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教育史之秦代的教育设施
时间:2024-07-05访问:6来源:历史铺
秦代的教育设施
(一)学官设置
秦以吏为师,使他们仅仅是国家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人。而真正的学官,则承担着保全历史文化遗产,充当统治者的顾问或师傅,或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的任务。这表现为在中央设有博士、太傅、少傅,在地方设有 三老.一是 博士 :博士这个官职在战国时期即已设置。《宋书?百官志》: 六国往往有博士。 如公仪伓为鲁博士(《史记?循吏传》),贾祛为魏博士(《汉书?贾山传》),淳于髡为齐博士(《说苑?尊贤篇》),郑同被人们称为 南方之博士 (《战国策?赵策》)。秦朝沿袭六国之制。史书记载,秦朝博士官多至七十多人,包括儒家在内诸子百家,都可以为博士。
当时博士的职责是:掌通古今、史事,待问咨询,议礼议政,充任吏师教授弟子。这些博士的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以及《说苑》、《新唐书》、《通志》等。
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博士是很受重视的,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秦始皇出游巡行郡县往往有博士陪同。例如,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就曾 与鲁诸生议 刻石颂秦德, 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明博士是近臣,可以与始皇共议国家大事。又如卢生、侯生对秦始皇的批评,说明博士了解朝政,并干预朝廷事务。然而,秦代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政治路线,是重法轻儒的,因此,有所谓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这种怠慢行为曾引起儒学博士的不满,甚至逃离秦始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秦代博士的地位。
秦代实行吏师制度,但吏不一定都能为师,而这些掌握古今历史知识,谙熟诗书的博士,可能也曾担任吏师,教授弟子。例如,曾为汉高祖制朝仪的叔孙通,本是秦博士,在降汉时, 从弟子百余人 (《汉书?叔孙通传》)。
说明他在秦时就聚徒讲学,而秦又明令禁私学,他可能是担任吏师。伏生故为秦博士 ,在秦朝焚书时,他藏书于墙壁之内,汉朝建立,他出其壁藏《尚书》二十九篇, 即以此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书以教 (《汉书?儒林?伏生传》),说明伏生在秦时也曾聚徒讲学。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博士是秦代的教育官,但其中的一些人曾担任教师(或称吏师)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可以说,秦代博士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二是太傅、少傅: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虽未见有官立学校设置,但贵族子弟教育未断。太傅、少傅即为教育、辅导太子的教官。依《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时有太傅、少傅古官。如太傅李洪,字道泓(《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玑,字伯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秦孝公时,有太子师公孙贾,太子傅公子虔(《史记?商君列传》)。赵高 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事 ,说明他也当过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的老师。关于这方面,虽史籍提供不多,亦可窥见当时宫廷教育的一面。
三是 三老 :三老之官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郡下有县,县下有里、亭、乡。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汉书?百官公卿表》)。三老 有秩 , 秩,禄也 ,即由国家给与一定公职待遇。 三老 大概是民老中之有文化知识者,《礼记?礼运》说 三公在朝,三老在学.三老名称始于先秦,《礼记》的《东记》和《祭文》都提到 食三老五更于太学.三老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学官,当有相应的教育活动,秦史虽未见记载,但依《汉书?艺文志》说: 汉兴,闾里书师台《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仓颉》、《爰历》、《博学》既然都是秦时编的文字课本,各地方当必用来教育学童,而执其事者可能就是三老。
(二)人才荐举
秦历代统治者都颇重视人才,他们曾宣布过 不立子弟为王 (《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载 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以其罪罪之 (《范睢列传》)。始皇的先世——穆公——以来,商鞅、张仪、范睢、甘茂、蔡泽、尉缭、韩非等人先后入秦。范睢被魏王打得筋骨折断,牙齿掉落,秦昭王收以为客卿;蔡泽 鼻如蝎虫,肩高于项 ,还有双膝蜷曲的生理缺陷,却继范睢为相;韩非口吃,秦王赞赏他的内才。始皇行征辟制,叔孙通以文学被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被征(《水经? 水注》),阜阳人沈逞被征为丞相(未就)(《宋书?自序》)。零陵人周贞宝、居淡山石室,始皇曾三征之(《零陵总记》);萧何为泗水卒吏,事第一,秦御史亦欲进言征之(《史记?萧相国世家》)。任举亦为秦人仕进途径之一。穰侯魏冉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史记?白起列传》);秦将白起亦为穰侯任举,将而攻韩魏(《史记?穰侯列传》);郑安平则由范睢任举使率兵击赵(《范睢列传》)。总之,凡有特殊才能或功绩的人,经大臣任举,即可拜充官职,如始皇拜李斯为长史,又拜为客卿;拜蒙恬为内史(《史记?蒙恬列传》)。
二世即位,拜叔孙通为博士(《史记?叔孙通列传》)。再则是吕不韦,他于始皇的父亲庄襄时立为相,被尊为 仲父.他招致三千门客,使 人人著所闻 ,合编了《吕氏春秋》,内容以儒、道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兵、阴阳以及小说家言,所谓 九家者流,尽会聚于关中 ,吕不韦也被称为 杂家.他还将此书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像这样政治和学术上的大事,始皇不会不知道。他既不曾毁其书,也不曾迫害其门客。即如博士卢生,犯了错误逃之夭夭,始皇只说一句 吾尊赐之甚厚 (《史记?秦始皇本纪》),既表示惋惜,也不追究责任。公元前237年,始皇受秦宗室大臣的压力,发生一起 逐客 事件,李斯即上书始皇。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力陈利害,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始皇受感动,终于取消了逐客令,还派人从临潼召回李斯恢复他的官职(李斯那时也被逐)。西汉政论家贾谊对秦代的人才政策做了全面而符合实际的评价: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乡(同向)风…… (《新书?过秦论》),他认为这也是一项 安危之本.只可惜始皇后来被胜利冲昏头脑,又听了李斯的话,搞了一场否定历史文化的 焚书 事件,导致知识分子外流,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三)官吏的再教育
秦的各级官吏,在始皇统一全国前,忙于搞战争后勤工作;统一后,又忙于制定规章制度,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
再则,他们从政主要依靠的是长期实践,经验是丰富的,可大多数人没读什么书。韩非说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显学》),事实也是如此。但是 得天下 和 治天下 ,情况并不一样,它需要知识,这是社会建设的需要。秦既提倡 以吏为师 ,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一篇《为吏之道》,依学者研究,就是供为吏的人学习的文化课本和政治课本。如本篇开头便说: 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篇中列举吏有 五善 、 五失 ;要做到 除害兴利,兹(慈)爱百姓 ,以及注意教育民众, 民之既教变民习浴(俗) 等等。全篇概括了为吏的政治修养与道德修养,应担任的事务。有的章节四字一句,体例同《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有些类似。
正如《吕氏春秋》一样,《为吏之道》的思想内容也远远超过 以法为教的范围。其中像 宽裕忠信,和平毋怨 , 恭敬多让,宽以治之 , 有严不治 , 慈下勿凌 ,完全是儒家口吻。《韩非子》一书法中有儒,如前述《忠孝》篇说: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并视为天下之 常道.这个 常道 ,便是人主 所以定位一教之道 ,是 明主贤臣而弗易也 (《韩非子?忠孝》)。这些思想与云梦秦简说 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 , 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又如出一辙。儒家思想经过一番过滤,可与法家思想携手并肩,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服务,这也是历史条件决定了的。
(四)保护儿童、学生的法律
秦国有保护儿童和学生的法律:如规定某甲无子,以其弟之子为后嗣,居住在一起,而擅自把他杀死,杀人者应处死刑( 士五甲毋子,其弟子以为后,与同居,而擅杀之,当弃市 );新生婴儿,身体上没有发育不全,但因孩子太多,不加养育而把孩子杀死,亦以杀子论罪( 今生子,子身全殹,毋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可论[罪]为杀子 )。
法律上还禁止笞打自己的孩子(见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学生在学时也有法律保障,如规定,学校或私学教师不适当地将学生除名,或任用保举学生不当,都应受法律处分。对学生实行体罚的,罚一甲;打破了皮肤的,罚二甲( 当除弟子籍不得,置任不审,皆耐为侯。使其弟子为赢律,及治[笞]之赀一甲,决革,二甲 )(《秦律杂抄》)。在学学生还可以免于服兵役。
秦律规定: 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 ,学徒要被除名,而且还要抵偿服四年徭戍。秦律严禁包藏军卒为弟子员,即禁止冒充学生图谋避役,从而影响兵源补充。这些律令,到了秦统一六国以后,也并没有废置的迹象,而为民间所遵守。因为睡虎地秦简的下限,包括始皇即帝位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