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宗教史之道教的起源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时至今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与儒学和各种外来的宗教尤其是佛教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它自身发展与演变的每一个阶段,无不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养生、天文地理以及社会风尚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道教还远播东南亚、日本、印度以及欧美,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辉映。
  道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宗教,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汉代的历史产物。
  (一)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东汉刘秀政权是在豪强地主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整个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发展,政治上把持朝政,经济上疯狂地兼并和掠夺土地,建立大大小小的庄园。从和帝始,宦官、外戚交替执政,政治统治腐朽黑暗,社会秩序紊乱。
  在豪强地主虎噬狼吞的土地兼并以及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之下,加上封建王朝的横征暴敛,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流亡,沦落为豪强地主的 徒附 和部曲(依附农民)。这些依附农民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而更多的农民在丧失土地以后,则变成无衣无食、辗转道路的流民,生活尤为悲惨。农民的灾难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许多农民饥寒而死。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里描写当时社会的惨状时说: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饿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 因此,随着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上外戚专政,宦官当权,使当时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社会危机面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渴望摆脱苦难,但又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他们就希望借助宗教得到精神安慰,甚至幻想一种宗教来拯救自己。而无能的统治者又只能用宗教来麻醉自己、欺骗民众。这样的社会条件为道教在顺、桓时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自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起了一套 天人感应 的神学体系。此外,董仲舒还步巫师、方士的后尘,制定了求雨、止雨的方法。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论 ,把儒学神学化了,从这一点说,汉代的儒已经不再是先秦的儒。刘秀利用谶纬登上皇帝宝座后,更把谶纬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之后的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释经义,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谶纬神学得到广泛的流行和应用,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这样的历史背景,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也加快了道教的建立过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值道家之学倍受朝廷尊崇、神仙方术广为流行之际,佛教被看作是方术的一种而得以在社会上流传。在东汉时,人们还往往将佛教与黄老并举。
  楚王刘英 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念的是道经,拜的是佛陀。东汉末年,一批西域僧人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到洛阳,译出大量佛教经典。
  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教义、教会组织系统、教规教仪和礼拜的祭祀对象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从西域来的商人保持着原来的习俗,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些佛教形式给当时中国的方士以很大的启示,给道教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板。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如同催化剂,加快道教的建立过程。
  (二)道教的信仰根源
  道教虽然产生在汉末,但就其信仰而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时期和殷周时代的巫术、鬼神崇拜以及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有关。
  1。自然崇拜古人崇拜自然,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鸟兽鱼虫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出于对大自然的依赖与畏惧,人类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
  自然崇拜在我国古代十分流行,日月星辰等自然物则是常见的崇拜对象。《尚书?舜典》说: 肆类于上帝,禋(yīn因)于六宗,望于山川,偏于群神。类 是陈列祭品为祭, 禋 是烧柴起烟为祭, 望 是遥望或巡礼为祭,都是祭祀的方法。对于六宗的具体所指,有的认为是天地四时,有的认为是四时、寒暑、日、月、星和水旱六种神。但被祭祀的六宗和山川都是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礼记?祭义》说: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 《祭义》注说: 天无形体,具象著明,不过日月,故以日为百神之主,配之以月。 这表明古代的自然崇拜,注重有形体的物象,而又特别崇拜太阳。古代神话中以太阳为中心的故事就特别多,如像羲和生日、浴日、驭日,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等等。山东莒(jǔ举)县陵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实物中,有用于祭祀的陶尊,上面刻有反映日出的符号,有的学者推断这种祭器是用来祭祀日出以求丰收的。①可见,原始社会对太阳的崇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宗教现象。
  在原始人眼里,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自然现象,是有神灵在管理的。
  这方面的神话传说也很多。相传风伯名飞廉,它 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为神禽, 能致风气 ;雨师名蓱翳,传说 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雷公则身若力士,左手持鼓,右手执椎,击鼓隆隆,便为打雷,等等。
  正是由于风雨雷电山川河海有神灵在管理,所以人们对神灵顶礼膜拜,无限敬畏,祈求得到神灵的顾眷和保祐,从而形成了崇拜神灵的思想信仰。殷周时期以及秦汉以后历代的祭礼典礼和民间信仰也能反映这一情况。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卜雨、祭雨神的记载。殷人求雨祭神的仪式有 ■ 、 舞 、 ■ 三种。■ (同烄)即把活人放在木上焚烧,传说汤曾和薪自焚以求雨。
  舞 即通过唱歌跳舞向天号呼的方式求雨。以后雨神演变为龙,民间又有舞于土龙致雨的仪式。 ■ 即是祭日的典礼。关于雷神,多以凶神面孔出现,若有对天不敬者,则会遭到雷神的惩罚。民间常见有雷神庙。对风神,殷周直到汉魏南北朝,都盛行有杀狗祭风神的典礼。对祭山神,古代也极为重视。《礼记?祭法》说: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四神。 秦汉均有祭泰山的记载,清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每年都有祭山活动。
  道教一直保留着某些自然崇拜,并且神团中有数不胜数的由自然崇拜演进而来的神。
  ①   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年第九期。
  2。鬼神崇拜古代除了对自然崇拜外,还相信人死之后灵魂的存在。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人们就已逐渐形成了以上帝、祖先、鬼神为中心的敬天祀祖的信仰系统。《说文解字》云: 人所归为鬼,……鬼,阴气贼害。又《礼记?祭法》云: 人死曰鬼。 灵魂不灭,是产生鬼神崇拜的基础。
  古代传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变为鬼,可以通过托梦、显灵等形式向子孙宣示预言,提出警告或给予指示,能享受子孙的祭品。而子孙可以祭祀、祷告等形式告慰先灵,奉献祭品和祈求保祐等。中国古代葬礼即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葬礼的仪式有招魂、报丧、殡尸、哭灵、奠祭、礼葬、丧忌、守灵等等。此外,还要为死者立牌位,年年享受后人祭祀。传说夏、商、周三代祭祀鬼神都立 尸.尸用生人上坐,认为死者依附尸来享受供品。《诗经?小雅》: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就是送尸的歌辞。
  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精魂可以依附于某种自然物,成为这种自然物之神,于是便要对这种神灵进行祭祀。《礼记?表记篇》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里的 神 ,是指帝王或天帝,是至高无上的神灵,鬼则是家族祖先或对本族有功的鬼魂。而殷人的天帝即其祖先。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并形成了 天命观 的神学理论。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 属于天神的有天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霜、雷、雨诸神;属于地祇的有神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道教几乎将古代这几种形式的神与鬼,统统收进了自己的万神殿,并且以这几种形式不断塑造新的大量的神仙与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仍有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与鬼神是存在的。早期道教曾推崇墨子,把他列为神仙之林。《墨子》一书就说天有意志,宇宙间有鬼神。在《天志》篇中,墨子提出 天欲义而恶不义 的观点,认为天是根据义或不义来施赏罚的,禹、汤、文、武等明君 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 ,所以受到上天的奖赏;桀、纣、幽、厉等暴君 上诟天,中诟鬼,下贱人 ,所以受到上天的惩罚。在《明鬼》篇中,墨子提出 鬼神为赏贤而罚暴 的观点,认为鬼神的处罚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鬼神的存在是不可置疑的。此外,战国时期,鬼神崇拜与五行学说结合形成的五方五色神灵,反映了五行思想与鬼神崇拜的互相影响。秦汉时期,对天帝鬼神的祠祀日渐增加。汉初刘邦曾祀五帝。汉武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封泰山,遍祀五岳四渎,新增许多神祠,最尊者太一神,除病、征战等都向太一祈祷。秦汉社会这种强烈的鬼神崇拜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
  3。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是追求白日飞升,长生不老。在先秦古籍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一书中谈到的神仙人物有:
  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①。
  至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掠。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②。
  真人。古之真人, 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 其寝不梦,其觉无忱,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③。
  除《庄子》外,屈原《楚辞》对神仙游历太空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 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休德兮?羡往世之登仙。……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④。《战国策?楚策》和《韩非子?说林》中还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即顷襄王)的记载。《山海经》中也提到 不死之国 、 不死之药 和 不死树 、 不死民 等等。庄子对 神人 、 至人 、 真人 的赞颂及对仙境的描绘,在《列子》等书中得到了发挥。《列子?汤问篇》说,渤海之东很远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 归墟 ,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一曰员峤,一曰方壶,一曰瀛州,一曰蓬莱。仙人居住在 归墟 的五座大山之上: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又说,在北海之北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叫 终北的国家,无风霜雨雪,不生鸟兽虫鱼草木,国人 不竞不争 , 不媒不聘 , 不耕不稼 , 不织不衣 , 不死不病 ,天天歌舞不断,饿了累了就喝神瀵,半月十日才醒。
  古代的神仙信仰,在燕齐等沿海地区较为流行。这些地区靠近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着不死的仙人。
  《史记?封禅书》云: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这些美妙的仙境、仙药、仙人,使许多帝王世人为之倾心。秦始皇汉武帝都是热心求仙的皇帝,虽然总是可望而不可得。但却使神仙信仰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教产生后,使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成了道教的基本信仰。
  ①   《庄子?齐物论》。
  ②   《庄子?齐物论》。
  ③   《庄子?大宗师》。
  ④   《楚辞?远游》。
  (三)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道教源于先秦道家,在形成过程中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杂糅了先秦的道家、儒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和汉初黄老思想而形成的。
  1。先秦道家思想
  先秦道家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家推崇的 道 ,取之于老子的宇宙本源之道。《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 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所说的 道 ,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惚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①。道便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的一种 恍惚 ,具有神秘的色彩。《庄子》认为: 道 就是气,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②,即是说, 道 就是天地阴阳之间共有的东西。又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③。可见,在庄子笔下,道就是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这个道,也是高玄莫测的,它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④。道家的这个虚无之遣,为后来的道教加以改造、吸取。
  《太平经》就提出了 无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 , 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⑤的观点。
  除 道 的理论外,《老子》避世离俗的 清静无为 思想,少思寡欲,以及 静观 、 玄览 、 含德 、 抱一 等等,虽然 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但也被道教利用了。此外,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未何故?以其无死地.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等神秘语言也被道教所吸取,成为道教养生理论的主要依据。
  至于《庄子》书里所说的神仙思想和修炼内容,则更为道教所注重。《庄子》笔下的神人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真人 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至人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塑造的神仙人物,为后世的方士、道士所颂扬。庄子认为,修道能使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他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这些神仙思想也被道教吸收。此外,《庄子》书中提出的 导引 、 守一 、 坐忘 等养生之道,也被道教所承袭和发挥。
  2。儒家思想道教也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太平经》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性,就是来源于《荀子》的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①的思想。葛洪以忠、孝、和、顺、仁、信等德行作为修仙的必备条件。他说: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木,皆不得长生也。 ②《老子想尔注》也把忠孝作为长生成仙的条件或前提。
  ①   《老子》第二十一章。
  ②   《则阳》。
  ③   《知北游》。
  ④   《大宗师第六》。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 1960 年第 1版(下同),第 16 页。
  《太平经》宣扬的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赦 ①的忠孝思想来源于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说教。《老子想尔注》也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把忠孝看成是和至诚感天一样重要。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 , 知道意贼死贵仙,竞行忠孝质朴,□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 , 臣忠子孝,国则易治 ②,又说: 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王法无所复害,刑罚格藏,故易治,王者乐也 ③。忠孝也成了长生成仙的条件。
  《太平经》说: 故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故常上下相应,不失铢分也。 ④这种人必须承奉天心意,与天相应的思想来源于《周易》中的 顺天应人 、孟子的 天人相通 、董仲舒的 天人相类 思想。不过,由于早期道教受 元气 论的影响,它强调了 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者也 ⑤。
  3。墨家思想道教也包含有不少墨家思想的内容。如墨子提倡人们要 兼相爱,交相利 , 有力者■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⑥。人们相亲相爱,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⑦,对 不与其劳而获其实 的人进行谴责和惩罚。
  这些思想在《太平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太平经》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卷一百一十《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所说相爱相教思想,就是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的思想的曲折反映。《太平经》主张 各自衣食其力 ,反对不劳而获, 天生人,幸使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这些思想就是墨子所提倡的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①劳动原则思想的表现。《太平经》还认为天地间一切财物都是 天地和气 所生,应该属于公有。因此它主张把这些公有财物拿来周穷救急 ,同时, 力强当养弱者 ,如果富人 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既予不既许,必求取信增也 , 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 的思想,也都渊源于墨子的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思想,葛洪的《神仙传》,更是把墨子神化为地仙。
  ①   《礼论》。
  ②   《抱扑子?对俗》。
  ①   《太平经合校》,第 406页。
  ②   《老子想尔注?十八章注》。
  ③   《老子想尔注?三十五章注》。
  ④   《太平经合校》,第 664页。
  ⑤   《老子河上公章句?鉴远第四十七》。
  ⑥   《墨子?尚贤下》。
  ⑦   《墨子?天志下》。
  ①   《非乐上》。
  4。阴阳五行说和谶纬神学道教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和谶纬思想,《太平经》就是 以阴阳五行为家 ,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太平经》有许多地方是讲五行的,它说: 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得称君象也。本性和而专,得火而散成灰。金性坚刚,得火而柔。土性大柔,得火而坚成瓦。
  水性寒,得火而湿。火息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性动而上行。 ②《老子想尔注》认为成仙之道,要在 金木水火土气 相调和,五行 和则相生,战则相克 ,柑克就是 金木水火土气不知 ,则五藏伤, 五藏以伤,道不能治 ③,故长生成仙的思想,来源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
  《太平经》中关于阴阳四时、灾异谴告之说,是来自谶纬。《太平经》说: 古者圣贤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逐得天心意,故长吉也。逆之则水旱气乖迕,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 ①这种灾异说就是来源于当时流行的灾异思想。太平道提出的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的口号来源于当时流行的谶纬思想,是说黄德的王朝即将取代火德的东汉王朝。道教还直接吸取了谶纬思想中符箓之类的东西。
  此外,道教的思想渊源还有黄老思想、上古鬼神思想和巫术神仙思想。
  因为后面还有叙述,这里不一一细说了。
  (四)道教的法术根源
  道法、道术,也称为法术,是道教徒用以召神降鬼、祈福禳灾、修仙养生等方法的总称,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如科仪、符咒、驱邪、降妖、斩鬼、禳灾祈福及各种养生修炼方法等等。由于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特征,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仙术。道教的法术根源于我国古代的巫术以及由巫术演变而来的方仙术。
  1。巫术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是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当时社会上的宗教职业者是巫祝,专职交通人与鬼神的关系,请神除邪,解说凶吉,转达神的旨意。
  《说文解字》曰: 巫,祝也,能斋肃事神明者。 又曰: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褏(xiù袖)舞形,与工同意。 这就是说,巫同于祝,能够隐形,服务于天,通过舞蹈使神降临。 工 表示巫属于工类。所谓 工 ,《说文解字》解释为: 巧饰 ,即是一种技艺。
  在殷周时代,巫祝的社会地位很高,是朝廷的重要官员。那时国王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先要通过巫进行卜筮,以求神的启示,然后才作出决定。在整个奴隶制社会中,巫祝是处于支配地位,一切祭祀、祝赞、征兆的事情都由巫祝管理过问,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之一。
  ②   《太平经合校》,第 20 页。
  ③   《老子想尔注?四章注》。
  ①   《太平经合校》,第 178页。
  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巫术活动是极为盛行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是很有影响的。汉桓谭《新论》说: 昔楚灵王骄逸轻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国王鼓舞自若。 ①《诗经》对巫的舞姿作了描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②屈原在《楚辞?九歌》中描写了年轻美貌的女巫轻歌曼舞的情形。如《东皇太一》: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唱。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代留,烂昭昭兮未央。 《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种菊,长无绝兮终古! 可见击鼓歌舞是巫术的主要特点,也可见当时巫术的盛行情况。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巫祝的地位和对中国社会政治的作用日渐没落,但巫术迷信却一直流传下来,很多已成为民间的陋习。到秦汉时期,巫术的内容、形式有所变化发展,除继续使用击鼓、歌舞降神,给人祈福禳灾治病外,还出现了符箓、禁咒和幻术,据《汉书?江充传》、《汉书?戾太子传》,汉代还出现巫蛊,即作木偶人像某人,将之埋于地下,冀使某人得病。
  巫的职能很多,大都以祈祷禁咒方药来行事,大体来说,约有六种:①降神:巫术认为,巫在宗教活动中,通过祭神、祈祷、舞蹈、咒语等,将神请来附在巫的身上,使巫成为神的代言人,神便通过巫的口回答人们的问题,发出指示,或者驱邪斩鬼,即《楚辞》所谓 明神降之 的意思。②预言:巫术认为巫能预知,一是通过星占、卜筮、解梦等来向人们指示未来;二是巫有预知能力,可以预见将来人们的事情。此外,神附在巫身上也能宣示未来。巫术以为梦兆是神表示意志于人的方法,必须通过巫才能了解。所以巫负责解梦。③祈雨:古时祈雨必舞雩(yú鱼),故常以巫祭天求雨。《周礼?春官?女巫》说: 早暵(hán 旱)则舞雩。 即天旱则求雨。又称 雩祭 ,《左传?桓公五年》说: 龙见而雩。 服虔注曰: 谓四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 ④医病:古代,巫与医术关系最为密切。古人认为,疾病是由冤魂恶鬼作祟(suì岁)而引起的,巫能够通过附体的神的力量或使用具有威力的咒语驱鬼去邪,治好疾病。⑤占星:即通过观测星辰位置的变化来预测人事吉凶祸福,这在周秦时代最为盛行。⑥招魂:古人认为人是有魂魄的,魂魄一旦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得病或死去。
  巫能召回人的魂魄。
  随着巫职能的分化,渐次分为专掌典礼的祝。祝是负责迎神祈祷的礼仪者,祝主知神明的位次,牺牲器服的数目,颂祷之辞,祝诅之文。从祝又产生宗。宗是负责祭祀的人,其地位高于巫、祝,也叫宗伯。
  巫的职能,基本上为道教所继承。
  巫在降神求雨时,都要祭天敬神,击鼓歌舞,自有一定的礼仪。巫祭一般是选在山上、水边或空旷之地举行,后来这种场所逐渐固定,再进一步发展,便修建起庙宇。庙宇是由巫祝进行祭祀活动的。这些庙宇,是后来道教宫观的前身。道教宫观中的司香火者被称为庙祝,这就是古代巫祝留下的称呼。
  ①   转引自《太平御览》卷 735. ②   《诗经?陈风?宛丘》。
  除了歌舞、祈祷之外,巫在降神中还采用一些辅助手段驱邪斩鬼。这些杂术手段如符咒。巫术认为具有神力的文字能够驱邪避灾,这种文字是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也就是符。符可能是由桃枝和画虎治鬼演变来的。
  因 桃 与 逃 同音,古人有鬼见了桃枝便会恐惧而逃跑的传说,巫祝则利用桃枝驱鬼,也有用桃木板驱鬼的,板上写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字母或画图,就是最早的符。后画在绢或纸上。因虎凶猛异常,古人也有虎能驱鬼的传说,画虎于门楣上,后来也演变为符。咒语即是所谓神力的语言,巫术认为咒语可以驱邪避灾,水能够除污去垢。古人认为生病是恶鬼缠身,须请巫师用符咒驱鬼的巫术加以除病。道教中符水治病,道经中的所谓驱鬼、斩鬼品,就是古代巫风的遗传。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巫术色彩更浓。五斗米道创立之时还被称为 米巫.符箓派以咒语符箓打鬼捉鬼杀鬼、迎神请神、斋醮活动等等,都含有古代巫术的遗风。
  2。方术道教的法术渊源除了巫术外,还有战国秦汉时期盛行的方术。
  方术是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是从巫术中分化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巫的社会政治地位下降,逐渐从官府散向民间。一些巫祝为了满足人们祈福禳灾的愿望,由专于搞祭祷诅咒之术转为专于搞烧炼服气和神仙之方,以求得长生不老的仙术。这样,就从巫祝中分化出了方士,从巫术中分化出了方术。
  方术的出现,是战国秦汉时期阴阳五行说盛行,谶纬迷信泛滥推动巫术向术数和方技转化的结果。据《汉书?艺文志》,汉时将方术分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的《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术、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方术的种类很多,如蛊(咒诅物怪害人之术)、建除(术数家以十二辰定日之凶吉)、变化(即变化人体为异人异物)、七政(指日月与五星有关之方术)、堪舆(看风水)、逢占(逢人而问,占而答之)、胎息(服气之一种)、六日七分(以八卦和四季相配之法)等等。在《庄子》一书中,不仅描述了许多神仙人物,而且还使我们知道了神仙家所主张的辟谷、行气等方术。《刻意》篇中还专门对行气、导引作了记载,说: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汉武帝时,方术有了增多,出现了炼丹术等。方术的基本特点是假借某种方法达到跻身仙阶或者沟通人、神世界。如导引、行气、房中、辟谷等修炼之术以及炼丹等,都为道教所吸收。
  汉代之后,墨子之学几乎成了绝学,但墨家那些兴云起雾,销化变幻之术并没有绝迹。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介绍墨派的方技说: 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树林,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土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 详考之,此书与《后汉书》所说的张楷的 作雾 之方,左慈的入壁 、 变形 之类属同一方术。章太炎认为墨派的鬼神变化之方、■解劾治之术为道教所吸收。他说: 今之黄巾道士,起于张陵、张鲁之伦,其奸令、祭酒,虽主习《老子》五千言,本非虚无贵胜之道,而亦不事神仙。但为■解劾治而已。斯乃古之巫师,近于墨翟。 ①道教的法术很多,它虽然源于巫术、方术,又比巫术、方术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程式化。
  ①   《章氏丛书?检论?黄巾道士缘起》。
  (五)道教组织的根源
  道教组织产生于东汉末年,但根源于战国以来的方仙道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方仙道方仙道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 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之运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方仙道是方士们将其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糅和起来的,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 ,企图长生求仙,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侨等人。
  根据《史记?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材料推断,这些人都是秦以前的人,大概是战国末年人。由此可以推断,方仙道的出现是在邹子之后秦以前的战国中后期。所谓 方 ,是指长生不死的仙方,所谓 仙 ,《说文解字》说仙是 长生迁去 ,《释名?释老幼》也说: 老而不死曰仙。 是对不死的探求。所谓方仙道即是由方士们将其服食长生术与邹衍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的一种神仙理论。
  追求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由来已久。《庄子》一书即有充满了对仙人仙境的种种描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从现存古籍中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一个方士,就是《史记?封禅书》上所记的苌弘,他 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 就是说,苌弘用 致物怪 方术,把不来朝周的诸侯一一扎成草人形,用箭去射它,致使他们遭灾招病,不得不来朝周。战国时,方士们活跃于社会上,但由于只有 术 ,而没有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淡失色。战国中期,齐国的邹衍创造了阴阳五行说,用于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现象,邹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方士们将阴阳五行说吸收过来,使之与自己的方术相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了理论色彩。为了迎合统治者心理,方士们大力鼓吹神仙长生。从战国中期到汉武帝时,方士们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有名的方士入海求仙药的浪潮。一次是齐威、宣王和燕昭王时,一次是秦始皇时,一次是汉武帝时。这三次到海上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寻求神仙和长生不死药,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但都毫无结果。
  汉武帝时期,是方仙道达到高潮的时期。汉武帝继续求仙,在他身边,围集着一大批著名的方士,如李少君、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劝说汉武帝要成仙,就要祠灶、封禅和化丹砂为黄金,黄帝成仙就是这样的,汉武帝果然就这样去做。公孙卿上书说黄帝铸鼎而成仙,现在宝鼎已出,只要封禅、炼丹即可成仙。武帝叹道: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 ①在汉武帝仰求神仙气氛的感染下,武帝的叔父,淮南王刘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②。这个 言神仙黄白之术 的 《中篇》八卷 ,显然是总结神仙方术的书。汉武帝时,修炼方术有了增多。李少君化丹砂为黄金,即炼不死药,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少翁会致鬼物,使武帝看见他已死的王夫人的灵魂。栾大会祠祭下神等等。直到武帝晚年,他才认识到天下并无神仙,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方仙道所信仰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方士们所行之术,为以后道教所继承和发展。方仙道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①   《汉书?郊祀志》。
  2。黄老道黄老道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相结合的产物。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黄老学派都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序其旨意,一直流传到汉初。
  《史记?乐毅传》对黄老之学的起源及其传授系统作了详细的记述: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从学术源流上讲,黄老之学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它是由于适应了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要求而盛行起来的。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皆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也称 人君南面之术 ,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 文景之治.学者们研究黄老,重点是研究它的经国治世之学。《史记?儒林列传》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也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丞相陈平、曹参也都是黄老道学说的积极倡导者。曹参接替陈平为相, 其治要用黄老术,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①。这时的黄老之学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与神仙方士还未发生直接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接受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从此,黄老之学在政治上失势了,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在这种情况之下,黄老学者逐渐由研究治国经世的政治术转而研究长生养性的养身术。与此同时,许多方士也不再满足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转为同时研究黄老学,特别是研究《老子》,这在《老子河上公章句》中已见端倪。河上公用神仙思想和道教方术来解释《老子》,把 经术政数之道 的治国之术贬为 非常道 ,而将 自然长生之道 的养身术说成是永恒不变的道。这样,以汉武帝 独尊儒术 为转折点,黄老学和方仙道初步结合。
  ②   《汉书?淮南王传》。
  ①   《史记?曹相国世家》。
  西汉末年,特别是东汉以后,由于谶纬神学的兴起,方士们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于黄帝,神化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桓帝时,黄老道的名称正式见于史籍。《后汉书?王涣传》说:延熹(公元158- 167年)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汉桓帝在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还两次遣人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黄老于濯龙宫。《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釦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宠传》还说: 宠与国相魏愔,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 这表明黄老道已正式形成。老子已被神化,黄老道也日益趋于宗教化了。后汉王■的《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 道 的化身。
  经过神化的老子已不是人,而是天神。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头换面,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复更兴,至东汉而广为流传。到灵帝时,又有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①。
  黄老道与方仙道一样,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没有形成宗教组织,但黄老道具有了更多的理论色彩。它的理论和信仰是老子的 道.虽然黄老道把方仙道的神仙信仰也吸收了过来,但它将其纳入 道 这个信仰的总体系之中,在道教正式建立以后,这种思想继续发展,终于以 道 统率一切,把道教的教理、教义、方术都建立在 道 的基础上。
  ①   《后汉书?皇甫嵩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