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诗词文
时间:2024-07-05访问:12来源:历史铺
晚清的诗词文
(一)晚清的诗
1。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
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诗人们目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写出了大量反帝爱国诗篇。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也写出了一些号召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颂扬农民革命业绩的诗歌。
(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反帝爱国诗歌魏源(1794- 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魏源的诗今存900余首,内容包括:反映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揭露清朝各项政事弊端,颂扬抗敌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讴歌祖国壮丽山河。诗风雄浑遒劲,气势充沛。不足之处是好用冷僻典故,语言略欠圆润。
林则徐(1785- 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是坚决主张抵抗英国侵略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余事为诗.今存诗500余首,多为抒情和酬唱之作。他作诗的原则是 诗不矜奇善道情.(《题黄杏帘襄阳诗后》)他的诗 气体高壮,风格清华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后期诗作凄惋苍凉。在《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中,有 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等佳句。他抗英壮志未成被革职遣戍伊犁时,仍怀报国之心。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时期的爱国诗人还有张际亮(1799- 1843年),写诗万余首,今存3000余首,诗风俊逸豪宕,反映现实深刻;张维屏(1780- 1859年),著有《松心诗集》,辑有《国朝诗人征略》。他写的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是当时诗坛少见的佳作: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 黑旗死仗难生还!' …… 写出了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张维屏还突破传统题材,将火轮船、世界地图等新事物入诗。朱琦(1803- 1861年)著诗歌8卷,记述鸦片战争重大史事,歌颂抗敌殉难将士。林昌彝说这些诗 表扬忠节,感泣鬼神 (《射鹰楼诗话》卷一)。姚燮(1805- 1864年)著有《复庄诗问》。他主张诗应 自寄其性情.他关心人民疾苦,揭露英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对投降派予以鞭挞。贝青乔(1810- 1863年)
的诗结集为《半行庵诗存稿》8卷,共800余首。其中他在奕经幕中写的《咄咄吟》两卷,共120首,全为七言绝句,每诗一注,诗咏其事,注明本末。
有一首记奕经门生武官张应云,当敌人来攻时,还在吸鸦片: 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灯。 金和(1818- 1885年)著有《秋蟪吟馆诗钞》。他作诗有独创性,不拘于传统格调,用散文体、说话体、日记体来写作。《围城纪事六咏》揭露了耆英和伊里布等清朝投降派官僚屈膝求降,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的丑态。《兰陵女儿行》和《烈女行纪黄婉梨事》两篇叙事诗,控诉了湘军劫掠良家妇女的罪行。他对太平天国革命抱敌对态度。
(2)太平天国革命诗篇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1814- 1864年),以诗歌为武器,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太平一统的新世界。1837年,他在一首《述志》的诗中说: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在吟剑诗中说: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1849年,洪秀全作《戒鸦片》诗: 烟枪即铳枪,自打自受伤,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太平天国建立以后,他又用诏书形式重新发表了这首诗。
杨秀清(约1820- 1856年)的诗歌语言通俗,感情朴素。在《果然英雄》中赞扬太平天国英雄辈出,忠勇非凡: 英雄盖世出凡尘,天国人才萃聚均。拔地参天皆勇将,安邦定国尽忠臣。冲锋恐后常虞我,遇事争先讵让人?韬略久娴真莫比,任他关赵岂同论! 在《果然坚耐》中歌颂太平军的奋斗精神: 弟妹咸能耐岁寒,备尝苦辣与辛酸. 沐雨栉风匡骏业,开疆拓土辟江山。洪仁玕(1822- 1864年)在1861年作《二月下浣军次遂安城北吟于行府》: 鞑秽腥闻北斗昏,谁新天地转乾坤?丈夫不下英雄泪,壮士不忘漂母飱。志顶江山心欲奋,胸罗宇宙气潜吞。吊民伐罪归来日,草木咸歌雨露恩.诗中表达了彻底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新中华的决心。
(3)宋诗派程恩泽(1785- 1837年)是晚清宋诗派的先驱,他将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而为一。他的诗初学李商隐,后学韩愈、黄庭坚,郑珍、何绍基和莫友芝都是他的门生,著《程侍郎遗集》10卷。
郑珍(1806~1864年)的诗宗奉杜甫、韩愈、孟郊、黄庭坚,而能 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状,学杜、韩而非摹仿杜、韩.(陈衍《近代诗钞》)他的诗风格奇奥的占少数,平易近人的占多数。著有《巢经巢诗钞》,内容广泛,能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官吏欺压人民的罪行。如《江边老叟行》、《抽釐哀》、《南乡哀》、《经死哀》、《禹门哀》等篇,都是佳作。
宋诗派的诗人还有何绍基(1799- 1873年),论诗主张 人与文一 、 说自家话 (《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著有《东洲草堂诗钞》。莫友芝(1811- 1871年)著有《邵亭诗钞》、《邵亭遗诗》。莫友芝与郑珍齐名,但成就不如郑珍。祁嶲藻(1793- 1866年)为诗主张温柔敦厚,著有《■■亭集》32卷、《后集》12卷。宋诗派的宗宋,不限于宋人,还包括唐人如杜甫、韩愈等人。总体说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比较贫乏。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的诗
(1)诗界革命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在戊戌变法前一两年,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就提出了 诗界革命 的口号,并试作 新诗.但是这些 新诗 不顾诗歌艺术的要求,只是挦扯议会、种姓制度等新名词,没有生命力。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著《饮冰室诗话》,提出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认为 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梁启超极力称赞 诗界革命 的旗帜黄遵宪。
黄遵宪(1848- 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历任驻日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二等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他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厉行新政,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放归故里,郁郁而死。他提出 我手写我口 ,不必模仿古人;要求 诗之中有人 , 诗之外有事 ,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著有《人境庐诗草》,现存约1,000余首。诗歌内容反映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帝思想。他歌颂冯子材、左宝贵等爱国将领,批判投降派,讽刺狂妄昏庸的统帅吴大澄。抒发维新变法的感慨。还写作《军歌》24首。出使国外期间,写了《日本杂事诗》200首,全部为绝句,内容涉及日本的历史及社会生活。他扩大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领域,在他的诗中有锡兰(现斯里兰卡)岛卧佛、英国温则宫、伦敦大雾、巴黎铁塔、苏伊士运河、埃及象形石柱、新加坡的华人山庄等海外风物。黄遵宪善于状物写事、铺展恢张,运用散文,敢于创新,诗歌风格多样。梁启超称赞他: 先生之诗阳开阴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独具境界。 丘逢甲也称他为 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现录《今别离》咏火车、轮船的一首: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黄遵宪尝试写新体诗,但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创作,用典过多,这与 宋诗派 的影响有关。他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抱仇视态度,这些都反映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严重的局限。
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 1927年)今存诗千余首。他以余事为诗,主张 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 (《与菽园论诗……》)。
他的诗在戊戌以前,以反映时事和改良运动力主。如1888年,作《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一云: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年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戊戌之后,他流亡海外,诗歌内容主要表现旅途见闻。康有为的诗想象奇特,文辞瑰丽,可作诗史。
梁启超(1873- 1929年)和谭嗣同(1865- 1898年)也有佳作。梁启超在1899年前往美洲,作《太平洋遇雨》云: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他仍念念不忘变法图强。
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前夕,拒绝出逃,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梁启超《谭嗣同传》)在遇害前,作《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 两昆仑 ,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即幽燕大侠王正谊。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爱国诗人丘逢甲。丘逢甲(1864- 1912年),字仙根,号蛰庵、别署海东遗民、仓海君。生于台湾省苗栗县。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给日本,他曾率义军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内渡,在广东各地教书。民国成立时,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他临终前还说: 吾不忘台湾也 (江瑔《丘仓海传》)。内渡后,与黄遵宪诗歌酬唱,关系密切。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他的诗风明朗刚健,抒发反帝爱国、怀念故乡之情,使人回肠荡气。如1896年5月5日写《春愁》,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秋,写《去岁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二首,其一为: 沦落天涯气自豪,故山东望海云高。西风一掬哀时泪,流向秋江作怒涛。 此外,严复、杨深秀、陈三立、文廷式、刘光第、蒋智由、林旭、狄葆贤、夏曾佑等维新人物,都写过反帝爱国的诗歌。
(2)同光体及其他诗派 同光 指清代 同治 、 光绪 两个年号。同光体 是宋诗派的继承者。 同光体 诗人主要学宋,也学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和杜甫。 同光体 又分为以陈衍为代表的闽派;以陈三立为代表的赣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陈衍(1856- 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闽候)人。著有《石遗室诗集》及《续编》,编选《近代诗钞》。论诗主张 开元 、 元和 、 元祐 即 三元 ①之说。诗学王安石、杨万里。在曲折用笔上下功夫,作了很多枯燥的游览诗。陈三立(1852- 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他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曾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变法失败,以 招引奸邪 罪,父子同被革职,永不叙用。他的诗生涩奥衍,宗尚黄庭坚,早年多忧伤国事之作。有《散原精舍诗》、《续集》、《别集》。沈曾植(1851- 1922年)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晚年提倡 元嘉②、元和、元祐 为 三元之说。
学习谢灵运、韩愈、孟郊、李商隐、黄庭坚诸家,继承同乡朱彝尊、钱载的 秀水派 传统,诗风艰深奇奥,著有《海日楼诗集》。 同光体 诗人还有郑学胥、范当世、袁昶等人。
① 指唐玄宗、唐宪宗、宋哲宗三个时期。
此外,有以王闿运、邓辅纶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1832- 1916年),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湘潭人。诗文模拟汉魏六朝,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转移。著有《湘绮楼全集》。邓辅纶(1828- 1893年),字弥之,湖南武冈人。著有《白香亭诗》,多拟古之作。这一派诗人还有陈锐、程颂万、高心夔等。
当时还有以樊增祥、易顺鼎为领袖的晚唐诗派。他们主要学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樊增祥(1846- 1931年),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诗作达3万首。他 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 (陈衍《石遗室诗话》)。有一些关心时局的作品。著有《樊山全书》。易顺鼎(1858- 1920年)字实甫,号眉伽、哭庵等,湖南龙阳人。一生作诗近万首,山水诗居多,讲究属对工巧,但诗风浮艳。著有《琴志楼编年诗录》和《琴志楼游山诗集》。属于这一派的主要诗人还有三多、李希圣、曹元忠等。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诗
这个时期的诗人,多为资产阶级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的人。他们把反帝爱国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号召人民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1)秋瑾等革命诗人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1875- 1907年),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曾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从日本归国后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 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和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秋瑾在庚子事变前所写的诗歌多为抒发个人幽怨。庚子事变以后,诗风变得慷慨高歌,充满爱国激情。如《宝刀歌》: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
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
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州。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② 指南朝宋文帝时期。
此外还有《宝剑歌》、《剑歌》、《宝剑诗》、《红毛刀歌》等。除诗以外,秋瑾还写过词。她写的通俗文艺作品弹词《精卫石》,目录有20回,今存6回。秋瑾的著作收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秋瑾集》,录诗180多首,词38首。近年来又发现集外佚诗。
章炳麟(1869- 1936年)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的诗作不多,主要是五言诗。他的古体诗取法汉魏乐府,古奥难读。早期小诗如《狱中赠邹容》、《狱中闻沈禹希见杀》等语言平易,表现革命家的友爱和壮怀。
邹容(1885- 1905年),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写诗不多,现存的都是在狱中与章炳麟的唱和之作。
(2)柳亚子及其他南社诗人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发起人是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命名 南社 ,意谓 操南音不忘其旧 之意,表示反清革命。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和词录三部分。辛亥革命前有社员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增至1,180余人。南社的主要作家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马君武、宁调元、周实、吴梅、黄节等。因南社诗人的活动延续到民国以至解放后,所以本书不予详述。
现录柳亚子(1887- 1958年)和苏曼殊的诗两首。1905年,柳亚子作《题太平天国战史》6首,其一云: 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这首诗歌颂了太平天国的伟大事业,表现诗人倾向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苏曼殊的诗清丽隽永,明畅自然。如1905年写的《莫愁湖寓坐》: 清凉①如美人,莫愁如月镜。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
① 清凉:山名,在南京城西隅。
(二)晚清的词
1。道光、咸丰年间的词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一些词人记述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堪称词史的佳作。
(1)邓廷桢和林则徐等人的词邓廷桢(1776- 1846年),字维周,号嶰筠,江苏江宁人。曾任两广总督,帮助林则徐禁鸦片,屡挫来犯的英舰。后调任闽浙总督,继续抗英。1841年,与林则徐同被谪戍伊犁。著有《双砚斋词》2卷,并著《词话》。他的词气势雄浑,情韵高健,如《月华清》,作者在序中写道: 中秋月夜,偕少穆(林则徐)、滋圃(关天培)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词云:岛列千螺,舟横海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
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阍,令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忍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林则徐著有《云左山房词》。他的词慷慨激越,与邓廷桢唱和之作最多。
如《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损万缗钱。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微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这是一幅反映禁烟取得初步胜利的历史画卷。上片写鸦片造成的危害,下片写禁烟抗英斗争,充满胜利信心。
周闲(1820- 1875年)作《范湖草堂词》,记述了道光二十年农历六月和次年农历八月浙江定海的两次血战。黄仁作《水龙吟?吊陈莲峰提督化成阵殁吴淞口》。陈干悼念定海战役中殉职的姚怀祥的词《满江红?题前定海令姚公履堂蓝笔遗翰,公因洋务殉难》等都是词史式名篇。
此外,姚燮著有《疏影楼词》,蒋敦复著有《芬陀利室词》。汤贻汾著有《琴隐园诗词集》,等等。
(2)蒋春霖的《水云楼词》蒋春霖(1818- 1868年),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家境贫寒,少工诗,中年弃去,专力于词。由于喜爱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将词集定名为《水云楼词》,今存170余首。他认为 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 (李肇增《水云楼词序》)内容大都是写太平军起义时,士大夫的流离之感。在艺术上,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受浙西派和常州派的束缚。
谭献在《复堂日记》中评价为 婉约深至,时虚浑,要为第一流矣。 他对太平军起义抱反对态度。
(3)周之琦和黄燮清周之琦(1782- 1862年)字稚圭,号耕渔,又号退庵,河南祥符(今开封)人。著有《心日斋词集》,并又辑《十六家词选》16卷、《晚香室词录》8卷。既不属浙派,又不属常州派。
黄燮清(1805~1864年),原名宪清,字韵甫,一作韵珊,自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盐海人。著有《倚晴楼诗余》4卷,存词220余阕,《国朝词综续编》24卷,《倚晴楼七种曲》等。
2。同治至清末的词
这一时期,叶恭绰称为 词的中兴光大的时代 (《全清词钞序》。有些词家积极参加维新运动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词作内容是反帝爱国的;有些是以词为专业的作家,在词的创作和词学理论、词籍校刻、词律和词乐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谢章铤和张景祁谢章铤(1820- 1888年),字枚如,福建长乐人。著有《赌棋山庄词话》12卷、《续编》5卷、《酒边词》8卷。论词主张 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他是 聚红词社 的组织者。 聚红词社 活动约20年,开始成员仅四五人,后扩大到15人左右。其主要的唱和词人是李应庚、梁履将、刘绍纲、刘三才、陈文翊、王彝、徐一鹗等,刘家谋和刘存仁也是谢氏唱和词友①。
张景祁(1827- 1894年后),原名左钺,字孝威,一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官福安、连江知县。晚岁渡海至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他著有《新蘅词》,词中专写台湾 故实 ,反映了有关中法之战波及台湾的史事,如《秋霁?基隆秋感》:盘岛浮螺,痛万里胡尘,海上吹落。锁甲烟销,大旗云掩,燕巢自惊危幕。乍闻唳鹤,健儿罢唱从军乐。念卫霍,谁是汉家图画壮麟阁?遥望故垒,毳帐凌霜,月华当天,空想横槊。卷西风、寒鸦阵黑,青林凋尽怎栖托?归计未成情味恶。最断魂处,惟见莽莽神州,暮山衔照,数声哀角。
这首词写于1884年8月基隆失陷之后,具有悲壮色调,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谭献《箧中词续》评曰: 笳吹频惊,苍凉词史,穷发一隅,增成故实。 此外,《望海潮》、《酹江月》、《曲江秋》、《齐天乐》等都是佳作。
①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04页。
(2)谭献和庄棫等词人谭献(1832- 1901年),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论词主张本于常州词派张惠言和周济,赞成比兴寄托之说。他认为,词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复堂词录序》)。他读词 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 ,提出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同前)。曾评点周济的《词辨》,又选清人词为《箧中词》6卷,又续3卷,精审为词学界奉为圭臬。自著《复堂词》3卷。他论词文字散见于《箧中词》及《复堂日记》中,由他的弟子徐珂辑录成《复堂词话》。
庄棫(1830- 1878年),一名忠棫,字希祖,号中白,又号蒿庵,江苏丹徒人。与谭献齐名,为常州派的后劲。于学精《易》、《春秋》,词甲、乙稿及补遗附于《蒿隐遗稿》中,单行本有《蒿庵词》、《中白词》等。
此外,周星誉(1826- 1884年)著有《东鸥草堂词》;李慈铭(1829- 1894年)著有《霞川花隐词》;叶大壮著有《小玲珑阁词》,又名《曼殊庵词》。
(3)疆村派疆村派的领袖是朱孝臧(1857- 1931年),一名祖谋,字古微,一字藿生,号沤尹,又名疆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他被近今词家尊为 集清季词学之大成 者。朱孝臧能诗,入翰林院结识王鹏运后,弃诗专攻词,著《疆村语业》3卷、《集外词》1卷;又校辑唐、五代、宋、金、元人词总集5种、别集174种为《疆村丛书》,精审卓特,学者奉为宝典;又辑《湖州词征》24卷、《国朝湖州词录》6卷、《沧海遗音集》13卷①。关于朱孝臧的词,陈三立在为朱氏作《墓志铭》说: 身世所遭,与屈子泽畔行吟为类。故其词独幽忧怨悱,沉抑绵邈,莫可端倪,于太史迁所释《离骚》之旨,固有旷百世与之冥合者,非可伪为也。 王鹏运(1848- 1904年)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广西临林(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十三年为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为礼科掌印给事中,直言敢谏,他支持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曾代康递送奏折。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在词学上受教于他。他提倡 重、拙、大 以及 自然从追琢中来 等。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中许多重要观点,根源于王鹏运。他所作的词在晚年被删定为《半塘定稿》2卷,《賸稿》1卷。朱孝臧序其词集说他 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与周止庵(济)氏说契若针芥。 王鹏运汇刻自《花间集》以迄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校刊精审。他创作态度严肃,词风健朗,密而不涩。
①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O 年版,第 528页。
郑文焯(1856- 1918年)字俊臣,一字叔问,号小坡,又号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今属辽宁)铁岭人。官内阁中书。戊戌(1898年)后旅食苏州,为江苏巡抚幕客,晚筑樵风别墅于苏州。他善长书画金石,精音律,尤工词。词学著作有:《绝妙好词校释》1卷,《词源斠律》2卷,批校《花间集》、《东坡乐府》、《清真集》、《梦窗词》、《白石道人歌曲》5种及未刊稿数种。自著有《冷红词》4卷、《比竹余音》4卷、《苕雅余集》1卷、《瘦碧词》2卷,晚年删定为《樵风乐府》9卷。词体洁旨远,句妍韵美,然而内容比较贫乏,写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词抒发了对国势日衰的忧虑。
况周颐(1859- 1926年),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
字夔生,一字揆孙,别号玉楳词人,晚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今桂林)人。
他致力于词50年,在京时与王鹏运同官,以词学相请益。中日甲午战争时,写了一些伤时感事、声情激越的篇什。他的词学理论在常州词派基础上有所发展。他指出 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 (《蕙风词话》卷一》。又说: 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 , 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强调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况周颐著作,有词9种,合刊为《第一生修梅花馆词》。晚年删定为《蕙风词》2卷。又辑有《薇省词抄》11卷,《粤西词见》2卷,《联句和珠玉词》1卷。还著有《词学讲义》等。
朱孝臧、王鹏运、郑文焯和况周颐又被称为 清末四家 ,王鹏运为四人之冠。
疆村派诗人还有张尔田、陈锐等人。
(4)文廷式和王国维文廷式(1856- 1904年),字道希,号云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江西萍乡人。他15岁学词,学问渊博,通经学、史学、哲学、文学以及佛藏、自然科学等。著有《云起轩词》。他论词重意崇势,自成一家。现存词150余首,大部分是感时忧世,救世爱国之作,晚期有出尘避世情绪。胡先骕《评云起轩词钞》说: 《云起轩词》,意气飙发,笔力横恣,诚可上拟苏、辛,俯视龙洲(刘过)。其令词秾丽婉约,则又直入《花间》之室。盖其风骨遒上,并业罕覩,故不从时贤之后,局促于南宋诸家范围之内,诚如所谓美矣善矣。 王国维(1877- 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哲学、教育、文学、史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08年,他发表《人间词话》,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他提出 境界 说,这是王国维艺术论的精髓。在《人间词话》第一条就指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解释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进一步论述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对宇宙人生的 入乎其内 与 出乎其外 等内容,涉及到文艺创作中一些基本问题。这部著作影响很大。作者受叔本华唯心主义美学的影响,在其中也有反映。
王国维作词,取径南唐、北宋。有自定稿《观堂长短句》1卷,《苕华词》(一名《人间词》)。他自视颇高,自己说 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署名樊志厚序其词说: 君词往复凄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沉,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旨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之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 词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清真先生遗事》1卷、《唐五代二十一家词》20卷、《后村别调补遗》1卷。他的词风格独特,但内容多为抒发孤臣孽子的哀怨,1927年6月,当北伐战争向北推进时,他自投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结束他清朝遗老的生活。
晚清词人还有冯煦、夏敬观、吴梅、黄人、王允皙、赵熙、陈洵、陈锐、麦孟华、金天羽、高旭、陈曾寿、吕碧城(女)、庞树柏、孙景贤等人,有些人的活动主要在清灭亡以后,本书不再详述。
(三)晚清的散文
晚清的散文,指1840年以后至清末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化,桐城派古文已不适应需要,包世臣、龚自珍、魏源等早就提出文章要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拟古主义。但桐城派古文也曾一度 中兴.后来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出现了新文体。资产阶级革命家则提倡白话文,代表着文体通俗化的趋向。
1。冯桂芬和王韬
明确提出反对或抛弃桐城派古文的是冯桂芬和王韬。冯桂芬(1809- 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他在《复庄卫生书》中声言 不信义法之说.针对桐城派的孔、孟、程、朱的 道统 ,指出文虽载道, 道非必' 天命' 、' 率性' 之谓,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著之于文.又针对桐城派的韩、柳、欧、苏的 文统 ,指出 长于经济者,论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议,未必不胜韩、柳;长于考据者,论古之文必佳,贵于《考》序,未必不胜欧、苏.要求扩大散文的思想内容,解放散文的语言形式,不要受桐城派义法的束缚。冯桂芬的政论文成就很高,特别是《校邠庐抗议》4O篇最为突出。此外,还著有《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王韬(1828- 1897年)原名畹,字利宾,号兰卿,中年改名为韬,字紫铨,号仲弢,晚号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王韬学贯中西,重经世致用。他认为文章应因时而变。指出: 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 (《弢园文录外编自序》)。他是最早利用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报道各种见闻的报人。他的文章,只求辞达,不刻意求工,使古文通俗化,这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著作有40余种。如《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蘅花馆诗录》、《淞隐漫录》、《瓮牖余谈》等。
2。太平天国的革命散文
1861年,洪秀全在对洪仁玕等人的一次谈话中提出: 首要认识天恩主恩东西王恩;次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一一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 字典' 为' 字义' 也。 ①洪秀全的谈话是对桐城派古文和骈文的有力批判,同时也提出了对革命散文的基本要求。洪仁玕与蒙时雍、李春发根据洪秀全的谈话精神,发布了《戒浮文巧言谕》。他们提出: 文以纪实 , 言贵从心 , 文艺虽微,实关品学 ,一切文章都应 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 一字一句之末,要必绝乎邪说淫词,而确切于天教真理,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他们强调写文章要为太平天国革命服务。从实际情形来看,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叙事议论,自觉运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力图使文章 朴实明晓 ,人人易懂。他们的散文成为新体散文的先河。
①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洪秀全选集》,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76页。
3。桐城派古文的 中兴
对桐城派古文的 中兴 起主要作用的是曾国藩。曾国藩(1811- 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十八年成进士。
累任翰林院检讨、侍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他对以韩欧为代表的中国古文传统,十分留心,下过一番功夫。由于他统帅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被晋封为一等侯,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排汉族大臣班次第一。死后谥号 文正.曾国藩初学桐城古文,推崇姚鼐,自称 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 (《圣哲画像记》)。他强调 文章与世变相因 (《欧阳生文集序》), 文章与国运相关 (《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认为桐城派古文应随着时代的变化、政治的需要而变化。
他在桐城派纲领 义理、考据、词章 之外,加上 经济 一条。他所谓的 经济 ,内涵较为复杂,一是指 仕途经济 ,包括了政治、经济以及天文地理等含义;一是指 经世致用 ,含有注重实际的意思①。由于他位高权重,门生幕僚众多,使桐城派古文形成 中兴 的局面。但是,曾国藩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桐城派,从而创立了 湘乡派.李详说: 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 湘乡派' ,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门下则有张廉卿裕钊、吴挚甫汝纶、黎蒪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为姬传先生之四大弟子,要皆' 湘乡派' 中人也。 《论桐城派》)根据曾国藩的意见,黎庶昌续《续古文辞类纂》,包括经、子、史、集,以补姚氏姬传《古文辞类纂》的缺陷。曾国藩开创湘乡派,扩大古文队伍,宣传封建道德,提倡洋务,是为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曾国藩死后,他的弟子张裕钊、吴妆纶、黎庶昌、薛福成等在继承捍卫桐城文派方面用了很大气力,特别是严复和林纾以古文为语言工具的翻译,在客观上使古文延缓了几十年的生命。 五四 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和新体散文代替了桐城派古文。
① 王献永:《桐城文派》,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96 页。
4。资产阶级的新体散文
资产阶级改良派适应开通 民智 ,扩大其社会影响的需要,采用了新体散文。康有为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散行,有时骈偶,开了梁启超 新文体 的先路。谭嗣同否定了桐城派古文,颂扬 报章文体 ,运用口语化的自然句法编写南学会讲义,已倾向散文的通俗化。梁启超提倡 文界革命 ,试行 语文合一 ,大胆地发表新体散文。他说: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又说: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清代学术概论》)。
他的散文著作宏富,包括政论文、传记文和杂文。他在1900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代表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的多数人都趋向于文体通俗化。秋瑾用白话文写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敬告姊妹们》;邹容写的《革命军》思想锐利,感情奔放,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陈天华写的《猛回头》是利用民间说唱形式写成的唱本,《警世钟》则是带有说唱气息的白话散文,文词都浅显流畅,适合宣传革命。这些作品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体的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