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杂技与游艺
时间:2024-07-05访问:12来源:历史铺
杂技与游艺
(一)宫廷杂技与游艺
纵观中国杂技发展史,自秦汉迄唐宋,宫廷杂技一直相当发达,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元代以后,宫廷杂技渐觉逊色。清宫杂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品种上,既不如唐宋宫廷杂技那样宏大,也不如清代民间杂技那样丰富。不过,由于清宫杂技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中生长存活,也有它独特的艺术风貌。满族从朔北入关后,带来的北方文化中,自然也包含着杂技艺术,它们在清宫扎下根来,并向民间扩展。
1。角射
清军入关后,原来娴熟弓马的八旗子弟逐渐骄逸自安,战斗力不断衰弱,而当时北方边疆并不平静,外患连起,内乱频仍。清政府为了整饬武备,极力推崇尚武精神。在承德避暑山庄以北,开辟了木兰围场,皇帝亲临打围射猎,并于蒙古诸部行塞宴四事达一百余年。在京师的旗军中,每年定期举行角射,对优胜者给以奖赏。
朝廷提倡骑射,以存武备,皇帝身先士卒。在清代皇帝中,娴熟弓马者大有人在,据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载:康熙皇帝玄烨 力能挽强,每用十二把长箭,围中射鹿,率贯腋洞胸.乾隆皇帝弘历尝于畅春园习射 发二十矢,中者十九.道光皇帝旻宁自幼善射,十岁时初围得鹿。清李伯元《南亭笔记》说他才艺超迈 , 而尤娴骑射,所御弹弓,能于百步之外瞄射击飞鸟,百不失一二.朝中大臣善射者也比比皆是。许多贵族府第,辟有射圃,专门让子弟们习射。久之,花样翻新,则近于艺矣。清代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一说: 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
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名,最小者名' 羊眼' ……
或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式,以为至难。曰射月子:满语为' 艾杭' ,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则较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巧射,已离开了武备的宗旨,清代李声振便将 射鼓 、 射天毬 等近于戏艺的巧射称为 百戏.他在《百戏竹枝词》中有《射天毬》诗,云: 银剪琱弧胜耦均,应弦瓦器碎纷纷。清风十仞飞奴贯,詑是双鵰落暮云。
原注: 阅武堂植旗门,悬天毬于上,中置瓦器,内实双鸽,毬落鸽飞,应弦而射,有厚赉焉。 这种戏艺化的角射,影响遍及朝野,民间有箭场之设,供人角射,甚至以此设赌。清代百本张子弟书中《射鹄子》对箭场行赌描绘较详。
2。布库
布库是满族语,即汉语所谓摔跤。这种游艺活动源远流长,汉代习称 角觝 ,宋人名曰 相扑.与前代相比,清代朝廷对此项活动更加重视。在朝廷中设有善扑营,选拔八旗力士,专练布库、骑射等技艺。这种专业的摔跤手,也叫布库 (俗称扑户)。
善扑营分东西两营,东营在今北京市大佛寺内,西营在今北京市护国寺内。朝廷的大力提倡,使得朝野上下相扑盛行,因有官跤、私跤之别。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游乐》记述说:名手暗食官府者谓之 官跤 ,自嬉戏于民间为消遣嗜好性质者谓之 私跤.官跤恒较私跤为高。旧有善扑营,隶于营者曰 扑户 ,有头等扑户,二等扑户,三等扑户。按技之优劣而别之,按等级月给钱粮,故为扑户者,皆有当差与供奉之色彩。平日在营锻练身手,研究脚步,两两相搏,名曰 捐弄.……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帝于内廷养心殿前看躀跤,名曰 料灶 ,迨正月初九日,在中海紫光阁观本营相扑与外宾相搏,名曰 客灶.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嘉庆六年(1751年)的一百四十年间,清廷照例在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秋你期间,皇帝及文武百官与蒙古诸部举行诈马(赛马)、什榜(奏蒙古乐)相扑和教駣(套马),合称 塞宴四事.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大型工笔重彩《塞宴四事图》,囹上有于敏中书乾隆帝弘历的御制诗四首并序。从诗及序中,我们进一步知道,当时的相扑有两种,除布库之外,还有另一种,叫作 厄鲁特.二者在摔法、着装等方面都有区别。布库以摔倒对方为胜;厄鲁特必须使对方两肩着地,并按住头部,方算胜。布库摔跤手足蹬黑色直统靴,身穿短袖跤衣,名叫 褡裢.褡裢用多层白布密缝而成,厚重而坚牢。厄鲁特摔跤手则袒露上身,赤脚而扑。
乾隆朝进士、以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的赵翼,曾随驾到木兰围场,亲睹秋狝盛会,并留下诗作多首。七言古诗《相扑》描绘得生动细致,引人入胜,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自古以来,角觝就是百戏的基本内容,甚至一度成为百戏的代名词。清政府以整饬武备原则为指导,大兴相扑之风,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
满、蒙跤艺与中原传统跤艺的融合,把中华摔跤技艺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3。冰嬉
冰嬉是清代冰上游艺的总称。它包括走冰鞋、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多种游艺。
冰上游艺在元明时期初见规模,至清代而大盛。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也把北方常见的冰上游戏带进北京,并与中原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冰上活动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冰上嬉戏项目。北京是这种文化的交合点,北京地区的冰嬉可以作为清代冰上活动的代表。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 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
走冰鞋是最常见的冰嬉之一。走冰鞋一名 演冰鞋 ,又名 溜冰鞋 、跑凌鞋 、 乌拉滑子 ,或简称 滑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乌拉滑子的式样说: 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满族传统的冰鞋,是在一块木板的底部固定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扎紧在鞋上。
清宫廷的走冰鞋,照例在太液池进行。宫廷走冰鞋规模很大,动辄一千六百余人,人人都是好手。从《冰嬉图》中可以看到,他们有的身后描有象征八旗的各色彩旗,有的做出种种姿势,如探海、金鸡独立、凤凰展翅、果老骑驴等等。有单人独滑,也有双人或多人组合,做出托举动作。
太液池上的冰嬉,犹如一场冰上花样表演大赛,每年十二月,择日举行。
届时,皇帝乘坐冰床,亲至五龙亭或瀛台冰场观看。冰上项目,有下述几种:(1)抢等抢等即所谓速度滑冰。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说: 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
(2)抢球这是一种未见流传下来的冰上活动。吴振械说: 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復掷,则復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躍起数丈,又遥接之。 抢球时所穿的是一种特制的冰鞋。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说: 所著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 (3)转龙射球这种活动是走冰鞋和射箭合二为一的冰嬉。这种技艺较高的冰上活动只流行于宫廷,民间未见记述。吴振棫说: 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族门,上悬一球,曰' 天球' ,下置一球,曰' 地球'.转龙之队急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
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最其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又引宣宗旻宁御制观冰嬉应制诗云: 彩毬连命中,羽笴叠相鸣 , 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髇声每应弦。 这项冰上技艺在前述《冰嬉图》中也有反映。
此外,打滑挞、堆雪人、挂狮象等也在冰嬉之列。陈康琪《郎潜纪闻》对宫中打滑挞作过简短记述,说: 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宫中每逢冬日得雪,皇帝和后妃们常在养心殿堆成狮、象之类,志喜兆丰,并与内廷翰林联句唱和。光绪间颜缉祜撰《汴京宫词》一百首,咏开封行宫中事,有云: 瑞雪缤纷感上天,堆狮挂象戏阶前.
4。火戏
火戏,包括烧灯和烟火两类。清代宫廷火戏,在继承前代宫中火戏的基础上,规模更加浩大,制造也更加精巧绝妙。原以祀太一神为源的烧灯及逐祟为目的的烟火,到了清代,已完全变为游艺活动了。
清宫 造办处 下设有 灯作 和 花炮局 ,管理烧灯和烟火的制作等事宜。章乃炜《清宫述闻》卷三说: 慈禧太后垂帘时代,造办处花炮局向江西招工,来京督造南式花盒,又在交民巷德商祁罗富订购外洋花炮,每年灯节,在中海冰上燃放。 这个时期的宫廷火戏,已集南北、中外之萃。
圆明园、南海子等处是清宫常行火戏之处。山高水长楼在圆明园之西,俗称西厂,地势宽敞,宜陈火戏。
烧灯与烟火并陈,是火戏的一个特点,自宋代以后,历代如此。清宫每当元宵佳节,御园中放灯、收灯,都要击锣为令。早晚有定时,一处锣鸣,五处应之。清人赵翼《簷曝杂记》卷一《烟火》记载说: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 太 字,再转成 平 字,以次作 万 、 岁 字,又以次合成 太平万岁 字,所谓 太平万岁字当中 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躍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由三千人手持彩灯的舞者,相继组成 太 、 平 、 万 、 岁 字样,其队形变换之复杂,组织之严密,是可想而知的。清人吴士鉴有诗专咏此事,云: 百宝华灯密炬红,太平万岁字当中。换衣试作回身舞,可似幽州浑脱工.据该诗原注得知,灯队除组成 太平万岁 字样外,还有 万寿无疆 等字。舞灯时,照例用黄绫册书成字样,陈诸御案,以备观览。如此盛大的花灯会,舞灯由乐工承担。道光年间,裁去南府,遂罢灯舞。
灯既如此,烟火更是奇巧万端。清代烟火继承明代的传统,有花盒之制。
花盒,又叫 盒子 ,盒子之制,大小方圆不一,每个盒中包含许多小的花彩,人物花鸟无所不有。燃放时,身穿锦衣貂蟒的侍卫们,手执花筒,络绎点放,以助欢乐。最后要燃放的是大花盒,这个盒子是每年照例必备的,叫作 万国乐春台 ,俗称 炮打襄阳城 ,它是根据朱元璋起兵时攻打襄阳城的故事而制成的。入清以后,灯依旧而易其名曰 万国乐春台 ,以象征四征九伐,万国咸宾之状。康熙乙丑(1685年)元夕,朝廷在南海子大放烟火,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三引《毛西河诗话》,详尽地描绘了这次灯火的盛况,他说:治场里许,周植杙木,而络以红绳。中建四棚,悬火箱其中。
旁树八杆,即八旗也。旗人认志色分驻,而当前四绿旗,则汉人所驻之地。官民老稚男妇,皆许进观。……既则火发于筒,以五为偶,偶具五花,抢升递进。乃举巨炮三,火线层层,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数,若珠帘焰塔,葡萄蜂蝶,雷车电鞭,川奔轴裂,不一而足。
又既则九石之灯,藏小灯万,一声迸散,万灯齐明,流苏葩瑵,纷纶四垂。箱中鼓吹并起,■鞉■篥,次第作响。火械所及,节奏随之。霹雳数声,烟飞云散。最后一箱,有四小儿从火中相搏堕地。
炮声连发,别有四儿花■裆,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穿星戴焰,破箱而出。翕倏变幻,难以举似。
这种花盒制作得多么精巧。四箱花盒点燃之后,依次而开。有的箱中,竟藏有乐器,甚至藏着几个小孩。盒开之后,孩子们或作对打动作,或组成秧歌小队,这样的花盒,在清代之前未见记载。
烧灯与烟火之间,则穿插种种百戏,如爬竿、布库、秋千、回部奏乐、回部绳技以及朝鲜国歌曲等等。这些杂技节目,都要在事前由掌仪司进呈节目单,以便随时点进。
清代钱塘人赵学敏著有《火戏略》一书,书中从提硝、制黄、用炭、用砂到药钱、度钱、制筒、炒药、底托、合器、变器、杂耍各项,都有不厌其烦的阐释。该书是对清代以前烟火制作技术的总结。
除以上各项比较大型的杂技与游艺活动之外,小的游艺活动则不胜枚举。如宫女秋千、七夕乞巧、抖空竹、赛龙舟、放河灯、养蝈蝈、斗蛐蛐、放风筝、敲枰行博、养花垂钓等等。
(二)民间杂技与游艺
自宋代开创了市井文化的先河之后,经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已达到了封建时代市井文化的顶峰。民间源远流长的庙市文化同样在不停顿地发展着。它们共同汇合成为一个清代民间文化的大河。杂技与游艺作为这文化大河的组成部分,形成为一个千姿百态的局面。此外,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外国杂技团体来华献艺,又为中华杂技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有些外来的杂技甚至成为后代杂技团体经常上演的节目。中国作为游艺大国,到了这个时代,大浪淘沙,有些游艺被沉积在历史的河床之下,有些游艺却巩固了它们的地位并向更高的层次演进。
1。杂技
清代杂技艺术已形成了技艺、幻术、马戏、滑稽四大门类,这也是现代杂技艺术的基本构架。在每个门类之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节目,择其要者,分述如下:(1)走索清代的走索有软绳、硬绳两种,技各有别,俱臻完美。清代彭士望《九牛坝观觝戏记》记载祖籍河南的杂技家班的一次表演,其中有软索,他说: 最后设软索,高丈许,长倍之,女童履焉,手持一竹竿,两头载石如持衡,行至索尽处,辄倒步。或偃卧,或一足立,或伛行,或负竿竹如担,或时坠挂,复跃进。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或十许刻。女下,妇索帕,蒙双目为瞽者,番跃而登,作盲状,东西探步,时跃若坠,复摇晃似战惧,久之乃已.硬索最具特色的是回族人绳技,叫作 铜绳技.铜绳技所履铜绳一头在地,另一头在高竿之巅,这种斜索是它的一大特色。技艺人沿斜索走上,并做出种种技巧动作。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三说,每年宫中放灯之日,此技都要进宫表演,每呈此技,必邀厚赏。清赵翼《瓯北诗钞?七言古一》有《观回人绳技》诗,观其诗,那高超绝伦的表演如在目前,令人叹为观止。
(2)登技这是一种传统节目,到了清代又有发展。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述著名女杂技艺人李赛儿的嫂子能在五层桌上登瓮等。清彭士望《九牛坝观觝戏记》一文连续描绘了在五层桌上表演的三种登技: 一者,一妇人登一个八岁儿童,反复卧起,伸缩自如;二者,一妇人先登一桌,再登一木槌,抛起接住,令人眼花缭乱;三者,一男子仰卧重案之上,双脚竖登一梯,一小儿攀至顶部,再头朝下缘梯而降下。 这样的登技,已与现代登技的水平不相上下。
(3)走解
这种杂技古已有之,晋代叫 援骑. 走解 是一种马上技艺表演,表演者原为男子,至明清时代则多以年青女子为之。此种技艺需要娴熟的马术,跑解时,马驰如飞,技艺者在马上逞弄解数。解数有 秦王大撇马 、 小撇马 、 单鞭势 、 左右插花 、 蹬里藏身 、 童子拜观音 、 秦王大立碑 等。忽而人体倒竖,忽而两马相交,二人在马上互换,令人心惊胆裂。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解妇》云: 斜蹴鸾靴上玉鞯,四蹄飞处绣裙翻。香风一阵来何处?绝妙监军冯小怜。 清代《吴有如画宝》、《点石斋画报》等木版画集中均有形象反映。
(4)口技清代的口技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口技,分 明春 、 暗春 两种,或称 明口 、 暗口.明口,表演者不用布幔遮掩,像清代天桥的 百鸟张 、 画眉杨 ,即属明口; 暗口 的技艺人躲在幔帐后,光听声音不见人,所以又叫 隔壁戏 ,而总称为 象声.清人记述此技者不少,如钮琇《觚剩》续集卷三、郑树若《虞初新志?口技论》等均有精彩描述。
(5)幻术自古以来,幻术就是杂技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幻术又叫 戏法 、 魔术.清代幻术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本朝之新创,同时,也有外域幻术的大量输入。据清代末年唐再丰《鹅幻汇编》一书的统计,就有三百二十余种。民国五年顾鸣盛编辑的《魔术大观》专收外国幻术,达一百五十余种。清人的笔记小说,对幻术广有记述。李斗《扬州画航录》卷十一记述种种杂耍之技,中有幻术,如 撮戏法 :以巾覆地上,变化什物; 飞水 :以大盌水覆巾下,令隐去; 摘豆 :置五红豆于掌上,令其自去; 大变金钱 :以钱数枚,呼之成五色等等。杭州幻术又别有天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声色类?戏法》说: 法有大套、小套。大套地下变,小套桌上变.其绝妙之处在于 如喜事,变出五六岁小孩一个,又捧不倒翁一盘,倾满戏物,名曰' 百子图'. 又有变 十二太保 的, 以一人之身,须藏水至十二碗,厥后一碗,大可容水斗许,中有游鱼.京师戏法也有别样景象。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空中取酒》云: 障眼全凭妙手空,耻罍易满糯香醽。不须白衣南邨供,天上刘伶是酒星。 外国新鲜的幻术传入之后,对中国传统戏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范祖述《杭俗遗风》中有云: 自新魔术流行,此种戏法,人已不堪重视,以其太守旧也.然而从长远计,此种中西幻术的交流,对中国幻术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走会
走会是流行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众娱乐形式。北京清代的走会又叫 过会 、 出会 或 行会.天津则称之为 娘娘会 、 皇会.清代北京最著名的走会要数莲花金顶的妙峰山。每年的四月初一开始,举行为期半月的庙会。会期,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盛,灿如列宿。来自北京的种种走会边行边演,直至山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开列的游艺项目有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蹻、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等,此外还有小车会、旱船、耍石锁、挎鼓等。天津的皇会,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经天津,观看过娘娘会的技艺,加以盛赞,赐了两面龙旗,从此娘娘会易名为皇会。会期在每年的三月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共四天。届时,各种民间技艺纷纷登场,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成书,望云居士、津沽闲人撰《天津皇会考纪》载,游艺项目有法鼓、大乐、鹤令、重阁、狮子、跨鼓、五虎扛箱、庆寿八仙等等。和其它庙会一样,走会既是民间聚众游艺的形式,也是专业的或业余的技艺人向大众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良机。
3。鸟兽诸戏
鸟兽鱼虫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或喜欢它们的形象美,或陶醉于它们鸣叫的音乐美,或喜欢它们咬斗,总之,人们出于种种目的而驯养它们。清代褚人获《坚瓠集》、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及徐珂《清稗类钞》等笔记中,载有耍耗子、乌龟算命、虾蟆说法、猴作戏、麻雀啣旗等多种经过训练的动物表演节目。捕蝉、养鸟、养油葫芦、养金钟、养蝈蝈、斗鹌鹑、斗蟋蟀、斗羊、斗牛等等游艺,在清人笔记小说中几乎俯拾皆是。清人撰述的《鸽经》、《鹌鹑谱》、《黄头志》、《画眉笔谈》、《猫乘》、《促织经》等专著,不下几十部。由此可见,豢养游艺在清代也得到了发展。
(1)养鸽清人养鸽是比较普遍的,鸽子品种也相当多。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儿市》介绍的鸽子多达四十种。行家对于品鸽自有一套办法,不少尽道其详。
清代有专门的鸽市,出售鸽子、鸽笼、鸽哨。鸽哨种类颇多,三联、五联、十三星、双筒、截口、群星捧月、瀛州学士等不下几十种。把哨子系在鸽尾翅上,鸽子翱翔于蓝天,哨声响彻云霄,五音皆备,大可悦性陶情。清崔旭《津门百咏?响鸽》诗说得好: 清脆铃声个个圆,临安旧俗话当年。近来响爱葫芦好,斜日微风放鸽天。 (2)斗蟋蟀斗蟋蟀这一古老游艺,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从宫廷到民间,从君王大臣到贩夫走卒,喜欢养、斗蟋蟀的大有人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云: 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十金者,为市易之。 清光绪年间,京师民间斗蟋蟀,以顺治门外为常设之场。此风遍及许多城镇乡间,南京的炳灵宫、仪凤茶馆、双和茶园,上海的城隍庙等处,均有斗场。炽盛的斗风,相应地引发了捉、养、售等专业户的形成。俗称饲养者为 把式 ,售卖者为 贩子 ,他们挑担提篮,售货于街头巷尾,出入于官宦富贵之门。养、斗秋虫皆需用罐,养罐又有 过笼 、 水槽 、 瓷牌 等配套设备,粗精皆备,用者可依据经济条件,各选所需。
(3)斗鹌鹑、斗鹪鹩这两种鸟的游戏性一在驯养、把玩,二在观斗。有此爱好的人,无不深谙鸟经。清人程石邻《鹌鹑谱》著录的鹌鹑品种多达四十四种。斗鹌鹑既以搏斗角胜负,选种就非常重要。一鹑到手,还要进行饲、洗、把,然后才能上场角斗。清人李绿园《歧路灯》对斗鹌鹑用了较多的文字进行描述。斗鹌鹑要在一个围好的斗圈中进行,而江浙一带的斗鹪鹩则隔笼而斗。清徐珂《清稗类钞?赌博类》说: 羽族有俗呼' 黄脰' 者,即鹪鹩……江浙人多爱笼养以供清玩。每当春、夏之交,各出所养者,隔笼搏斗,藉以比赛优劣。
4。文字游艺
清代的文字游艺包括回文、谜语、诗钟、绕口令等。这些文字游艺大都起源较早,历代不辍,至清代又有所发展。
(1)谜语谜语包括民间谜语和灯谜两种。在清代,这两种谜语都有长足的发展。
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刊刻的谜语专著不下七十种之多,其中有的专著中收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谜家的谜稿,如光绪八年(1882年)刊《二十四家隐语》,实际上收有二十五位谜家作品。以写本传世,由当今谜界名人陈振鹏先生珍藏的《百二十家谜语》,竟从清代谜书、笔记、小说等一百四十余种书刊中选出。可见,清代的谜著远不止几十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谜语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字谜、诗谜、词谜、曲谜、画谜、印章谜、人名谜、地名谜,棋谜等等,宇宙万物,人间情事,皆可入谜。灯谜有格,谜格的数量在清代多到以百计。
谜语虽然具有广泛的大众性,但制谜者仍以文人为多。清代著名的制谜家不可胜数,文学艺术大家如王夫之、万树、尤侗、归庄、孔尚任、朱素臣、阮元、李渔、洪昇、姚鼐、曹雪芹等等,皆有此好。有些人文思别运,而创作出新体谜语,如明末清初人黄周星,时有 谜坛宗匠 之称。他创编的《廋词》,集谜语及酒令为一体,被时人称道,在中国谜语、酒令发展史上,占一席之位。《廋词》采用酒令中酒牌令的形式,共四十笺,每笺设谜语四条,每条猜古人若干,谜底共计二百人。游戏时,依次抹牌,猜谜,猜不中者罚以苦茗,中者赏酒。清代末年,游艺大家童叶庚仿《廋词》之制,编制了《醉月隐语》,亦设四十笺,谜一百四十条,但谜底除人名外,另有词调名和县厅名,亦堪称佳作。
清人有结谜社的风气。有些人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切磋谜艺。如黄周星在杭州组织的 寻云榭社 ,嘉庆年间扬州的 竹西寿社 等等,都是史有影响的谜社。无疑,谜社的活动,大大地推动着谜语的发展。
清代猜谜的方式除去口头出谜,口头猜射之外,另有几种形式。一为 弹壁灯.清顾銕卿《清嘉录》卷一《打灯谜》说: 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 另一种是设鳌山灯坊,上悬谜灯,四面书谜,供人猜。有的连灯也没有,将谜语写成条幅,或贴于壁,或悬于绳。清代百本张本时尚俗曲有《平灯谜》一曲,描绘京师 灯谜雅社 的情形,颇为形象、有趣。
(2)诗钟诗钟又叫 分曹偶句 、 嵌字偶句 、 两句诗 、 百衲琴 、 羊角对 等,它是一种较为晚起的文字游戏,只限于文人之中。徐珂《清稗类钞?文字类》说: (诗钟)始于道、咸间,殆仿制艺之截搭题而作。盖截搭合二题以制一文,诗钟亦合二题以制一联也。至近代而大盛,作俑者闽人,久之而燕北、江南亦渐有仿效之者矣。截搭题 是明清时代科举命题的一种方法。封建科举考试皆从 四书 中出题,经多年出题, 四书 中的章句已基本出遍,试官们便想出截搭的办法。他们将原句截断再组合为新句。闽人从此得到启发,合二题以制一联,即为诗钟。诗钟的作法,是取决不相干的两个词,用七言诗一联,或分咏两物,或分嵌两字,要求对仗工稳,凑合自然,一气贯通。游艺时,将寸许长的一段香系在丝线上,丝线的下端吊一铜钱,以一盂承接其下。出题之后,以香将丝线燃断,铜钱落于盂中为限。铜钱落盂中,其声如钟,故名诗钟。此游艺行于文人之间,久而久之,形成许多钟格,即制诗钟的方法、规则,如分咏格 、 嵌字格 、 蝉联格 、 魁斗格 、 鸿爪格 、 双钩格 、 碎锦格 、 辘轳格 、 卷帘格 等。有时又集唐人诗句以为诗钟,总之,越变越巧。出题时,同时注明钟格,制者必须按钟格要求编制。
5。酒令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性的游艺项目。
明清时代是酒令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的酒令品种极为丰富,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回文、诗词、戏曲、小说、中药、八卦、骨牌、弈棋、骰子以及某些风俗、节令等,无可不入令。酒令雅俗共赏、易难并存的特点,使之具有比较广泛的大众性,行令者众,制令者多。清代的小说,多有行酒令的情节描写,如曹雪芹《红楼梦》、李绿园《歧路灯》、始宁竹秋氏《红闺春梦》等诸多小说中,都有形形色色的酒令穿插其间。清人自编或编辑的酒令专著,行于世者十余部,如张潮《下酒物》、石成金《快乐酒令》、郎廷极《胜饮篇》以及俞敦培编《酒令丛钞》等,皆为有代表性的酒令专著,仅俞敦培《酒令丛钞》一书,即收清代及前代酒令三百五十余令。该书将酒令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个类别。这种分类法并不准确,标准不统一,如筹令中也有古令、雅令和通行的酒令;反之,古今、雅令、通令之中也有筹子酒令。若按行令用具和行令方法分,清代酒令可以分为划拳、射覆、骰子、牌、等子及口头文字类六个类别。
清代酒令大小兼备,小的酒令,或三言两语,或一、二枚骰子,十来根酒筹,十分钟就可环席一周;长的酒令,如《绘芳园酒令》,用六枚特制的骰子行令,这种酒令终席可能都行不完。它如根据《红楼梦》小说中人物事件编制的《红楼人镜令》、《红楼梦觥史》,根据《西厢记》杂剧编制的《西厢记酒筹令》、《西厢酒令百注》,以及根据《聊斋志异》、《水浒传》等小说编制的筹子酒令,动辄百余筹,而且往往令中行令,规模浩大。
清代酒令中口头文字一类的酒令,大多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行之日久,难免不花样翻新,甚至专门编制出一些要求严苛,非苦心经营才能凑成的酒令。这种酒令,清人称之为 苦令 ,相对而言,那些易行的酒令,习称为 甜令.对于专门卖弄技巧,甚至掉书袋子的苦令,有些人大不以为然,甚至明确表示反对。清人石成金就用编制《快乐酒令》的实际行动来反对苦令,无疑是可取的。
酒令既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就难免良莠杂糅,象 采莲船 、 贯月查等酒令是用妓女的鞋来行酒,无疑属于糟粕之列。不过,就整体而言,清代酒令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着的。
(三)博戏与弈棋
1。博戏
中国博戏主要由一大主流、二大支流共同构筑而成。一大主流以骰子的来龙去脉为标志,二大支流为诗牌及叶子戏的形成、发展和变异。当骰子以及由它发展变化而来的种种博戏演进到唐宋时,诗牌和叶子戏也在孕育并迅速地发展起来。诗牌在宋代宣和年间已发展成为 宣和牌 ;叶子戏几经变化,形成多种博戏形式并于明代流行于大江南北。这时,古老的博戏如六博、双陆、打马等,除双陆在某些场合或人群中流行之外,其余都相继告亡或已成衰势。古老的以铜钱为用具的意钱等小型博戏却一直广泛地流行着。
大约在清代中末叶,发展成熟了的叶子戏与由宣和牌演变成的骨牌相结合,并把骰子移入,经过精心的融合设计,形成了麻将。甚至可以这样说,麻将是中国古代博戏的集大成者,从它的牌式,博法等诸方面,都可以隐约地找到许多古博戏的影子。麻将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牌。
(1)麻将又叫 看竹 、 麻雀 、 雀戏.麻将形成以后,渐渐流行开来,至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已盛行全国,20世纪初叶传向欧、亚等许多国家。
(2)升官图升官图是以骰子为主要用具的博戏。除骰子之外,还需一张根据不同游戏而专门绘制的图。图上或绘以历代神仙,或朝廷官阶,均按品级高低螺旋排列。游戏时,每人掷骰子,依所得采点数在图中行马。升官图远承唐宋时代的 彩选 、 百官铎 ,到了明清时代,发展成许多品种,如 群仙庆寿图 、 忠佞升官图 、 状元筹 、 西湖图 、 水浒选仙图 、 揽胜图 、 红楼大观园掷点图 、 聚宝盆 、 万年桥 等等。徐珂《清稗类钞?赌博类》云: 乾隆时,高宗尝于几暇,取《列仙传》人物,绘《群仙庆寿图》,用骰子掷之,以为新年玩具。 慈禧太后在晚年重加增订,再绘新图,颁赏给内廷臣工,并以银骰盆,象牙骰子赐给大臣们。清人吴士鉴特为此事撰宫词《新年玩具》,侍云: 别开博局姿清娱,尺幅群仙庆寿图。
传记旁征翻旧谱,拜恩得似近臣无。 由于升官图游艺简单易行,所以,竟流行千年而不衰,尤为百姓乃至儿童所喜欢。
2。弈棋
弈指围棋,棋则包括象棋在内所有民间大小棋种,诸如 三友棋 、 五子棋 、 七国象棋 、 蒙古棋 等不下几十种。
在清代,许多古老的棋种如 塞棋 、 弹棋 、 宫棋 、 马城 、四维 等早已失传,但它们的一些棋法则却遗存于后代的某些棋种,尤其是那些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棋种之中。
(1)围棋围棋至清代而大盛。终清一代,好弈、善弈者如云,上自帝王、下至山野隐者,从妇女到少年,均不乏弈棋高手,堪称国手者,不下一百数十位。
清代末年无锡人邓元德所著《国朝弈家姓名录》,犹如弈坛之《录鬼簿》,书中将清代弈家分为大家、名家、第二手、第三手、第四手,总计得169人。
共同支撑清代围棋盛况的各时期大师,屡屡交锋,枰声不断,大战频频。每次交战,都推动着围棋的发展,或留下棋谱流传后代。清代的围棋专著如吴贞吉《不古编》、陶式玉《官子谱》、黄霞《弈括》、徐远《兼山堂弈谱》、施绍闻《弈理指归》、范世勋《桃花泉棋谱》等名谱不下四十种,可谓洋洋大观。
清代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学者、戏剧家甚至闺中女子善于围棋,留下不少诗篇和弈坛佳话。女子围棋,在清人小说、笔记、戏曲中多有反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赫赫有名的大文人袁枚。据李松福《围棋史话》说,袁枚夫人陶姬,也是女子中的围棋魁首。他们夫妇二人招收了27名女弟子,课读久余,指点她们弈棋。其中最得意的女弟子骆绮兰,文、棋俱佳。
中国古老的围棋,很早就传入了印度、日本及朝鲜半岛。19世纪又传入了欧州,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一次通过围棋流向世界。
(2)象棋象棋自从宋代定型以后,至今未变。观今而知古,与围棋相比,象棋似有更为广泛的大众性。不过,在明清时代,文人之中似有重弈轻象之风。清焦循《象■赋》首句就说: 世俗贵弈而贱象,余怪焉。 他力陈象棋之精要说: 一基之用,变亿化万,斜直错综,运之不竭 ; 象之为术,妇孺农牧,无不可能,及其至也,虽巨儒名贤,莫敢自擅.可见象棋的特点是入门容易,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象棋在民间流传极广。
或者正因为这样,清代的象棋谱不多,与同时代的围棋谱相比,只得其半,仅二十种左右。其中张惠春刊《韬略元机》、王再越著《梅花谱》、童圣公著《梅花泉》、薛丙编著《心武残编》、三乐居士编《百局象棋谱》等,为清代比较著名的象棋谱。
清代象棋每见融于其它艺术之中,如戏曲、小说、诗词曲以及谜语及诗钟,常见到象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