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宗教史之秦汉时期的五帝、太一神崇拜与巫术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秦汉时期的五帝、太一神崇拜与巫术
  远古暨三代宗教,从内容上说,主要是图腾崇拜、天帝崇拜、祖光崇拜、鬼神崇拜和圣贤崇拜,从仪式上说,主要是郊祀和宗庙,并出现了一批巫、祀、卜,史等组成的宗教神职人员。秦汉时期,受阴阳五行说影响的新的宗教崇拜——五帝崇拜,以及神仙方术代之而兴,从而使传统宗教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倾向。当时的阴阳五行说与殷周以来的天帝崇拜结合在一起,从而扩大了祭祀上帝的范围。术教迷信在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秦汉统治阶级直接明了地利用阴阳五行说为自己服务,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一)五帝、太一神崇拜和封禅
  1。 五常 崇拜祠祀秦汉时期盛行的 五帝 崇拜和祠祀制度,是天帝观念的新的表现形式。
  五帝 观念与阴阳五行说密切相关,在先秦已开始形成。
  殷、西周国家统一,只有 天 、 天皇 、 天帝 ,而没有各据一方的 五帝.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权衰微而五霸迭兴,七雄角逐,国家趋于统一。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各派学者著书立说,以供统治者采纳。其中,阴阳五行说对秦汉时期的五帝崇拜产生了重大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者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人邹衍(公元前305- 前240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径,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国载其   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①。邹衍讲的 五德 ,即《尚书?洪范》中讲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也称 五行.邹衍利用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论的观点,对《洪范》的五行说进行改造,创立了 五德终始说.成为邹衍阴阳五行说特色的是,他把阴阳五行主要用于解说朝代的发展,认为人类历史都是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分为五个大的环节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历代帝王政权的交替就是按照五行相胜的公式周而复始地循环的,即 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②。邹衍的 五德终始说 在齐、梁、燕等国大受欢迎,因为这些封建诸侯都希望上天按照 五德终始 的循环次序使他们得到新的机会,像过去的圣王一样建立统一的王朝。
  战国末年有人把当时的天文历法学说与阴阳五行思想相比附,认为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的方位都与阴阳五行相关。《吕氏春秋?十二纪》即以春夏秋冬与四帝、四神、四德、四方等相配,配合的程序如下:春,其帝太皞(木德之帝),其神句芒(木官之神),其虫鳞,其音角(角,木也,位于东方),其数八(五行之数为五,木第三,故数序为八)。
  夏,其帝炎帝(火德之帝),其神祝融(火官之神),其虫羽,其音徵(徵,火也,位于南方),其数七。
  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   刘歆《七略》,据《文选》卷二左思《魏都赋》李善注。
  秋,其帝少皞(金德之帝),其神蓐收(金神),其虫毛,其音商(商,金也,在西方),其数九。
  冬,其帝颛顼(水德之帝),其神玄冥(水神),其虫介,其音羽(羽,水也,位在北方),其数六。
  可见,在关于天的神化方面,除了一般所说的 天 、 天皇 、 天帝以外,还认为在天的四方有四个帝,这四个帝原来都是人间的 圣王 ,都曾以五行的一 行 (德)作为天命所归的标志而进行统治,死后成为主管四方、四时和五帝之神。十二纪的五帝是: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因木为青色,亦称青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因火为赤色,亦称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因金为白色,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因水为黑色,亦称黑帝。
  秦始皇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过程中,就积极利用阴阳五行说为其统治服务,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史载,齐人奏五行德运说,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变周而兴,应得水德。秦始皇采用此说, 于是秦更命河曰' 德水' ,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六以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①。按照阴阳五行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为黑色,时间应从夏历十月开始,五德循环的位数是六,在音律上属阴,水阴主刑杀。因此,秦得水德,就应以冬十月为岁首,崇尚黑色(衣服、旌旗为黑色),以六为度量单位(如符是六寸,步为六尺之类),以大吕(为阴律之始)为正音,以法为施政准则。于是五行德运之说首次为最高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秦始皇标榜得水德,为的是向天下宣示,秦朝之兴适应了五行演化的法则,理当代周统治中国。秦始皇的统治既然是得到上天的委任,于是他就极为重视祭天帝。统一中国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到泰山封禅,即在泰山顶上筑坛祭祀天帝。此外,秦始皇仍按时祭青、黄、赤、白四帝。
  秦汉之际,五德终始学说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时,也要借助这类宗教神话来论证自己反秦的合法性。《汉书?高帝纪》记载的刘邦斩蛇的故事,说的是刘邦斩了一条挡道的蛇,有一个老妪哭着说: 人杀吾子……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①。
  像这样的故事,当然是刘邦周围的人编造的。编造者显然认为秦王朝统一六国是非法的,不得水德,而仍属金德(秦襄公祠白帝;秦献公以为得金瑞,祠白帝),因为火胜金,刘邦灭秦当得火德,故称赤帝子杀白帝子。刘邦当了汉王,东击项羽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 对曰' 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 高祖曰:' 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 莫知其说 ②。他即命立黑帝祠,称为 北畤 ,按时命人祭祀。据此,刘邦自认为是直接代周(火德)而得水德。汉文帝立五帝庙。统治集团对汉代所尚之德有不同看法。贾谊认为汉继秦统,应为土德,张苍认为 汉乃水德之时 ,极力反对。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正式按土德改制,色尚黄,以寅月为岁首,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①   《史记?封禅书》。
  ①   《汉书?高帝纪》。
  ②   《史记?封禅书》。
  2。 太一 神崇拜和祭祠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观念,这不利于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巩固,于是在五帝之上出现了新的天神,便是 太一 神。所谓 太一 ,秦朝时,即称为 太皇 ,它与 天皇 、 地皇 并称 三皇.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西汉社会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在政治上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说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 ①。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 佐 ,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阳(今山西河津南)
  出土一个古鼎,公卿大臣视为 宝鼎 ,都认为是一种祥瑞。汉武帝下令将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泰畤),坛分三层,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东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黄帝坛,置于西南方。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掌祭太一的祝宰别具一格,身穿紫色绣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诸色衣。
  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汉武帝以祭天礼仪亲自到太一坛祭祠。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武帝还带人几次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所采用的也是 如郊祠太一之礼.武帝的赞飨辞说: 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 ①。至此, 太一 作为汉王朝至高至尊的 国神 ,终于被塑造成功。
  3。封禅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 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①   《史记?封禅书》。
  ①   《汉书?郊祀志》。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二)巫术与术数的发展
  秦汉时期,在崇拜天神的基础上,又生出种种巫术与术数迷信。
  1。神仙方术战国时兴起于燕齐一带的神仙方士,自称他们能够通神仙,能够炼出不死的丹药,能够飞升成仙。其实,神仙思想由来已久。《庄子?逍遥游》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多处对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与法术作了形容。在《楚辞》里,也有不少吐故纳新、导引食气之类的神仙思想。《韩非子?说林》有献不死之药于楚顷襄王的记载。战国中后期,方士和巫师把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从而使神仙思想和方术大大流行起来。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汉武帝幻想长生不老,对神仙方术极为信任,大力提倡,因而神仙方术在这个时期特别盛行。
  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士投其所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即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徐市便上书秦始皇,说: 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秦始皇当即派徐市带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及不死之药。徐市入海求仙药,数年不得,耗费极大,担心受到谴责,便欺诈秦始皇说: 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 继徐市之后,得到秦始皇宠信的方士有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为秦始皇访求古仙人羡门、高誓及仙人不死之药。卢生对秦始皇说: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人人不爇,陵云气,与大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爇.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始皇回答说: 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秦始皇为了会见真人,得到仙药,听从卢生的话,真的把自己隐藏起来,与臣下隔绝。
  世上哪有不死之仙药,卢生等人偷偷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说: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以求奇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对方士、儒生进行疯狂的报复,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但秦始皇求不死之仙药并不死心,临死那年,还 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①。
  秦始皇之后,最相信神仙方术的是汉武帝。向汉武帝鼓吹神仙方木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少君、少翁、栾大。《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帝尊之。李少君对武帝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深信其言,一面亲自祠灶,事炼丹沙,一面派方士入海寻求蓬莱仙境与安期生仙者。后来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而说化去 , 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来言神事矣 ②。
  齐人少翁的事也见于《史记?封禅书》。据说,武帝宠信的王夫人死了,李少翁在晚上 召来 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使汉武帝在帷幕之中看到了王夫人。武帝大为高兴,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少翁又对武帝说: 上即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 汉武帝听信其言,作画云气车,各以胜日驾车避恶鬼。还作甘泉宫,其中有台室、画有天、地、太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少翁的通神术搞了一年多,仍不见有神到,他怕事情败露,便制造了一个 牛腹藏书 的骗局,没想到汉武帝认得他的笔迹,就把他杀了。
  曾与少翁同一师傅的栾大,由乐成侯推荐给汉武帝。栾大自吹说:臣经常往来海上,见过仙人安期、羡门之属,因为微臣的地位低下,仙人不相信臣。微臣的老师说过, 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 他要求汉武帝说: 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 武帝宠信栾大,拜其为五利将军,以二千户封为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辇斥车马帷幄器物。武帝还见栾大长得漂亮,说话很有韬略,又把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他,赍金万斤。此外,武帝还亲至其第,令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五利将军印。栾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栾大佩六印,贵振天下, 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信有禁方,能神仙矣 ①。栾大最后以方术不验被杀。
  对这种荒诞的神仙方术,武帝至死方悟,说: 天下岂有神仙,尽妖妄耳②。
  由于统治者的崇信,秦汉方士层出不穷,阵容庞大,专门论述神仙方术的著作,仅《汉书?艺文志》所收就有二百零五卷。刘向撰《列仙传》记上古三代至西汉成帝时神仙七十人,集中宣传了世有神仙和神仙可学的观点。
  《汉书?方术传》与《淮南子?万毕术》等,也载有神仙方术之说。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神仙方术就盛行了。而神仙方术的活跃,也加快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强化封建统治的步伐,使神仙方士和儒士逐渐合流,谶纬之学在两汉时期极其盛行,也为后来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①   《史记?封禅书》。
  ②   《史记?封禅书》。
  ①   《史记?封禅书》。
  ②   《史记?孝武本纪》。
  2。神秘的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为战国时期阴阳家所创。秦始皇在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首次实行这种学说。汉代以降,五行说与汉人创立的 三统说 相结合,五行相生相胜的神秘系统正式建立并盛行起来。
  阴阳 思想主要来自于《易经》, 五行 学说来自于《洪范》。战国末年的邹衍将阴阳消长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胜的观点与帝王朝代的兴废递嬗相附会,创立了 五德终始说.所谓 相生 ,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 火- 土- 金- 水)。所谓 相胜 或 相克 ,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将这种自然观运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赋以五行以道德的属性,叫做 五德 ,即水德、火德、木德、金德、土德。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 五行相胜 的循环顺序进行的。邹衍说: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①。《吕氏春秋?应同》记载了邹衍这一观点: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详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螟大蝼,黄帝曰:' 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 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金气胜,故某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火气盛'.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火,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这里明确说明,五德是根据天现祥瑞决定的, 五德终始说 也就是 天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邹衍 五德终始说 , 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今方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则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①。秦始皇得水德是根据 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以其水德之瑞.②就是说得水德的秦,取代得火德的周,是符合天意的。汉高祖刘邦灭秦而建汉,自以为是直接承周而得水德,到文帝时张苍等人根据五行相克说提出反对意见。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由水德改为土德。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五行的顺序重新安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 比相生而间相胜 的主张,赋予五行以方位、时节和道德伦常的意义。董仲舒规定的五行分布的位置、相应的时节、职司、德性及例官分别是:木: 木居左 , 木居东方而主春气 , 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 , 召公是也.火: 火居前 , 火居南方而主夏气 , 南方者火也,本朝司马尚智 , 周公是也.土: 土居中央,兼及四时. 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 , 太公是也.金: 金居右 , 金居西方而主秋气 , 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 , 子胥是也.
  ①   《文选?文故安陆昭王碑文》李善注引。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封禅书》。
  水: 水居后 , 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 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 , 孔子是也.所谓 比相生 ,就是按木、火、土、金、水顺序比邻相生,即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此其父子也。 所谓 间相胜 ,就是按木、火、土、金、水顺序间隔相胜,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董仲舒赋予五行道德属胜,以证明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而《淮南子?天文训》则正式神化五行,把五行与五方、五帝、五佐、五执、五治、五星(神)、五兽、五音、五日(天干)相应搭配起来,即: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木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治夏,其神为营惑(火星),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
  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判四方,其神为镇星(土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金星),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水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邹衍首创的 五德终始说 ,发展到秦汉时期,已构成一个完整的运转系统,其神秘的色彩更加浓厚,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改朝换代,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王莽、刘秀也利用它为夺取政权寻求根据。但总的说来,五德说在秦汉期间曾兴盛一时,以后逐渐消弱。代之而起的是天人感应说以及谶纬神学。
  3。占星术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注意观察天象,通过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观测,形成了古天文学,用于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史记?天官书》载: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对一些罕见的天象如日食、月食、彗星等作不出科学的解释,因而认为各种天象是天帝意志的表现。《汉书?艺文志》说: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就把观察天象看作是一种占星术了。
  占星术在尊天神学和谶纬迷信十分盛行的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特别流行。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出现的大量谶纬图书中,就有不少是记载星象占验的。如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太阳有黑子,即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京房《易传》以为 祭天不顺兹谓逆,厥异日赤,其中黑。 什么是日食呢?京房《易传》说: 下侵上则日食。 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董仲舒就是一个星象占验家。他在《灾异对》说: 人君妒贤嫉能,臣下谋上,则日食。 刘安的《淮南子》也说: 君失其行,日薄食无光。 什么是月食呢?董仲舒《灾异对》说: 臣行刑罚,执法不得其中,怨气盛,并及良善,是月食。 汉武帝把太一作为至尊的天帝神,认为天极星(北极星)是太一神居住的地方,它旁边的三星是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后勾四星包括 正妃 和 三宫 ,而周围的十二颗星是守卫宫廷的 藩臣.据说,如果这个星区出现怪变星象(如流星,彗星),朝廷就会发生变乱。为了让汉室长治久治,汉武帝及其他皇帝均举行隆重的郊礼,亲自祭拜太一神。
  对于彗星的出现,人们是惊恐万分的。据汉代谶纬书《春秋运斗枢》说:彗星如出在东方,则 将军谋王 ;出在南方,则 天下兵起 ;出在西方,则羌胡叛中国 ;出在北方,则 夷狄 内侵。据《春秋》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 有星孛入于北斗 ,对这次彗星的出现,董仲舒解释说: 孛者,恶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孛之有所妨蔽,暗乱不明之貌也。
  北斗,大国象。后齐、宋、鲁、莒、晋皆杀君 ①。
  刘向则是这样解释的: 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浊三光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矣,篡杀之表也。《星传》曰:' 魁者,贵人之牢。' 又曰:' 孛星见北斗中,大臣诸侯有受诛者。'……夫彗星较然在北斗中,天之视人显矣,史之有占明矣,时君终不改寤,是后,宋、鲁、莒、晋、郑、陈六国咸杀其君,齐再弑焉…… ②。
  当时占星家把彗星的出现看作是上天对国君的警告,若国君不悬崖勒马,痛改前非,就会国破身亡。
  4。卜筮卜筮是我国最古老的占问吉凶的方式。早在商周时代就已有大量的文字记录。春秋以后,各诸侯国也设专人主管卜筮。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仍设有太卜官,在 焚书坑儒 时,还保留了卜筮之类的书籍。秦始皇晚年听说 今年祖龙死 的谶言, 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 ①,于是远游以避灾,最后死于途中。陈胜起义前,乃贫贱之辈,他也要卜筮。《史记?陈涉世家》说:(陈胜)乃行卜。卜者知其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说明卜筮在秦代的王室和民间都极为流行。
  秦亡之后,汉因秦制,虽然接管了秦的太卜机构,但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直到吕后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派人迎代王刘胜(文帝)为帝,代王犹豫不决时,便用卜筮。他占卜得吉兆,才决定入京即帝位。②汉武帝极为迷信,他登基后,网罗大批卜筮人才,经常为他占卜吉凶。
  北击匈奴,西征大宛,南伐百越,在决定是否发兵时,他都先进行卜筮。高兴时,赏赐给卜者数千万。卜者邱小明富贵腾达,显赫一时。《史记?日者列传》载,当时占卜的方法多种多样: 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娶)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看风水定吉凶)曰不可;建除家(据月和十二辰定吉凶)曰不吉;丛辰家(以十二辰神灵定吉凶)曰大凶;历家(日历)曰小凶;天人家(天人感应论)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辩讼不决,以状闻。制曰:' 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 人取于五行者也。 王莽为篡夺刘氏政权,更是重视利用卜筮。《汉书?王莽传》说: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
  有诏谴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 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卜筮的结果是吉上加吉。通过把女儿嫁给皇帝,王莽进一步掌握了西汉的大权。
  ①   《汉书?五行志》。
  ②   《汉书?五行志》。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孝文本纪》。
  王莽摄政后,原宰相翟方进之子、东郡太守翟义,率东方诸侯、郡守起兵反莽。王莽急忙调兵遣将东征平叛,并仿效周公东征作《大诰》,说: ……
  天降威明,用宁帝室,遗我居摄宝龟。太皇太后以丹石之符,乃诏天明意,诏予即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反虏故东郡太守翟义擅兴师动众,曰' 有大难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靖。' 于是动严乡侯信,诞敢犯祖乱宗之序。
  天降威遗我宝龟,固知我国有呰灾,使民不安,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
  我有大事,休,予卜并吉,故我出大将告郡太守、诸侯相、令、长曰:' 予得吉卜,予惟以汝于伐东郡、严乡逋播臣。' 尔国君或者无不反曰:' 难大,民亦不静,亦惟在帝宫诸侯宗室,于小子族父,敬不可征。' 帝不违卜,故予为冲人长思厥难曰:' 乌乎!义、信所犯,诚动鳏寡,哀哉!' ……予不敢僭上帝命。天休于安帝室,兴我汉国,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况亦惟卜用! ①其用卜的语句,无一不与周公之《大诰》同。
  通过上述的文献记载可知,王莽在篡权过程中,始终重视利用卜筮这一宗教迷信工具。王莽除了以卜筮骗人外,自己本身也迷信卜筮。曾仕于王莽的桓谭说他: 好卜筮,信时日,而笃于鬼神,多作庙兆,洁斋祀祭 ②。
  在东汉谶纬迷信泛滥的情况下,占卜术更是五花八门,有 七政 (日、月、星、占验术)、 元气 (阴阳占验术)、 六日七分 (用《易经》占卜的一种方术)、 遁甲 (用天干占卜)、逢吉(应人所向而占卜)、挺专(折竹而卜)、孤虚(用天干地支搭配日辰占卜)等。
  5。望气和风角中国古代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总结出风云的变化影响到天气、季节的变化,因而十分重视观测天空,注意风云的变化。但是,由于受科学认识水平和生产力低下的限制,人们对风云的观察往往带有宗教神学的色彩,认为通过对风云的观察,可以测知人间的吉凶祸福。形成了神秘主义的望气和风角学说。
  ①望气望气是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法。《墨子?迎敌祠》说: 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 《吕氏春秋?明理》说: 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则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釜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旍。 《史记?天官书》对望气的占卜法作了介绍,说如果仰望云气能达三、四百里;如果登高则能看得二、三千里。通过观测云气,能预测吉凶顺逆。
  如果看到云底部大而前面呈细长形,那么两军对垒将必战;看到云青白色而前面稍低,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看到云前面赤而稍仰起,会打败仗。
  据《史记?文帝纪》记载,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 《汉书?郊祀志》,也载有这事:新垣平对桓帝说: 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若人冠冕焉……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渭阳设五帝庙。
  ①   《汉书?翟方进传》。
  ②   桓谭:《新论?言体》。
  望气者认定,凡日旁及皇帝所在地均有一股非同一般的云气,是为 天子气.汉代善于望气的王朔,就十分注意观测日旁的云气。《洛书》记载说: 有云象人,青衣无手,在日西,天子之气。 《史记?天官书》正义引还认为,凡是命中注定是皇帝的,就是还不是皇帝的时候,他的周围也会有五彩绚丽的 天子气 出现。《史记?项羽本纪》就记载说,项羽在 鸿门宴 款待刘邦时,范增就力劝项羽要把刘邦杀掉,他说: 吾令人望其气,皆成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后汉书?光帝纪》记载,王莽末年,望气者苏伯阿在南阳看了舂陵城郭(光武帝刘秀故乡),惊奇地说: 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刘秀起兵回到舂陵, 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 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扬言: 刘秀当为天子,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龙而御天哉!②风角风角是根据风的观察以卜吉凶的一种术数。《后汉书?郎凯传》李贤注说: 风角谓侯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 魏鲜是汉代著名的占岁者。
  他每年正月初一日从风向、风力等来占验一年之气候和农事。《史记?天官书》说: 风从南方来,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戌菽为;小雨,趣兵;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东方,大水;东南,民有疾疫,岁恶。故八风各与其衡对,课多者为胜,多胜少,久胜亟,疾胜徐。且至食,为麦;食之呹,为稷;呹至   ,为黍;   至下菽为菽;下至日入,为麻。欲终日,有云,有风,有日。日当其者,深而多实,无云有风日,当其时,浅而多实;有云风,无日,当其时,深而少实;有日,无云,不风,当其时者稼有败。如食顷,小败;熟五斗米顷,大败。则风复起,有云,其稼复起。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其雨雪若寒,岁恶。是日光明,听都邑人民之声。声宫,则岁善;商,则有兵;徵,旱,羽,水;角,岁,岁恶。……正月上甲,风从东方,宜蚕,风从西方,若旦黄云,恶。 对风角术数,《唐开元占经》卷90有一些材料留传下来。古代占候,要在高旷的土山上立竹竿,用鸡毛编成 羽葆 ,挂在竹竿上,根据它测到风向、风力来进行占验。没有尘埃,温凉适时,和畅的清风叫 祥风 ; 风声寒惨,埃■蓬勃 的风叫 灾风.此外,还有 旱火风 、 大兵将至风 、大丧风 、 大水杀人风 等等。
  《后汉书?郎凯传》说: 郎凯……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安帝征之,对策为诸儒表,后拜吴令。时卒有暴风,宗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侯,果如其言。 《后汉书?李南传》也说: 李南……少笃学,明于风角。 《后汉书?谢夷吾传》也说: 谢夷吾……少为郡吏,学风角占候。 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这种神秘主义的风角术数,在东汉时期是极为盛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