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舞蹈史
时间:2024-07-05访问:16来源:历史铺
舞蹈
纵观我国舞蹈发展史,清代是一个比较衰落的时期。原始歌舞的粗犷质朴、祭祀歌舞的抽象神秘、汉代百戏的熙熙攘攘、魏晋南北朝歌舞的色彩斑斓、唐代歌舞的仪态万方,宋代队舞的庄严规范、元代宗教舞蹈的独特魅力,都成为昔日的辉煌,似乎并没有留下几多踪迹,几多声息。如果把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进行观照,有清一代确乎比较贫乏、比较沉寂。
清代舞蹈艺术的衰落,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又有着自身的原因。从明末到晚清,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曲折。清廷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了早期启蒙文化,扼杀了封建肌体上滋生出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迴光返照的古老封建文化继续统治着思想文化阵地。封建统治者恪守封建礼教,极端轻视乐舞,直接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从整个社会风气来看,世俗的观点认为跳舞是 非礼 的行为,卑贱的行业,低人一等。因此,舞蹈艺术失去昔日的魅力,在社会上没有取得专业的地位。清代既无专业舞蹈团体,也极少专业舞蹈艺人,舞蹈成为民间自娱性的活动。由于没有专业舞蹈艺人的刻苦钻研和精心创造,清代舞蹈艺术停滞不前,发展缓慢,没有大的突破。
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随着时世的变迁,人们的社会心理、欣赏习惯、审美情趣不断变化。戏曲艺术适应这种变化,由古典戏曲蜕变为花部地方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星罗棋布的职业或业余戏班遍布城镇乡村,数不胜数的专业或业余戏曲艺人,殚精竭虑地不断丰富着戏曲的表现手段。戏曲不仅吸收、保存了舞蹈艺术的营养和传统,而且比单纯的舞蹈更加广泛、深刻而逼真地反映出变动不居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而赢得各阶层的青睐。戏曲艺术的繁荣兴旺争夺了舞蹈艺术的观众,客观上影响了独立的舞蹈艺术的发展。
当然,所谓衰落,不过是相对而言,并非说清代没有舞蹈艺术。下面,即从宫廷舞蹈、汉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少数民族舞蹈等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一)宫廷舞蹈
不论是汉魏、隋唐,还是宋元,宫廷均有庞大、专职的乐舞机构和从业人员。举凡庆典、圣诞、奏乐、宴饮,都要举行大规模的乐舞。相比之下,清代简直可以说是 无乐 ,宫廷祭祀乐舞不过是虚应故事。历代不少帝王和显贵,知音通律;而清廷中许多人不辨宫、商、角、徵、羽为何物。终清之世,仅仅举行过有数几次规模较大的祈雨《舞雩》。所以,连自命关心文治、通诗书、解礼乐的弘历都承认: 本朝乐制,并无记载 (乾隆七年六月谕)。乾隆盛世尚且如此,更遑论他世?!
不过,清代宫廷乐舞毕竟不是空白,主要有两大类:
1。佾舞
佾 者,列也,是宫廷乐舞行列的称号,始自周代。清代佾舞主要用来祭祀神灵,分为文舞和武舞。
文舞又叫《文德之舞》,武舞又叫《武功之舞》。一般是在祭祀开始时舞《武功之舞》,武舞生左手执干,右手执戚。祭祀中间及结束时跳《文德之舞》,文舞生右手执羽,左手执籥(yu6,音越,古代一种乐器,形状象笛),两边还有执 节 者,指挥舞队。
2。队舞
清代宫廷队舞主要用于宴飨,其编制、内容不同于宋、元、明朝的宫廷队舞。
清代宫廷队舞又叫《庆隆舞》,初名《蟒式舞》、《玛克式舞》,乾隆八年(1743年)定名为《庆隆舞》。
《庆隆舞》本系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据《清史稿?音乐志》载:《庆隆舞》由《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分组成。《扬烈舞》在前,由32名艺人扮成野兽,黑黄各半,全戴丑面具,跳跃掷倒,象野兽一样狂舞。另有8名艺人扮作猎人,身上携箭,踩高跷,骑假马,象征八旗人。先由一名猎人发箭,弓弦响处,一只 野兽 应声倒下,其余野兽表示驯服,象征武功之成。这是表现满族骑射狩猎生活的传统舞蹈之一,分为远望、追踪、行围、神功、猎成五个段落,主要有响箭、舞刀等20多个动作。
《扬烈舞》后是《喜起舞》,属于文舞,是以双人舞为单元的集体舞。
由文武大臣朝服入殿,两人叩头对舞,舞毕叩首而退。一般是18名、20名或22名大臣依次轮换表演,另有歌唱者13人,器乐伴奏者66人。
清廷极为流行《庆隆舞》,每年腊月,大臣们在礼部排练,除夕为皇帝表演。不仅诸王、大臣要跳,就连康熙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寿时亲自跳《蟒式》敬酒。根据传世的《东海蟒式总歌诀》可知,其内容分为起式、穿针、摆水、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盘龙、蟒怪出洞、大圆场九折。故宫现藏有清《庆隆舞》图,队列整齐,规模宏大。从清人汤右曾康熙三十三年(1694)观看礼部排练所写《蟒式歌》来看,几乎把所有音乐、舞蹈、杂技都包括进去了。
3。其他宫廷舞蹈
清宫宴乐舞蹈不只限于上述队舞,还包括另外八部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即:瓦尔格部乐舞、朝鲜国俳、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廓尔喀部乐、缅甸国乐、安南国乐。这些以民族、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的乐舞,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犹如唐代宫廷《九部乐》、《十部乐》一样,宣扬了国力的强盛,客观上起到各种舞蹈艺术互相交流的作用。
晚清,宫廷舞蹈出现了维新倾向,其代表人物是裕容龄。裕容龄是满族人,自幼喜爱舞蹈,12岁时其父出任日本公使,她随父赴日,学会了日本古典的《鹤龟舞》及其他民间舞蹈。后又随父至法国,学习西洋芭蕾舞,并在美国著名舞蹈艺术家依莎多娜?邓肯的直接指导下,研习舞蹈艺术,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20岁时,其父任满回国,她相与归来,不久便与其母、其姊一同入宫,成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在宫中接触了中国传统舞蹈,先后编导了《扇子舞》、《荷花仙子舞》、《观音舞》、《菩萨舞》、《如意舞》等,并为慈禧太后表演了《如意舞》、《西班牙舞》、《希腊舞》,动作奔放,技术纯熟,轰动了整个宫廷。三年后,因父病,母女三人奏请出宫,艺术活动即告停止。然而,她不愧是我国学习西方芭蕾舞和现代舞的第一人。
(二)汉族民间舞蹈
清代,独立的舞蹈艺术呈衰落之势,社会上没有专业的舞蹈演出团体,但民间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仍然比较活跃,而且大多集中于灯节和迎神赛会。
清代的灯节和迎神赛会常常把多种民间技艺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表演队伍,谓之 走会 或 花会.其中有《秧歌》、《高跷》、《狮舞》、《胯鼓》、《旱船》、《小车》、《竹马》、《大头和尚》等民间舞蹈,有《少林拳》、《五虎棍》等武术,还有《耍石锁》、《翻杠子》等杂技,以及《扛箱》等滑稽表演。清代《北京走会图》为我们提供了18幅珍贵的社火表演的形象资料。清代《妙峰山进香图》则描绘了当时妙峰山朝山进香的热闹场景。
清代民间舞蹈有许多是从前代继承延续而来的,前面已有介绍,此处重点谈谈秧歌、太平鼓、霸王鞭、高跷与台阁、灯舞、龙舞、狮舞、扇舞、面具舞等几大类。
1。秧歌
清人吴锡麒在《武林新年杂咏》中认为:秧歌由宋代《村田乐》演化而来。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载: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塠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谓之秧歌。 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编印的《晃州厅志》说: 岁,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拨,塍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 插秧时,一边擂鼓,一边齐声歌唱。锄地时,一边前进,一边拔草,田埂上有人击鼓为节奏,人们伴着鼓点前进。秧歌从一开始就与农业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农民主要的娱乐形式。每逢插秧季节,田野里鼓声咚咚,秧歌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丰收之后或农闲时分,农民们也扭起秧歌自娱自乐。
清代的秧歌十分流行,由阡陌走上广场,从农村进入城镇。清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通俗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节、元宵期间,人们在街头和广场闹秧歌、看秧歌的热烈场景: 秧歌小队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人说太平行乐地,更须千步筑球场。 (柯煜《燕九竹枝词》) 翠袖花钿新样款,春衫叶叶寻春伴。袜尘微步似凌波,铜街初过春风满。沉沉绿鬓凝香雾,驻马郊西人似鹜。画鼓秧歌不绝声,金钗撇下迷归路。 (曹源邺《燕九竹枝词》) 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唱凤阳。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 (袁启旭《燕九竹枝词》)
秧歌有时与宗教活动同时进行,朝山进香时大跳秧歌。有时则在戏馆与戏曲杂演,由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发展为表演艺术。清人陆又嘉《燕九竹枝词》云:早春戏馆换新装,半杂秧歌侑客觞。 台上演戏、跳秧歌,伴客饮酒。
后来,秧歌还传到宫廷,据《清昇平署档案》记载,清代宫中专聘 秧歌教习 传授秧歌。
秧歌是清代汉族地区流行最广、最盛的民间舞蹈,各地秧歌独具风格:陕北秧歌豪迈雄健,山东秧歌韧中藏劲,东北秧歌欢快红火,河北秧歌健朗风流……清代秧歌队伍中,一般都有人扮成渔、樵、耕、读等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等道具。领头的人有的手里拿着伞,有的手里敲着擀面杖。据说,拿扇子是求风调,打伞是求雨顺。演出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则是两三个人表演的小型舞蹈。
2。太平鼓
太平鼓历史久远,源于汉魏的《貏舞》。明《帝京景物略》载: 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 明已颇盛,至清流传更广,记载更多。徐珂《清稗类钞》云: 年鼓者,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击之鼕鼕,名太平鼓,京师腊月有之,儿童之所乐也。 清人《竹枝词》描绘道: 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 清代诗人吟咏道: 鞔(m2n,音蛮,用皮蒙鼓)得圈卷茧纸轻,左执右击伴童婴,喧如答腊高低节,响彻胡同内外城。 (《咏太平鼓》) 太平鼓,声鼕鼕,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广场骈集四方客,曼衍鱼龙闹元夕。姹女弄竿竿百尺,惊鸿宛转凌风翼,今夜金吾铁锁开,铜街踏月人不归。 (《松风阁诗抄》)
从上面的诗文记载里可知,太平鼓大多在农历新年或正月里表演,除了儿童,还有妇女参加。老百姓用太平鼓进行自娱,巫师跳神时也击舞太平鼓,请神娱神,因而又叫 太平神鼓.太平鼓除盛行于汉族地区,还流行于满、蒙、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地区。
3。霸王鞭
霸王鞭起源于辽、金时代,又叫《连厢》、《打连厢》、《金钱棒》或《打花棍》。表演者手中拿着两头装着一串铜钱的竹棍或木棍,上下左右飞舞钱棍,敲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有节奏的铮铮声,有时还两人对击。
清代盛行霸王鞭,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霸王鞭属于 岁时杂戏 之一。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描写了一女伎唱《迭断桥》曲,打霸王鞭,载歌载舞的精彩表演。诗曰: 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迭断桥》。 可见,舞霸王鞭时,边敲边唱,亦有高难动作。
4。高跷与台阁
高跷是带有杂技性的舞蹈表演,这种技艺由来已久,《列子?说符》中记载了宋国兰子装 双枝 , 长倍其身 ,疾走奔跑,表演剑舞的故事。
晋有 长脚 ,北魏有 长跷伎 ,舞者双足踩在钉有脚踏板的木棍上进行表演。木棍长短不一,依舞者技巧水平高低而定。木棍越高,重心越难掌握,一般高跷在三四尺长左右。
清代的高跷又有所发展,一般分为文、武两种,前者重舞姿,后者重特技。表演者多扮成农夫农妇模样,踩着高跷唱秧歌,因而又叫《高跷秧歌》。
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扎高脚 诗曰: 村公村母扮村村,展齿双移四柱均。高脚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 也有扮成头陀、丑公子等滑稽人物或其他人物故事的。从演出规模来看,有集体舞蹈的 大场 ,也有两三人表演的 小场.高跷多在街头广场演出,偶尔也在室内表演。
与高跷相类的还有台阁。所谓台阁,就是一种化妆游行。人们抬着一个阁楼模样的小舞台,由儿童装扮成观音、雷公或其他人物故事,在上面亮相或进行简单表演,多是作为节日游乐活动,有时则为祈神还愿。清代的台阁,内设机械,十分奇巧。美丽的舞人耸立在高高的台阁上,不禁使人想起尽善尽美的《韶》乐和飘飘欲仙的《霓裳羽衣》。有人赋诗赞曰: 楼阁层层耸绛霄,半天霓羽奏仙韶。近来莲底花犹好,掌上分明靓婉腰。
5。灯舞
灯舞,指与元宵灯节有关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采茶灯和花鼓灯。
《采茶灯》是清代颇为流行的民间舞蹈,李调元《粤东笔记》载: 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 十二月采茶'. 歌词中唱出了茶农的艰辛,劳碌,也唱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开始,不过是茶农的自娱性娱乐,后来成为优美完整的歌舞形式,便广泛流传,并发展为采茶戏。
《花鼓灯》的发祥地在淮河之滨,其源头可上溯至宋代灯宵舞队里的 打花鼓 、 拉花姊 、 花公子 等名目;也有人说是由明代 玩红灯 发展而来的。
《花鼓灯》是一种集体的广场舞蹈,男为 鼓架子 ,女谓 拉花.表演时先由手持岔伞道具的演员出来歌唱,向观众交代,有似宋代大曲竹竿子的 致语.接下去是 鼓架子 引 拉花 下场,好象宋代大曲的 勾队.随后, 鼓架子 和 拉花 互唱互答,边舞边唱。高潮处, 鼓架子 情不自禁地翻一溜筋斗儿,拍一串 摆莲子 (拍脚舞蹈); 拉花 则偎依在 鼓架子 肩头,且摇且唱,有时还飞身踏上 鼓架子 的肩头,真是情炽如火。《花鼓灯》中有不少歌颂劳动人民反抗精神,控诉吃人封建礼教的节目,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安徽的《花鼓灯》最早属于只有两三个人表演的小型歌舞,后来增加了热烈红火、人数众多的场子,并大量吸收武术动作,使得舞蹈语汇更加粗犷、健美。而湖南等地的《花鼓灯》,则一直保持着两、三个人表演的小型歌舞形式,比较注重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能表现比较完整的人物、故事的花鼓戏。
6。龙舞
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它有着恐龙的头,牛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鱼的尾,是许多动物形象的集合体,被看作神圣权力和祥瑞福祉的象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即有 鱼龙曼延 之戏,模仿鱼和龙的形态的舞蹈。千百年来,龙舞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至清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普遍流行,因而史料中记载很多。
通常所见的龙舞有 龙灯 和 布龙 两种。龙形起码三节,多至十几节不等,多为奇数,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骨形中点燃灯烛者称为 龙灯.龙灯 多在夜晚点燃。舞动时,一人持彩绸扎成的 宝珠 在前面引龙起舞。龙形中不点燃灯烛者为 布龙 ,轻便灵活,多在白天舞动。
除 龙灯 和 布龙 外,还有 草龙 (用稻草、柳枝扎成)、 板凳龙 (用长板凳作架子,装饰成龙形)、 香火龙 (在 草龙 上插满香火), 水龙 (泼水求雨时用)、 百叶龙 (用荷花、蝴蝶等各种花灯组成)、段龙 (首、身、尾互不相连,由女孩子各持一段舞动)等。
清代龙舞技艺水平很高,通过全体舞龙者巧妙默契的配合,死龙变活。
飞腾时,欲薄青天;盘旋时,犹如潜入海底。鼓声隆隆似雷鸣,游龙戏珠如闪电,真是气势磅礴,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清人姚思勤《龙灯》诗云:灯街人似海,夭矫烛龙蟠。雷駴千声鼓,琉珠一颗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衔曜终飞去,休同曼衍看。
7。狮舞
狮舞历史悠久,至迟在三国时代已有了 弄 (表演)狮子的 象人.北魏时,佛象出行时有人扮的狮子在头前引路。唐代有 五方狮子舞 ,已和清代狮子舞很相象。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咏《狮子滚绣球》题解: 以羊毛饰为狮形,人披之,滚球跳舞。 诗曰: 毛羽狻猊碧间金,绣毬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 狮形的装扮及以绣球引狮、逗狮的舞法,至今保留在民间。通常是由两人扮成一只大狮子,叫 太狮 ,由一人扮成一个小狮子,叫 少狮 ,另外由一人扮成武士持彩毬引逗狮子。此外还有一人舞弄的 手摇狮 ,用提线操纵的 线狮 ,口吐火焰的 火焰狮 ,用长板凳装饰成狮形的板凳狮 ,藏族还有 雪狮 等。
狮舞表演一般分为 文狮 和 武狮 两类。 文狮 舞姿诙谐有趣,逗人喜爱,善于传情,有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动作,风格细腻活泼。
武狮 威武矫健,翻滚跌扑技巧高,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毬等动作,风格粗犷。
8。扇舞
扇有折扇、团扇之别,均为舞蹈重要道具。南北朝已有歌舞伎执扇而舞的记载,清代的扇舞已成特殊技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扇技 诗云: 不用蒲葵挥暑忙,句丽便面素罗张。间翻摺迭(叠)风生袖,目送轻帆转楚湘。 清代年画《扇舞》中的持扇木雕舞人、刺绣《宝钗扑蝶》等为研究清代扇舞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依据。
9。面具舞
面具舞由来已久,周之傩舞、唐之《大面》、晋之《文康伎》、唐之《兰陵王》、宋之《耍大头》(《大头和尚》)等,均属此类。
清代的面具舞主要是傩舞,但淡化了诡谲神异的迷信色彩,具有世俗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面具有铜、铁、木三种,清代则多用纸糊,称之为 面鬼.清代诗人以轻松的笔调写了一些有关 面鬼 的诗,流露出调侃和讽嘲的意味。二是跳傩成为乞丐们的营生,不再是祈神,而是为了讨钱。三是傩逐渐向戏曲形式衍变发展,成为戴着面具表演的有人物、有情节的傩戏(或称鬼脸戏 )。
汉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追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概,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种种压抑与禁锢、摧残与篡改,饱受变迁与磨难,依然顽强地保存下来,在城市和乡村维持着生命,并且得到不断发展。
(三)戏曲舞蹈
中国戏曲是歌舞剧,舞不仅是戏曲的源头之一,而且是戏曲的要素。特别是宋元之后,戏曲逐渐代替了隋唐时期占首要地位的歌舞艺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更进一步促进了舞蹈向戏曲的转化,和舞蹈与戏曲之间的融合。舞蹈和杂技走进剧场,在演剧中出现,越来越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表现人物、抒发情感、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在清代仍然相当流行的昆曲,载歌载舞,唱做并重,把舞蹈动作组织融合在歌唱和戏剧表演之中,大大加强了舞蹈性。如一直风行歌场的《牡丹亭?游园惊梦》,用优美柔和、情意深长、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紧锁深闺、渴望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少女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此戏并运用民间舞队和灯舞的形式、花神堆花的群舞场面,烘托出诗意盎然的氛围。《宝剑记》 林冲夜奔 一折中,借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技巧,矫健英武而富于感情的俊美身段,揭示出林冲英雄末路的复杂心态。《思凡》、《钟馗嫁妹》、《贵妃醉酒》等昆曲传统剧目,也都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近人高步云编《昆曲吹打曲》 舞曲 部分,记载了昆曲传统剧目中所采用的各种舞蹈伴奏乐曲,如《到春来》(《满庭芳》)、《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续冬来》、《五福降中天》、《春从天上来》、《锦上花》、《平沙落雁》、《老六板》等等,这些舞曲都是伴随着昆曲中舞蹈的发展而形成的。
清代中叶以后,秦腔、梆子腔、啰啰腔、二簧、京剧等花部地方戏蓬勃兴起。它们不仅从生活中汲取人物、故事,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民间歌舞、武术、杂技的滋养,显示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民间舞蹈大规模地走进剧场,在演出中出现。花部地方戏中有些剧目便是直接从民间舞蹈中移植过来的,如京剧《小放牛》、《打花鼓》、《打连厢》;有些剧目的核心动作是根据民间舞蹈形式进行编排的,如汉剧《红火棍》中杨排风与孟良比武的场面吸收了民间舞蹈动作。黄梅戏《天仙配》中摆七巧图根据民间灯舞、舞队形式编徘。有的剧目在演出中直接穿插了民间舞蹈,如秦腔《大闹元宵》中穿插了《龙舞》、《狮舞》、《大头和尚戏柳翠》等。
历代戏曲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艰辛刻苦的钻研,广泛吸收民间舞蹈的艺术语汇和表现手法,运用身体、服饰、化妆、道具,如须、发、纱帽、翅、翎子、腰带、衣襟、水袖、扇子、手巾、辫穗、刀、枪、剑、戟、跷、球、灯、花鼓、旱船等,创造出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各种表演程式。它们来自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而是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夸张、美化、节奏化。它们与民间舞蹈有着继承关系,但又不是独立的舞蹈,而是舞蹈的戏曲化。清代的戏曲舞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舞蹈的重要分支,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戏曲舞蹈艺术家,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字、图象资料。
戏曲和舞蹈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戏曲艺术把民间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表演之中;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民间舞蹈本身就包含着戏剧因素,在戏曲艺术的影响之下开始向戏曲转化,衍变为新的戏曲剧种。清代,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由民间舞蹈发展而成的歌舞小戏。
(四)少数民族舞蹈
与汉族民间舞蹈相比,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别具一番风情,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少数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展览。为了避免与前代内容的重复,兹根据清代及清代以后的有关文字、形象资料略加记述。
1。维吾尔族舞蹈
新疆古称西域,从来就是舞蹈之乡。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在隋唐时代就创造出灿烂的乐舞文化,并流播到中原一带。结构类似唐宋大曲,被人誉为 维吾尔音乐之母 的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源远流长,一直到清代,维吾尔族人仍然在不断地演奏《十二木卡姆》,使之流传更广,日臻丰满完美。清咸丰四年(1854年),新疆和田的毛拉、伊斯木吐拉,用诗一般美丽的语言,写出了一本《艺人简史》,缅怀了维吾尔族历史上从 第一艺人 海则孜到 第十七艺人 ——皇后阿曼尼沙的身世及艺术活动,从中可以窥见《十二木卡姆》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清末,《十二木卡姆》形成了包括 大乃格曼 歌曲和间奏曲, 达斯坦 叙事歌曲、 麦西来甫 歌舞组曲三大部分,可以演奏24小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套曲。
2。藏族舞蹈
藏族的先人在唐朝称为 吐番 ,他们能歌善舞,舞蹈种类很多,流行极为普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印的《卫藏图识》记载了民间妇女跳《锅庄》的情形: 俗有跳歌粧(锅庄)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圈帽如箭鹄,著五色彩衣,携手成围,腾足于空,团团歌舞,度曲亦靡靡可听。 《皇清职贡图》则记述了男女合舞的风俗: 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 可见,《锅庄》是一种富于变化的集体舞(含双人舞),分为慢、中、快三段,其中有许多动作模仿禽兽的情态,如 猛虎下山 、 雄鹰盘旋 、 孔雀开屏 等,显然与藏族人民狩猎游牧生活有关。后来,《锅庄》被定为祭祀舞蹈。
《囊玛》开始流行于西藏上层社会,相传达赖五世时期(明万历四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即1617- 1682年)即有演出,可见其形成当在17、18世纪之交。《囊玛》结构严谨,歌曲优美,节奏跳跃,气氛热烈。舞蹈最后有类似 堆谐 (即《踢踏舞》)的动作。
除《锅庄》、《囊玛》外,藏族还有风格优美柔和的《弦子舞》(又称《谐》)、矫健开朗的《堆谐》,包罗铃鼓舞、杂技、滑稽说笑的《热巴》等。
3。蒙族舞蹈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元代宫廷里演出过颇具神秘色彩和性意识的《十六天魔舞》,民间则流传着《倒喇》。清人陆次云《满庭芳》词描写了一次夜宴中演出《倒喇》的场面: 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駴,四座不胜情。 在琵琶、胡琴、秦筝的弹奏和龟兹民歌演唱中,舞者口噙湘竹,头顶燃灯小盆,上场后象风卷雪飘一样飞速旋转,头上的灯光随之摇曳,舞技令人叫绝。
《历代旧闻》载《京都杂咏》诗也描写了《倒喇》的表演情况: 《倒喇》传新声,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 表演时先奏乐,舞者随乐作舞,还有灯舞、盅碗舞,与陆次云《满庭芳》中所描写的情况相仿。
蒙古族还有一种宗教性的舞蹈,称作《查玛》,也叫《打鬼》,系喇嘛教面具舞蹈。有鹿神、牛头、金刚、天王、狮、鹰、猴、凤凰、蝴蝶等30多种面具。表演时,擂鼓吹号,摇动法铃和金刚杵等法器,气氛热烈而神秘,目的在于驱除鬼魅,保佑平安。
4。满族舞蹈
满族喜好歌舞,传统的《蟒式舞》(《蟒式》)源远流长。清朝建立后,《蟒式舞》进入宫廷,举凡庆典筵宴皆有(详见本章(一): 宫廷舞蹈 )。
民间祭祀活动,则由萨玛(巫人)跳神,众人击鼓相伴。萨玛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摇首扭腰,铃声、鼓声一时俱起。萨玛跳神时,众人也拿着手鼓或架鼓敲击。其节奏的强弱快慢,随着萨玛的动作而变化。萨玛念诵祝文至高潮处, 则若颠若狂,若以为神之将来也。诵愈疾,跳愈甚,铃鼓愈急,众鼓轰然矣。 (《竹叶亭杂记》)萨玛若昏若醉,似神附体,装神弄鬼地表演一番之后,众人供上祭品,以谢神灵,于是众人得福,祭祀结束。
5。苗族舞蹈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其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和各种鼓舞。
《皇朝通典》云: (贵州)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旋跃歌舞…… 《广舆胜览》所绘苗族芦笙舞图上题记有类似记载: ……每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振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 《皇清职贡图》所记与此同。
苗族民间流行的鼓舞有《猴儿鼓》和《调年鼓》,边击鼓边跳舞。男舞动作粗犷有力,矫健英武,女舞动作幅度较小,舞姿健美。清代所修《湖南通志》、《古文坪厅志》均有记载。
6。壮族舞蹈
壮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举世闻名的花山崖画展示了古老的乐舞文化,古老的铜鼓不仅是铜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且是权贵的象征。清《皇朝通典》载: 两广苗俚人最贵铜鼓,铸初成悬于庭中,置酒招同类,来者以金银为大钗,执以扣鼓,因遗主人,名为纳鼓钗。有是鼓者,极为豪强,号为都老。 每逢年节,壮人穿上新衣,男女相对而立,手执木棍,相互碰击,发出不同的节奏,有如一首悦耳的打击乐曲,谓之《扁担舞》,亦称《打桩舞》。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记述了壮族男女相爱时, 或织歌于巾以赠男,书歌于扇以赠女 , 其歌亦有《竹枝》,歌舞则以被覆首,为《桃叶舞》。 邝堪若的《赤雅》则记述了 僮官婚嫁 的奢豪场面: 盛兵陈乐,马上飞枪走球,呜铙角伎,名曰《出寮舞》。
7。彝族舞蹈
聚居于云南牟定县的彝族有赶 三月会 、 跳左脚 、过 火把节 的风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刻的《定远县志》记载了 三月会 的情形: 倮■(彝族祖先),黑白二种……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东岳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夷曲……堕左脚,至更余方散。堕左脚,以手脚之俯仰合曲谱之抑扬,男女欢唱,攀竿饮酒,至醉方散……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也。 清代《扎朴》载,彝族为纪念先人,每年 六月二十五日夕,家家树火于门外,谓之火把节。 这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将火把点燃起来。夜幕降临后,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奔向草坪。男青年弹起大三弦,吹起笛子。女青年随着深沉的琴声和悠扬的笛子,拍手旋转,跳起热烈欢快的《阿细跳月》,直至深夜不散。至今云南彝族支系 阿细 等,仍有过 火把节 的风俗。
8。瑶族舞蹈
瑶族和土家族都有《长鼓舞》。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绘了《长鼓舞》的情形: 衡人赛盘古……今讹为盘古。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鸣锣、击鼓、吹角。有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 舞时,左手握住鼓中腰细部,右手以手指拊击,边击边舞。清代《连山绥瑶厅志》记载了瑶族节日跳《长鼓舞》的情形:人们边击鼓边跳舞, 名曰调花鼓。三月三日赛饭食神。六月六日赛土神。十月十六日名曰散地节。 又: 七月七日,男女会,名曰耍秋排。 在所有节日中, 皆歌舞以为乐.所有歌舞皆与瑶族人民的生活及生产劳动有关。
清张祥河辑《粤西笔述》记述了瑶族 会阆踏歌 情形:人们 浓妆绮服 ,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深林茂竹之间, 一唱百和.美妙的歌声在天际缭绕, 云为之不流.
9。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乃古巴渝人的后裔,《摆手舞》乃是普遍流行的古老舞蹈,用以祭祀 土王 和迎春耕、庆丰收等。每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男女齐集神堂(摆手堂),击鼓敲锣,边走边舞,动作健美而抒情。据说《摆手舞》有40多套动作,模仿生产劳动和生活动作。《摆手舞》的规模有大、小之分,谓之 大摆手 和 小摆手. 大摆手 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男女老少布满山谷,气势十分雄伟。清代县志与碑文中多有记载,诗人亦有歌咏。
土家族还有一种身披茅草,表演生产劳动,以纪念祖先的古老舞蹈——《毛谷斯》,清代仍有流传。
10。其他各族舞蹈
此外,傣族的《孔雀舞》、侗族的《踏歌舞》、黎族的击鼓歌舞、台湾高山族的舞蹈、白族的民间舞蹈,也都各具特色。舞蹈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内容之一,缅怀历史、祭祀祖先、祈祝丰收、驱除灾祸、渲泄痛苦、追求幸福、歌唱爱情、赞颂英雄……既是一种慰藉、鼓舞,又是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舞蹈才能代代相传,代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