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汉艺术史之建筑艺术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建筑艺术
  (一)引论
  在各类艺术中,最为壮观和有气势者当为建筑。专制政体的国家君主为了满足自己的穷侈极欲,并体现君主至尊威严,往往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秦汉初建大一统帝国,国力昌盛,经济发达,其帝王极尽豪奢,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建筑,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巨、气派之大,非后代所能及,显示了 非壮丽亡以重威 的帝王尊严。贵族地主官僚也奢侈逸豫,广务第宅,群起效尤。建筑由此兴盛。秦汉时期,建筑的主要类型、结构、形制以至细部装饰的技巧及其体现的主题思想、美学特征已大致形成,中国特色建筑的一整套艺术表现手法和构图原则已基本确立。其特点表现为下面五个方面:首先,就其都城规划方面,秦汉都城总体上还未做到规整对称,但具体宫城如长安城的未央宫城内主要建筑已取中轴对称的群体构图形式。东汉都城洛阳,已初步规整化,在城的纵轴线上,矗立南北两座主要宫殿。因此秦汉都城体现了从战国时盛行的不规整格局向魏晋以后规模布局过渡的特征。
  秦汉都城格局虽未臻完善,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创造力和更加活泼的魅力。
  其次,建筑物注重群体性的有机排列。秦汉建筑规模庞大。秦代朝宫 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通相属 (《三辅黄图》)。汉代未央宫是由一座座宫殿、台榭、假山、池泽、苑囿围绕正殿(未央前殿),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体。建章宫内宫殿、门阙、楼台、池岛、树木、花草,清幽淡雅,别具情趣。秦汉建筑整体布局风格伟奇,为后代建筑所仿效。
  再次,秦、西汉宫室建筑基本沿袭战国出现的高台建筑形式,夯土为台,上起房屋。不过秦、西汉主体宫殿为求壮观、省工,多利用自然地形。秦代阿房宫依南山为基,层垒而上。西汉长安城的未央宫,也虎踞龙首山,坐北朝南,俯临长安城。东汉以后,高楼大量出现,从此取代了夯土高台的建筑方式,表明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趋于成熟。
  第四,中国式的屋顶、屋身结构、装饰等木构架建筑部件已大致具备。
  汉代由木构架结构而形成的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四面坡的庑殿顶、两坡的悬山顶、方形攒尖顶、歇山顶和囤顶。屋脊上的雀、凤、人、猿、山字博山炉等装饰已经出现。汉代屋顶坡面多直斜而下,只有少数上陡下缓呈凹折状,成为具有曲线美 反宇 的初期形状。屋檐几乎全是平直的,没有角翘,只是在脊端每每用三块瓦当叠起形成微微上翘的曲线,减少了僵直的感觉。
  在屋身结构上,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如穹窿平座、栏杆,有了新的变化,如起着承托外伸屋檐作用的斗拱类型众多,造型自由。门窗、柱形、柱础也有变化。中国建筑整个外观造型的三个段落,已各具形式特征,屋顶量体高大,表面密实,外廊线有的已初步呈现出斜曲感,屋身表面、梁窗门柱表面呈露轻巧,线条呈现较强的垂直感,台基厚重,线条呈现较强的水平感。这三个段落的有机结合,显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神韵。
  第五,秦汉陵制在殷周以来的基础上已趋于定型。通常都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封土周围有双重陵垣,都四向辟门。陵前建享堂,陵侧有寝殿。东汉大墓前通常上有双阙、置石兽、墓碑、墓表,加强了陵墓建筑的纪念气氛。
  墓的结构,多仿地面宫殿布局。墓室建筑,东汉多用砖石,出现了用砖头或石材搭建的穹窿顶和拱顶式的新式地下建筑。
  秦汉建筑艺术集造型、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整体,它将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美学观念。
  (二)秦代建筑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王朝带有的一寰宇内、势不可挡的气势,秦始皇父子的穷侈极欲、豪华铺张以及专制威权,都首先凝结在它的建筑艺术中。秦国自秦王嬴政继位至统一后的30余年时间内,大兴土木,建筑了许多宏伟的工程。秦始皇每灭掉一个诸侯国,便征集其国内的巧匠和良材,在首都咸阳附近,仿造其国的宫室建筑。这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也是各国建筑的技术和样式融合荟萃于咸阳城的过程,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秦国建筑艺术集众美于一身的特色。秦代咸阳都城 象天设都 ,规模宏大。阿房宫富丽堂皇,空前绝后。还有中外皆知的万里长城,高大的临潼骊山的始皇陵,仅始皇陵东侧陪葬坑内的几千件兵马俑军阵,已令世界瞩目。秦代建筑装饰包括壁画、瓦当等门类。秦都咸阳第一号、第三号宫殿、第六号宫殿都发现了壁画残迹,虽仅是极零星的遗存,但已显示出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联系秦始皇陵所出阵容庞大的兵马俑,可以想象绘饰于秦宫殿建筑群里面的壁画是何等的灿烂。战国时屋顶已覆以瓦,其前沿檐端的榱头之上开始饰有瓦当,多为半圆形。秦代逐渐改为圆形,一般面积都比较大。秦有一大瓦当高43厘米,直径61厘米,呈半圆形,其面积之大,空前绝后,令人吃惊。秦统一中国后,瓦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动物纹样有鹿、鸟、昆虫、蝴蝶、夔纹、蝉纹等,已破除了早期单一形象的风格,出现了四雁、四兽、双虎、子母鹿等多个形象,采用新的对称的组合方式。植物纹样有叶纹,葵花纹、变形葵纹等,有自然写实的作风。
  几何纹样有来格纹、网纹、三角纹。特别是云纹,几乎是一种主要的纹饰。
  还出现了一种文字瓦当,文曰 延元万年,天下唐宇 等,赞颂统一大业。
  总之,构图更加饱满,形式益加华丽。秦国陶花砖面上有的有纹样,有菱形花纹、三角形花纹、回纹、卷云纹等。还有绘画形式,如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狩猎纹空心砖 、 画像纹砖 、两幅都是捺印出来的生动的人物画,刻画了文武侍吏的形象。特别是狩猎的画面,表现了苑囿景色和骑马射猎的情节,富有新鲜活泼的风格。在秦始皇陵兵俑坑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地方用素面石板铺地,有的地方则用很美的线雕菱纹铺地石铺地。秦代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博采六国建筑之长而形成的,因而产生了秦代特有的气势宏伟的建筑艺术。
  1。咸阳城和阿房宫秦都咸阳始建于战国中叶秦孝公时,北依塬,地势北高南低,南临渭水。
  秦始皇又大加营建,筑咸阳宫,象征天之 紫微宫 星座。宫殿区在北部塬上及近塬一带,东西横贯全城,居高临下,气魄雄伟。秦始皇于统一东方六国过程中,在咸阳北阪上仿建了六国宫殿,经勘察,六国宫殿分处于旧宫殿区的东、西两端,今柏家嘴、毛家沟一带曾分别出土燕国与楚国形式的瓦当,推测是六国宫殿遗物。1974年至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东15公里的牛羊村北塬(即北阪)一个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耕地面6米的台地上,把秦都咸阳宫的第一号宫观建筑群的基址、墙体挖掘出来。秦宫1号在咸阳故城的轴线附近的 牛羊沟 之西。秦宫2号在沟东,尚未发掘。经发掘,证明秦宫1号建筑群是一处台榭式建筑,台高约6米,平面呈曲尺形,尺柄向东,另一端向北。第一号室是主体殿室,为两层的高层建筑,台顶主体宫室之厅堂部分,有压磨光洁的朱红色地面。周边有上下两圈围房,共十一个宫室——包括居室与盥洗沐浴的用房和贮藏室,以及走廊过道与四个排水池,七个窖穴。其一至七室的地面为光滑、平整、坚硬、表面施朱红色的 丹池 ,其他室的地面则是用方砖铺成。方砖上有的为素面,有的有几何纹饰。
  宫室的墙壁是夯土与土坯混用,壁间有壁柱,墙面先以掺存禾茎的粗泥打底,再以掺有米糖的细泥抹面,然后再刷白粉。屋顶仍沿袭商周的四阿式,下由木柱,柱础、栌(斗)奕(拱)与梁、檩、榱(椽)支撑。屋顶用瓦覆盖。
  遗址中出土不少板瓦、筒瓦和瓦当,瓦当绝大多数饰有动植物纹及云纹。此外在一室的甬道与八至十二室的内墙壁上还有壁画作装饰。另外在挖掘的秦宫3号遗址中,发现了车骑、人物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秦代壁画。这些发掘部分揭示了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群的辉煌面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处渭水北岸的咸阳故城已不能适应需要,同时也为了接近东出潼关的渭南大道,于是在渭水南岸营建许多宫、苑,重新设计了新的都城计划。秦始皇作信宫,名为极庙,象征 天极 ,又作甘泉前殿、梁山离宫,又营建朝宫。其朝宫就是有名的阿房宫,因先营建朝宫前殿,即名 阿房.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建筑群若是全部完成,其壮观是难以想见的。以南山山峰为阙,阙是宫门外的高台, 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阿房宫以南山这一自然景观作为宫外高台,其宏伟气魄真是太大了。阁道是架空的廊道。阁道飞渡渭水,将阿房宫与咸阳宫联接起来,气势多么磅礴宏大。秦朝最后形成的离宫苑囿范围 北至九峻甘泉、南至长扬五柞,东至河、西至沂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及其周围的离宫别馆,广殿层台,复道横空,长桥飞渡,复压关中数百余里,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空前的壮举。然而这一建筑奇观,却寿命不永,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将整个咸阳故城及阿房宫付之一炬,可惜这富丽堂皇,空前绝后的阿房宫没有保存下来,阿房前殿基址仍存,在今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与大古村之间,探掘与实测的结果得知其殿基夯土台址东西约1300多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约7- 8米,规模之大可以想见。这里曾出土秦代瓦当等建筑遗物。
  秦都整个建筑格局的宗旨是以天为则,追求与天同构,天地相应,人神一体,模拟星象,一切悉从 天制 来建立一种来自于上天的绝对权威。其总体框架是,以始皇的咸阳宫(在渭北)为中心,取法天之 紫微宫 ,以渭水象征银河—— 天汉 ,横桥飞渡渭水以法 牵牛星 ,更命信宫为极庙,蒙天极,建阿房以象 离宫 ,修复道, 自阿房渡渭以象天极阁道.分三十六郡以象群星灿灿,拱卫北极。更具匠心的是,每到十月,天象恰恰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 天朝 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 银河 与渭水相应, 离宫 星座与阿房宫同往, 阁道牵牛 与通达阿房的驰道、横桥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2。长城长城之制非创自秦始皇,六国中如赵、燕、齐等国都曾营建。秦始皇为防御北方匈奴,派大将蒙恬役使30万役夫在原有边境城墙的基础上, 因地形,用险制塞 ,连接发展而成的。虽然这一工程与阿房宫等一样,在当时是一种暴政,恰足以证明专制独裁政治的威权。但它还有着巩固国防的积极意义,同时它还代表着一种人类力量的伟大,是一个民族奇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亘万里,像耸天的巨阙,如透迤的巨龙,穿引在高山峻岭,悬崖陡壁上面。秦长城仍处在夯土为城的阶段,其建筑方法及材料在今日看来,未免有些朴陋,但其为后代的长城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范例。其规模巨大,摄人心魄,它是人类劳动在建筑的庄严上所能达到的雄富之体现。通过从临洮长城坡发现的板瓦和陶管等,长城宏伟博大的风格至今还历历可见。一块大瓦长49厘米,大的一端宽30厘米,小的一端宽28厘米,厚1。5厘米。据说这么大的瓦在秦汉仅算中等程度的瓦。中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同样既是一种专制威权的体现,也是人类伟大的奇观,如今都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修建历始皇、二世两代,也没有最后完工。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城东10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陵墓封土呈高大的覆斗型。经1974年普查与部分发掘的结果得知,陵园及其从葬区的范围总面积是12。5万平方公里,陵园面积也近8平方公里,有内外两城,内城六门,外城四门,门上各有阙楼,陵墓在内城南部。封土底部每边约350米,呈三层台级状,现存高43米,已经远较当初的所谓 周围五里,高五十丈 为低了,这自然是长期风雨侵蚀,人掘畜踩而逐步降低的结果。
  封土周围有两重陵垣,皆四向辟门,外垣北墙距内垣北墙甚远,超过一公里。陵南枕骊山,北望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以北门为正门,使骊山成为陵的天然背景,加长入门后的纵深距离,可收加强印象之效,是结合地形的良好设计,对后代陵墓的形制有很大的影响。
  秦始皇陵地宫就在现有的陵封土堆下,目前找到的是地宫宫墙和通往地宫深处的甬道。地宫轮廓呈长方形,长约460米,宽约400米,大于现有封土堆的底面积。据史书记载:宫内藏满了珍怪奇器,有暗弩相护,以水银灌输其内,象征江河、大海(《史记?秦始皇本纪》)。从1981年开始,考古队会同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对陵区及周围的含水银量进行了多次取样分析,发现地官中心有大量集中的水银存在,分布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他地区则无。地宫内水银分布有一定规则,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可以反映地宫部分结构。
  在陵东3里处,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埋葬着陶俑、陶马8000多个和数以万计的实用兵器。军阵庞大,气势恢宏。陵西还发现有两套铜车马和御车俑。陵北有密集的建筑遗址,据推测可能是作为供奉秦始皇的寝殿建筑。
  (三)汉代建筑
  汉代的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不少辉煌灿烂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及形制的基本完成阶段。在城市设计上,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是由战国时不规整型城市向魏晋时期规整型城市过渡的代表。在宫城建筑方面,壮丽奢华的未央宫,秀美绮丽的建章宫,都毫不逊色于秦代的阿房宫。
  汉代的长城又将秦长城加以修缮,并使之向东西两方延伸,今天我们还能在新疆、甘肃不少地方看到汉代的烽燧和长城遗迹的残存,令人涌起无限想象。
  王莽时期还诞生了巍峨雄伟、含有无数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东汉时出现了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佛寺建筑。在陵墓建筑方面,汉承秦制而又有发展。
  汉高祖之长陵,是长180米,宽175米,高80米的大封土堆,远望状若山丘隆起。其周围有夯筑的土城和阙门痕迹,附近还有吕后冢和当年良臣名将的几十座陪葬墓,1965年在四号陪葬墓旁发现了彩绘兵马俑3000多个。最为高大的汉武帝之茂陵和其他西汉帝王陵墓也大体若此,形制均类始皇陵。东汉诸陵多在洛阳北邙山上,形制大体同前,但规模小于西汉诸陵。两汉帝王陵墓周围,多建有城垣,内置寝殿和苑囿,陵旁有贵族陪葬墓,陵前排列翁仲(石人)与石兽,再前有石阙、石表,这种形制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奠定了基本模式。汉代重厚葬,贵族地主官僚大墓形制也很豪侈。其墓葬建筑布局亦多仿地面宫殿建筑,随葬品异常豪华奢侈。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凿山依岩而筑,墓室规模庞大。霍去病墓亦有封土,状仿祁连山。东汉砖石建筑出现颇多,但主要用在墓穴方面,一直未能取代以木构为主的地面建筑。墓上常建有享堂,墓前常有双阙,东汉多以石为原料,出现许多石享堂、石阙。两者属于全由石造的地面建筑物。如保存较好的有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墓之享堂石室,山东嘉祥武氏祠及其石阙,现存石阙以四川雅安高颐阙最为精美。东汉大墓前开始置狮子、辟邪等石兽,还有墓碑及柱形墓表,加强了坟墓前的纪念气氛。东汉盛行砖石墓,已取代自商周以来流行的木椁墓,地下建筑(墓室建筑)也淘汰了适应木材的梁架系统,发展为拱券和穹隆结构。石墓有的以石条石板组成,以石板盖顶,如山东沂南汉墓,辽阳汉墓;有的以石块为主,叠砌而成,以楔形石块作穹窿顶,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砖室墓多以青砖作壁,方砖铺地,以空心砖盖顶。砖石墓内常有刻画,成为汉代特有的画像砖、石。事实表明汉人完全有能力建造出不易朽坏的砖石等建筑物,只不过由于文化、心理等原因,未能在这方面有新追求,砖石建筑始终未能成为地面建筑的主流,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这大概代表着汉民族在建筑上的美学追求。汉代住宅房屋等建筑物,虽无复存,但我们还是能从汉代画像砖、石、器以及文献中知其大致形象。
  从汉代明器归纳,四面坡庑殿式顶、两坡歇山式顶、悬山、四角攒尖及囤顶五种基本形式走向成熟。汉代屋顶主要是四坡的庑殿顶和两坡的悬山顶。东汉画像石和明器中较高的望楼及阙均使用重檐四坡顶,许多住宅也是四坡及悬山并用的组合式,形态自由生动。汉代屋顶坡面多直斜而下,也有少数上陡下缓呈凹折状,是所谓 反宇 的初期形状。中国 反宇 的曲线使中国建筑的静态精神产生波动,产生一种生命的律动感,是中国建筑生动感人的力量之源泉。汉代屋檐几乎还是平直的,没有角翘,只是在屋脊尽端微微翘起,用筒瓦和瓦当予以强调,并在脊上用凤凰等其他动物作装饰。汉代斗拱形象大量出现在石阙和明器中,在形式上已非常精炼,应用普遍。有一斗二升及一斗三升,其功用在于承托外伸的屋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造型意义。汉代斗拱,由屋内伸出的常挑出很远,形制简单,粗大而自由。
  东汉初期,高楼大量出现,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各地豪强地主庄园所建的高楼既是瞭望台,又是可以居住的建筑物,多数为三至四层的楼阁建筑,最高的已达五层。著名的陶塑建筑有河北省阜城桑庄东汉墓出土的五层陶楼,四川成都羊城山东汉画像砖中的望楼,陕县出土的绿釉陶水阁等等,都反映了这一建筑风格。汉代宅第建筑风格多样,有由门、墙、庭院、厢房、寝屋四廊相配合而形成的带庭院的平面建筑,如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祠庙画像,还有以低小次要房屋、庭院衬托中央高层主体建筑,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和富于变化的轮廓,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绿釉五层陶碉楼模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风格样式。
  汉代瓦当都是圆形,大都沿用秦代的各式云纹,还有各种鸟兽纹,如麟、凤、双鱼,飞鸿、青蛙等,仪态万方,颇具匠心。文字瓦当更多,字体成篆成隶,最常见的文字如 千秋万岁 、 长乐未央 ,最少则一字,如卫瓦,多则十二字,如 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形式或阳文或阴文,不仅实用,而且颇有观赏价值。王莽时出现了四神瓦当,分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都是方位之神,所以分方向施用。四神瓦当形象矫健活泼,又有统一风格。
  汉代建筑所采用的装饰花纹边大量增加,大多以彩绘、雕、铸等方式应用于地砖、梁柱、斗拱、门窗、墙壁、屋顶等处。色彩方面,汉代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板施彩绘;墙壁界以青紫,有的绘有壁画,官署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当等也因材施色。总之,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以后中国历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1。长安城西汉长安城是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城西北约10公里处渭水南岸的台地上,城市平面大体近似方形,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最初汉高祖刘邦就秦朝的离宫兴乐宫遗址兴建长乐宫,在其西又建未央宫和北宫。长乐、未央宫是西汉长安城内最主要的两个宫殿区。据考古勘测,未央宫的宫墙周围近9公里,长乐宫的宫墙周围超过10公里,仅这两处宫殿,即已占据主城面积的1/2,此外,还有东阙、北阙、武库、太仓等宫殿,其壮丽豪华的程度竟使刘邦发出责词,而主持兴建的萧何的 非壮丽亡以重威 的答词又使刘邦由怒转为满心欢喜,心安理得。汉武帝仍不以此为满足,又兴建了未央宫北的桂宫、长乐宫北的明光宫和城外的上林苑,内有宫观数十,最大者为建章宫。据文献记载,这时的长安城内还有九市和一百六十闾分布于地势低洼的城的北阪。王莽时代在长安城外的南郊还建有十几个规模巨大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城墙全部为版筑的夯土墙,墙基底厚16米,原高度因颓圮不明,现存高度达7米以上。城的方向基本为正南北,前面城墙约长6公里,周长25。1公里,合汉代60里强,前面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城门为 骑楼 式建筑,即在城墙上预留阙口,在两侧沿边密排几对柱础石,上立木柱,再在其上建筑城门楼,与后代的拱券式城门有别。由城门通向城内的道路都是三条,中间一条最宽,称驰道、御道,属皇帝专用。其中贯通南北的西安门内大街长5公里半,这条街宽约50米,御道宽20米。由于长安城系秦旧宫多次扩建而成,受渭水影响,城墙随渭河多次转折,呈一不规则方形,城内总体也未规矩对称,未能充分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其布局已受《考工记》 前朝后市 、 旁九门 等都市设计布局的影响,开始向规整化过渡。
  汉长安城以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为主体,各宫自为宫城,大宫中套有若干小宫,而小宫在大宫(宫城)之中各成一区,自立门户,并充分结合池泽、山坡等自然景物,显示出格局之庄严,气魄之宏伟。特以未央、建章二宫城为代表。
  未央宫是筑于高台之上的宫城,作为大朝之用。它占全城总面积的1/5。
  呈平面方形,前面二公里许;四面辟门,南面端门正对大城南墙的西安门,是宫城正门。端门北的未央前殿为主要建筑,此殿的平面阔大,而进深浅,呈狭长形,是这时宫殿建筑的一个特点。它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平台,为宫殿的台基,故 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 ,颇有气势。《三辅黄图》说前殿本身东西五十丈(约合120米),深十五丈(约合35米),面积比现存北京的明清宫殿正殿太和殿还大出一倍以上。现在夯土基址还矗立在地面上,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150米,由南向北次递增高形成三个大台面,至北端高达10余米。站在殿址北部最高处向北可以远望渭水,这一建筑展现出这一古老宫殿的宏伟气魄。
  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殿。前殿之前是广庭,左右和后方有一些次要殿堂,它们四周另有宫墙围绕。有东西掖庭宫,北有后宫十四区,众小宫如众星拱月,衬托出主要宫院的气势。西掖庭之西为园林,有沧池、渐台(即水中之台)。未央宫北部还建有天禄、石渠二阁,是藏典籍之地。宫东门对着长乐宫的西门,门外建东阙;北门外建有北阙。据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未央宫,周围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围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 可以看出,未央宫是由一座座宫殿、台榭、楼阁、园林、假山、池泽围绕正殿(前殿),形成一个统一的布局整齐的建筑群体。
  建章宫为武帝所创,建于长安西郊,是苑囿性质的离宫,与未央宫颇有不同。建章宫也是高台建筑,建章前殿高过未央前殿,《西都赋》说它 层构厥高,临平中央.遗址现存有高8米的巨大夯土堆,雄伟壮观,可见一斑。正门在前殿南,称阊阖门,意即天门,是以建章来比拟天宫。门楼三层,堂陛用玉修成。楼顶铸铜凤,下有转枢,可迎风而动。门北立别凤阙,对峙左右。前殿北是太液池,池中有名为 蓬莱、方丈、瀛洲 三岛,池边以石刻成鱼龙奇禽异兽,以之象征海中神的奇异。池中也有渐台,池岸植物茂盛。
  建章北门称北阙门,应在太液之北。建筑布局,除前殿一路有规整轴线外,其余众多部分,应皆因势利导,作自由式布局。数十座宫殿各有宫院,各成系统。其中著名建筑还有神明台和井干楼,两座建筑相连属。神明台上有九室,其上有铜仙人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用,求为神仙。
  建章宫合建筑、山、水、植物、动物于一园,使人们在庄严肃穆之中,可找些清幽淡雅的去处,是一极富浪漫情调的大宫苑,与未央宫的正式规整大不相同。
  2。洛阳城洛阳原为东周的成周城,西汉洛阳作为陪都,修建了南宫。其位于河南洛阳市与偃师县交界之地,北倚邙山、南临洛水,东汉时作为都城。明帝在南宫以北七里处又建北宫,以复道联系南北二宫。南北二宫形成的轴线通贯全城,富有表现力,这样的布局发展了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合汉代9里,东西约合汉代6里,所以有 九天城 之称。在北宫以北建有苑囿,直抵城的北垣,二宫间有24条街道,成方格形,分布方整的闾里。南城墙至洛水之间建筑了明堂辟雍、太学、紫坛(天坛)
  及灵台(天文台)。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辉煌绮丽,雄伟壮观。东汉北宫德阳殿 周旋客万人,陛高二丈,冠绝他殿 ,据说从40里外就可以望见。东汉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29年),规模宏伟, 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太学遗址在故城南郊,呈现为大面积布局规整的夯土基址。东汉灵台,据文献记载, 高六丈,方二十步.位于洛阳南郊的灵台也已发掘。遗址范围约4万多平方米,周围有墙,中心建筑是一座残高8米多的夯土台,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建筑遗址,下层平面是环筑回廊,上层建筑四面各有五间建筑,依方位四面建筑墙壁,分别涂以青(东)、红(南)、白(西)和黑(北)色,象征四灵。东汉洛阳城是向规整型都城过渡的最后一座城市,但二宫分设南北,将全城分隔为二,东西交通很不方便。以后曹魏邺城汲取这个教训,只设北部宫殿,最终完成了规整都城的新格局。
  3。王莽时期的礼制建筑1956年在陕西西安西北郊发现了西汉末期的一组建筑遗址,可能是明堂或辟雍。其遗址在长安南墙中门安门外大道路东。它的形制是:外围方院,前边长235米,四面正中开门,院外环以砖砌圆形平面水沟,院内正角建曲尺形平面配房,内向;院正中夯土筑圆形低台,台上有■字形平面遗址,约42米见方,但东西稍长。四向为廊,廊内为厅,中间有17米见方亦东西稍长的夯土台,台四角各附小方夯土台。此建筑原状是一座呈三层的高台建筑,下层四厅及各厅的左右夹室共为 十二堂 ,象征十二月,中层前面也各一堂,用以告朔行政;上层台顶中央建筑是 太室 ,又称 土室 ,四角小方台顶各有一亭式小屋,为金、木、水、火四室;五室用祭五帝。
  整群建筑十字对称,院庭广阔,气度宏伟,很符合它的包纳天地的身份。
  中心建筑以台顶中央大室为统率全局的构图中心,四角小室是其陪衬,壮丽庄重。中心建筑外向,和四围建筑遥相呼应;四角曲室内向,和中心建筑取得均衡。
  在明堂辟雍之西,位于正对未央宫正门的长安西安门大道的路左(东),发现了王莽时期的另一组建筑遗址,应为宗庙,共有十二庙。十二庙中各庙的形制和明堂辟雍差不多。总体布局是前端正中一座最大,可能是黄帝庙,另十一座排为三排方阵,第一、三排各四座,第二排三座,方阵四周有大围墙,东西1300米,南北1500米,南北墙四门,东、西墙三门,都和各庙之门相直。
  匠师们在这两组建筑中设计极为巧致,既满足了礼制规定的多种使用功能要求,又照顾到了各种繁琐的象征意义,同时达到了符合建筑性质的审美效果,这两组礼制建筑,成为两汉建筑艺术的精品。
  4。高颐阙现存汉代石阙都是东汉以后的石阙,全国大约有30多处,除了河南嵩山之阙——太室、少室、启母庙阙为神庙石阙外,其余都是坟墓石阙,分布于四川、河南、山东。其中以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所建的四川雅安县高颐石阙之形制和雕刻最为精美,是典型汉代墓阙的作品。
  高颐阙分东、西两阙,所以也称双阙。其西阙的檐部下层雕刻角柱和方斗,阙总高6米(包括台基),阙身分母阙和子阙。母阙身宽1。6米,厚0。9米,子阙高3。39米,身宽1。1米,厚0。5米。阙身立在一个基座上,基础四周雕刻出矮柱和石斗。从阙身到檐系用五层石块堆砌而成,檐逐渐向外挑出,舒展自然。阙顶仿照汉代木结构建筑,雕刻成四阿重檐形式,上下之间相距紧密,顶部为瓦当状,脊中刻一只雄鹰,口衔组绶。子阙较矮,屋顶为单檐庑殿式。高颐阙上的精美雕刻,是该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阙身雕刻的蜀柱承托着枋子,枋子和斗拱之间,平面浮雕人物故事,转角斗拱各雕一角神,还雕刻着许多历史故事、奇禽异兽,都充满着当时人们神话般的传说和幻想,形态极其生动。整个阙的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风格浑朴生动,表现了汉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阙前排列着汉刻石兽两只,还有墓碑,阙北有高颐墓。阙、墓、碑、兽构成了高颐阙布局的整体,加强了整个组群建筑所要求的隆重感。
  5。汉代陶楼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的M1:95陶楼在全国已发现的汉代陶楼中应属上乘之作。这一陶楼是仿木建筑的模型,整个陶楼外观讲究,结构严谨,使用的斗拱装饰繁多,陶楼与底部的基座、栏杆、门楼浑然一体,共五层。前层由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座,将楼阁划分数层,并在层檐上加栏杆,这种营造方法虽然已见于战国铜器,但到此时更合理地运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技术,表现出在功能上能满足遮阳、避雨、凭栏眺望的要求,同时各层腰檐和平座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陶楼外观既稳定又富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作用。其斗拱的使用是直接将拱身插入四角的墙壁内,其上置一斗二升斗拱及数层仿小方木垒砌的斗拱,并与上面的支条垂直形成转角铺作,用来支撑每层的平座腰檐。这种转角铺作的使用在当时应是先进的,陶楼的装饰具有瞭望、防卫的象征意义。每层四面都布有战争所用的盾牌和弩等,且都塑有瞭望人。夹层结构严谨,在顶层置有报警的锣,并塑有守护侍者。此陶楼相当真实地再现出当时这种屋宇重迭、防御森严的楼阁的图景,也反映了中国楼阁式建筑的特殊风格。后来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在这种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的绿釉五层陶碉楼:此陶碉楼系1969年出土,底座平面正方形,四周有高大围墙,正面开门,上建门楼,门侧各出一斗拱承托门楼屋檐,门左右两旁上部各开一窗,院墙三面设复壁,每面复壁各开小门。内分为五个院落,正中院内为方形,中有五层高楼,每层四面出檐,各层无平座,檐下无斗拱,每层各面皆开一门两窗,顶为庑殿式,覆筒瓦板瓦,无脊饰。院墙四隅各建二层角楼,角楼门楼之间均以飞桥相连。此件作品,充分展现了东汉时代盛行的坞壁形制。
  6。汉代住宅据史籍记载的汉代画像石得知,汉代的大型住宅一般有多个院落,有前大门(正大门)、中大门等多重门,门是宅院的脸面,在设计上讲究高大、美观、坚固和实用。住宅前面常建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建筑物——阙。 阙与缺通。一对阙之间留下的空缺之地,是作为通向阙后面的建筑物的通路。
  它具有装饰建筑物大门的作用,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雄伟庄重。汉代住宅建筑组群有多种布局:有方形、长方形、梅花形、曲尺形、 一 字形、 日 字形、 田 字形,不拘一格,加之建筑手法的不同,似有千变万化之感。
  ①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墓祠庙的 日 字型住宅画像。它由前后两个院落、三排房子组成,每一排房(连门厅在内)都是五间。第一排房的中间一间是整座建筑的前大门,第二排中间的是中大门。大门的门扉上都饰有铺首衔环。最后一排中央的一间未见有门,只见一根柱子上设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屋檐,这可能是厅。 日 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六间的廊房,院左前后的两端各建有似角楼那样的建筑。最后一排房子的屋后还建有带栏杆的走廊。从一些出土随葬明器看,很讲究的屋子内却饲养猪,因此很可能是猪圈连接厕所。整组建筑物前立有双阙。整座建筑有一条从前大门到客厅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对称。若以第二排房为横轴线,则形成前后对称。实际上此种 日 字形的布局又似四合院.因此,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至晚于汉代就已起源。
  ②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庭院画像砖。这是一处方形住宅,四周有围墙环绕,内分左右两院,这两院又都有前、后两个庭院,构成一 田 字形布局。
  前院进深较小,后院进深较大。右部前院围墙开一大门,装置栅栏,是入口。
  进了栅栏门,来到左侧前院,院中有二鸡相斗。来到后院,正中建堂,有三间正厅,宾主边饮酒边欣赏院中起舞的仙鹤。右部前院较小,是服务性内院,有厨房、水井、晒衣的木架。右侧后院有一高高的望楼,又称为 观 ,楼下卧一犬,应是豪强地主的护卫措施。东汉豪强地主都有家兵部曲看守住宅,并修建望楼瞭望报警。
  ③广州郊区出土的坞堡式陶屋宅。坞堡平面作方形,四周有高墙环绕,如城垣一般。前后有大门各一,门前有持械的守卫者,大门上有门楼,墙的四角有角楼,这些门楼角楼既是瞭望所,又是居高临下射击、格杀的地方。
  墙内是殿房建筑,分上、下两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