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宗教史之《太平经》与太平道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太平经》与太平道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在东汉末年出现了两大教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太平道主要流传于河北一带,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张角曾利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坚持斗争廿余年,于公元207年彻底失败,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一)《太平经》的来历及主要思想
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为道教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的重要道教经典,便是产生于汉代的《太平经》。
1。《太平经》一书的来历成书于汉代的《太平经》,据史书记载,共有三种:一是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自称是天帝真人赤精子传授;二是东汉顺帝时问世的《太平清领书》;三是顺帝时张陵所得的《太平洞极经》144卷。我们这里所说的《太平经》,是《太平清领书》。
有关《太平经》一书的最早记载是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曰: 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一作干吉)神书,不合明听。 《襄楷传》又说: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照李贤的说法,神书即是《太平经》。
这部神书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但得之于何时、何人,都没有交待。
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说得之于 天仙.他说: 宫嵩(即宫崇)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师事仙人于吉。汉元帝时,嵩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说《太平经》为天仙所授,显然是不可能的。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佚文说:于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学之,乃授之素书二卷,谓曰:' 此书不但愈病,当得长生。' 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 就是说于吉从帛和处得来的《素书》二卷即《太平经》,自己再敷衍成一百七十卷本。但帛和的《素书》二卷从哪里来,没有说明。唐人撰述的《太平经复文序》则造了一个《太平经》的传授过程: 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于吉。于吉初得恶疾,殆将不救,诣帛和求医。帛和告曰:吾传汝《太平本文》,可因易为一百七十卷,编成三百六十章,普传于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于吉授教,究极精义,敷演成教。 这里所说的《太平本文》,就《神仙传》所说的《素书》二卷。
从以上可以看出,《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写成的,而是从西汉末年到东汉顺帝时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而成的。同时,《太平经》与汉代的其他两本《太平经》也有一定的关系。先看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据《汉书?李寻传》: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甘忠可弟子夏贺良向衰帝所陈说的: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等等,襄楷上书则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 可见两者的说法颇相似。甘忠可之书是借着 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的名义的,《太平清领书》则以天君、太上为最高的神,大部分内容是以天师与六方真人纯师徒问答的形式叙述的。两者的形式也基本相同。从甘忠可与于吉、宫崇的籍贯看,其地域亦相近。这些说明,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书》是从甘忠可的十二卷《包元经》发展而来的。至于《太平清领书》与《太平洞极经》的关系,据梁孟安的《道教义枢》说,张道陵曾得太上授与《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可能是《太平清领书》的另一传本。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亦沿此说,并交待说: 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 可见两种《太平经》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总的来说,《太平经》一书即是汉代的《太平清领书》,后来收入《道藏》,今已残缺不全,原书一百七十卷,仅残存五十七卷。今人王明先生,以现存《道藏》本《太平经》为依据,参照《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编成《太平经合校》。
2。《太平经》的主要思想《太平经》一书的思想内容非常庞杂,《后汉书?襄楷传》把它概括为 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 , 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 其整个思想体系是神学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①关于 元气 和 道 、 一 的思想关于天地万物本源的问题,《太平经》提出了 道 、 元气 、 一 这样三个既彼此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和范畴。《太平经》认为,道是万物的元首,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①。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 ②。这个 道 ,既含有规律的含义,又具有人格化了。
① 《太平经合校》,第 16 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21 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2 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254页。
《太平经》认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是 元气 , 天地开辟贵根本,乃气之元也 ③, 夫物,始于元气 ④, 元气怳惚,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阻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三统共生,长养万物 ⑤。就是说,天地人是元气依次所生,相互联结共生,方能养育万物。显然,这是把元气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是继承了我国先秦以来元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但在谈到气和天地等客观事物时,《太平经》又往往把元气人格化,认为元气象人一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思想,甚至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和身体的疾病,都与气相应,由气所决定的。 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也,是五行气战也。
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 ①。
《太平经》还提出了 一 的范畴。什么是 一 呢?《太平经》说: 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 ②并把 顶 、 目 、 脐 、 心 、 脊 、 肠胃 等视为头、七正、腹、五脏、骨、肉之一,说明 一 是物质的东西。但它又把 一 说成是精神的东西: 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 ③。这个 一 ,包含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内容。
在 元气 、 道 、 一 三个范畴中,《太平经》把 一 作为 道之根, 元气 可以产生万物,但 元气 必须 守道 才能化生万物, 元气 可以产生天地,但必须按照 道 的意志去产生天地。
在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时,《太平经》说: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④在这段话里十分清楚地阐明了精神和气(即物质)不可分离。
② 三一为宗 的道教思想《太平经》在 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 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 三一为宗 的思想。所谓 三一为宗 ,是指天、地、人三道合一致太平。
《太平经》从道出发,演说元气化生天、地、人。 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 ①,天地人的根源,莫不在于道,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 ②。此外,《太平经》还提出了元气、形体、天、地、人、治六组 三一 的概念: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 ③。就是说宇宙间的天地人,家庭中的父母子,社会上的君臣民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应三一为宗像一家的父母子一样,关系要协调融合,有忧同忧,有乐同乐,达到社会太平。
⑤ 《太平经合校》,第 305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3 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60 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369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96 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72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662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9 页。
③关于认识论的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太平经》特别强调 学 ,主张人们生来原是无知的,好人坏人是所学不同的结果。它说: 人安得生为君子哉?皆由学之耳。学之以道,其人道;学之以德,其人得(德);学之以善,其人善;……学之以恶,其人恶;学之以文,其人文;学之以伪,其人伪;学之以巧,其人巧。 ④并以耕为喻,说明学的重要性: 夫愚不学,安能贤乎?夫贫而不耕,安能收耶?学辄日贤,耕辄有收 ①。《太平经》还特别强调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说: 比若婴儿之无知也,须父母教授之乃后有知也 ,比若婴儿生,投一室中,不导学以事,无可知也 ②。《太平经》还非常重视前人经验的借鉴作用,它说: 取过事以效今事,随天可为,视天可兴,无乱天文,与天同力,可谓长吉。 ③但是,《太平经》一方面反对 生而知之 ,另一方面却又说: 人生性自知之 ,陷入了互相矛盾之中。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太平经》继承了我国古老的辩证法传统,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它说: 天地未分,初起之时,乃无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无有分理。虽无分理,其中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天地万物,都由两个互相对立的双方构成,它举例说: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 ④《太平经》还认为,事物是可以向对立物相互转化的,它说: 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 ⑤但事实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夫阳极者能生阴,阳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苦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 ⑥,这个 极 ,就是指达到了转化的条件。
《太平经》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因而也就是不完备的,如它所说的 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 ①,就有形而上学之嫌。
⑤有关 太平世道 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太平经》中,占篇幅最多,论述最详的,乃是内容庞杂,扑朔迷离的社会政治思想。
首先,《太平经》提出了建立 太平 社会的理想。《太平经》以 太平命名,目的在于追求太平,实现太平。它说: 太者,大也。迺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②这种太平社会就是公平、快乐、无灾害的和睦社会, 灾害悉已一旦除矣,天下咸乐,皆欲为道德之士,后生遂象先世,老稚相随而起,……如是天地凡事,各得其所,百神因百欢乐 ③。然而要想在东汉末年实现这种理想,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④ 《太平经合校》,第 433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165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30 、259 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70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728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95-96页。
⑥ 《太平经合校》,第 44 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27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148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48页。
其次,《太平经》还多次提出了 救穷周急 的平均思想,对那些 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 ④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它说: 此财物迺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具足,以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迺万尸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 ⑤《太平经》还提出了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人各自衣食其力 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此外,《太平经》还提出了 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 的民本思想,它说: 君少民,迺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迺以民为本也。
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 ②在这里,《太平经》十分现实地看到了统治者对人民的依赖关系,统治者离开了人民,就无法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活人名为自活,杀人名为自杀 ③。《太平经》民本思想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它一方面否定帝王的至高无上地位,说 帝王安能神圣于天与地乎? 夫君乃人耳! ④另一方面却又把帝王美化为 有万万人之仁圣 ⑤。
总之,作为道教第一部经典的《太平经》,它的思想是庞杂多样的,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思想外,还包含有不少巫觋杂语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它的思想无疑是孕育了早期道教的成长,对当时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启发和帮助,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张角的创教活动
《太平经》的问世,标志着早期道教基本教义的初步形成,对汉代原始道教的创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角,东汉时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普)人。家世不可考,生年也不详。
他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 善道教化 的 大贤良师.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 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连结郡国,道徒达几十万的道教组织。
④ 《太平经合校》,第 242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247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42、3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151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34 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316、124 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316页。
张角传道的方式,在史书中有较多的记载。《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初,巨鹿张角自称' 大贤良师' ,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 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 从这些记载看出,张角的传道活动,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溶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 太平道 ,就是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义,因为 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 ①。张角自称 大贤良师 ,亦来源于《太平经》。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 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②。张角把自己称之为 大贤良师 ,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
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 叩头思过 ,以符水治病。这 叩头思过 ,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 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所私 ③。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过 ,跪拜首过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像子也 ④。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请求天神地祇宽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过与痛苦, 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 ⑤。
张角传道的另一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疗病亦称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 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 ①。所谓 重复之字 即 复文 ,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为字 即以朱笔书写的神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
所谓 符水疗病 ,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即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于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神力发出,百病被驱散,人就会恢复健康状态,精神饱满,所以《太平经》说: 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 ②这就是张角的 符水疗病.
①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② 《太平经合校》,第 448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433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432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432页。
①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二。
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辞,它法力无边,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称咒语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位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又说: 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传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后汉书?襄楷传》注引《太平经》这段话说: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 张角的 咒语疗病 ,就是对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谶书 ,它是神言要语,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张角传道, 师持九节杖为符祝.九节杖,即权杖之义,传道之具,也来源于《太平经》。《太平经》卷四十二说: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谓 九人 ,即 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太平经》卷七十一说: 道有九度。……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
一事者各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
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说,九节杖就是类似于权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职可理九人九气之事,可以统摄天地万物;可以度人得道。
张角事奉黄老道,在传道的过程中,他以黄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黄老道成了张角宣传民众、组织道徒的工具。其时,东汉朝野多有信黄老道者,许多统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 ①。经过十余年的传教,张角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② 《太平经合校》,第 381页。
① 《资治通鉴?汉纪》。
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为黄老,也尊奉 中黄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记?天官书》说太一居紫微宫北辰: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张守节《正义》说: 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秦汉时期, 太一 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说: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两汉时期, 太一 又被视为比北斗神黄帝更高明的神仙。《汉书?王莽传》引《紫阁图》文: 太一、黄帝皆仙上天。 纬书《春秋合诚图》又有 黄帝问太乙长生之道 之说。在《太平经》中也出现 太一 信仰,并有 太一 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经》说: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六方八远,无穷时也。 ①太平道在 太一 之前冠以 中黄 二字,当与 五德终始说 有关。东汉光武帝得赤符称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说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
太平道以 土 为吉,信仰 中黄太一 ,崇尚黄色,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 黄天太平 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 黄天 ,头裹 黄巾 ,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的口号,奉 中黄太一 为尊神,原因就在这里。
张角除了在家乡冀州传道以外,还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传道。短短的十余年间,全国十二个州当中就有八个州的百姓参加太平道,道徒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张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以 方 为单位的教区组织,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设渠帅总领其事。
这样,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创教活动,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万教徒,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庞大的道教组织——太平道。
(三)黄巾起义和太平道的匿迹
黄巾起义是张角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组织之完善、人数之多,都是此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宦官外戚争相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处境日益恶劣,水旱虫蝗风雹牛疫地震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沉重的赋役和疠疫、饥馑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农民大多破产,到处流亡。到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流民数量竟达数十万户。灵帝时,宦官支配朝政,政治腐败达到顶点。为了满足私欲,灵帝公开卖官,纵情享乐,仅衣食一项,每日花费达百金,宫女多达数千人。权贵宦官贪侈奢纵,大肆搜括民脂民膏,如宦官侯览前后夺人宅381所,强占土地120顷,建起第宅16区。宦官的子弟、亲友和买得官职的官吏,布满全国,贪污秽浊,压榨百姓。在豺狼当道的情形下,天灾有加无已,广大农民颠沛流离,陷于绝境。
流亡的农民走投无路,到处暴动。当时南到岭南,北及幽燕,东抵琅玡,西迄凉州,广大的农民都被迫纷纷起来,反对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从安帝到灵帝的80余年中,见于记载的农民暴动,大小合计将近百次。这些农民起义,不仅所占地区广大,发展特别迅速,而且他们还懂得利用宗教迷信来组织农民,起义农民首领或称皇帝、太初皇帝、太上皇,或称黄帝、黑帝,或称大将军、无上将军,或称真人,等等。在全国各地起义浪潮普遍高涨的情况下,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
张角在传道的过程中,利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条件,向百姓传播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在京城及州郡官府门上,都用白土涂写上 甲子 两字,准备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年)三月五日全国各地同时起义。张角事先派大方帅马元义到洛阳部署起义。准备调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城(今河北临漳)集中配合洛阳附近的信徒,一举攻下洛阳。马元义数次往来京师,联络宦官封谞、徐奉等人做内应。不料被叛徒唐周告密,马元义被捕牺牲,京城内的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也同时被杀。
① 《太平经合校》,第 450页。
起义计划被泄露后,东汉政权下令冀州官吏追捕张角,形势十分急迫。
张角立即派人连夜飞告各方,提前于二月同时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各地起义农民都头裹黄巾,以为标志,故称黄巾军。起义发动之后,他们焚烧官府,杀官吏,攻打地主庄园,官吏闻风逃窜。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京师为之震动。
东汉政权急忙调集大军,布置在洛阳周围,又派出卢植、皇甫嵩,朱率领官兵,进攻黄巾军的主力。当时,黄巾军的主力,由张角、张宝、张梁率领,战斗在河北一带。另外几支强大的起义军,由波才、张曼成等率领,分别战斗在颍川、南阳等地区。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东汉统治者诬称为 蛾贼.由张曼成率领的黄巾军,攻下南阳,杀死郡守褚贡;汝南郡的黄巾军,在邵陵(今河南郾城东)击败太守赵谦;广阳郡的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也俘虏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响应黄巾军。
面对黄巾军的节节胜利,东汉政权惊恐万状,急忙增调皇甫嵩、曹操,配合先到的朱 ,集中兵力先攻靠近洛阳的颍川。波才打败了朱 军,并在长社把皇甫嵩军围住,皇甫嵩全军恐慌。波才缺乏战斗经验,在长满草的地方结营待战。皇甫嵩借风势火攻偷袭,朱 、曹操乘势夹击,黄巾军大败,几万黄巾军遭到血腥屠杀。颍川一役,牵动全局,东汉政权得以把主力部队调去镇压冀州等地的黄巾军,整个形势开始逆转。皇甫嵩和朱 乘胜击败了汝南、陈国(今河南淮阳)的黄巾军。在南阳战场上,张曼成斩杀南阳郡守褚贡后,被东汉政权的军队击败,张曼成、赵弘、韩忠相继战死。在冀州战场上,东汉政权派卢植、董卓进击张角。张角坚守广宗(今河北威县),屹立不动。
公元184年八月,张角病死,黄巾军失去了一个重要领袖。东汉以皇甫嵩代董卓进攻广宗。诡计多端的皇甫嵩, 闭营休士 ,坚壁不出,以松懈黄巾军斗志。十月,皇甫嵩乘夜突袭,黄巾军猝不及防,3万多名黄巾军被杀,其余5万多人的黄巾军宁死不屈,投河自尽,无一投降。
黄巾军经过九个月的奋战,终于在东汉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失败了。其余部仍坚持战斗20余年。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而遭到残酷镇压之后,从此销声匿迹。东汉王朝还明令严厉禁止道教的活动,宣称 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 (《历代三宝记》卷四)。在这种情况下,太平道残余信徒的活动是极为困难的。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也是充满宗教特征,并与《太平经》密切相关。
张角自称 黄天 ,其部师三十六方皆着 黄巾 为标帜,是表示顺五行、应天运之意。《太平经》卷六十九说: 水王则火少气,火少气则化为灰,化成灰则变成土,便名为火,付气于土也。 根据五行相生、相制的运序,火衰则土代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 黄天 ,起义军皆着 黄巾 ,意即要代汉而立。
张角选择甲子年三月五日发动起义,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口号,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观念。《太平经》卷三十九说: 甲,天也,纲也,阳也;欿者,子也,阴也,纪也;故天与地常合,其纲纪于玄甲子初出,……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攻以上甲子序出之也。 ①选择甲子年起义,是说将大吉大利,张角的 黄天 将取代 苍天 ,开创一个新的朝代。起义日期定于三月五日也有这层意思。汉代谶纬神学宣扬 三五 说,认为其相包循环意味着朝代兴替。所谓 三五 ,是指天、地、人三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太平经》说: 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 ②张角选定三月五日起义,也是宗教迷信思想的反映。
张角兄弟三人分别称 天公将军 、 地公将军 和 人公将军 ,其下依次为 八使 、 三十六渠帅 ,这些称号是与神道信仰有关的。天、地、人三正思想流行于汉代,它也是《太平经》的核心观念。《太平经》说: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 ③, 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跂行万物治也 ④,又说: 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将万物,为其师长也 ⑤。在汉代,公往往指神,张角三兄弟自称 天公 、 地公 和 人公 的将军,是表明他们是 黄天 派下来的将军,是神。 八使 、 三十六方渠帅 可能与八卦神观念、一年有360天约数有关,以体现太平道的宗教术数观念。
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组织被破坏,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① 《太平经合校》,第 65-6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734页。
③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
④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三。
⑤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