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宗教史之张陵与五斗米道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张陵与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派别除了张角的太平道之外,还有一个教派,这就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一样,都是利用符箓咒水辟邪驱鬼,为人治病,从而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组织起最早的道教团体。
  (一)张陵的创教活动
  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
  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生卒年虽不详,但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后来明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说张陵生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 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年.关于张陵的生平,正史记述十分简略。据《汉大师世传》记载,张家的八世祖为文成侯张良。张良在秦末曾随汉高祖打天下,后弃官 学辟谷,导引,轻身 之术①。张陵的父亲亦好神仙方术,自称 桐柏真人.张陵从七岁开始就读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说,张陵 七岁读《道德》二篇,十许遍而达其旨。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中之。汉平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书拜巴郡江州令。时年二十六,身虽仕而志修炼形轻举,久之,退隐北邙山。三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闻其有道,以三品印绶驷马车等征为太傅,后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永元四年,遂自河洛,乐蜀之溪岭深秀,遂隐其山。 《汉天师世家》对张陵的早年身世的讲述大致相同,但较为具体、详细,现节录一些如下:张陵 七年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以及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座隅。建初五年(公元80年),章帝征,不起。永元(公元89- 105年)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侯,三诏不就。游淮,居桐柏太平山,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炼丹其间,山神觉知,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泝流入云锦山(即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境内),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暨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乃日:昔禹平水土,益焚山泽,功垂万世。……
  闻巴蜀沴气为灾,当往除之。…… 这一记载无疑夹杂着不少神话色彩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则是真实的。如张陵两次入蜀,与弟子王长游历名山大川,到过江西云子峰、龙虎山,讲诵《老子》,降授道法、炼制丹药、以符水为人治病,招收弟子等等。但其他一些道书对张陵的经历则有不同的记载,如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太平御览》,都说张陵是 太学书生 , 博通五经 ,出身 大儒.葛洪的《神仙传》说:
  ①   《史记?留侯世家》。
  张陵 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具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皆疏纪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差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从此而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从上述所引材料,结合其他史籍,张陵的创教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著作道书。《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 造作符书.《三国志?张鲁传》亦载张陵 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
  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至于张陵究竟造作了什么道书,内容是什么,史无明载,就是葛洪的《神仙传》也只是说 造作道书二十四篇 ,说到了详细篇数,也没有涉及到书名和内容。《魏书?释老志》说: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辄不得观.恐怕当时张陵造作的道书,只在教内传授,未在社会上公开流传,所以难于知道他究竟作了什么道书。但从现在的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张陵造作的道书主要有《老子想尔注》,此外,据刘宋徐氏《三天内解经》、《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引《太真科》及《云笈七经》卷六,张陵还著作《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道书。今人饶宗颐在《老子想尔注校笺》后附有张陵著述考,列有《道书》、《灵宝》、《天官章本》、《黄书》及存疑10种:《中山玉柜神气诀》1卷,《刚子丹诀》1卷,《神仙得道灵药经》1卷,《峨嵋山神异记》3卷①,《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名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太上三天正法经》1卷,《太平洞极经》(以上据道书);附录2种:《二十四治图》,《张陵别传》。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89- 90页列有《太平洞极经》144卷,说 汉张陵得《九鼎丹经》,以授弟子王长、赵升。《上清金液神丹经》三卷。卷上正一天师张道陵序,经文,及作丹法.以上所列书目来看,五斗米道在创教时期就有了道书符章,以布教化是无疑的。
  ②尊奉老子。
  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在《老子想尔注》把老子看成是 道 的化身,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陵自称 太清玄元 ,从道书解释也有尊老之意。《淮南子?道应训》说: 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天内解经》云: 玄元始三气,生玄妙玉女,因生老子。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则说,玄青为天,元白为道,始黄为地。是天师张陵已以太上老君之道而自尊,奉太上为降授大道的教祖。直接把老子等同于 道 ,使老子成为创造宇宙,化生天地的神灵。近人章太炎也说: 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崇张道陵之托于老聃。 ①张陵尊奉老子在于增强创教的号召力。
  因为老子在东汉时完全被神化,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等同于 道 ,当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说张陵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奉为教主,是顺理成章的事。
  ①   以上俱本宋《通志》。
  ③自称天师。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天师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后又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和《太平经》。由于张陵自称天师,故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一开始就叫天师道。《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就是以围绕着黄帝与天师问答的形式展开。《太平经》不仅多次出现 天师 一词,而且还出现了 天师道 这一名称。《太平经》说: 暗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复见晓敕者,犹朦朦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 又说: 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 ①东汉桓帝时李膺在《蜀纪》说: 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 又《珠囊》卷五《坐忘精思品》引第二说: 张天师弃家学道,负经而行,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 天师'. ④立治传道。
  在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组织中,设有 治 作为传教点。六朝道书《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门科略》、《三天内解经》等皆云张陵设有二十四治。《云笈七鉴》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说: 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道陵方亲授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 张陵所设置的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巴蜀、汉中一带。二十四治中以五斗米道祭酒为长,领导各治的活动,并把奉道者按治编户著籍,名为道科宅录。《道门科略》说: 天师玄治置职,犹阳宫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说。 又说: 道科宅录,以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数,悉应注上,守宅之官,以之为正。 ⑤收取信米。
  张陵创立的道教叫做米道,是由于信道者须出五斗米。《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三国志?张鲁传》则明确说: 从受(张陵)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但也有不收取五斗米,而收取 酒一斗、鱼一头 的,或者别的什么物品。收取信米,目的在于解决组织自身的物质资金来源和拯救灾民饥民。《要修科仪戒律》卷十引《太真科》说: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治,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能装粮也。 这说明了收取信米的办法和意义。
  ①   《章氏丛书?太宗文录?驳建立孔教议》。
  ①   《太平经合校》,第 357页,第 82 页。
  ⑥治病收徒。
  东汉后期,疾病流行,《后汉书?五行志》载安帝、桓帝时就数次大疫,死者无数。张陵认为疾疫身死多由病人过错或道路不通所致。因此,张陵治病的方式是先让病人自己思道悔过,或修复道路以解过,若不愈,再上章请神杀鬼。《神仙传》说:张陵 得正一盟威之道后,……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又说,张陵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道过 ,并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内解经》说: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诡仪章符,救疗久病。 张陵令有疾病者自己悔过或修路以解过,并以符水咒法降妖驱邪为其主要道术。
  ⑦反对巫教。
  东汉时期,巴蜀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巫风极盛,张陵在创教时,就遭到巫教势力的抵抗。据《汉天师世家》等道书记载,张陵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日为民害,各有鬼帅。天师逐于青城大战众鬼神,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俱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处幽暗,悉破毁其城市,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窜于西城。妖厉衰息,蜀人感化。今青城山仍留有所谓张陵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羊马(魔)台、鬼界碑等古迹。道书传记不足为据,但所说的 鬼帅 、 恶魔 等,实际上是指装神弄鬼的巫觋及其首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巫之争的事实。巫教保持野蛮的习俗,以杀人或杀牲祭神,以建庙舍祠屋供神,这种淫祀,由于 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祐,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 (陆修静《道门科略》)。所以老君拜张陵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以三天正法(指道师)去废六天三道时事。其所谓之正法,即 不得禁锢天民(道教徒),民不得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王侯腊) (《三天内解经》)。因此张陵的五斗米道受到百姓的信仰,最终战胜了巫教。
  (二)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
  张陵初创的五斗米道,不仅已有道书、教义,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集团了。陵羽化,子张衡,孙张鲁嗣行其道,使五斗米道得以传衍和发展。后世道教称其 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关于张衡历史记载甚少,只提到他的名字。《后汉书?刘焉传》说: 张陵子张衡,衡传子鲁。 《云笈七笺》卷二十八《张天师二十四治图?阳平治》条说: 嗣师,天师子也,讳衡,字灵真,为人广智,志节高亮,隐习仙业,汉孝灵帝(公元168- 188年),征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十五日己巳于山(阳平山)升仙,立治碑一双在门,名曰嗣师治也。 从这些简略记载来看,张衡继承了其父的五斗米道事业,但贡献不大。
  张陵之后,传播五斗米道的主要有张修和张鲁。其中特别是张鲁,他建立政教合一 政权,统治汉中近三十年。
  1。张修对五斗米道的发展《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矅。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就是说,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
  张修,巴郡人,五斗米道一支。张衡死后,他利用身为巴人的有利条件,活动于巴郡汉中一带,发展自己的力量,史家特地将他与张角并列在同一地位。张修五斗米道所持的道法与张角基本相同。《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说: 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持九节仗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 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 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 五斗米师' 也。实无益于疗病,但为淫妄,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修亦亡。
  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其修业,遂增饰之。 《后汉书?灵帝纪》注引《汉灵、献二帝纪》也说: 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 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在张修时的组织管理比张陵完善得多了。在张修的五斗米道组织中,已有一套初步的教阶系统,除了信徒外,已有神职人员和简单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务。神职人员中有奸令、祭酒、鬼吏。入道较久者称 奸令 和 祭酒 ,管理一般的鬼吏。祭酒主讲《老子五千文》,鬼吏施行符水疗病的法术。张修在符水治病方面,是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写成文书,祈祷于 三官.所谓 三官 ,即指来源于古代神话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祇)、水官(水神)三神。
  古代有的神话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实际上是种原始留传下来的巫术,张修承袭此说为人治病。此外,张修还首设 静室 , 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关于静室,也叫靖室,陆修静在《道门科略》说: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必其素净,政可堪百余钱耳;比杂俗之家,床座形象幡盖众饰,不亦有繁简之殊,华素之异耶。 设立静室这个制度,始于张修。
  张修对五斗米道组织的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张鲁在巴蜀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准备了条件。
  2。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修起而响应。到初平(公元190年)前后,又与张鲁同为益州牧刘焉的司马,最后被张鲁杀害。《后汉书?刘焉传》记载说: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
  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修而并其众。 这样,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归张鲁所有。
  关于张鲁及其行事作为,《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以及道书都有较多的记载。《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公元190- 193年),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
  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
  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信之。其奉道限出五斗米,故也谓之米道。 《后汉书?刘焉传》亦记载说: 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
  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具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后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 张鲁在汉中执掌五斗米道的情况,《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作了详细的记载: 焉死,子璋代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君师。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己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
  民夷便乐之。 从以上引文以及其他道书材料,张鲁占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设立义舍。
  张鲁为了行宗教之善化,在道路上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供教徒、饥民和行路者往来之用。让人自由取食。其目的是招引外地流民,让这些流民加入五斗米道,达到扩大宗教组织的手段。义舍的经济来源大概是托名于 供道 的租米制度,即由道民交纳一定数量的米肉诸物,对义米义肉实行限量供应, 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②扩建教团组织。
  五斗米道在张陵时就设立了很多有特色的严密的教团组织,这个教团组织就是张陵在创教时所建立的二十四治。张鲁把二十四治扩大为四十四治,即增设了四品别治(冈互、白石、具山、钟茂),八品配治(漓源、利里、平公、公慕、天台、赖乡、尊领、代元)和八品游治(峨嵋、青城、太华、黄金、慈母、河逢、平都、吉阳)。张鲁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和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到师君的宝塔式教阶制。张鲁自称为 师君 ,掌管整个五斗米道的教务。初来学道者名为 鬼卒 ,后号 祭酒 ,众多者又名曰 理头. 祭酒 既是教职,又是官职,他们保证义舍、宽刑、禁杀、禁酒等项措施的实行。此外,还设有庐 或 静室 (用于请祷祈求)。
  从庐到治,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关系,将广大道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宗教团体。
  ③制订教规、教戒和教律。
  张鲁提出 诚信不欺诈 的教规,一是规定 有病自首其过 ,具体办法是设置静室, 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告诫教徒自觉加强对 道 的信仰。
  二是 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对犯法的教徒,经过三次批评教育后再重犯才给予处罚。张鲁施行的这种 自首其过 ,实际上是一种宗教忏悔。
  其目的是让教徒自我批评,虔诚地皈依五斗米道。
  教戒,也称斋戒,也是开始于张鲁。北周道安说: 涂炭斋者,事起张鲁,驴辗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柳,埏埴使熟。至义熙中,王公期者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反缚悬头而已。 ①这就是说,斋醮之法是在张鲁时代开始的,其形式和内容都很粗糙、原始。至于戒律,张鲁明确规定,春夏禁杀,又禁酒。
  张鲁在汉中统治三十年之久,颇得人民拥护,朝廷不能讨,反拜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韩遂、马超之乱,投奔张鲁的关西人民达数万家之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在兵败之后投降了曹操。《三国书?魏书?张鲁传》说: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阎圃又曰:' 今以迫往,功必轻;不知依杜灌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 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谕。鲁尽将家出,太祖遂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 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道徒流入北方和江南一带,五斗米道的势力便逐渐向全国发展。又由于张鲁接受汉室和曹操的封许,五斗米道也开始逐步向官方道教转化了。
  (三)《老子想尔注》的主要思想
  五斗米道尊者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所习之典。《老子想尔注》即当时讲习《老子》的注本。《老子想尔注》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为一种六朝(公元222- 589年)时的写本。但原件已被英国人斯坦因窃走,现藏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经文起 则民不争亦不盗 ,终 悉皆自正矣.即道经 使民不争 、 天下自正 的注文。基本上是上篇《道经》的注释本。
  是研究五斗米道的重要材料。
  关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与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列历代诠疏笺注《老子》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广弘明集?辩证论》也说张陵曾注五千文。
  而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则说,《老子想尔注》二卷,原注 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刘表尚儒术,不可能作诋毁五经之《老子想尔注》。《传授经戒注诀?序次经法》说: 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未,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四,初四之伦,殆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为师诀》第十亦云: 系师想尔。 系师即张鲁。近代学者则认为,《老子想尔注》或是张陵之说而张鲁述之,或是张鲁所作,道徒尊托于张陵。
  《老子想尔注》的内容,大部分采用《太平经》思想,部分吸收《老子河上公章句》,借《老子》为题来发挥道教思想理论的。
  ①推崇和神化 道. 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变化的总规律。在《老子想尔注》中,道为 天下万事之本 (第14章),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 (第16章)。就是说,天地万物是由 道 演化出来的。 精 源于 气 , 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无曹左契,■有余数,精乃守之。恶人实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 (第21章)。 精 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它与 道 实际上是一种东西两种名称。作者以池水、堤、水源三者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 精 的性质: 精并喻象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 (第21章)。就是说, 道精 是一种主观精神,天地万物就是由这种主观精神产生的。
  ①   《二教论?服法非老九》。
  《老子想尔注》作者还把 道 视为有人格、有意志的主宰一切的至上尊神。注说: 一道者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第10章),把 道 人格形象化了。注说: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 (第15章), 锐者,心方欲图恶;愤者,怒也,皆非道所喜 (第4章),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当贵道言 (第17章), 道甚广大,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教人以诫慎者宜左契,不诫慎者置左契 (第34章),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 (第20章)等等,可见 道 具有人的种种特征。
  不仅如此,注中还屡称 真道 、 天道 和 生道 ,反复告诫君民要顺道意,知道真 ,一切唯 道 是信,唯 道 是奉,唯 道 是守,唯 道 是行。注说: 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邪伪伎巧 (第8章), 教民令知真道,无令知伪道邪知也 (第10章)。与此相应,作者对儒家及其经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注说: 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也(第18章)。强调信行 真德.②推崇和神化《老子》。
  《老子想尔注》在神化道的同时,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老子》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句,《老子想尔注》是这样注说的: 一者道也 ,既 在天地外 ,又 人在天地间 ,而且 往来人身中 , 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帝治昆仑 (第13页,以下只注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的页码),认为 一 就是 太上老君 , 一 又等于 道 ,并巧妙而又合理地把 老君 尊奉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 道 的形身。这样,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
  《老子》一书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个人修养的哲理著作。提出了一个捉摸不定、玄之又玄的 道 ,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认为道的存在状态是 恍惚 ,道衍生万物的过程也是 恍惚 ,《老子想尔注》作者夸大 道 的这种神秘性,使 道 人格化、神格化。
  凡是《老子》书中的人称代词如 吾 、 我 ,在注中都被曲解为 道.如对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一句,注为: 吾,道也。我者,同吾 (第17页)。又如对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句,注为: 吾,道也。
  帝先者,亦道也 (第8页)。
  ③宣扬长生成仙说。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是道教的最高目标。《老子想尔注》也不例外。
  注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第10- 11页)。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第14页)。所以 成其尸 就成了死而复生得 仙寿 之意。又说: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诚,故与生合也 (第27页)。
  作者还对道士加以神化,说他们信行真道而不死。对 死而不亡者寿 一句,注为: 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托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 (第46页)。把道士之死说成是尸解,即复生成仙了,以此来坚定信徒们的 长生不死 信仰。
  《老子想尔注》认为仙寿可致, 守诫 、 炼形 、 食气 是实现仙寿的三条途径。
  所谓 守诫 ,主要是 保形.注说: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第22页)。 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第17页)。 诫为渊,道犹小,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第49页)。守诫保形,要结精自守,注说: 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第9页)。又说: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 (第10页),只有使自己保持精神于躯体之中,才能长生成仙。这样,结精自守就构成了仙寿理论的基础。注又说: 精结成神,阳■有余,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 (第12页)。十分清楚,《老子想尔注》所说的 结精成神 ,就是要爱守存之于人体的精神,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所以说: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第17页)。
  所谓 炼形 ,就是指神魂脱离肉体到太阴中聚气复生。注说: 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宫去也 (第22页)。 道人行备,道行归之,避世托死于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第46页)。
  所谓 食气 ,就是指调整呼吸,吐纳导引求得仙寿。注说: 身边,于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谷,谷绝便死;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气归胃,即肠重囊也 (第28页), 腹者,道囊,气常欲实 (第6页)。
  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成,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显悉是,非独一处 (第1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