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宗教史之两汉的官方神学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两汉的官方神学
  随着西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种证明这种封建统治的合法性神圣性的神学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董仲舒所创立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继董仲舒之后,从西汉末年以来,以预言天命为内容的谶纬神学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大行其道。到东汉章帝时,《白虎通义》又使神学经学法典化。谶纬神学与《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都是董仲舒封建神学思想的变种和继承。至此,中国封建国家宗法性宗教正式形成。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
  董仲舒(公元前179- 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据说他读书很勤奋,曾 三年不窥园 ,是西汉中期著名的一代儒宗。现存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继承了殷周时代以来的宗教迷信观念,发挥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兼取阴阳五行思想,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他的神学成为西汉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宣称 天 是有意志有情感的至上神,是百神的长官。他说: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①。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②,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③。董仲舒所说的天,既是主宰世界的至高无上的神,又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他相信古代传说中的那些受命之君,都是神的化身,是顺天志受天命来统治人间的。他说: 故天将授舜主天法商而王……
  天将授禹主地法夏而王……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 ④,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⑤。显而易见,这种君权神授思想是远古暨三代以来的传统天命观念的沿袭。不过,董仲舒为了迎合和适应汉代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需要,他将君主秉承天命主宰人世的神权格式加以明确化和系统化,国家社会之安危,系于君主一人,他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 ⑥。从而建立了天- 天子(君)
  - 民的神学统属关系。 天 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为人类安排了君主。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 天意 统治天下的。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用阴阳五行等神学以论证儒家仁义道德、纲常名教,积极把儒学神学化,建立了一套 三纲 、 五常 的伦理学。他认为,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①。 阳尊阴卑 ,所以 臣、子、妻 必须绝对服从于 君、父、夫.实际上,董仲舒把三纲与阴阳附会在一起,并将这种比附当作 论证 ,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三纲确为上天所立定,从而为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制造了神学的理论根据。
  ①   《春秋繁露?郊义》。
  ②   《春秋繁露?顺命》。
  ③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④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⑤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⑥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①   《春秋繁露?基义》。
  与明阴阳而观天志相联系,董仲舒又试图辨五行以观天道。他说: 天有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是故木己生而火养之,金己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②。董仲舒把五行解释为五种封建道德属性,说成孝子忠臣之行,把 孝道 视为天之道 ,目的是为了神化这种伦理道德,从而起到加强和巩固现实封建国家宗法性宗教制度的作用。此外,董仲舒还认为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品质、生理构造与功能来源于天,人是按天的模式组建出来的复制品。他把人的骨节、五脏、四肢,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及五行四时。他说: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③。他又说:人身 小节三百六十六,付日数也;大节十二分,付月数也;内有五藏,付五行数也;外有四肢,付四时数也 (《春秋繁露?人付天数》),从而得出 为人者天也 的 天人合一 论①。
  为了论证天的权威与天人相通,董仲舒又制造了天人感应论与谴告说。
  天人感应是一种古老的神秘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董仲舒以同类相动作为天人感应的重要依据,认为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分别体现了天的庆、赏、罚、刑。他肯定 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和 天人一也 的前提下,认为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之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②董仲舒强调天命非人力所能致,天主宰一切。天命予夺是通过祥瑞或灾异为其预兆,祥瑞是天佑的征象,又称受命之符。他通过周文王、武王获白鱼赤鸟之瑞和周王后代子孙由于行暴政而出现灾异的事例来做证明。董仲舒把天说得活灵活现,国家的治乱,人君的祸福,都由天意决定。天意是通过一系列灾害、怪异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论与谴告说在本质上是宗教神学。
  ②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③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①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②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董仲舒继承邹衍的 五德终始 说,又创立 三统 历史循环论。他认为相继的朝代都要 徙居处 、 更称号 、 改正朔 、 易服色 ,自成一 统.即在历法及礼仪等方面上,建立相应的制度。 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己物,袭所代而率与同,则不显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白显也 ①。例如,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其时 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 ,于是夏朝的朝服、车马、旗帜、牺牲,都尚黑,就成为 黑统.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其时 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 ,于是商朝的一切都尚白,就成为 白统.周朝以子月为正月,其时 天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 ,于是周朝就一切尚赤,就成为 赤统.这 三统 都是天志的显示。而周朝以后,则依 三统 顺序循环反复。 三统 说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实际上,它成为维护汉代封建统治的正统论。
  董仲舒还提出 天道不变 说。他认为,帝王的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是从 天 那里来的, 天 是不变的,所以帝王的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也不会变化。朝代的更替,制度的改变,都是周而复始,其本质如故。为什么?
  因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国都的搬迁,称号、正朔、服色、年号的更改,不过是新帝王即位,重新受命于 天 的表示。所以,董仲舒的 天道不变 说,论证了封建统治秩序永恒不变,以维护汉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所谓 性三品 说。即将人性分为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和 斗筲之性 三种。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③。人性是有善有恶的。 圣人之性 为统治阶级,属 善 性,可以承 天意 而治民,以及行教化。 斗筲之性 为平民百姓,属 恶 性,是不可教化的。 中民之性 可善可恶,只要接受教化,有可能变为 善.董仲舒的 性三品 说,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以神圣化,以利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奴役统治。
  董仲舒是第一个把儒学改造成神学的大儒,他所创立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发展的产物。
  他使儒家经典带上神学色彩,使得封建的意识形态宗教化,从而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方神学的创立。
  (二)儒学神化的谶纬学
  谶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汉哀平之际,而盛行于东汉,它是两汉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谶 具有应验、灵验之义,是一种 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的神秘预言。这种预言被认为发自天帝,是符合天意的,所以又称 符命 ;为显示谶书的神秘性,往往把它染上绿色,所以又称为 箓 ;由于常附有图,故也称 图谶.谶的起源很早。《史记?赵世家》载: 秦缪公尝病,七日而寤,醒后对人说:帝告我:' 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他叫人将这些话记下来,称为 秦谶.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他派燕人卢生入海求神仙,卢生到了海里没有见到神仙,却得到图书,上面写有 亡秦者胡也.这就是政治隐语。 胡 是一个谜。秦始皇认为是指北方之胡(匈奴),于是派重兵驻守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备匈奴。结果后来秦朝亡在胡亥手里,据讲谶的人说: 亡秦者胡也 的 胡 是指胡亥。
  ①   《春秋繁露?楚庄王》。
  ②   《汉书?董仲舒传》。
  ③   《春秋繁露?实性》。
  纬 是方士化的儒生用神学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比附的著作,它相对于 经 而得名。经的本义是织布上的纵丝,纬是织布上的横丝,纬书依附于经书,正如布上的纬线与经线相配一样。因而,用神学观点来解释经书的书,被称作纬书。汉代儒学有 五经 、 七经 之说,纬书也有 五纬 、 七纬之称。纬书托名孔子。说是孔子编成了《六经》之后,深恐经文深奥,所以另立纬和谶,使它们变得通俗一些。纬书中有古史材料,也有一部分天文、历法、地理的知识。但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倾向都是把儒家经典神秘化和宗教化,它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帝王将相的出现,都是由天命安排好的,其兴,必有祯祥,其亡,必有妖孽。高祖之兴,《孝经?援神契》说: ……宝玉……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 宝文出,刘秀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所谓卯金刀,是 刘 字,禾子是 季 字。这是说汉高祖的兴起,天已经预先告诉人们了。纬书还通过对经典的解释,神化孔子和孔子的著作。《孝经?钩命诀》将孔子描绘成海口、牛唇、舌理七重、虎掌、龟脊、辅喉、骈齿的奇异相貌。他们把孔子的作品,说成是天有意叫他这样写的。《春秋纬?演孔图》说: 孔子论经,有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制,赤雀集。 又说: 孔子曰: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录 ①。孔子完全成了神人。
  由此可见,纬与谶虽然都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们是有差别的。纬只有在把儒家的经典奉为神圣以后才能出现。比谶要晚得多。但由于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可以肯定的是,将谶与纬相合而推阐灾异符命术数迷信的谶纬神学则为汉儒所为。
  谶纬迷信思想于西汉成哀之际开始兴起,到哀平时期盛行,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西汉末年是汉代社会危机大爆发的时期。土地兼并和大地主豪强势力的恶性发展,使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在连年天灾和农民起义的压力下,西汉王朝政权摇摇欲坠。于是封建统治者只有乞求于宗教迷信的宣传,希望假借 天命 、 神 的启示来延长刘氏王朝的寿命;而上层统治者的一些野心家,也利用符命等迷信,为篡夺政权制造 神意 的借口;一些官吏和有识之士,不满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也利用这种宗教迷信方式,向当权者不断发出警告和抗议;甚至连农民群众也进行造神活动,利用宗教迷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谶纬神学才大肆泛滥起来。《汉书?哀帝纪》记载: (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煽动性极强的政治示威活动,是农民起义的前兆,它利用宗教迷信来发泄人们蓄积已久的怨气。哀帝时,夏贺良根据谶纬劝皇帝更改年号,认为这样即可挽救社会危机。他说: 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 ①。哀帝听信此言,立刻改号为 陈圣刘太平皇帝 ,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以应谶语。外戚王莽制造符命,对谶纬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   《春秋纬?汉含孳》。
  ①   《汉书?哀帝纪》。
  据《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因 风盖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 ,被封为安汉公。元始四年, 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过其意者,皆诣公车.这是谶纬正式得到朝廷的承认,并取得了与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平等的地位。元始五年,浚井得白石,有丹书著石,有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的谶文,王莽便做上了假皇帝。孺子婴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同样又以哀帝 天帝引玺金匮图 和 赤帝行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 二铜匮之符而作了真命天子。
  王莽当上了皇帝之后,又 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其文尔雅依托,皆为作说,大归言莽当代汉有天下云.刘秀和公孙述为追逐帝位,就围绕着符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刘秀根据《赤伏符》: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①。
  即是说,刘秀当继承汉代刘家天下的火德正统,应于 四七之际 即从高祖算起到刘秀二百二十八年当运。盘据在蜀郡的公孙述也引用谶纬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引《援神契》: 西太守,乙卯金 ,认为西方太守应断绝刘家的国运。他代替王莽正好符合五德之运的程序。最后刘秀以《赤伏符》受命,又用了《西狩获麟谶》来折服公孙述,统一了天下,做了皇帝。
  既然编造符命可夺得皇位,其他怀有政治野心想捞个一官半职的人,也如法炮制以编造符命为手段。一时间,符命泛滥成灾,谁都可以编造,谁都可以利用,谶纬的势力得到恶性膨胀。
  刘秀当上皇帝以后,更加迷信谶纬,硬把谶纬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
  他经常以图谶裁决政事,凡是一切制度、服色以至大臣的任命都假托图谶来决定。中元元年(公元56年)刘秀 颁布图谶于天下 ②,从而把谶纬神学作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到明章二帝时,谶纬在皇帝的倡导下发展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学问,臻于极盛。当时的儒者、士大夫争学图纬,致使谶纬渗透到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成为东汉重要的社会思潮。
  (三)《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
  自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及谶纬神学建立以后,刘秀的孙子章帝为了抬高神学的地位,使神学经学化,为了让经学符合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使经学神学化,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位今文经学家、古文经学家在白虎观召开经学大会,讲议《五经》同异。在这次经学的讨论会上,今文经学家以李育为代表,古文经学家以贾逵为代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育精通《公羊》学,迷信谶纬自不待言,然而他还 颇涉猎古学 ①,对古文经学湛为精通。
  贾逵自幼受家学的熏陶,博通儒家经典,尤精《左氏》之学,但对今文《尚书》、《穀梁》学也深有研究。贾逵与桓谭、郑兴等古文经学家不同,他曾用左学附会图谶,引《左氏传》说: 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 深得汉章帝的赏识。这两派虽然争论不息,但由于李育 多引图谶,不据理体 ②,而贾逵则引左学证图谶,附会神学,两派明显地表现出合流的趋势。这次经学会议,诸儒考释经义同异,经汉章帝 称制临决 ,由班固整理编辑成书,这就是《白虎通义》或称《白虎通》。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   《后汉书?李育传》。
  《白虎通义》是在董仲舒及谶纬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方宗教神学,它大量引用图谶纬书解释经义,把经学与神学糅合成一个神秘的经学神学理论体系。
  在《爵》篇中,《白虎通义》论证君权天予: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诀》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 爵就是爵位,天子这个爵位直接来自天帝的赐予, 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①。神化君主,目的是为了虚构君主的王权。既然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帝的赐予,那么,祭天的仪式便是君权的象征,君主凡遇征伐、巡狩等重大活动,都要向天神报告,封禅典礼则是最隆重的报告仪式。《白虎通义》说: (王者征伐)出所以告天何?示不敢自专也 ②。 巡狩必祭天何?本巡狩为天,祭天,所以告至也 ③。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守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④。《白虎通义》还明确提出了以祖宗神配享天神的主张,说: 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祭天必以祖配何?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其始祖,配以宾主,顺天意也 ⑤。采取了这种祭仪,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敬天尊祖的精神,说明君权的起源。
  对朝廷的事务,大到礼与刑,小到饮食作息,《白虎通义》都作了 天人合一 、 人神一体 的解释。它说: 王者所以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乐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残戒也。王者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   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⑥。国家制度是天子建立的,既然天子已经变成了神人,国家制度也就自然取法于天,《白虎通义?封公侯》说: 王者受命,为天、地、人之职,故分职以置三公,各主其一,以效其功。一公置三卿,故九卿也。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父、师。故一公三卿佐之,一卿三大夫佐之,一大夫三元士佐之。天有三光,然后能遍照。各自有三,法物成于三,有始,有中,有终,明天道而终之也。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 这个说法,是对董仲舒 官制象天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②   《后汉书?李育传》。
  ①   《三正》。
  ②   《三军》。
  ③   《巡狩》。
  ④   《封禅》。
  ⑤   《郊祀》。
  ⑥   《礼乐》。
  由于天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所以天与人就相互感应。如果天子有政绩,品行端正, 符瑞 就会 应德而至 ,反之,则以灾变来谴告。《白虎通义》说: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①。 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曰:行有点缺,气逆于天,情(精)感变出,以戒人也 ②。
  《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还特别利用阴阳五行说,进一步说明 三纲 、五常 伦理观念,宣传尊卑等级思想。《三纲六纪》篇说: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阳一阴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五行》篇又说: 子顺父、臣顺君、妻顺夫,何法?法地顺天也。 认为 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这就是从神化君权,进而把封建的统治秩序与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也涂上一层圣光,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此外,《白虎通义》还对封建王朝加以神化,提出所谓 三统说.三统也叫做三正。据《三正篇》的说法,周为天正,色尚赤,是为赤统。殷为地正,色尚白,是为白统。夏为人正,色尚黑,是为黑统。在《白虎通义》看来, 三统是 本于天 的。 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三统、三正组成一个圆圈,天道顺着这个圆圈循环运动,历史的变化也是顺着这个圆圈周而复始。
  这是说,王者受命,应该改正朔,易服色,以代表三统中的一个统。这种说法是发展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但五德终始说是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王朝更替,而三统说除了解释王朝更替外,还特别强调三纲五常是 百王不易之道.《三正》篇说: 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 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出现了,正朔、服色、都城等等是可以改的,但 三纲 、 五常 的大道是不能改的,三统说实际上是封建一统不变说!
  《白虎通义》还大力宣扬天命论。它把人的寿命分为 寿命 、 遭命 、 随命 三种,说: 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习寿命者上命也,若言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矣,……遭命者,逢世残贼,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沙鹿崩于受邑是也 , 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 ①。这三个命都是上天注定的。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特别突出了三纲五常的地位。这个神学体系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国家宗教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得中国宗教更具有了政治和伦理化的倾向,而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一直成为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枷锁。
  ①   《封禅》。
  ②   《灾变》。
  ①   《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