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思想史之西汉末期的儒学改良运动

时间:2024-07-05访问:10来源:历史铺

西汉末期的儒学改良运动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儒家经学开始一统天下。但在当时的 设科射策 的影响下,儒学本身也在逐步走向僵化,形成了一种 徒为章句 的烦琐学风。《汉书?儒林传》说: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不仅如此,在西汉中叶之后,以 春秋公羊学 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更进一步堕落成了谶纬神学,致使妖言怪说盛行朝野。这种以宗教预言为核心内容的谶纬神学的盛行,不仅可以被一些野心家所利用,而且农民阶级也可以利用它来发动政治暴动。例如《汉书?哀帝纪》载: (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关东饥民举着自造的西王母筹、利用宗教迷信而进行的一次规模盛大的政治示威活动,这是农民起义的先兆。由此可见,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的儒学到西汉中后期已越来越丧失了其向被统治阶级进行道德教化以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的价值与功能,甚至还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到西汉末期,随着 农民战争的浪潮愈激而愈高,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物被现实所冲击而渐趋于清醒 ,①他们在寻求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方案的同时,也开始了向诸子各家学习以改善儒学的运动。刘向、刘歆、扬雄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刘向、刘歆改良儒学的斗争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约生于公元前77前(汉昭帝元凤四年),卒于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是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孙。刘向的时代,正是所谓 昭宣中兴 之后,西汉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这时,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程度;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和以 拥刘安汉 为名的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也非常激烈。元帝时,太傅肖望之、少傅周堪用事,提拔更生等一起辅政,图谋罢退当时擅权的外戚许氏、史氏和宦官弘恭、石显。这场斗争几经反复,肖望之自杀,周堪及其弟子张猛虽被复用,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周堪瘖哑而死,张猛自杀。更生曾生后被 下狱 、 免为庶人 ,最后废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石显等伏诛, 复进用,更名向 ,官至光禄大夫。此时,外戚王氏擅权,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体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为凤兄弟起此论也,然终不能夺王氏之权。 ②其实,刘向并不相信谶纬迷信,这从《新序》与《说苑》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新序》与《说苑》中,刘向辑录了许多古代轶事、寓言,其目的就是要破破 勘舆 、 天命 、 卜筮 、 妖祥 、 鬼神 、 死人有知 等各种迷信。例如,他曾假借管仲之口说: 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①又曾假借孔丘之口说: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②那么,刘向又为何在《洪范五行传论》中大谈符瑞灾异呢?这确如《汉书》所指出的,是 为凤兄弟起此论也 ,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①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 2卷。
  ②   《汉书?楚元王传》。
  刘歆是刘向的少子,字子骏。他曾 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经、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③。刘向死后,他继承父业,辑六艺群书,列为《七略》。刘歆提倡《逸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 古文经 ,以对抗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 今文经 ,而受到了今文经学派的激烈反对, 惧诛,求出补吏 ④,为河内、五原、涿郡太守。平帝时,王莽执政,受到重用,被提拔为右曹中大夫,后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
  王莽篡汉后,为国师。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他曾著有《三统历谱》,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 3。15047。
  1。刘歆对今文经学的批评刘歆作为西汉末期的著名学者,他曾对西汉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今文经学进行过尖锐批评。他认为今文经学 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①,根本无法达到 用日少而畜德多 ②,以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他要求 存其大体 、 玩经文而已 ,尽快结束那种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的烦琐的章句学风。除此之外,刘歆还对今文经学的以家法传授的弊端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 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达到 党同门,妒道真 ③的政治目的。刘歆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2。古文经学的兴起刘歆在对今文经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又竭力提倡古文经学。刘歆认为,当时太学中的博士们所传习的经典是在秦焚书之后、由汉初经师凭记忆口耳相传下来的,因此难免会有差错。所以这些用汉初文字记载下来的 今文经 是不完全的,不是全经,也不是真经。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向民间,则有鲁国柏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④这就是说,在刘歆看来,只有 古文经 才是真经、全经;而 古文经 又有三个来源:一是鲁恭王在孔宅坏壁中的发现;二是宫庭秘府藏书的公开;三是民间经师的传习。这三者比较起来,当然是从坏壁中和秘府中得到的经典更加可靠。因此刘歆竭力主张将 古文经 《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为博士。其重点又在《左氏春秋》。因为刘歆认为,与通过 口说 流传下来而倍受尊崇的 公羊春秋 相比,《左氏春秋》是由左丘明执笔记录下来的孔子与左丘明一起研究鲁国历史的成果,因此它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刘歆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①在这里,我们除了注意刘歆所谓只有《左传》才是孔门真传之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古文经学家刘歆的笔下,孔子已由今文经学中 受天命 的 圣王 和谶纬神学中作为 黑帝之子 的神还原成了一个研究古代制度文化的学者、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①   《说苑?建本》。
  ②   《说苑?辨物》。
  ③   见《汉书?楚元王传》。
  ④   《汉书?楚元王传》。
  ①   见《汉书?楚元王传》。
  ②   出自《汉书?艺文志》。
  ③   《汉书?楚元王传》。
  ④   以上引文见《汉书?刘歆传》。
  刘歆倡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时未能实现。但平帝即位后,王莽为了改制代汉,开始推崇古文经,因此他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官经》皆立了博士,古文经学在新朝时盛极一时,到东汉时又获得了更大发展,尤其是东汉后期,出了马融、许慎、郑玄等几位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们深究经义,兼采今文之说,在学术上占有了压倒的优势。后来经过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今文经典丧失殆尽,而古文经学却流传不绝。事隔一千年之后,在清末时今文经学才重新出现。
  3。刘氏父子对先秦诸子学的复兴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刘向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例如,刘向说: 《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① 荀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 , 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 ②。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 (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 ③。除此之外,刘向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刘歆继承父业,他在《七略》中把儒家和诸子各家并列为十家,并认为各家可以互相补充: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不仅如此,刘歆还特别强调从诸子各家中汲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兼采各家之长,方能 通万方之略.正如《易》中所说: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如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既然诸子各家皆为 六经之支与流裔 ,那么在当时 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的情况下, 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①这就是说,在刘歆看来,只有恢复诸子学的思想传统,才能在吸收各家思想长处的基础上,使儒学由僵化的经学、世俗的神学变为真正能够治国安民的 经世致用 之学。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①   以上引文出自《汉书?艺文志》中的 六艺略.①   《全汉文?管子书录》。
  ②   《全汉文?孙卿书录》。
  ③   《全汉文?列子书录》。
  (二)扬雄恢复正统儒学的努力及其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尝试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是西汉末期著名的哲学家与文学家。
  扬雄出身于 世世以农桑为业 、 有田一■,有宅一区 、 家产不过十金 的小地主家庭。他 少而好学 , 博览无所不见 , 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少壮时,他刻意学习司马相如的辞赋, 常拟以为式 ,并靠着这种抒写弘丽温雅的辞赋的本领,而受到了汉成帝的召见①。
  扬雄写赋,意在讽谏,但当他发现弘丽奢靡的辞赋不能取得讽谏的效果时,他便 辍不复为 了。因此,他在老年时,便把主要精力转向了理论研究。
  他不仅对当时极为盛行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批评,而且还开始了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尝试。扬雄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 ②《太玄》从形式上看,是模仿《周易》而写的一部占筮之书,其实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筮书,而是一部体系庞大、思虑精深的巨著,它相当充分地显示了作者对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种种现象的系统说明和独特理解,是扬雄建立起来的一个独具个性的思想体系。完成《太玄》之后,扬雄又模仿《论语》而写成了《法言》。在《法言》之中,扬雄非常详细地阐明了其儒学改良的思想,不权有对儒家神学的批判,有借孔子之名而复兴正统儒学的努力,而且还试图用道家的思想来补充儒学以使儒学更加完善。《太玄》与《法言》是我们研究扬雄思想的最主要的材料。
  1。扬雄对于神学经学的批判和其好友刘歆一样,扬雄也是西汉末期对于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进行猛烈批判的重要人物之一。扬雄认为, 五经 本身并不烦琐,也没有什么 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是后来的儒者违背了 五经 本义而使儒学变得烦琐不堪、荒诞不经的。对此,他深为不满。他说: 一閧(xiàng巷)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 ③,儒家经典已被汉儒们搞得经义纷繁、支离破碎、严重失实。尤其令扬雄不能容忍的是,汉儒们不仅使儒家经典严重失实,而且还以 巫祝之术 加以宣扬,这实在是一种堕落。扬雄说: 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矣,又以巫鼓。 ①因此,在扬雄看来,汉代的经学虽标榜出于孔门,但并无孔学之实,用他的话来说便是: 羊质而虎皮. 或曰:有人焉,自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敢问质?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②扬雄用 羊质而虎皮 的比喻批判汉代经学的支离烦琐与妖言荒诞是十分准确的。
  ①   《汉文?艺文志》。
  ①   见《汉书?扬雄传》。
  ②   《汉书?扬雄传》。
  ③   《法言?学行》。
  2。扬雄恢复正统儒学的努力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在扬雄看来,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经典是最主要的经典。他说: 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又说: 山■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 ③因此,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④,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 ⑤但是,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 塞路者 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在古时有 杨墨塞路 ,当时 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孟子。 ①这里所说的 后之塞路者 就是指汉代的 欲仇(售)伪而假真 ②、 羊质而五虎皮 ③、 学也为利 的虚伪、烦琐荒诞的官方正统经学。因此,扬雄要象孟子那样扫除 塞路者 ,为孔子儒学能在汉代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3。扬雄对于子学思想的吸收扬雄认为要使汉代儒学从烦琐不堪、荒诞不经的神学经学中摆脱出来,必须对于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尤其是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以补充孔孟儒学。扬雄说: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其槌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④又说: 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邹衍有取乎?曰:自持。 ⑤ 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 ⑥ 楚两龚(龚胜和龚舍)之絜,其清矣乎。蜀庄⑦(严遵,本姓庄,避明帝讳改庄为严)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号隋(隋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何以加诸? ⑧这就是说,在扬雄看来,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屈原皆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汉代蜀地的道家人物⑨严遵更值得称誉。在《解难》中,扬雄甚至还将孔、老并列了起来。扬雄说: 大味必淡,大音必希 , 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总之,扬雄认为以道家为主的其他诸子各家的学说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应分别加以研究以为我所用。扬雄的这种向子学学习的主张和刘歆是一脉相承的。
  ①   《法言?君子》。
  ②   见《法言?吾子》。
  ③   见《法言?君子》。
  ④   《法言?吾子》。
  ⑤   见《法言?君子》。
  ①   《法言?吾子》。
  ②   《法言?重黎》。
  ③   《法言?君子》。
  ④   《法言?问     道》。
  ⑤   《法言?问     道》。
  ⑥   《法言?吾子》。
  ⑦   严遵为扬雄之师,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⑧   《法言?问明》。
  4。扬雄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尝试扬雄在批判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基础上,竭力主张复兴仲尼之道,俨然以孔学的捍卫者自居。但这并不是说扬雄要照搬先秦孔孟的学说而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实际上在扬雄看来,圣人之道是有因有革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此,扬雄认为在继承、发扬先秦儒家正统的同时,还必须有所创新。
  他说: 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 ①又说: 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 ②。如果一味地 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如独守仲尼之道,是漆也 ③。所以扬雄批判 羊质而虎皮 的神学经学,为的是在继承儒学正统的基础上开创出一个新的儒学体系来。这个体系主要表现在他潜心精思之作——《太玄》之中。
  《太玄》又称《太玄经》,在形式上是一部摹仿《周易》的占筮之书。
  《太玄》在形式上对《周易》经的 因循 可用图表表示如下:④但是,扬雄制作《太玄》,除了 因 、 循 之外,更注重 革 、 化.《太玄》虽仿《周易》,但又不同于《周易》、 其事则述,其书则作 ⑤,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造作精神 .因此,扬雄的《太玄》是
  ⑨   关于严遵的道家思想,在本书 第六部分 中有详述。
  ①   《太玄?玄莹》。
  ②   《法言?问     道》。
  ③   《法言?先知》。
  ④   此表是参考司马光《太玄集注?说玄》而制成的。
  ⑤   《法言?问神》。
  
  在模仿《周易》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根据《易传》的解释, 易 是按二分法发展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①而《太玄》中的 玄 却是按三分法发展的。《玄图》说:一玄都覆三方,方同九州,技载数部,分正群家。 又说: 玄有二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以三起者,方、州、部、家也;以三生者,参分阳气,以为三重,极为九营。是为同本离末,天地之经也。旁通上下,万物并也,九营周流,始终贞也。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日。 《玄图》中的这二段话,是扬雄对他的宇宙图式所作的集中描述。
  在这里,宇宙的最高本源—— 玄 首先分三方,一方为天玄,二方为地玄,三方为人玄,这就是所谓 一玄都覆三方.三方又各分为三,称为州,每方有三州,共为九州,这就是所谓 方同九州.每州又各分为三,称为部,每州有三部,共有二十七部,这就是所谓的 枝载数部 ;每部又各分为三,称为家,每部有三家,共为八十一家,这就是所谓 分正群家.由 玄 到 方 到 州 到部 到 家 的三分过程就是所谓 以三起.不仅如此,《太玄》还认为,某方内的某州、某州内的某部、某部内的某家,皆称为 首 ,相当于《周易》的卦,并摹仿《周易》的卦象用符号把它们表示了出来。第一方、第一州、第一部、第一家皆用 一 表示;第二方、第二州、第二部、第二家皆用 —— 表示;第三方、第三州、第三部、第三家皆用 —— 表示。每一首皆由表示方、州、部家的符号组成。例如第一方、第一州、第一部的第一家,即所谓 中首 ,表示为 ■;第一方、第一州、第一部的第二家,也就是所谓 周首 ,则表示为■.如此配合,共有八十一首。每首有 首辞 ,相当于《周易》的卦辞;每首有九赞,相当于《周易》的爻辞,共有七百二十九赞。而这就是所谓 以为三重,极为九营.这样。扬雄的宇宙图式便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有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和其所构成的八十一首以及其中的七百二十九赞。扬雄的这个庞大的宇宙结构可用图表示如下①:
  ①   《易传?系辞上》。
  扬雄认为,这个宇宙图式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所以说: 是为同本而离末,天地之经也.在扬雄独创的这个烦琐但有序的宇宙系统中,他特别强调八十一首,因为在他看来用八十一首可以说明一年四时变化。而这就是所谓的 九营周流,始终贞也。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日.在扬雄看来,一年四季可分为九个阶段,每一阶段分配九个 首 ,每一阶段中第一 首名 ,即为这一阶段 天 的代表: 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① 九天 的特点,如《玄图》所说: 诚有内者存乎' 中' ,宣而出者存乎' 羡' ,云行雨施存乎' 从' ,变节易度存乎' 更' ,珍光淳全存乎' 睟' ,虚中弘外存乎' 廓' ,削退消鄙存乎' 减' ,降队(同坠)幽藏存乎' 沈' ,考终性命存乎' 成'.是故一至九者,阴阳消息之计邪。反而陈之,子则阳生于十一月,阴终于十月可见也。午则阴生于五月,阳终于四月可见也。生阳莫如子,生阴莫如午。西北则子美尽矣,东南则午美尽矣。 这就是说,从 一天 到 九天 就是阴阳二气的消长过程,在一年的循环中,阳生于子(中首,十一月,正北方),极盛于已(四月,东南),但盛极必衰,因此阳气在四月又称为终,实际上是至亥(十月,西北)才完全不发生作用。而阳气衰时,阴气便开始发生作用了。实际上阴生于午(应首,五月,正南方),极盛于亥(十月,西北)。而阴气十月极盛时已经开始走向衰微,故又称为 终 ,实际上是到已(四月,东南)时才完全不起作用。
  在阴气衰时,阳气又开始发生作用了,所以 阳 又 生于子.随着阴阳二气的消长和气候的变化,万物也表现出潜藏、萌生、生育、壮大、衰落、灭亡的过程。扬雄以两赞配一日,每首九赞,每 天 有九首,九九八十一赞,得四十日又半日,取其整数, 罗重九行,行四十日。 但七百二十九赞,只配得三百六十四日半,尚不足一年之数,因此扬雄又在八十一首之后加上了 踦 、 赢 两赞,以补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半之数。
  扬雄不仅把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配置到了四时之中,以说明阴阳二气在一年中的盛衰,而且还进一步把他的这个宇宙模式与五行联系了起来。
  他说: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 ①因此,在每 天 的九首中,第一首、第六首为水;第二首、第七首为火;第三首、第八首为木;第四首、第九首为金;第五首为中央。在每首的九赞中,第一赞、第六赞为水;第二赞、第七赞为火,其余以此配合。场雄把这些数目编成了一个歌诀: 一与六共余,二与七并明,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②总之,在扬雄看来, 鸿本五行,九位重施,上下相因,丑(类)在其中 ③,五行的相生相尅,也是世界万物变化的原因。
  ①   此图是据[ 明] 叶子奇《太玄本旨》卷首之 一玄都覆三方图 绘成的。
  ①   见《太玄数》。
  ②   《太玄图》。
  扬雄通过把 首 、 赞 与四时、五行相配合建立起来了一个包含时间与空间的宇宙框架,而扬雄认为万事万物便蕴含生息于其中,即 五行迭王,四时不俱壮……南北定位,东西通气。万物错离乎其中 ④。例如: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辰寅卯,声角,色青,味酸,臭■,形诎信,生火,胜土,时生,藏脾,侟志,性仁,情喜,事貌,用恭,   肃,徵旱,帝太昊,神句芒,星从其位。类为麟,为雷,为鼓,为恢声,为新,为躁,为户,为牖,为承,为叶,为绪,为赦,为解,为多子,为出,为予,为竹,为草,为果,为实,为鱼,为疏器,为规,为田,为木工,为矛,为青怪,为■,为狂。 ①扬雄的这种配置,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依据,显得非常牵强附会,但它表明了作者要把万事万物皆纳入自己体系中的一种意图。
  综上所述,扬雄从宇宙最高本源 玄 讲到了构成 玄 的方、州、部、家;又从方、州、部、家讲到了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并进而用 首 、 赞 来说明四时的变化与五行的运转。至此,扬雄独具特色的宇宙生成图式便建立起来了。在扬雄的这个无所不包的宇宙系统中, 玄 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太玄》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扬雄的 玄 再单独作一些分析。首先,扬雄的 玄 是从《老子》来的。在《老子》那里, 玄 被用来形容一种幽暗深远而不可捉摸的性质。如《老子》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②在其他章中,又曾提到: 玄牝 ③、 玄览 ④、 玄德 ⑤、 玄通 ⑥、玄同 ⑦等。扬雄把《老子》中的 玄 拿来加以改造,而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本。其次,扬雄的 玄 与 气 有着密切的关系。《玄摛》曰: 玄者,幽摛万物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 《太玄》的这段话是说, 玄 本身虽然是 不见其形的,似乎是 虚无 ,但从中可分化出阴阳,即 措擒阴阳而发气.这阴阳二气一判一合,就成为天地,最后 幽擒万物.不仅如此,扬雄还进一步说道: 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也;幽无形,深不可测之谓阴也。阳知阳而不知阴,阴知阴而不知阳。知阴知阳,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其唯玄乎! ①在这里, 玄好象已经成了非阴非阳但又知阴知阳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已经具有了浑沌未分的 元气 的意义。 元气 一词,在扬雄的著作中也的确出现过,如《解嘲》云: 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十余万言(按:十余万,字有误),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这就是说《太玄》之书中包含有 元气.扬雄的遗文《覈灵赋》也云: 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 ②总之, 玄 与 气 是有关系的,即使它本身不是 元气 ,从 擒措阴阳而发气 来看, 玄 也是 气 的来源。正是由于 玄 与 气息息相关,所以才有阴阳二气在方、州、部、家、首、赞配成的时间与空间的宇宙模式中周而复始地运行,才有四时的变化与万事万物的生息。
  因此,在扬雄看来,作为宇宙最高本源的 玄 并不是 玄而又玄 、不可捉摸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含义。在扬雄这里,既没有《易纬》所谓的 圣人凿开之功 ,也没有今文经学家的灾异符瑞之说;即没有神,也没有帝,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扬雄的这套宇宙生成理论,虽然还摆脱不了汉代流行的 阴阳→四时→五行 的模式,但它把汉代中叶以来这个模式中的宗教迷信成分清除了出去,这有着与正统的官方哲学相对立的意义,并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家桓橝与王充产生了积极影响。
  ③   《太玄莹》。
  ④   《太玄告》。
  ①   《太玄数》。
  ②   《老子》第一章。
  ③   《老子》第六章。
  ④   《老子》第十章。
  ⑤   《老子》第十章。
  ⑥   《老子》第十五章。
  ⑦   《老子》第五十六章。
  ①   《太玄摛》。
  但是,扬雄批判神学经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一个以 太玄 为中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其目的只是要克服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的神学弊端,以使经学更好地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而绝不是要彻底否定与推翻儒家经学。因此,虽然扬雄殚精竭虑地营建了一个与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大不相同的庞大的宇宙生成系统,但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与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基本一致的- - 都是要对形而下的封建主义的 三纲五常 进行形而上的理论论证。所以,扬雄在对形而上的宇宙结构进行论述的同时,也大力鼓吹 君臣父子 与 仁义道德.扬雄说: 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君臣父子夫妇之道。 ①又说: 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偏时,律历交道,圣人以谋。昼以好之,夜以丑之,一昼一夜,阴阳分索。
  夜道极阴,昼道极阳,牝牡群贞以擒吉凶,则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辨矣。 ②还说: 夫天地设贵贱序,四时行故父子继,律历陈故君臣理。 ③也就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的 三纲 是以 玄 与 天地 、 阴阳 、 四时 为本的。这种看法,与董仲舒的今文经学没有任何差别。不仅如此,玄 作为 欲违则不能,嘿(顺从)则得其所 的总规律。其作用也体现为人们的道德准则: 故玄者,用之至也。见而知之者,智也;视而爱之者,仁也;断而决之者,勇也。……理生昆群兼爱之谓仁也,列敌度宜之谓义也,秉道德仁义而施之谓业也。 ④这就是说 仁义道德 也是以形而上的 玄 为依据的。
  由此可见,扬雄并未跳出经学的框子,他批判经学神学只是要求改良、完善儒学而已。
  ②   《太平御览》引。
  ①   《太玄图》。
  ②   《太玄摛》。
  ③   《太玄摛》。
  ④   《太玄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