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筑史
时间:2024-07-05访问:14来源:历史铺
建筑
清代建筑艺术,宫殿建筑和陵墓建筑基本上承袭明代的规制,园林建筑和宗教建筑则有大的发展,坛庙建筑和民居建筑亦显出特色。清代皇帝沿用明代的宫殿,作了局部的修筑和增建,主要有乾隆皇帝为准备当太上皇而在紫禁城东侧所建一组自成体系的宫殿建筑群,包括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和乐寿堂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明代西苑大加拓建,有中南海的勤政殿、瀛台、丰泽园,北海的阅古楼、濠濮间、静心斋等,固然都具有皇家气派,但比起紫禁城的主要宫殿建筑群,毕竟是局部的、小样的。清代的东陵和西陵,陵墓建筑规制都依照明陵,而乾隆裕陵之地宫布满佛教题材的石雕,慈禧定东陵三大殿六十四根盘龙金柱,其精巧豪华远过前者。清代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规模之壮伟,艺术水平之超卓,为宋代以来所未有。宗教建筑如拉萨的布达拉宫、甘肃的拉不楞寺、吐鲁番的苏公塔礼拜寺、云南的景真八角亭,显示了各少数民族非凡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坛庙建筑,如五岳的岳庙、祀圣的孔庙、孟庙等,多在前代规模的基础上加以重修或扩建;而毁后重建的像汨罗县屈子祠、留霸县张良庙、成都武侯祠,亦很令人赞赏;那些意在夸耀一姓一族的丰厚财富与优越社会地位的宗祠,建筑工艺与装饰亦非常华丽讲究。北京、吉林、安徽、桂北和江、浙、闽、粤等地的民居在康乾盛世和清末对外通商,都曾有过显著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区域性的特色。
(一)陵墓建筑
清代皇家的陵墓建筑,集中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其规制基本上沿袭明代,每座帝陵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碑亭、神厨、神库等,第二部分为享殿和配殿;第三部分为明楼、宝城等建筑,清代在明楼后面增设了月牙城,明十三陵仅长陵设 神功圣德碑 ,清东、西陵则有多座,整个陵园布局也更为周至、成熟,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妃嫔的园寝。
1。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距离北京一百二十五公里,占地幅员辽阔,南北125公里,东西宽窄不等,约20公里,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
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共有帝、后、妃陵寝十四座,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还有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再有景妃、裕妃等五座妃嫔陵园。
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清东陵的中心,也是东陵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由南向北,陵区的第一个建筑物是一个巨大的石牌坊,宽31米多,高12米多,石上有云龙戏珠、双狮滚球等精美雕刻。
往北是大红门,它是孝陵的门户,也是清东陵的总门户。沿神路往前,耸立着雄伟的神功圣德碑楼,高达30米;碑楼外四角约三十米处,各立一根石雕盘龙的华表,这一区的建筑,巍峩秀丽,兼而有之,烘托皇帝生前功德之辉赫。过了碑楼,神路伸展,两旁齐整地排列着十八对石兽和石人,有狮子、大象、麒麟、骏马、武将、文臣等,皆用整块青白石雕成,石象高2。48米,石人高2。65米,都很壮伟,它们比例得宜,形体生动。再往北穿过龙凤门,越过七孔桥等几座桥梁,神道正中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的神道碑亭,亭内石碑刻着顺治皇帝的谥号。碑亭后方之侧有神厨库和宰牲亭。沿神道再前行到达隆恩门,这是陵寝大门,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面阔五间,再上去就是享殿隆恩殿,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整座大殿建在用汉白玉石砌成的宏巨须弥座上,是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它两厢有东西配殿,前面有月台,月台上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两侧列着两对铜鹿和铜鹤。
大殿正中设金漆盘龙宝座,殿内有三间暖阁,几上供着顺治皇帝的金漆神牌,暖阁里还有他的遗像、陵图、金玉器皿。隆恩殿后面是琉璃花门、二柱门,过二柱门神道正中,建有一座长方形的石雕祭台,台上陈设巨大的石雕五供,是皇族女眷祭奠的地方。祭台北面有一条水沟,越过水沟上的平桥,就是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明楼,额题 孝陵 二字,楼内碑刻 世祖章皇帝之陵.明楼下面是方城,方城连着月牙城和宝城,宝城之内有宝顶和地宫。从地宫宝顶至大红门,神道中轴线长达11华里,规模宏远,规制严整,充分显示出皇帝贵为天子的尊崇和富有四海的雄丽。
乾隆皇帝的裕陵,规模略小于孝陵,而建筑之华美、工艺之精湛则居清陵之冠。它的地宫很有特色,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主要堂券组成一个 主字形,全是无梁无柱的拱券结构。地宫进深54米,总面积300多平方米,所有券顶和四周石壁,布满经文、图案和佛教题材的雕刻,那四道八扇的石门,用高浮雕的手法刻着文殊、大势至、观音、地藏王等八尊菩萨,立像身高约1。5米,肌体丰满,神情安详,身佩璎珞,肩飘长巾,姿态非常优美;门洞券里,则刻有四大天王的坐像,披甲带胄,立眉张目,威风凛凛,整个地宫,犹如一座地下的佛教艺术石雕馆。
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在咸丰定陵之东,其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建成之后,慈禧又令全部拆除重建,务求精美华丽。它的梁枋架木、门窗槅扇,全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坚硬华美,在原木上沥粉贴金,色彩牢固。三殿六十四根金柱,用铜制成半立体镂刻的盘龙,铜上鎏金,光华四射,其豪华不仅超过清代所有帝后的隆恩殿,而且超过了紫禁城的太和殿(太和殿也只有六根明柱贴金,隆恩殿一般只有四根明柱贴金)。慈禧隆恩殿前,有一块 凤引龙 的陛阶石,高310厘米,宽160厘米,丹凤展翅凌空,穿云向下俯视,蛟龙曲身出水,腾空向上仰望,全部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玲珑剔透,十分生动;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望柱和栏板上,也布满了 凤引龙 的雕刻图案,显示出一个长久掌握了皇权的母后引领着小皇帝这骄傲而满足之心态。
2。清西陵
清西陵座落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离北京一百三十公里,陵区占地800平方公里,建造了十四座陵寝,安息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九个皇后,五十七个妃嫔,还有公主、王爷等。整个陵区杨柳成荫,松柏成林。
雍正的泰陵,建制与顺治孝陵大体相同,其特色是过了火焰牌楼,在大红门前有三座石牌坊(通常只有一座),一座向南,另两座分列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阔的广场。石牌坊高12。57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牌楼各部分雕刻着不同的图案;每块夹杆石顶上雕有一只形似辟邪的立体卧兽,仰首翘尾,造型生动;夹杆石正面是高浮雕的龙、凤、狮子、麒麟,也都很有生气。泰陵的隆恩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内的明柱为全沥粉贴金包裹,梁枋上画着 江山一统 和 普照乾坤 等优美图案,色彩和谐,金碧辉煌。
道光的慕陵,裁撤了神功圣德碑楼、华表、石像生、方城、明楼等项建筑,规模变小。其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木结构全用金丝楠木,不施彩画,以蜡涂烫,天花藻井雕有云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就有七百多条,龙身突出画面半尺多,张口鼓鳃,似在喷云吐雾,楠木的香气仿佛就由龙口吐出。慕陵的松树也很有特色,经树户多年修整剪枝,龙凤门前为弯腰颔首的迎客松,神道两旁为直干披枝的侍女松,宝顶两侧为曲干舒枝的卧龙松。
光绪的崇陵,始建于1909年,完工于1915年。它没有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等建筑,规模较小。但参照了咸丰定陵、同治惠陵的风格,又吸收了外国的一些建筑技术,加强排水性能,每座楼殿基部建有两米宽的披水,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其隆恩殿木料使用坚硬的铜藻、铁藻,四根明柱底部为海水波浪图案,上部各有一条金龙盘绕上升,较其他帝陵的宝相花更觉富丽。
(二)园林建筑
清代的园林建筑,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非常繁盛。清皇帝从关外入京,坐朝主政、祭天拜祖沿用明代的皇宫、坛庙,对它们只作局部小规模的修筑和增建,而把主要的兴趣和财力用在建造离宫别苑,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此都非常热衷,先后营造了静明园、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等,其规模为宋代以来所未有,它们荟萃了中国风景或园林的全部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后来慈禧太后在清漪园旧址上重建的颐和园,也是成功之作。私家园林以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南地区形成三大地方风格。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江南是全国经济中心,这两个地区的私家园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北京城内有很多王府及王府花园,像郑王府园、礼王府园、恭王府园等,它们的规模比一般宅园宏大堂皇。高官显贵和著名文士则建有私人宅园,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贾胶侯的半亩园、王渔洋园、汪由敦园等。因北京气候寒冷,园林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具刚健之美。江南地区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苏州和扬州,当时它们都是繁华的消费城市,苏州名宦多,文风盛,其园林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此二园清代作改建)、怡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扬州富商多,士流园林与市民园林并存,有些还是两者的混合体,著名的有卞园、员园、小盘谷、个园等,还有 瘦西湖 一带以景命名的私园,像卷石洞天、虹桥揽胜等。
江南园林叠山精巧,能仿真山的脈络气势,形成峰峦丘壑,建筑物的个体玲珑轻盈,室内外空间通透,以适应长江流域温湿的气候。岭南地区在清代中叶以后,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准提高加快,营建私家园林日渐兴旺,著名的有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馀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由于气候炎热,需要自然通风,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后来且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技法,显有新意。园内多栽观赏植物,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特饶佳趣。
1。皇家园林
(1)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的狮子沟南,武烈河西。占地约56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山庄里头有幽深的峡谷,旷阔的平原,如茵的草地,开敞的湖沼,迂曲的溪流,还有奇妙的热河泉,此处具备了山、水、林、泉各种自然景观,极富天趣。康熙皇帝营建了三十六景,亲自署题 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增建三十六景,合成七十二景。总体布局是随山依水,划分出四个各具特色的风景区域。一是庄严幽静、古朴典雅的宫殿区,有用楠木建成的正宫主殿澹泊敬诚殿、烟波致爽斋、清音阁戏楼等,是皇帝处理朝政、庆赉宴飨和日常寝居的地方。二是洲岛错落、亭榭掩映的湖泊区,大小水面占26公顷,造园时顺应各处水面,精心设置景观,主要有水沁榭、狮子林、如意洲、烟雨楼等,艺术构图富于节奏变化,景色丰富多采,是全园风景的主体。
三是草绿林苍、粗犷开阔的平原区,它在湖沼区的北面,东边丛林蓊郁,麋鹿成群,西边草平如毯,可供驰马,此区建有文津阁(仿宁波 天一阁 )、永佑寺塔、卧碑等。四是峰峦耸立、泉谷幽深的山岳区,它绵亘在山庄西北,占全苑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建有南山积雪、锤峰落照等景观,形制较小,供眺望观览。整个山庄的建筑不取宏伟的体量,没有绚丽的色彩,而是巧妙地因借地形,随山依水地进行经营,尽量避免破坏自然景色,努力做到建筑的设置同山水环境和谐结合。它融合了南北园林的布局特征,集中了国内造园技术,既具北方山川的雄浑,亦有江南水乡的韶秀,构成广大奇特的风景区域,实为世界园林的伟观。它的外围有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等外八庙环拱,如众星之捧月,更烘托出它的壮美。(2)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它原是康熙四十八年赐给皇四子胤禛的一座赐园,胤禛即位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它改为离宫御苑,大加扩建。南面新建的宫廷区,包括皇帝上朝的正殿正大光明殿、东侧作日常政务的勤政亲贤殿,还有供帝后妃嫔居住的九洲清晏等大建筑群。复沿北面、东面、西面三个方向往外拓展,利用原来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河渠水网,构成许多水流萦回、岛堤穿插、堆山障隔、以建筑群组为中心的局部园林空间。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达3000多亩,由雍正皇帝亲自题署的有镂月开云、茹古涵今、澹泊宁静、鱼跃鸢飞等二十八景。乾隆皇帝即位后,对圆明园第二次扩建,在原范围内新增园景,有曲院风荷、水木明瑟、月地云居、方壶胜境等十二处,连同原先的共成四十景。稍后在圆明园之东建成长春园,园内建西洋楼一区,由西洋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作为局部的点缀。其后又在圆明园东南建成绮春园。一般通称的圆明园包括长春、绮春二园在内,总面积5200多亩。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水面大中小相结合,总计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回环萦曲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人工的假山、土阜、小岛、长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与水系配合,构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上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宛如把天然的奇观美景缩小尺度移置于此,体现着江南水乡烟水迷离的妙趣,是平地造园的杰作。建筑物的个体形象小巧玲珑,除少数殿堂必须保持端方华贵的皇家气派,出现许多外间罕见的新巧形式,像平面图为眉月形、卍字形、书卷形、田字形,乃至套环形、方胜形的楼台馆阁,千姿百态,且少施绘彩,朴素雅致,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取得和谐。建筑的群体组合更极尽变化,它们以院落型的格局作基调,分别与所处的自然空间、局部山水地貌、花木栽植相结合,创造出一百五十多个丰富多采、性格各异的园林景观,有的模拟江南名胜,有的仿效江南私家园林,有的采用古人诗意画境,有的构想神廷仙居,真是人间天上,诸景咸备。圆明园实为清代最杰出的大型园林,当传教士对它的描述传到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欧洲的园林变革起了促进作用。可惜这样一个珍奇杰作,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③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祝皇太后六旬大寿,在明代瓮山圆静寺的原址建造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又改造原始地貌,建成清漪园。清漪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几乎全部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改称颐和园。全园占地290公顷,水面居百分之八十左右。在万寿山东南靠近东宫门(正门)的一块平地上,建立正殿仁寿殿,还有玉澜堂、景福阁等,是为宫廷区,作为太后和皇帝朝会、寝居、看戏、游憩的地方。这组建筑群构成一个规整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显出封建皇权的威严,但比紫禁城的宫殿较为素雅,且缀以山石花树,与园林风格统一起来。宫廷区往西就是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苑林区。万寿山最高处约60米,东西横展约1000米,南坡全部濒临辽阔的昆明湖,这一风景区约占全园面积的十分之九,湖面之南的虚景延至天边,湖面之西的虚景则把园界数里之外的玉泉山和山顶的玉峰塔、以及更远的西山群峰全部借来作衬景,使园内本已非常辽阔的空间更显得渺远无尽。
万寿山南坡中央筑起举行朝会盛典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前有湖岸的 云辉玉宇 牌楼,后有 众香界 和高踞山顶的 智慧海 ,华丽的殿堂台阁密密层层,构成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又配置对称的建筑群形成两翼,其重心又在高达40米、顶部超出山脊的佛香阁,它是全园注视的焦点,也是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沿山麓自东向西逶迤曲折的长廊,是南坡横向连络的纽带,其他体量较小的建筑,在山脚、山坡、山脊随宜布置,自由疏朗,更有力地烘托出中央建筑群的密集、凝重、雄强、辉丽。统览全区,宾主分明,脉络清晰,既有皇家苑囿的磅礴气势,又有仙山琼阁的秀逸风致,是园林创作的大手笔。南湖岛在昆明湖内,与万寿山隔湖呼应,岛北端的涵虚堂是绝佳的观景场所。万寿山北坡山水地貌比较幽闭,着重创造出一个幽静、富于山林野趣的环境。谐趣园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模仿无锡惠山园,使用北方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而吸收江南造园的手法,表现出江南园林的情调。总的说来,颐和园称得上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极为珍贵的瑰宝。
2。王府花园
恭王府萃锦园。位于北京什刹海以西,占地大约40亩。园主人是咸丰皇帝之弟恭亲王奕?,王府园林与一般私家园林气势又自不同。它座落王府北面,分东、中、西三路,以中路为主轴。入口在园之正南,东有垂青樾,西有翠云岭,都是用云片石叠成的假山,进内迎面矗立着 飞来石 挡住视线,绕过它来到园内主景区,前面是大水池 蝠河 ,水清荷翠,明爽悦目,池北是主建筑安善堂,堂阔五间,两侧出廊通连两厢,形成一个三合院,是宴息宾客的好地方。安善堂后的二进院落是一座四合院,院心有水池,上叠湖石假山,奇姿异态,山上建有盝顶敞厅 绿天小隐 ,两侧修爬山廊通向东西两厢,并备设一门,分别通向东路的大戏台和西路的湖池区。山石后是三进院落,内有一座五间正厅,名为蝠厅,落在中轴线终端。中路这一系列布置,层层深入,节奏分明,给人稳定安详之感,与位高权重的亲王身份相称。东路一进去是个垂花门小院,翠竹成林,小院之东为 吟香醉月 之馆,北面是精美华丽的大戏台。西路有城墙一段,取名 榆关 ,与翠云岭相接,榆关之北是湖池区,水面开阔,湖心建有敞厅 观鱼台 ,是避暑消夏、钓鱼嬉水的上佳处所。东西两路是游乐区,和中路的端方庄重不同,显得滞洒自在;东路以陆为主,西路以水为主,风韵亦有差别。与江南私家园林相比,萃锦园强调轴线而不使用控制线;它采取院落组合,将水区偏置于西侧,而不是以池湖作为构图中心,在其周围布置建筑;它雄浑宽广而不是小巧灵活;色彩和装饰鲜艳华丽而不是清淡素雅。这些都显出浓厚的北方风味,并具有王府气派,呈现它自己的特色。
3。北京园林
半亩园。在北京内城弓弦胡同,占地约6亩。始建于康熙年间,为贾胶侯的宅园,由著名的文人造园家李渔参与规划;道光年间归麟庆所有,重加修葺改建;以后又有所增损,至清末成定格。它在邸宅的西侧,分为南、北两区。主景区南区以一个狭长形的水池为中心,池中央叠石为岛屿,岛上建置十字形平面的玲珑池馆 ,东西两侧平桥接岸,把水池分隔为两个水域。
水池南岸靠南墙叠为小型假山,与玲珑池馆隔水相对,山上建六方小亭,坐亭中可俯瞰全园之景;水池西北面亦叠石为假山,假山与书斋 退思斋 的部分外墙合一,保证斋内冬暖夏凉;退思斋的平屋顶作成 台 的形式,名 蓬莱台 ,循假山的磴道登上此台,能远眺紫禁城宫阙、北海白塔、景山等诸景,这处理方式显出北方园林的特色。水池北面为正厅云荫堂,与池中的玲珑池馆亦隔水呼应,构成南北中轴线。池东岸为曲折的随墙游廊,廊间建 曝画阁 ,阁与池西岸的方形小亭 留客亭 隔水相对成景。园内叠山均出自李渔之手,多为土石山,用京郊西山所产片块状的青石横向叠砌,犹如绘画的斧劈皴,其形态空洞与实体交替,高■与矮礅错落,其横向石纹与大树的纵向枝干亦形成强烈对比,显有幽燕沉雄的气韵。此园的筑山理水都称得上是北京园林的上品。
4。苏州园林
(1)留园
在苏州阊门外,占地约30亩,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之一。它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徐泰时的东园,清乾隆年间刘恕加以修葺,嘉庆三年落成,名 寒碧山庄 ,光绪初年被盛康购得,进行改建、扩大,改称 留园.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分西、中、东三区,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以建筑取胜。中区东南大部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形成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两面为山体,东、南两面为建筑的布局。临池的假山是用太湖石间以黄石堆筑成的土石山,假山上桂树丛生,古木参天,山径随势蜿蜒起伏,人行其中恍如置身山野,山上正北建六角形小亭 可亭 ,到此可以俯瞰全园。山内一条溪涧穿破山腹流出,仿佛活水的源头,水池南岸建筑群的主体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与可亭隔水相应,是为江南宅园中最常见的 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的模式。涵碧山房之前临池为宽敞的月台,后为小庭院,种牡丹、绣球等花木。水池东岸有清风池馆、西楼和曲溪楼,形成一组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的建筑群,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色彩素雅明快,再配以欹奇斜出的古树枝柯和嵯峨山石,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与池中倒影上下辉映,更显精致。清风池馆以东即是留园东区,以主厅五峰仙馆为中心,四周环绕着书房 还我读书处 及揖峰轩、汲古得绠处等辅助用房。五峰仙馆梁柱用楠木,十分文雅高贵,前院内叠湖石假山,是苏州各园厅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自揖峰轩往东,有巨大的湖石冠云峰,高5米多,是苏州各园湖石峰尺度最高的一座,它旁边立着瑞云、岫云两峰作陪衬。为了观赏它,南边建有林泉耆硕之馆,复在它北面建冠云楼作屏障。总的看来,留园既有以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的大小空间,如庭园、院落、天井等,其丰富为苏州诸园之冠。它把建筑物尽可能地相对集中,以 密 托 疏 ,保证了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居于主要地位,而建筑群体之间亦有多样空间以疏导其气,不觉壅塞,设计规划的水平很高。
(2)网师园在苏州带城桥南,占地约6亩。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时称 渔隐 ,后几经兴废。清乾隆中归光禄寺少卿宋宗元所有,他借 渔隐原意,改称 网师.光绪年间园主人李鸿裔又重加修建,成今日之规模。它紧邻邸宅西侧,属中型宅园。它的主景区在中部,以一个面积约半亩的水池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水池四周安排。从南向园门入园,循一小段游廊通入客厅小山丛桂轩,轩之南有一小院落,堆叠太湖石若干组和栽种桂树几株,让人进园之初便感到清幽静閟;轩之北临水堆叠体量较大的黄石假山 云岗 ,有蹬道洞穴,颇为雄奇,它形成小山丛桂轩与主景区之间的一道屏障,把主景区部分地遮蔽起来,以免一览无馀。轩之西有蹈和馆和琴室,是宴居和弹奏的地方;轩之西北为临水的濯缨水阁,它是主景区水池南岸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从水阁北行,随墙游廊曲折地沿着水池西岸延伸,并依山石堆叠之高下而起伏,游廊中间建八方亭 月到风来亭 ,它翼然突出于池水之上,作为游人驻足稍歇之所,可以凭栏隔水欣赏环池三面之景,它也是池西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游廊通到水池北岸,这是主景区内建筑物集中的地方,看松读画轩与濯缨水阁隔池相对,轩的位置稍往后退,留出轩前片地建一三合小庭院,庭院内叠筑小型假山,配以花台和古松,增加了池北岸的层次和景深。轩东为集虚斋,斋的南面水边为竹外一枝轩,轩东南为小水榭,过榭向东即通内宅。中部水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池中不植莲荷,使天光山色、廊屋花树在池中形成倒影,景色更堪赏玩。综观此园,以水为主,主题突出,布局紧凑,沿池布置简洁自然,空间尺度斟酌恰当,以精致小巧著称,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3)环秀山庄在苏州景德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刑部蒋楫、尚书毕沅等先后居住过,道光末成为汪姓宗祠一部分,名环秀山庄。此园面积不大(现存1亩多),能利用有限面积,以山为主,以池为辅,作独特奇巧的设计。假山以池东为主山,池北为次山,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衬托得假山有了活气。主山又分前后两部分,前山全部用石叠成,外观为峰峦峭壁,内部则虚空为洞;后山临池用湖石作石壁,与前山之间形成宽1。5米,高4。6米的涧谷,前后山虽分而气势连绵,浑成一体,由东向西犹如山脉奔注,忽然断为悬崖峭壁,止于池边。山的主峰置于西南角,以三个较低的次峰环卫衬托,左右辅以峡谷,谷上架石为梁,虚实对比,使山势雄奇峭拔,体形灵活多姿。从小道通入山体,内有石洞、石室各一处,石洞直径约3米,高约2。7米,中设石桌、石櫈,可供坐息,四壁有孔五六处,供采光通风。石桌旁更有直径约半米的石孔下通水面,使天光水色映入洞中,心思甚巧。假山外形则仿天然石灰岩被雨水冲蚀后的形状,从局部到整体,形象与真山逼肖,其尺度虽小,能把自然山水的真趣集中表现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虽占地仅只半亩,而山上蹊径长至60多米,涧谷长至12米左右,山峰高有7。2米,出现危径、山洞、水谷、石室、飞梁、绝壁等景观,山外建有厅、舫、楼、亭等观赏点,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能发挥山势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审美感受。所以就艺术水平而言,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
5。扬州园林
个园。在扬州关东街,占地约9亩。清嘉庆二十三年大盐商黄应泰利用废园寿芝圃的旧址建成,它紧邻于邸宅的北面,最大特色是以分峰用石的办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 四季假山.春景:园门之前左右两旁的花坛满种修竹,竹间散置参差的石笋,象征着 雨后春笋.进园门绕过小型假山,即达园的正厅桂花厅,厅之南丛植桂花,厅之北为水池,水池北面沿界墙建园内主楼 七间楼房 ,两端各以游廊连接楼之两侧的大假山,登楼可俯瞰全园景色。夏景:楼之西侧为太湖石砌成的大假山,高约6米,山上秀木繁茂,有松如盖,假山的正面向阳,皴皱繁密,呈灰白色的太湖石表层在日光照射下阴影变化特多,宛如大自然中缩小了的夏天山岳,称为 夏山.秋景:楼之东侧为黄石堆叠的大假山,高约7米,主峰居中,两侧峰成朝揖之势。山体有峰、岭、峦、崖、岫、峪、涧、洞等的形象,宾主分明,其构图经营全依画理,据说是仿石涛画黄山的技法为之。山的正面朝西,黄石纹理刚健,色泽微黄,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山体便呈现醒目的金秋色彩。
山间石隙长出古柏,树的挺拔与山的峻峭,构成一幅秋山画图。冬景:个园的东南角建 透风漏月 厅,厅前为半封闭的小庭院,院内沿南墙之阴堆叠雪石假山,雪石上的白色晶粒肖似积雪未消,这便是 冬山.南墙上开一系列小圆孔,每当微风掠过便发声响,使人联想到北风呼啸,渲染出冬天的气氛。庭院西墙上开有大圆洞,可隐约窥见园门外青竹石笋的春景,提醒人们严冬过后即是春天。这 四季假山 为扬州园林中最具特色的景致。
6。岭南园林
馀荫山房。在广州市郊番禺县南村,占地约7亩。园主人为邬姓大商人,建于清同治年间,是粤中四大名园之一。园门设在西南角,二门上有对联: 馀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嵌入 馀荫 两字,点出命名之意。
进了二门,便是园林的西半部,它以一个方形水池为中心,池南为 临池别馆 ,池北为正厅 深柳堂 ,面阔三间,堂前月台之左右各种炮仗花一株,古藤盘绕,花开一片宛如串串红雨。南馆北堂隔水相对,构成西半部的中轴线。水池东面为一带游廊,当中有一座跨拱形亭桥通向园林的东半部。东半部面积较大,中央开凿八方形水池,有水渠穿过亭桥与西半部的方形水池沟通,八方形水池正中建置主体建筑 玲珑水榭 ,它八面开敞,可以环观八方之景。沿着园的南墙、东墙堆叠小型的英石小山,周围种植竹丛,犹如雅致的竹石画卷。馀荫山房的总体布局很别致,两个水池并列组成水庭,它们规整的几何形状,显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园内某些园林小品,像栏杆、雕饰及建筑装修,也用了西洋技法。这是因为广州是清代粤方海关,为主要的外贸通商口岸,能领先吸收西方文化。此园位于亚热带地区,植物繁茂,常年翠绿,花开似锦,堂馆建筑内外敞透,以取风凉,显出地方特色。
(三)宗教建筑
清代的宗教建筑成就很高,少数民族的创造尤其卓越。由于清代疆土幅员辽阔,各民族逐渐走向和睦亲善,西藏的达赖五世入京朝觐顺治皇帝,班禅六世前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新疆吐鲁番郡王参与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致使民族间团结气氛加浓,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加快。从清初到中期,兴盛的国势、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使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建造了很多奇妙辉煌的宗教建筑,最著名的有西藏的布达拉宫,甘肃的拉卜楞寺;北京的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内蒙的席力图召,五当召;新疆的阿巴伙加玛扎,苏公塔礼拜寺,北京的西黄寺清净化域塔;还有云南的傣式景真八角亭,等等。
其中有的是政教合一的宫廷,有的是培训僧官的学院,有的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是纪念性的墓冢,有的更兼而有之,它们或以宏伟壮丽令人惊叹,或以工巧精妙获得赞赏,而都表现出本民族非凡的智慧,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①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即红山)上。最早是唐代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毁于雷击和兵燹,仅剩两处佛堂。清初,达赖五世受顺治皇帝册封,主持修建了白宫,达赖五世死后,由总管第巴?桑结嘉错建立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进行扩建,遂成今日规模。它是宫堡式建筑群,依山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宫体主楼外观十三层,内部九层,高117米,东西长360米,石木结构,宫墙厚达2- 5米,墙身全用花岗岩砌筑。红宫居中,主要是历世达赖的灵塔和各类佛堂;白宫横贯两翼,有达赖的宫殿、喇嘛诵经的殿堂、居室和僧官学校等。群楼高耸,崇阁巍峩,五座宫顶,覆盖金瓦,十分雄伟壮观。宫内长廊交错,雕花梁柱林立,各殿堂与廊间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采的壁画,如白宫的走廊和东大殿上,藏族画师精致地绘制了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西大殿绘有达赖五世在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场面,表现出汉藏两族历史悠久的密切关系。山后为花园龙王潭,宁静幽雅。整座建筑布局自由,构图匀称,屋顶部分采取汉族形式,其余门窗、脊饰等用藏族手法,其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②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北岸,由活佛嘉木祥一世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占地8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六座学院,十八座佛寺,以及佛塔、藏经楼、大经堂、活佛公署、僧侣住房等建筑。六大学院中最主要的闻思学院位于北缘中心,为全寺的建筑中枢,它的前殿为面阔七间的楼房,内部满挂旌幡、宝盖,四壁彩绘诸佛菩萨;楼上供奉松赞干布像;后部的大经堂,可容 四千僧人举行法会,闻思学院前有大广场,是举行全寺性活动的场所,其他学院散布在闻思学院周围。寺内有多座巍峩高耸的佛殿,其中弥勒佛殿又称大金瓦殿,位于闻思学院西北,殿高26米,共六层,殿顶铺铜质鎏金筒瓦,屋脊上饰有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等,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殿内供奉高达7。40米的铜质鎏金的弥勒佛像,两侧供奉着高5米的铜质鎏金的八大菩萨像。释迦牟尼殿又称小金瓦殿,位于弥勒佛殿西侧,高三层,殿顶也铺着铜质鎏金筒瓦,与大金瓦殿交相辉映,宗喀巴佛殿正中供奉高达6。20米的铜质鎏金的宗喀巴像,两侧供奉观世音和大势至等菩萨像。
活佛府邸亦雕梁画栋,庄严豪华;僧舍则一律为木构平顶小屋组成的小院,洁净幽雅。总的看来,拉卜楞寺主体突出,重点集中,比起汉族建筑来,处理不那么细腻,施工也不十分精致,但它所创造的丰富的内部空间,追求大起大落对比强烈的形体和体量,以及鲜丽浓重的色彩和装饰,都显出一种粗犷豪放的美和外向的性格。
③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是避暑山庄的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汉藏混合式布局的藏传佛教寺院。寺分前后两部分,大雄宝殿之前有山门、幢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等建筑。天王殿内主供弥勒像,两侧是四大天王。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中央置三世佛,两边是十八罗汉。这前部与一般汉族佛寺相同。过了大雄宝殿便进入寺的后部,其建筑按照佛教宇宙观设计,表现完整的佛国世界的形象。它们建在一个高达9米、满布雕刻纹饰的石砌金刚宝座上,主体建筑是大乘之阁,高达36。75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六层重檐,最上面有五个攒尖屋顶,四隅的簇拥着中央的一个,五个铜质鎏金宝顶,分层涌起,金光闪闪,壮丽异常,这代表佛所居住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全部是木梁柱结构,柱子列成内外两圈,中间构成一个贯通上下的空井,中间放置一尊大佛,大佛全高24。12米,腰围15米,形体巨大,充满了楼阁的内部空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造像,造型比例匀称,衣纹流畅。此为密宗之神,名大悲金刚菩萨,它有三只眼睛,能察知过去、现在、未来;它有四十二只手,拿着刀、枪、轮、铃等法器。大佛两侧有高达12米的善才、龙女的立像。大乘之阁四周有颜色各为白、绿、红、黑四座喇嘛塔,代表风、火、水、土四大元素;塔身上端作十三层环状圆锥形,代表佛教十三天;在大乘阁的前后左右,各有不同形状的台殿,象征四大部洲;四台殿两侧各有白色平台,象征八小部洲;在整座建筑群之北面有波浪形的围墙环绕,像征世界的边缘铁围山,这全套布局在藏传佛教中名为 曼荼罗.普宁寺大量采用汉族传统的木构架、琉璃瓦屋顶、门窗装修;又使用了西藏的平顶碉房、喇嘛塔、藏窗、红白外墙粉刷等手法,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范例。
④苏公塔礼拜寺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城东,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纪念其父额敏和卓参与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而建的清真寺,可容千余人一起作礼拜。寺的入口建有高大的门楼,饰以大小不等的尖拱券。最有特色的是位于入口右前方的邦克楼,它外貌作圆筒形,全用一式的灰黄色砖砌筑,愈上愈小,均匀收缩,以盔形顶结束,高达37米,塔身全部装饰着砖砌花纹,共有七层宽窄不同的装饰环带,图案各异,十分悦目。
它不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是维吾尔族建筑家创造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塔,独树一帜。砌筑时随着塔身的逐渐收细而逐层调整砖块的规格及灰缝的大小,保证了图案的匀整与准确,表现出工匠高超的砌筑技术。塔的内部结构,是用砖砌出螺旋体中心柱,既代替木结构支撑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直上塔顶。在吐鲁番不能就地取材得到许多大木料,这种设计是从实际出发的创造。
⑤傣式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城南,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经重修,仍保持原貌。它形似八角,总高15。42米,宽8。6米,亭基座高2。5米,为砖砌折角亚字形须弥座,分八个大面,三十一个小面,三十二个棱角。亭身四面开门,可以出入,每道门有两条雕龙,共八条雕龙。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其十层悬山式的亭檐,由十二根10米大梁托着,均由黄金琉璃缅瓦覆盖,向上鱼鳞似地渐次缩小,最后汇聚集中于一个金属圆盘下,每层亭檐的脊上装饰有小金塔、禽兽和火焰状琉璃,亭基、亭身外面抹浅红色泥皮,镶各种彩色玻璃,并以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和人物图案,光彩夺目。亭顶为刹杆,上面的金属薄片上刻有网状哨眼,风一吹动,便发出哨声。整个亭子造型奇特,雅致美观,是傣族佛教艺术的精品。
(四)坛庙建筑
清代的坛庙建筑,也用了很大气力。虽然祭祀山川的山东的东岳庙(岱庙)、陕西的西岳庙、湖南的南岳庙、河北的北岳庙、河南的中岳庙,祭祀圣人的曲阜孔庙、邹县孟庙等,是由前代建立,但清代都作了重修或扩建,方成如今所见的模样。名人祠庙清代重新建造了湖南汨罗县的屈子祠、陕西留霸县的张良庙、四川成都市的武侯祠、四川眉山县的三苏祠、安徽合肥市的包公祠,等等,人们以此表达对先贤崇敬之情,它们的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都很可观。祭祀祖宗的家庙,建于清代而著名的有浙江诸暨县的边氏祠堂、江西婺远县的金家祠堂、广东广州市的陈家祠堂等,这些家庙用来进行宗族活动,但也为显示本家族的财力和社会地位,故往往不惜多花工本,倾力而为,使之成为精巧的建筑艺术作品。
①留霸县张良庙位于陕西紫柏山,占地14200平方米。张良庙据传由张鲁始建于东汉末年,年深无考。明代隆庆年间在此地所建之庙,毁于明末战乱,仅存大殿一座,清道光、咸丰年间重建。张良庙大门座西向东,门身是石座砖砌牌楼,门额刻 汉张留侯祠 五个大字,门侧立碑,上刻 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进了大门,经 进履桥 、二门、 保安观 、前庭、中庭,就到大殿,这是全庙的中心,座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歇山顶,四檐柱,殿内有张良的全身塑像。大殿之门楣、楹柱,及前庭、中庭,有很多匾额楹联、记事石碑。殿右侧通南花园,殿左侧通北花园。南花园有 辟谷亭 ,六角形,建于水池之中;此花园北面有 杰阁楼 ,后面衬以翠绿的竹园,幽静秀雅。
从北花园经 拜石亭 、回云亭、草亭,沿环山路走下,到 辟谷石洞 ,洞内有石床、石桌、石櫈,取意张良晚年在这里修炼辟谷。石洞内还有天梯可上 授书楼 ,纪念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书,遂成帝师,此楼高8米,位于紫柏山中峰,高于祠内地面100多米,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它分上下层,下层周围砌有石板栏,楼内有张良和黄石公塑像;上层围以木栏杆。进了此楼,便觉雾罩云流,飘绕不绝,眼观群山回环,耳闻松涛阵阵,大有身登仙境之感。
②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占地56亩,用古铜色围墙环绕。明代所建的庙宇毁于明末兵燹,仅存刘备孤冢。清代康熙十年在废墟上重建。祠庙主体建筑五重: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西面为刘备陵墓,自成一体。祠庙的大门高悬着 汉昭烈庙 的金字匾额,但人们习称 武侯祠.前殿刘备殿,面阔七间,高大宽敞,气势雄伟,有刘备和孙子刘谌的塑像,殿前有宽阔的平台,其石栏上摆着各种盆栽花木,四时花香叶茂;平台两侧各有一棵高约4米的铁树,使殿堂更见古朴雄壮。东偏殿祀关羽及其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西偏殿祀张飞、张苞、张遵祖孙三人。东西偏殿往南,是东西廊庑,东边为文臣廊,有庞统、简雍等十四尊塑像;西边为武将廊,有赵云、马超等十四尊塑像,他们高约1。7米或1。9米,一字排开,显出蜀汉人才济济。后殿诸葛亮殿,建筑较刘备殿为低,体现了封建时代君臣的尊卑关系,然亦宏敞开朗,殿的两角峙立着高大的钟楼和鼓楼。殿内供奉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人的泥塑贴金坐像,各高2米多,神采逼真。殿内外匾额、对联琳琅满目,石刻盈壁。殿前庭院古柏参天,花草茂盛;碧池漾波,荷花飘香;假山峥嵘,泉水叮咚,引人怀思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和清高品格。刘备惠陵,位于祠宇主体建筑之西侧,自成一体,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较之明清帝陵远为简朴,它是武侯祠内最古老的历史遗迹,由绿树翠竹的丛林围绕着,幽深静谧。
③广州陈家祠堂又名陈氏书院,位于今中山七路。建于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 1894年)。它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的合族祠堂及书院,坐北向南,占地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6400平方米,还有东院、西院、后院和前边坪地。主体建筑是三进院落式布局,东西阔80米,南北深80米,两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有廊庑相接。每进横列三座厅堂,当中一间面阔五间,两侧都是面阔三间。
头进当中厅堂是头门,门外边有一对大石狮,门前一对抱鼓石,基座雕日神、月神和八仙像。头门的两扇门板各彩绘4米高的门神,头门后金柱间设中门,为四扇柚木屏风,两面雕镂 渔樵耕读 及历史人物故事。头门两侧厅堂都是倒向内院,使祠堂成封闭式格局。中进的中间厅堂名聚贤堂,是全族人聚会的地方,也是全祠最高建筑,进深五间,二十一架六柱前后廊,用木柱和石柱承重,上置雕花梁架承檩,人字形风火山墙。聚贤堂前有月台,石栏杆上镶嵌着铁铸 三羊开泰 等花饰的栏板,堂内十二扇柚木屏风两面雕镂人物故事。后进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陈家祠堂大量运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铁铸、门画、壁画等装饰,遍布于祠内外的瓦顶、檐口、厅堂、廊庑间,既有大型制作,亦有精巧小品,各具匠心。它以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集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而闻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