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书法史
时间:2024-07-05访问:9来源:历史铺
书法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发展可分为前期(顺治至雍正)、中期(乾隆至嘉庆)、后期(道光至宣统)三个阶段。前期帖学盛行,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明末遗民,心怀故国,寄情翰墨,宗帖而有个性;另一类专学董其昌,因为康熙皇帝酷爱董书,居上倡导,一般文人学士群趋竞逐,成为发展的主流。中期帖学由崇董转为崇赵,因为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书法,遂使风气为之一变。由于这两位皇帝的好尚,加上恢复了科举考试,试卷字迹要求写得又乌、又方、又光,朝野趋骛,康、雍、乾三朝连贯下来,形成了 馆阁体 书法,其大小一律,千人一面,严重束缚了艺术个性的发挥。乾隆朝仍出现几位宗帖的著名书家,但帖学总的趋势走向衰落。而其时有许多学者为躲避文字狱,转而致力于金石考据,发现和掘出很多金石故物,佳拓广为流传,人们逐渐从利用它们解经证史变为学其书法,乾、嘉之际碑学兴起,成为书道发展的一个大转折。后期碑学大盛,书法家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商、周、秦、汉、魏、晋的各种金石文字,开拓了书法继承与革新之新的广阔天地,一时名家辈出,真、草、篆、隶诸体亦各逞新意。
(一)清代前期的书法
明清换代,有一批明末遗民,像傅山、朱耷、石涛等,他们思怀故国,鄙厌清廷,以书法陶写胸中愤激之情,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宗法晋唐法帖而显出独特风貌。王铎以明官降清,当时声名受损,其书法实有很深功力。
康熙朝,因为康熙皇帝深喜董书,一般文人学士为求皇帝赏识,把董书视为干禄正体,连董刻《戏鸿堂帖》亦风靡海内,由此出现了姜宸英、沈荃等名家,代表帖学发展的主流。郑簠、朱彝尊等人,意识到帖学的弱点,在行草书体之外奋力学习秦汉隶书,用碑铭文字的精密结构和遒劲笔法,纠正圆媚柔弱的书风。
1。遗民书法家
(1)傅山(1607- 1684年),原名鼎臣,字青主,号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画家和书法家。明亡后穿朱衣,饮苦酒,居土室中。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特设 博学鸿词 科,他拒不应试。他弱冠学晋、唐人楷法,后得赵孟頫、董其昌墨迹,临仿能乱其真,后鄙弃赵体的浅俗,改学颜真卿,并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所作隶书《七律四条屏》浑劲遒丽,寻追汉隶笔意,意态天真,神气贯注。他的书法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至今受人喜爱。
(2)朱耷(1626- 1705年),小传见绘画部分。他主要成就在绘画,然亦是一位风格奇特的书法家。师法钟、王、颜真卿、苏轼,也得力于董其昌。行草书善用秃笔、藏锋,线条粗细均匀,转折圆顺,布置大小参差,偏中求正,具有朴茂沉雄的格调,又兼得秀丽灵动的情韵。所作行书《欧阳修昼锦堂记》,章法飞动,体势怪伟,天真稚拙与仙才灵气都现于纸上。
(3)石涛(约1642- 约1705年),小传见绘画部分。他首先是一位大画家,书法精行、楷、隶诸体。10岁时便喜临古帖,尤倾心于颜真卿。有人劝他追随时尚学董其昌,他下过一番工夫而心不甚喜,遂弃去不学,奋力上溯魏晋以至秦汉。他的书法在行楷中参以隶法,有六朝造像记的笔意。所作行书《记雨歌》即按这个风格来写,而兼取苏轼之厚重,倪瓒的冷逸。其隶书《七绝三首?冰屋朱扉晓未开》显得受郑簠的影响,也是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4)王铎(1592- 1652年),字觉斯,号十樵,河南孟津人。南明宏光朝任东阁大学士,后降清,顺治朝官礼部尚书。工诗、文、书、画,书法尤其著名,各体皆精。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既端平庄重,又灵巧俊秀。
行草宗尚二王,兼取米芾之长。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而风格各异,董呈柔媚秀逸,王铎却独标气骨,以苍郁雄畅见胜,宛如天马行空,秋鹰冲霄,却又纵而能■,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在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之际,能独树一帜。
2。帖学名家
(1)姜宸英(1628- 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70岁时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编修。后因科场事受监禁,事未白就死于狱中。少年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法即颇为挺出,后广泛学习魏、晋、唐诸大家。他的行草在康熙朝很有名,尤以小楷为最精,能以自己性情体现古人神理,莹秀悦目,而清光淡韵,涵山林之气。所作行书《五律?不随五斗米》布局协调,通篇大小参杂,奇正相生,劲气通贯,如线串珠,在严谨中见奔放,逸宕里显气魄。他同陈奕禧、汪士鋐、何焯并称康熙时四大书家。
(2)汪士鋐(1658- 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江苏吴县(今苏州)
人。康熙三十六年状元,官左中允。书法上他学赵孟頫得其弱,再学褚遂良得其瘦,又研讨古篆、晋帖、唐碑,晚年向往于李阳冰的篆书。他一反当时肥腴、媚美的馆阁体,变为瘐硬的风格,实是不同凡响。
(3)沈荃(1624- 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学行醇洁,好奖进士类。
书法学米芾、董其昌两家,清淡雅洁,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御座箴铭,多由他书写。他陪伴康熙写字,见有缺点便加指出,并分析其原因,皇帝嘉赏其忠。他当时书名动天下,声价与赵孟頫、董其昌几乎相等。所作行书《七绝?杨柳阴阴细雨晴》,落纸即铺毫,存米芾外拓刷字之笔意,整幅如流泉直泻,略无凝滞,欹侧取势,清新秀绝。行书《临天马赋》运笔敦厚,然端整有余,劲健不足。
清初还有宗法董其昌的普荷、龚鼎孳、查士标、祁豸佳、查升;学二王的方咸亨、杨宾;师法柳公权的吴雯,也是有名的帖学书法家。
3。隶书名家
(1)郑簠(1622- 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
人。工书法,尤以隶书著称。曾下遗余力购求天下汉碑,家藏积有四橱,他沉酣其中,溯流穷源达30年之久,于《史晨碑》、《曹全碑》临摹甚勤,追求朴而自古,拙而自奇的风格。《曹全碑》字体娟秀,笔画舒展,郑簠更加以放逸,复融会草书笔意,使笔画从平整沉着变为顿挫飞扬,结构从紧密变为开拓,世人谓之 草隶 ,朱彝尊称赞它绵如烟云,屹如柱础。
(2)朱彝尊(1629- 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
人。从小肆力古学,博览群书,客游南北,每到一地以搜剔金石为事,精于经学和金石考证。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召试博学鸿词科,官检讨,入值南书房。工山水画,善隶书,风骨得力于《曹全碑》,所作《节临曹景完碑》和五言联 汲古得修绠,开琴弄清絃 ,可见功力。秦祖永称美他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二)清代中期的书法
乾隆朝,以张照为代表的 馆阁体 书法形成,时人为求功名,纷纷趋仿,书法艺术因而逐渐僵化。这一时期,固然也出现了一些崇尚帖学的名家,北方有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称四大家;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他俩与刘墉并称 刘梁王.但总的看来,帖学趋于衰落。扬州金农、郑燮等画家不满帖学之束缚性灵,力图闯出新路,有鲜明的变革意向,但未臻成熟,后学难继。至邓石如、伊秉绶精研秦汉碑刻,使篆隶书法重放异彩,成为清代碑学的两位开山祖师。他两人的成功范例,促使许多书法家从崇帖转向尊碑,加上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鼓吹,使书法发展出现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
1。馆阁体书家
(1)张照(1691- 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擅长书法,初学董其昌,继而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康熙皇帝曾称赞他: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他又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 之首位。所作楷书《豳风七月篇》沉着端庄,圆健纯熟,显出深厚的功力。行书《录论书语》笔力直注,俊爽雄浑,如流金出冶,精彩动人。康有为评他是清朝帖学的荟萃者。然时有刻意见长、剑拔弩张之病,带有俗气。
(2)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安徽休宁人。乾隆间官至吏部尚书。
书法力追晋、唐,笔法秀润,神情逼肖。殁后,乾隆皇帝命集其书为《时晴斋帖》十卷,勒石内廷。
2。宗帖书家
(1)翁方纲(1733- 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于金石考证,擅长鉴定碑帖。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极其形似。
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宛若唐人写经,达朴静之境。但总的说来,质厚有余,超逸之妙不足,书学虽深,却缺乏创造性。
(2)刘墉(1720-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擅长行、楷。初从赵孟頫入手,复学董其昌,兼师颜真卿、苏轼诸家,融合了赵的圆润,董的生拙,颜的浑厚,苏的丰腴,形成独具一格的风貌。其笔法以搭锋养势,必折锋取姿;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结法则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使黑白相当,枯润相映。
70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未及深造,然意兴超然。康有为称他力厚思沉,筋摇脉聚,集帖学之大成。所作《临米芾诗帖?三枝朱草出金沙》,章法疏朗规整,用墨深沉浓重,以裹锋行运,肌体丰润,骨力坚凝,得拙中含姿之妙。行书《元人绝句?霏微梅雨暗林塘》,运笔圆劲,起落清楚,骨力深藏,美处蕴藉。
(3)永瑆(1752- 1823年),字镜泉,号少庵,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主要宗法赵孟頫、欧阳询两家,擅长行、楷,然临书不甚经意,有脱尽町畦不似本家笔意的,而精神所寄,一一浑足,以无意胜于有意。所作楷书《临欧阳询法帖》,以欧阳询之《化度寺塔铭》的字势临出,笔力遒劲瘦硬,骨气雄峭,间中融进赵孟頫的妍丽,字体方而能圆,得清严秀健之妙。
(4)铁保(1752- 1824年),旧谱姓觉罗氏,后改董鄂氏,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时官两江总督。
少以诗名,与百龄、法式善称 三才子.工书法,楷书学颜真卿,草书法王羲之,融会怀素、孙过庭,楷法工稳,行、草比较自由。所作行书《临王献之法帖册》是临写晋人王洽、王献之等帖,书法流畅自如,圆润挺拔,得晋人风致。
(5)梁同书(1723- 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其书初法颜、柳,中年学苏、米,七十后更善变化,纯任自然,自成一家。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至暮年仍无苍老之气。负盛名六十年,所书碑版遍寰宇。至于日本、琉球、朝鲜诸国,皆欲得尺幅片缣以为快事。与刘墉、王文治并称 刘梁王.(6)王文治(1730- 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出为云南临安知府,后告归。
书法楷书学褚遂良,行书效王羲之,掌握赵孟頫、董其昌用笔之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中年以后,得南宋张即之的真迹临摹,以风神取胜。当时与专讲魄力的相国刘墉并称,有 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的说法。虽则天然秀发,姿态自佳,但伤于妩媚,被一些人皆为女郎书。
(7)钱沣(1740- 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官御吏,时权相和珅用事,他大胆疏摘其奸,直声震天下。后官至通政司副使。书法宗颜真卿,初从《告身帖》学得笔法,后精研颜书各碑,复融会诸家,学颜得其骨,学欧得其势,学褚得其姿,临写虽各肖本体,自运者则融为一家。因为其人品气节,不让古人,故学来形神皆至,然结构比较自由,疏密、肥瘦富有变化。李瑞清赞美他: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
3。扬州八家的书法
(1)金农(1687- 1764年),小传见绘画。书法得力于《天发神谶碑》和龙门造像碑等,融合汉隶、魏楷,创造出自成一格的 漆书.用笔方正,棱角分明,点画浓重,横粗竖细,结构紧凑,体势欹侧,能以拙为妍,以重为巧,风格淳朴古茂,魄力沉雄。他有时故意截去毛笔的毫锋,使之着纸时铺平如扁刷,用以书写擘窠大字,形态甚奇。所作隶书《广陵旅舍之作》为六屏条,劲涩浑莽,笔力雄健,结字布白,密中见疏,拙中藏巧,显出深厚的功力。
(2)郑燮(1693- 1765年),小传见绘画。书法初学黄庭坚,后攻《瘗鹤铭》,复临习汉魏诸家和古碑断碣,在各体皆能的基础上大胆变法,以真、隶为主,揉合行、草、篆、籀,又间以画法,波磔之中,往往有石文兰叶,古雅秀致,兼而有之,自称 六分半书 ,其结体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参差错落,时人喻为 乱石铺街 ,笔致瘦硬,意态清新活泼。
扬州八家 的其余诸家,书法亦各逞面目。黄慎工草书,师法二王,兼学怀素,点画纷披,散而有序,极古劲之致,得物外之趣。汪士慎八分出自汉隶,秀雅清新;狂草以意为之,而不失法度;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工妙有时还胜于未盲之时。 扬州八家 的书法以怪杰的姿态出现,虽然未够成熟,不善学者,或堕魔道,但他们不趋时尚,敢于标新立异,冲破帖学的樊篱,实已开书道中兴的先声。
4。宗碑书家
(1)邓石如(1743- 1805年),原名琰,后避嘉庆皇帝颙琰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出身贫寒,从小爱好书法和篆刻。曾寄寓江宁举人梅镠家,梅家收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十分完备,他广览博观,潜心参悟,篆书学石鼓文、李斯《峰山碑》、苏建《禅国山碑》、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等,兼及商周钟鼎和秦汉瓦当碑额,五年篆书练成。转学汉隶,临《史晨碑》、《张迁碑》等,三年隶书练成。
后兼善楷、行、草各体。他的篆书最负盛名,以李斯、李阳冰为法,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笔势具轻重顿挫,气韵沉雄朴厚,集篆法之大成,且显出新的面貌,其成就震惊当世,使久衰的篆体得以重新崛起。他的隶书以篆意参入,体方笔圆,古茂浑朴,遒丽淳质。包世臣把他的篆书和隶书都评为神品,是清代唯一获此崇高地位的书法家。他的楷、行、草书植根于篆隶,楷书直逼北魏诸碑,不参唐人一笔;行草又以篆隶之法融入,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清代碑学之宗。他的篆刻也极有名,开创了 邓派.(2)伊秉绶(1754- 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广陵(扬州)太守,能画山水梅竹。书法早年拜刘墉为师,也临学过《兰亭序》帖,尤着意于颜真卿。后揣研《衡方》、《张迁》、《礼器》等汉魏六朝碑刻,并从汉篆、汉隶碑额中领悟用笔结字的妙处,还融进颜真卿的楷法,遂形成自己隶书的独特风格。他不强调笔画的波磔和隶体的 蚕头雁尾 ,点画平直均匀,字体方整端严,规正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方中有圆,寓巧于拙。康有为评他集隶书之大成,与邓石如并称为清代碑学的两个开山祖师。他的行、楷字体学颜而化用篆隶笔法,方圆并施,瘦劲宛转,能入鲁公之室,亦见自己个性。
(3)钱坫(1744- 1806年),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人。乾隆举人,官至乾州通判。工篆书,宗法李斯、李阳冰,自负不浅,曾刻一石章曰: 斯冰之后,直至小生.当时与邓石如齐名,甚得翁方纲赞赏。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写字,笔力苍厚,结体工整。
(4)桂馥(1736- 1805年),字未谷,号雩门,山东曲阜人。乾隆进士,官云南永平知县。能画山水,善篆刻,精于考证碑版。隶书直接汉人,醇古朴茂,负有盛名,为世推重。他还能将汉隶缩小来写,愈小愈精。
(5)包世臣(1775- 1855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官江西新喻知县。邓石如的弟子,书法理论家,所著《艺舟双楫》提倡北碑,对后来书风变革颇有影响。他早年学习时俗应试书体,十年不成;中年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碑,晚习二王,遂得成功,行、楷、草书均具有自己的面貌。
此外,丁敬擅长篆隶,能融台金石意趣;巴慰祖隶书学秦汉石刻,格调劲险飞动;孙星衍精研金石碑版,篆隶能守法度,都是有名的宗碑书法家。
丁敬和巴慰祖在篆刻上更有杰出建树。
(三)清代后期的书法
道、咸以来,碑学大兴。因为其时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唐人碑版,大至摩崖,小至造像,以至零砖片瓦,发现与收集的成果日多,非常丰富,书法遗产可谓无体不备,无妙不臻。尤其是六朝诸刻,大都是丹书上石,仅次真迹一等,其字亦多清晰完好,那些墓志刚从土中挖出,几同新制,用以辨析与学习古人结体用笔之法,收效明显,较之阁帖经历代用枣木辗转传刻,本貌失真,字讹难辨,确是优胜得多。再经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在理论上加以阐扬,故学碑者多,名家辈出。
1。卓越书家
(1)何绍基(1799- 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书法早年楷书宗欧阳通《道因碑》,取锋之险劲;行书宗颜真卿《争座位帖》,取力之厚重。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志》;进而出入周秦,摄其神骨,驰骋两汉,和以天倪,于《张迁碑》、《礼器碑》,用功更勤;复上追三代古篆籀,积数十年功力,神与迹化,兼工篆、隶、楷、行四体,最精楷书。他执笔使用奇特的回腕法,写字时十分吃力,然腕平锋正,通身力到,笔势拙朴有力,奇崛生动。其分隶行楷,俱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至极晚之岁,更把草篆隶行冶为一炉,挥写如意,变化莫测。其博览兼资,自课之勤,并世无偶,遂卓然成家,开光、宣以来书派。
(2)赵之谦(1829- 1884年),小传见篆刻部分。是杰出的书画家和篆刻家。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受包世臣等人影响,改习北碑,并用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 之法作书,姿态百出,为时所重。行楷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具有 颜底魏面 的风貌,沉雄丰美;隶书掺以楷法,结体匀称,神采巧丽;篆书能融合三代金文和石刻,化入隶书和北碑笔意,突破了玉箸篆的格式,运锋藏露相兼,字体方圆合度;行草书能以方峻之笔,写成流美自然之字。他学识渊博,艺术修养全面,各体书法都活泼精巧,易悦众目。
然古雅朴拙不足,气体显得靡弱。
(3)吴昌硕(1844- 1927年),小传见篆刻。是晚清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的楷书,始学颜真卿,继学钟繇;隶书学汉石刻;行书初学王铎,后融合欧阳询、米芾的笔法,这些书体都具有刚健苍劲的特色。篆书学石鼓文,初时循守绳墨,点划毕肖,后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诸刻石的体势笔意,写得凝练道劲,貌拙气酣,经数十年的陶冶,功夫越来越深,形貌有过多次变化,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不断出现新的境界,晚年达到遗貌取神,从恣肆烂熳归于醇和浑朴,卓然成为大家,不仅誉满神州,而且名播海外。
2。其他名家
(1)杨沂孙(1813- 1881年),字子与,号咏春,江苏常熟人。道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书法工钟鼎、石鼓、篆、隶,尤以篆书名天下,笔意出自猎碣及各种钟鼎款识,融会贯通,体方笔圆,自成一家,很多崇拜者纷投门下。他功力甚劲,规矩亦备,但较少韵致。
(2)张裕钊(1823- 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进人。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师事曾国藩,是 曾门四弟子 之一。书法源出于包世臣,用笔取法《张猛龙碑》及齐碑,而结体宽弛。写字时落笔必折,折以成方;转必提顿翻笔,外方内圆。字形劲洁清拔,能化北碑为己用,饱墨沉光,精气内■,是咸丰、同治间的著名书家。
(3)翁同和(1830- 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同治、光绪两朝皆为师傅,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书法早年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复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遂自成家。其天骨开张,堂宇宽博,以得自颜真卿为多。归田之后,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同治、光绪年间,推为天下第一。
(4)康有为(1858- 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戊戌年辅佐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书法早年临习《乐毅论》及欧、赵书体,执笔用朱次琦法。25岁入京师参加科举考试,时购得汉、魏、六朝、唐、宋碑版数百本和邓石如墨迹,悟帖学之非,结想在六期中脱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诸种参之,纯从朴拙取境,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他对书学研究甚深,著有《广艺舟双楫》,颇多精论。但亦意识到自己是眼高手低,自言: 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他的笔法师包世臣,运指而不运腕,专讲提顿,忽于转折,字形画必平长,转折多圆,与伊秉绶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