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之秦汉秦代文学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秦代文学
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从此,中华大地首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一统局面。这种大一统广泛地深入到了从政治、经济至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不仅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一系列政治的历史的原因,诸如实行十分严酷的文化专制,使文学活动受到窒息,以致不可能利用大一统所带来的新的历史契机,在先秦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且立国过于短暂,前后仅十六年,使得处于残苛高压夹缝中的文学,来不及发挥自身顽强抗争的属性,形成富于时代特色的风貌,而犹如荒漠,虽然偶或出现零星的几丛植株,也大多被掩埋在一片虚空之中。故此,所谓秦代无文学之说就总体而言,大抵是符合实情的。
秦代文学家唯有李斯一人。李斯(?- 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年轻时曾从学于荀卿;后入秦国,投吕不韦门下为舍人;又因吕不韦举荐,任为郎,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累拜长史、客卿、廷尉,二十余年间辅佐秦王灭六国,实现统一。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拜为丞相。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谋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曾针对某些政弊进行劝谏,但遭秦二世严厉的责拒,于是转为阿意取容,竟献更酷虐的督责之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终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启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饶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当时韩国为阻滞秦国的进攻,谋求耗蚀秦国的国力,故而派遣水工郑国入秦修灌渠。后被察觉,秦王嬴政遂在宗室大臣的怂恿下并不明智地颁布了逐客令。李斯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文,意欲谏止逐客。文章站在跨海内、制诸侯 , 成帝业 的战略高度,紧紧抓住秦国利弊得失这一要害立论,起首即开门见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言词委婉而意旨鲜明;接着就援引自春秋前期 缪公求士 至战国后期 昭王得范雎 ,四百余年间秦国发展壮大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极论 以客之功 ;再以当前喜好非秦所产的四方享乐之物,而与取人则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作对比,指出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的错误,然后经过分析,顺势极警醒地强调这种错误的严重性: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求国无危,不可得矣.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不尚空谈,笔锋犀利,说理透辟,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例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既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铿锵,具音节美,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此谏书呈上后,立即打动了雄才大略同时也刚戾自专的秦王嬴政,遂取消逐客令,对以后顺利实现秦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谏逐客书》可以说是语言运用艺术的直接实用性与审美价值高度统一的力作,历来为人们所宝重。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曾赞誉: ……李斯之止逐客,并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作于秦统一之前,故而表现为文采斐然的战国纵横家风韵;但秦统一之后,李斯以丞相身份,作为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的法家 刑名之学 文化专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其文风也一改富丽华美而为简质峭刻。这从秦二世时所作《论督责书》、《言赵高书》中即可看出。然而当他受赵高陷害,自觉面临生命之危时,为自己辩诬之作的《狱中上书》,虽不为富赡华美,但全篇皆用反语宣泄受诬陷获罪的满腔怨愤,感情激荡,表现出了很强的感染力。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 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这些刻石铭文从内容上看,全为歌 功颂德。例如作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最后一通《会稽刻石》: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四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全文以当时始皇帝 亲巡天下 至会稽 群臣诵功 写起,继而追颂因六国诸侯 暴虐恣行 、 数动甲兵 ,奋而以 义威 , 殄熄暴悖 ,使 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的丰功,以及统一之后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建立法度,扭转陋俗,推行共同伦理, 嘉保太平 的伟绩,最后以随从臣僚 请刻此石 来光垂休铭 作结。全文虽然充满了溢美之辞,但言简意赅,褒扬充分。从写法上看,除《瑯邪台刻石》前为每句四言,两句一韵的韵文,后为散体,韵散相续之外,其余六篇皆为每句四言,三句一韵的韵文,具有明显的承衔《诗经》中雅、颂体式的特点,虽然形式上不免板滞之嫌,缺乏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但是体貌庄重,气度雄壮,也颇显朴质廉劲之风。这些铭文作为现传最早的功德碑铭,为后世历代相沿的此类文章的撰著提供了范本,影响所及还是相当深远的,故而历来颇受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止一处予以评论,其中《封禅》篇云: 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 《箴铭》篇云: 至于秦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 秦代文学除李斯所作外,值得注意的还有诗歌。据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杜佑的《通典?职官七》所记,秦时已有乐府的官署建制,掌管供皇帝享用的俗乐。史料所载内容,已得到证实。1977年在西安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秦代错金甬钟的乐器,钟柄镌有秦篆 乐府 二字。有乐必有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诗》,待此年巡行天下时,则 传令乐人歌弦之.只是这些乐府诗歌早已失传,无法见其面貌。然而民间歌谣却有少量被记录下来,一直传至今天。如《三秦记》中所载的《甘泉歌》: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
这首民歌的创作是由于 始皇作骊山陵,周回跨阴盘县(即今陕西临潼)
界。水背陵障,使东西流,运大石于渭北渚。民怨之 (《三秦记》)。诗作杂言,声韵和谐,表现了当时百姓苦不堪言的悲愤情绪。又如杨泉《物理论》所载的《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此诗不仅在内容上以修长城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秦代无休止的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民间由此引发的悲愤和抗议,而且在艺术上也以相当成熟的规整五言,开我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五言诗体制的先河,因此尤其引人瞩目。另外,《异苑》所载的《秦世谣》: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
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全诗大体为质朴而短促的三言,隔句用韵,在揭露、控诉进而指斥、诅咒中,愤怒之情的宣泄显得格外直截而强烈,预示着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来临。
中国历来有十分悠久而丰厚的民歌传统。秦时暴政,必然会激发各地的民歌创作,尽管高压,也不可能沉寂。只是由于得不到搜集、整理,流传下来的才如此稀少,然而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秦代文学原还有赋的创作,传至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 孙卿赋十篇 之后,尚著录有 秦时杂赋九篇 ,可惜早已亡佚,不然倒是可以弥补赋体从先秦宋玉、荀况伊始至西汉大盛之间的空白,从而勾勒出更加完整的赋体文学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