经学各派才又重新兴盛起来①。为了维持经学各派的平衡,光武帝采取了兼收并蓄、普遍扶植、分别利用的政策。首先是 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 等今文经学博士;不久又决定增立古文《左传》为博士②;至于谶纬,这是光武帝的命根子,他在即位之后便已 宣布图谶于天下.这样一来,经学中的三个各自独立的派别在东汉前期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是到这时,经学本身所固有的致命性的弊端也全部暴露了出来:一是经学各派各说各的,互相斗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说法,无法履行统治思想的功能;二是 五经章句烦多 ,圣人的 微言大义 已被淹没在烦琐支离的 碎语 之中,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没有力量。对于这种情况,光武帝深为不满,因此在 中元元年诏书 中便 议欲减省.汉明帝时又欲 使诸儒共正经义.(4)汉章帝时有所谓 白虎观会议.为了克服经学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汉章帝沿着光武、明帝的思想路线,采纳杨终的建议,于建初四年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 讲议五经同异 、使经学走向统一的经学会议。这就是所谓的 白虎观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今文学派的人物,有古文学派的人物,还有不少政府官员。这次会议历时很久, 连月乃罢.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经学各派求同存异,互相协调,终于在 三纲五常 的基础上实现了经学与谶纬神学的结合,经学各派开始由纷争走向统一; 三纲五常 的道德教条也在神学的外衣下以法典的形式规定了下来。
  ①   《汉书?宣帝纪》。
  ②   《后汉书?章帝纪》。
  ①   《后汉书?班固传》。
  ②   《汉书?董仲舒传》。
  ①   《汉书?宣帝纪》。
  ①   《后汉书?儒林列传》。
  ②   因今文经学家反对,不久被废。
  统治阶级以王权的力量结束了经学内部的矛盾与纷争,经学也就丧失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统一经学的建立实际上也是经学由盛到衰的开始。
  (二)《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
  依靠图谶而上台的东汉统治者们,对于谶纬神学深信不疑。《后汉书?方术列传》说: 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 《张衡传》也说: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皆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最高统治者对于谶纬的崇信,对当时的经学有很大影响。为了迎合君主而显贵扬名,东汉前期的经学家无论是今文学派的人物还是古文学派的人物皆大谈天人感应的神学。例如, 白虎观会议的倡议者杨终便曾大作赞颂汉代嘉瑞的诗篇①;在 白虎观会议 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丁鸿,也认为 人道 与 天 相通, 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 , 《春秋》日蚀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 ②。再如奉章帝之命撰写《白虎通义》的班固,也是笃信谶纬神学的,他认为 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运,得天统矣。 ③因此, 六艺并录,傅以谶记,援纬证经 ,是当时 风尚所趣然也.④《白虎通义》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产物,其世界观便只能是在继承董仲舒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基础上又大量吸收谶纬神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世界观。如果说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的 春秋公羊学 是汉代儒学神学化的开始的话,《白虎通义》则标志着儒学神学化的最后完成。
  与董仲舒认为 天 是 百神之君 、是 万物之祖 相类似,《白虎通义》也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是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的 至尊 之神—— 天.这位 至尊 的神,爱好清静,喜欢听清雅的音乐,厌恶 铿锵 之 声 ①。它不仅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而且有目的地创造了人( 人皆天所生也 ),还特意派遣它的儿子—— 天子 (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代表着它在地上统治人民( 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 )。②但是,按照《白虎通义》的说法,这位 至尊 的 天神 是 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③的。因此,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人类及其文明的产生,《白虎通义》又把《易纬?乾凿度》中的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的说法,引入了其世界观中,认为 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这样,自然界便产生了。自然产生之后,天地之间 气之精者便为 三光 、为 五行. 五行生性情,性情生汁(斗)中,斗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④人类与人类文明也随之而产生了。《白虎通义》在 至尊 之 神 天 的招牌之下,又从《易纬》那里抄来 太初 、 太始 、 太素 等说法,从表面看来这好象是认为宇宙是由 气 分化而来,而实际上这是歪曲 气 的宇宙生成论而对 天 的形成及其创世造物所作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说明。因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 天 ,而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 ①,至于 气 、 五行 ,那只不过是天 用以生成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材料,整个宇宙的生成与变化也还都是由最高的 神 —— 天 安排的。
  ①   《后汉书?杨终传》。
  ②   《后汉书?丁鸿传》。
  ③   《汉书?高帝纪》 赞.④   庄述祖《白虎通义考序》。
  ①   《白虎通义?五行》。
  ②   《白虎通义?五行》。
  ③   《白虎通义?三正》。
  ④   《白虎通义?天地》。
  既然 天 造就了 人 , 人 就应事事顺应 天.尤其是 受命于天 、由 天之所立 的 天子 ,更是应该 父天母地 、 上法斗极 ②、按照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如果 天子 实行德政,其治 顺乎天 ,天神 便会降下各种符瑞以示奖赏,即: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③反之,如果 天子 在统治人民的过程中有什么 过失 ,出现了不合 天意 的地方, 天神 便会降下各种怪异的现象,以督促天子改过。即: 天之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④《白虎通义》的这套符瑞灾异之说,实是对董仲舒以来 天人感应 、 人神合一的神学迷信的照搬,没有任何新意。
  既然君主的 主权 来自 天神 的赐予,既然 天子 是 天神 的儿子,因此 天子 就应象 子事父 那样孝顺 天神.但是 天神 高高在上, 天子 却在地下, 天子 又怎样才能向 天神 表达自己的 孝 心呢?《白虎通义》认为,办法之一便是定期举行隆重的 郊祀.《白虎通义》说: 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祭天必在郊者何?天体至清,故祭必于郊,取其清洁也。……祭天,岁一何?言天至尊、至质,事之不敢亵渎,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也。祭天作乐者何?为降神也。 ①除了祭祀之外,君主每当从事征伐、巡狩等重大政治活动时还必须向 天神 报告: (王者征伐),出所以告天何?示不敢自专也 ②, 巡狩必祭天何?
  本巡狩为天,祭天,所以告至也 ③。为了及时地了解 天意 以便顺应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还必须建造一些感通神灵的场所,所谓 三雍特别是其中的 灵台 与 明堂 就是这样的场所。通过 灵台 与 明堂 , 天子 便可与 天神 相通。《白虎通义》说: 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
  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 又说: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④通过这样神秘的灵台与明堂 天子 便可与 天神 完全沟通了。
  ①   《白虎通义?天地》。
  ②   《白虎通义?爵》。
  ③   《白虎通义?封禅》。
  ④   《白虎通义?灾变》。
  ①   《白虎通义?郊祀》。
  ②   《白虎通义?三军》。
  ③   《白虎通义?巡狩》。
  ④   《白虎通义?辟雍》。
  《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除了在灵台上、明堂里体察 天意 外,还必须对 天神 用以生成万物并直接管辖着一年四季的更迭和万事万物变化的 阴阳 、 五行 进行考察,因为 天神 的意志是通过它所指使的 阴阳 、五行 表现出来的。《白虎通义》说: 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⑤在 五行 之中, 木 是少阳,居于东方,主管春季;火是太阳,位居南方,主管夏季;金是少阴,位在西方,主管秋季;水是太阴,位在北方,主管冬季;土是阴,位在中央,总管四季。与此同时, 天神 还派出了五帝、五神、五精坐镇五方:以木德王的伏羲是春帝,和人面鸟身骑着二条大龙的木神句芒以及青龙精一同坐镇东方;以火德王的神农炎帝与辅佐他的人面兽身、也骑着二条青龙的祝融火神以及鸟身红尾的朱鸟精等一同坐镇南方;以金德王的黄帝之子——少皞帝与左耳缠蛇、骑着二条大龙的金神蓐收以及金兽白虎精一同坐镇西方;黄帝之孙——颛项帝与人面兽身、以二条青蛇环耳、脚踏二条青蛇的水神元冥以及龟蛇同体的元武精,一同坐镇北方;以土德王的黄帝与后土神坐镇中央。①这样一来,阴阳五行、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便都被置于 天神 和 天神 派出的五帝、五神、五精的直接控制之下。阴阳五行被彻底神学化了。因此,在《白虎通义》看来, 天子 要按照 天意行事,首先就应按照 天神 派出的 五帝 、 五神 、 五精 的意志行事。而 五帝 、 五神 与 五精 又是主管 阴阳 与 五行 的。所以按照五帝 、 五神 与 五精 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要 顺阴阳 、 法五行.因为只有 阴阳和,万物序 , 五帝 、 五神 、 五精 才会满意, 天神也才会高兴, 符瑞 才会 应德而至.为了使阴阳调和,《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在春天时应亲自参加 射礼.因为 春气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达者,夫射自内发外,贯坚入刚,象物之生,故以射达之也。 ②而到了冬天,阳气微弱 , 王者承天理物 便应 率天下静 , 休兵,不举事 , 闭关 使 商旅不行.③不仅如此,就连 天子 的日常生活也应 顺阴阳 ,例如 王者所以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膳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
  王者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①总之,大到重要的政治活动,小到一日四餐,皆须 顺阴阳 而行。至于 五行 ,《白虎通义》说: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 ②;政有 五刑 , 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克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 ③;王者一娶九女,不娶同姓,是 法五行异类乃相生也 ④。
  ⑤   《白虎通义?五行》。
  ①   《白虎通义?五行》。
  ②   《白虎通义?乡射》。
  ③   《白虎通义?诛伐》。
  ①   《白虎通义?礼乐》。
  ②   《白虎通义?爵》。
  ③   《白虎通义?五刑》。
  ④   《白虎通义?五行》。
  综上所述,《白虎通义》沿着董仲舒开辟的 天人感应 的神学思想路线,以至尊的 天神 和由 天神 派遣到地下的 五帝 、 五神 、 五精 为基础,并大量吸收《易纬》中的 太初 、 太始 、 太素 等思想资料,终于建构起了一个庞大、完备的以论证 君权神授 为目的的神学思想体系。
  (三)《白虎通义》强化封建纲常的 三纲六纪 说
  《白虎通义》把封建纲常明确规定为 三纲六纪.它说: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又曰:' 敬诸父兄,六纪通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①《白虎通义》还对 三纲 与 六纪 之间的关系作了说明,指出: 六纪者,为三纲之纪者也。师长,君臣之纪也,以其皆成己也;诸父兄弟,父子之纪也,以其有亲恩连也;诸舅朋友,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纪助也。 ②为了强调 三纲 的重要性,《白虎通义》还发挥董仲舒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③的观点,用神学化了的阴阳五行来附会 三纲.它说: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④为了进一步对刚柔阴阳进行说明,《白虎通义》又用 五行 和 天 组成天土 、 火水 、 木金 三个阴阳对子,以此来配君臣、父子、夫妇。它说: 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
  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
  土者最大,苞万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五行所以二阳三阴者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隅。 ⑤除此之外,《白虎通义》还从字义上对 三纲 进行论证。例如,它说: 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繵坚也,属志自坚固。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孽孽无已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 ⑥等等。于 三纲 之中,《白虎通义》最强调的是君权,认为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巡狩》篇说: 王者巡狩,必舍诸侯祖庙何?明尊无二上也。 其次又强调夫权,认为妇女应完全隶属于男性。《嫁娶篇》说: 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也。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 另外,《白虎通义》对于师徒关系也非常重视,认为师徒如父子、如君臣。《辟雍》说: 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 朋友自远方来' ,朋友之道也。又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 ,父子之道。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
  ①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②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③   《春秋繁露?基义》。
  ④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⑤   《白虎通义?五行》。
  ⑥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总之,《白虎通义》的 三纲六纪 说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主义的君权、父权、夫权、族权,它与《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一样,对后世发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