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文

时间:2024-07-05访问:12来源:历史铺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文
  (一)清初至清中叶的诗
  1。清初的诗派和诗人
  清代初期80年间,诗歌创作比较活跃,诗派众多。纳兰性德在《原诗》中说: 世道江河,动成积习,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之忧。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 明代诗歌的主流是复古。在明清交接之际,有以陈子龙(1608- 1647年)为代表的云间派及其分支西冷派。这两派在清代诗坛上有着很大影响,但这只是明诗的余波。随着时代的变化,清初的诗坛也发生了变化。清初的诗派和诗人主要有:(1)江左三大家指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三人都是由明臣仕清的,籍贯均属旧江左地区,因而被称为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1582- 1664年),字受之。别号牧翁、蒙叟、牧斋老人、绛云老人、虞乡老民、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任翰林院编修,崇祯初官礼部右侍郎,为温体仁所陷,革职,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清兵南下时率先迎降,并将弘光帝原先诏选而尚未入宫的美女数人献给清军首领以便讨好。顺治三年(1646年),授礼部右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任职仅5个月,即托病归里。晚年从事抗清活动,与瞿式耜、郑成功等都有联系。他的诗歌理论反对明诗的 模仿形似 ,主张有感而发、 有为而作 、 舒写性情 ,反映现实生活,核心是 识变.他 转益多师 、才气横放,以抒情诗见长,形成 沉雄博丽 的风格。著有《初学集》110卷,《有学集》50卷,《投笔集》2卷,《苦海集》1卷及外集等多种。钱谦益开创一代诗风,是 虞山诗派 领袖。黄宗羲《黄梨洲诗集》卷二《八哀诗》之五《钱宗伯牧斋》说: 四海宗盟五十年 ,是对钱谦益文坛地位的典型概括。
  吴伟业(1609- 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又署鹿樵生、灌隐老人,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很快就辞归乡里。清兵南下后,长期隐居。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为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对其屈节仕清,多有悔意。在《过淮阴有感》诗中说: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吴伟业的诗歌,叙事和抒情均佳,但叙事诗更为突出,取材于真人真事,被称为 一代诗史.他在继承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中唐元稹、白居易的歌行的基础上,创立了 梅村体.他的诗 调既流转 、 语复绮丽 ,多用典故,现存1000多首诗。诗歌反映故国沧桑、生灵涂炭及个人身世荣辱。《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 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概括了他的诗歌前后的变化。吴伟业亦工词,小令婉约,长词豪放。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余》等。
  龚鼎孳(1615- 1673年),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曾任湖北蕲水令及兵科给事中;在李自成的大顺时,授直指使;清兵入关,官至刑、兵、礼三部尚书。他历仕三朝,但能保护善类,扶掖人材。他的诗歌创作数量虽多,但成就不如钱谦益和吴伟业。他师法杜甫,且墨守成规,绝大多数为空泛的宴赏酬应之作。虽在京师也曾一度领袖诗坛,但影响远逊于钱谦益和吴伟业。
  (2)遗民诗人指生于明代,在明清换代之时既未殉明,又未仕清的诗人。遗民诗人都有坚贞的民族气节,有些人直接参加了抗清斗争,失败后,或退居山林,或流亡各地。在清初诗坛上,遗民诗成为主流。遗民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陈恭尹、钱澄之、王夫之、黄宗羲等人。
  顾炎武(1613- 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加 复社 反宦官擅权的斗争。入清之后,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现存各体诗412首。他的诗歌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他在《秋山》中记述清兵南渡后,南明将领坚守嘉定等城抗击清兵的事迹。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在《精卫》一诗中,赞颂抗清复明的遗民志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曾说: 宁人诗无长语,事必精当,词必古雅。(《明诗综》卷七十八),顾炎武学识渊博,善用典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说: 顾宁人诗有金石气.顾炎武的诗歌理论倾向现实主义,赞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所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顾炎武著有《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吴嘉纪(1618- 1684年),字宾贤,一字野人,江苏泰州人。家境贫寒,同情人民疾苦。善长白描,词语质朴。如写盐民辛苦的《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的诗歌深刻地揭露了清兵的暴行。在《李家娘》中说: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 《过兵行》中说: 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东邻踏死三岁儿,西邻掳去双鬟女。入郡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室.在《一钱行赠林茂之》一诗中,通过一枚钱币,写出了深厚的故国之情: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扬州路。故交但有丘茔存,白杨催尽留枯根。昔游倏过五十载,江山宛然人代改。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余一钱在。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杯深颜热城市远,却展空囊碧水前。酒人一见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
  洪亮吉《江北诗话》卷四说: 吴野人诗有姜桂气。 主要指吴嘉纪的诗歌反映现实,揭露黑暗笔法辛辣。顾炎武和吴嘉纪被称为清初遗民诗界的双子星座①。
  屈大均(1630- 1696年),字翁山,初名邵龙,又作绍隆,字介子,别号八泉,广东番禺人。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清兵南下广州后,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1650年,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至37岁还俗。吴三桂反清时,一度监军桂林。他继承李白的浪漫主义传统,诗作颇有 仙气.他的诗《秣陵》,痛悼明亡: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康熙七年(1668年),屈大均携妻出雁门至云州,作《云州秋望》,抒发坚守民族气节,决不仕清的豪情:白草黄羊外,空闻觱栗哀。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在《民谣》等诗中,揭露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万。金尽鬻妻孥,以为府君饭。 屈大均的著作到乾隆时期被严令禁毁,屈大均甚至被掘坟戮尸。后人辑存的,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 屈沱五书。 此外尚有《道援堂词》。
  陈恭尹(1631- 1700年),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自称罗浮布衣,广东顺德人。其父陈邦彦因抗清牺牲。南明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曾进行抗清复明活动,一度被捕入狱。著有《陈独漉先生全集》。
  诗歌清迥拔俗,抒发国家沦亡之慨,反映人民所受苦难。《崖门谒三忠祠》通过凭吊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抒发亡国之痛: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①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06页。
  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被称为 岭南三家.梁佩兰(1629- 1705年),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乡试第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六莹堂集》。梁佩兰不属于遗民诗人,其诗多为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成就不及屈大均和陈恭尹。
  钱澄之(1612- 1693年),原名秉镫,字幼光,后改今名,字饮光,号田间,安徽桐城人。明末诸生。南明唐王时(1645年)授彰州府推官;桂王时(1646年)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永历三年(1649年)授翰林院庶吉士。
  曾在浙北苏南一带起兵抗清。兵败后,削发为僧,法名西顽,字幻光。后归里务农治学,以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求真尚实,不假雕琢。著作有《田间诗集》28卷,《田间文集》30卷,《藏山阁集》诗14卷,文6卷。
  王夫之(1619- 1692年)和黄宗羲(1610- 1695年)与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被学者称为船山先生,著有《王船山诗文集》等。其诗歌重视亲身经历,强调 以意为主 ,反对模拟。黄宗羲首开浙派诗风,重学问,宗宋诗,主空灵,善写景。主张多读经史百家,则诗不期自工。
  遗民诗人还有很多。仅卓尔堪辑《明遗民诗》16卷,所收诗人就多达500余家。比较著名的还有阎尔梅、傅山、杜濬、方以智、归庄等。
  (3) 南施北宋 王士祯曾说: 余论当代诗人,目曰' 南施北宋' ——施谓愚山,宋谓荔裳。 (《带经堂诗话》卷九)施闰章(1618- 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安徽宣城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有《施愚山先生学余诗集》、《别集》、《遗集》等。其诗风温婉、格调平和。以汉魏盛唐为宗,最工五言。如《燕子矶》: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他的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清兵烧杀掳掠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浮萍兔丝篇》、《棕毛行》、《牧童谣》、《海民篇》等等。
  宋琬(1614- 1673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顺治七年,他被族人告发同当时山东栖霞一带的于七起义有牵连,下狱一个多月。顺治十八年,他刚由浙东宁绍道参政升任浙江按察使,又被诬告,关押三年之久,在狱中备受折磨。由于他一生坎坷,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个人愁苦和哀伤。他的诗歌取径杜甫、韩愈、陆游等,风骨浑雄,气韵深厚。他擅长七言,以雄健磊落胜。也有一些诗揭露了清王朝的横征暴敛。如《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二首之二:茅茨深处隔烟霞,鸡犬寥寥有数家。
  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
  (4)王士祯及其神韵说王士祯(1634- 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恒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与废太子唱和被免官。乾隆时追谥文简。
  他在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数十年。论诗创神韵说。王士祯说:'神韵' 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 (《带经堂诗话》卷三)神韵说要求诗歌做得朦胧含蓄,语言华美,风格清奇。他赞赏唐代司空图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十四诗品?含蓄》), 味在酸咸之外 ,以及宋代严羽的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 惟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辨》),等等。他的创作楷模是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以及东晋的陶渊明、南朝谢朓等人。他所写的神韵诗可以视为 朦胧诗.如他在济南大明湖所写的《秋柳四首》之一: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3曲,      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      玉关哀怨总难论。
  这种 范水模山,批风抹月 的诗具有点缀 盛世 的作用,得到康熙的赏识。同时,神韵诗含蓄温婉,也受到下层广大群众的喜爱。王士祯也有雄奇宏放的诗,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不占主要地位。王士祯的著作有《渔洋诗集》、《续集》等,合刻为《带经堂集》。此外还有《带经堂诗话》。
  (5)查慎行查慎行(1650- 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今名,字悔余,号初白,又号他山,查田,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特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晋编修。查慎行受经史于黄宗羲,受诗法于钱澄之,诗学宋人,受陆游、苏轼的影响较大。曾作《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6卷,《词集》2卷。他论诗认为 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 (查为仁《莲坡诗话》)。他兼学唐宋,是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查慎行擅长白描,多描写自然景象之作。如《舟中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他的诗歌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如《麻阳运船行》开头几句是: 麻阳县西催转粟,人少山空闻鬼哭。一家丁壮尽从军,携稚扶幼出茅屋。朝行派米暮催船,里胥点名还索钱。 赵翼《瓯北诗话》认为: 梅村(吴伟业)
  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 , 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在清初 国朝 诗人中,与王土祯齐名的是朱彝尊,朱的词更有名。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的是赵执信(1662- 1744年)。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今博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因 国丧 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赵执信曾著《谈龙录》,认为诗中须有人,诗外有事,以意为主,言语为役。他有一些揭露官吏腐败,同情人民疾苦的诗。著有《饴山堂诗文集》,内有诗集19卷,诗余1卷、文12卷。
  施闰章、宋琬、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并称 国朝 诗人 六大家.
  2。清中叶的诗派和诗人
  (1)沈德潜及其 格调 说沈德潜(1673- 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州(今苏州)人。
  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是王士祯的再传弟子,叶燮的学生。沈德潜论诗倡导 格调 说。他所谓的 格调 ,是指诗歌的 体格声调.他认为后世之诗 不能竟越三唐之格 (《说诗晬语》卷上),宗唐抑宋。并强调音律的重要性。他的诗论代表复古倾向,为封建政治服务。他的诗受到乾隆的赏识,很多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但他主张诗歌内容要言之有物,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民船运》中说 挽船劳力声邪许,赶船之吏猛于虎.沈德潜主张复古模仿,代表诗坛上的顽固保守势力。著作有《说诗晬语》、《归愚诗文集》等,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保存大量文学史料,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翁方纲及其 肌理 说翁方纲(1733- 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有《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等。翁方纲是肌理说的倡始人。 肌理 说是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翁方纲主张以儒学经籍作基础,增加诗的骨肉。 肌理 包括 义理 和文理 两个方面。 义理 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学问, 文理 指词章。翁方纲宗宋,推崇黄庭坚。他作诗2800余首,一类是含有金石、经史考据内容的 学问诗 ,毫无诗味;另一类是记述生活经历或咏山水景物的诗。袁枚说他 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 (《仿元遗山论诗》)。翁方纲摆脱以时代论诗的旧习,近体诗中有一些佳句。如 秋浸空明月一湾,数椽茅屋枕江关。微山湖水如磨镜,照出江南江北山。门外居然万里流,人家一带似维舟。山光湖气相吞吐,并作浓云拥渡头 (《韩庄闸二首》),颇有宋诗味。
  (3)袁枚的 性灵 说及 乾隆三大家 袁枚(1716- 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又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在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地任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小仓山,筑 随园.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 乾隆三大家 ,亦称 江右三大家.袁枚论诗主张性灵 说。其含义是性情要真,笔性要灵。他反对沈德潜的 格调 说,主张作诗不可以无我.(《随园诗话》卷七)。他倡导 性灵 说,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倾向,对清诗来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一种解放。他的诗抨击封建制度、同情下层人民、表现男女爱情,风趣诙谐,颇多幽默。他的门生众多,还有几十名女弟子,诗学影响深广,形成以他为领袖的 性灵 派。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等等。
  赵翼(1727- 1814年),字云崧,亦作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他论诗也重 性灵.他在《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中说: 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在《论诗》之二中说: 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10家诗。唐宋元明清都有。赵翼存诗4800多首,包括大量描写西南景物风情的边塞诗,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诗歌缺点是议论过多,有些诗流于浅露。
  蒋士铨(1725- 1785年),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的诗论主张兼师唐宋,反对依傍,重性情。诗歌主题大力表彰忠孝节义。赵翼曾说: 谈忠说孝气峻峋。卅卷诗词了此身。 (《瓯北集》卷三十三)是对蒋士铨诗歌创作的概括。蒋士铨的诗歌现存2500余首,题材广泛,风格雄健,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蒋士铨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袁枚和赵翼之后。
  受袁枚影响较大的 性灵 派诗人还有宋湘、张问陶、舒位、王昙等人。
  (4)郑燮郑燮(1693- 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因得罪显宦豪门而罢官。他主张 自写性情,不拘一格。 (《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郑燮多才多艺,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人称其诗、书、画为 三绝.在《竹石》题画诗中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生平狂放不羁,被称为 扬州八怪 之一。他的诗歌揭露社会黑暗,如《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姑恶》等篇。他关心人民疾苦,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推重杜甫。他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他虽然长于袁枚23岁,但对袁枚很欣赏。著作以中华书局1962年版《郑板桥集》搜集最为完备。
  (5)黄景仁黄景仁(1749- 1783年),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4岁丧父,17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中。一生贫困,终年只有35岁。生平所著,有《两当轩集》22卷。他的诗歌低沉苍凉,真挚感人。如《都门秋思》其三: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陕西巡抚毕沅看到这首诗后,认为价值千金,给黄景仁寄赠500金,助其西游。黄景仁的诗歌取法李白、李商隐、韩愈、苏轼等家,抒写性灵,依傍较多,独创较少。
  (6)龚自珍龚自珍(1792- 1841年),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礼部主事。龚自珍是思想家、文学家、划时代的诗人。龚自珍的诗歌现存600余首。诗歌主题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追求民主、要求改革的进步精神。在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中的125中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看到改革的关键是人才问题,要求封建统治者破格录用 人材.当然,龚自珍要求改革,还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的,他一度改名 巩祚 就是证明,但我们对古人不应苛求。龚自珍把自己的诗看成 清议 或 评论 ,他把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统一起来。他的诗绝去依傍,自由创新,具有丰富奇异的想象,形式和风格多样。他的创作方法,属于浪漫主义。
  龚自珍在清代诗坛上的地位,类似于钱谦益、王士祯和袁枚。在中国诗歌史上,龚自珍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龚自珍的词和散文都很著名,著作为《龚自珍全集》。
  (二)清初至清中叶的词
  1。清初的词派和词人
  词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于元代和明代。到了清代,作家辈出,词论丰富。清代词坛呈现中兴局面。清初的主要词派和著名词人是:(1)云间派云间,是今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云间派形成于明末崇祯年代,活动延至清顺治朝,前后40年左右。云间派的领袖是陈子龙(1608- 1647年)、李雯(1608- 1647年)、宋征舆(1618- 1667年)以及陈子龙的弟子夏完淳(1631- 1647年)。他们标举南唐、北宋,主张 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幽兰草?题词》)陈子龙和夏完淳于1647年殉明牺牲,不入清词苑。李雯,字舒章,上海华亭(今松江)人。入清后,由廷臣荐举,授弘文殿撰文,中书舍人。著有《蓼斋集》,附词一卷。李雯的词多身世自伤之辞。宋征舆,字直方,一字辕文,上海松江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官至副都御史。著有《林屋诗文稿》、《海闾香词》。
  云间派的分支西冷①派有 西冷十子 ,即陆圻、柴绍炳、张丹、孙冶、陈廷会、毛先舒、丁澎、吴百朋、沈谦、虞黄吴。他们既是诗人,又是词人,在清初主浙中词坛甚久。张丹著有《秦亭诗集》12卷,格调悲凉。词名《从野堂诗余》,又名《秦亭词》。沈谦著有《东江草堂集》词3卷,《填词杂说》1卷,《词韵略》1卷。丁澎著有《扶荔词》3卷,《词变》1卷。
  云间派词人还有周茂源、周纶、周维廉父子祖孙,以及计南阳、吴骐、张渊懿、田茂遇等等。张渊懿和田茂遇编辑《清平初选后集》10卷,清末石印本取名《词坛妙品》,是云间词派的一个大型选本。
  (2)柳洲词派柳洲,指今浙江嘉善县一带,外延可至今属上海市的金山、松江部分地区。柳洲词人的作品由钱煐、戈元颖、钱士贲、陈谋道等汇编入《柳洲词选》,共6卷。除去明朝的41人外,属于清朝的还有117人。主要词人是钱继章、魏学渠、曹尔堪等人。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著有《菊农词》,立意新颖,风格清苍。魏学渠是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官刑部主事。著有《青城词》410首。曹尔堪(1617- 1679年),字子顾,号顾庵。顺治九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升侍讲学士。著有《南溪词》。他的词风格由清逸而趋向清雄。曹尔堪一门兄弟子侄中有多人擅词,如曹尔坊、曹尔埴、曹尔埏、曹尔垣、曹鉴平、曹鉴章等。曹尔堪在康熙四年(1665年)与宋琬、王士禄三人在杭州唱和,各填《满江红》8首,合为24篇。后来南北词人应声而和者数以十计。称为 江村 唱和,成为清初词坛盛事①。
  ①   西冷,地名,今杭州市的古称。
  (3)阳羡词派阳羡在今江苏省宜兴县。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领袖。陈维崧与邹祗谟、董以宁在顺治七年(1650年)唱和,为阳羡派形成的起点,到蒋景祁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去世为终点,一共40多年时间。阳羡词派否定 词乃小道 的观念,认为词的本体功能与 经 、 史 相同;主张言为心声,情贵乎真。他们或抒民生之哀,或叹故国之痛。聚集在陈维崧周围的词人有上百人。既有明朝遗老逸民、忠烈后裔,也有清朝迁客谪宦、放废之士。阳羡词派中成就较大的词人是陈维崧、万树、陈维岳、蒋景祁等。
  陈维崧(1625- 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一生所作词达1629阕之多,为古今词家所未有。著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54卷,其中词占30卷。陈维崧早期词 多为旖旎语 ,中后期词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苏轼、辛弃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 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填词之富,古今无两。 陈维崧的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如《贺新郎?纤夫词》反映了清廷强征壮丁服役的生离死别场面: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弛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
  稻花恰称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陈维崧的小令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设想奇特,笔力健挺。如《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万树(1630- 1688年)字红友,又字花农,号山翁。万树自己创作的词《香胆词选》6卷500首。他在词学建设上最大成就是编纂成《词律》20卷。
  共收集唐、宋、金、元词660调,1180余体。
  陈维岳(1636- 1712年),字纬云,晚号苦庵,是陈维崧的三弟。著有《红盐词》。陈维岳词早年绮丽,后转苍凉。词中充满思念手足之情和对家国巨变的慨叹。
  蒋景祁(1659- 1695年),初字次京,改字京少(又作荆少)。蒋景祁自己作的词有《梧月词》和《罨画溪词》两个词集。陈维崧临终之前将著作手稿托付给蒋景祁。蒋景祁编选了 天黎阁 本《陈检讨词钞》12卷以及诗文、骈体的选钞。这是陈宗石汇刻《湖海楼集》之前的一个重要版本。蒋景祁在词学建树上最称卓著的是他编选了大型词选《瑶华集》22卷。全部选词2467首,存人507家①。
  ①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0-46页。
  (4)朱彝尊和前期浙西词派朱彝尊(1629- 1709年),字锡鬯,号竹坨,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名布衣被征召,中第一等第十七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准允其在紫禁城骑马,还赐居景山之东。朱彝尊的诗歌与当时的王士祯齐名,被称为 南朱北王.他是清初浙西词派(又称浙派)的开创者。他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居曹溶广东布政使司幕下开始填词,到康熙二年为初期,著《眉匠词》;从康熙三年到康熙十七年为中期,著《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蕃锦集》,其中《江湖载酒集》最佳。他的词《消息?度雁门关》抒发了故国之思:千里重关,凭谁踏遍,雁衔芦处?乱水滹沱,层霄冰雪,鸟道连句注。画角吹愁,黄沙拂面,犹有行人来去。问长途、斜阳瘦马,又穿入,离亭树。猿臂将军,鸦儿节度,说尽英雄难据。窃国真王,论功醉尉,世事都如许!有限春衣,无多山店,酹酒徒成虚语!垂杨老,东风不管,雨丝烟絮。
  康熙十八年起,至康熙三十一年归里为后期,《茶烟阁体物集》基本上是后期之作。朱彝尊在康熙十年左右仍强调表意述志的主体抒情性。如在《红盐词序》中说: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五年左右,朱彝尊为丁炜作《紫云词序》时,却说: 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此学士大夫并存焉而不废也。 他的词学观趋向保守了。朱彝尊所作词现存500多首,收入《曝书亭集》。
  前期浙西词派作家与朱彝尊并称 六家 的有:李良年著有《秋锦山房词》;李符著有《耒边词》;沈皞日著有《柘西精舍词》;沈岸登著有《黑蝶斋词钞》;龚翔麟著有《红藕庄词》。此外,还有汪森著有《小方壶存稿》、《桐扣词》、《虫天志名家词话》,并与朱彝尊一起编《词综》30卷;周筼著有《采山堂集》;陆葇著有《雅坪词谱》;前期浙西词派中既有嘉兴籍的沈进,乌程籍的沈尔璟,嘉善的柯崇朴、魏珅等浙西作家,也有顺天(今北京)大兴的邵瑸。浙西词派标举南宋,推尊姜夔、张炎,崇尚醇雅、清空,对廓清明代以来的纤仄绮靡之风是有功绩的。但往往着意于词调圆转、琢句精美,而使内容失之于贫乏,越到后来,咏物之风越胜,浙西词派就显出颓势来了。
  ①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15-216页。
  (5)京华词苑 三绝 京华词苑 三绝 指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当时他们三人都在北京。
  曹贞吉(1634- 1698年),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官礼部郎中。曹贞吉的诗词均佳,诗风雄浑豪宕,词风雄深苍稳。
  著有《珂雪词》2卷。《四库全书总目》评他的词是: 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 曹贞吉论词主张独创,反对摹拟,宁失之粗豪,不甘为描写。他写的《满庭芳?和人潼关》雄浑苍茫,感慨战乱,期待和平: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
  落日红旗半卷,秋马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纳兰性德(1655- 1685年),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明珠,累官至大学士、太傅。性德于康熙十五年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他善书法,能骑射,工诗词。他与一时俊异顾贞观、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严绳孙、秦松龄等交游甚厚。吴兆骞以科场事谪戍宁古塔,经顾贞观恳请,性德请于其父,醵金赎之归。著有《通志堂集》、《经解》。词集初名《侧帽》,后增补为《饮水词》。今存词350首左右。他善用白描手法,悼亡之词情真意挚;边塞行吟苍凉清怨。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顾贞观(1637- 1714年),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曾在宰相纳兰明珠家课馆,与纳兰性德相厚。著有《弹指词》3卷,《积山岩集》等。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合作选《今词初集》2卷,包括清立国以来30年间184个词人的作品。顾贞观词论追求清新自然,自抒性灵。他不愿 学步古人 ,主张 变而谋新.他曾作《金缕曲?寄吴汉槎(吴兆骞)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是清代词苑万口流传的名篇。第一首: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甘载包胥承一诺,盼鸟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说: 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
  清初著名词人还有吴伟业,著有《梅村诗余》2卷;金堡(今释澹归)
  著有《遍行堂集》;宋琬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龚鼎孳著有《香严词》,又名《定山堂诗余》;余怀著有《玉琴斋词》;女词人徐灿著有《拙政园诗余》3卷;王夫之著有《鼓棹初二集》、《潇湘怨词》;毛奇龄著有《桂枝词》6卷;屈大均著有《道援堂词》,亦称《骚屑》;彭孙遹著有《松桂堂集》、《延露词》、《金粟词话》;吴兆骞著有《秋笳集》8卷;王士祯著有《衍波词》、《阮亭诗余》等等。
  2。清中叶的词派和词人
  (1)厉鹗和中期浙西词派厉鹗(1692- 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毕生以设馆授徒为业,主要坐馆处为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 小玲珑馆.厉鹗博学多才,《四库全书》著录者就有7种。他的诗宗南朝的谢灵运、谢朓和唐代的王孟韦柳一派,但以取法宋人为主。他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 宋诗派 的代表作家,与查慎行齐名。
  词的成就最高。他是中期浙西词派领袖。词宗南宋的姜夔、史达祖、张炎等人。词风幽隽清绮,思致幽微。多写景咏物之作,追求清、婉、淡、幽,而沉厚之味不足。著有《樊榭山房集》20卷,其中有词2卷,又《秋林琴雅》4卷、《续词》1卷、补1卷;《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辽史拾遗》24卷、《东城杂记》2卷,及《湖船录题辞》等。他的《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是他的代表作: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音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此词 无一字不清俊. 炼字炼句,归于纯雅,此境亦未易到。 厉鹗词的缺点是堆砌典故,凿虚镂空,给词人以摹拟饾饤①的影响。
  ①   供陈设的食品,比喻堆砌词藻。
  中期浙西词派中,杭嘉湖地区的有陆培,著有《白蕉词》;徐逢吉著有《柳洲清响》;吴焯著有《玲珑帘词》;陈章著有《竹香词》;张云锦著有《红兰阁词》;朱彝尊的族孙朱芳霭著有《小长芦渔唱》。寓居扬州地区的江昱著有《梅鹤词》;江昉著有《练溪渔唱》、《随月读书楼词钞》、《集山中白云词》;江立著有《夜船吹笛词》;江炳炎著有《琢春词》、《冷红词》;张四科著有《响山词》;郑沄著有《玉勾草堂词》;吴敬梓之子吴烺著有《靓妆词钞》、《杉亭集》。苏州地区的王昶著有《琴画楼词》、《红叶江村词》,编纂《明词综》12卷、《国朝词综》48卷、《国朝词综二集》8卷;王鸣盛著有《谢桥词》;赵文哲著有《媕雅堂词》;过春山著有《湘云遗稿》等等。
  (2)吴锡麒和后期浙西词派吴锡麒(1746- 1818年),字圣征,号谷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著有《有正味斋全集》73卷,其中词占8卷。吴锡麒的诗取法唐宋,而得力于宋人为多。他的词清和雅正,秀色有余。与前期和中期浙西词派比较,后期浙西词派已发生嬗变。 简要地说也就是由密返疏,变艰涩为流利,并以情趣来调剂一味讲雅洁的空枵。 ①在吴锡麒的词中已现健骨风格,赋体白描渐多。
  郭麐(1767- 1831年),字祥伯,号频伽,晚号复翁,江苏吴江人。被称为浙西词派殿军。著有《灵芬馆词》。郭麐词学观的出发点是主张表现性情,坚持 通变.他 极玩百家,博涉众趣 ,突破专宗姜夔、张炎的局限。这对浙西词派来说,是一次重大嬗变,具有进步意义。郭麐的《词品》是词史上第一部风格分类品评的著作。他将词的风格类型分为12种,即: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韵、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杨夔生《续词品》也是12种:轻逸、绵邈、独造、凄紧、微婉、闲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炼、灵活。共24种。
  浙西词派的词人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吴翌凤,有《曼香词》2卷;改琦有《玉壶山房词》2卷;倪稻孙有《芦中秋瑟谱》、《剪云楼词》;金学莲有《三李堂词》;孙原湘有《天真阁词》;袁通有《捧月楼词》;朱绶有《知止堂词录》3卷;沈传桂有《清梦庵二白词》;戈载有《翠薇花馆词》39卷,又纂《宋七家词选》、《词林正韵》、《续绝妙好词》;吴嘉洤有《仪宋堂词》。
  (3)常州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该派始于张惠言与其弟张琦于嘉庆二年编辑《词选》,影响直到清末。
  张惠言(1761- 1802年),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人。
  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二年,他在安徽歙县岩镇金榜家坐馆。编《词选》原为供金家子弟学词时作读本。《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44家、116首。《词选》的影响到道光十年(1830年)
  之后才得到扩大,这时张惠言已去世多年了。张惠言的词学观,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赞成 意内而言外 ,推举温庭筠,提倡比兴寄托。这些观点对于纠正浙西词派题材狭窄、内容枯寂的弊端有积极作用。张惠言的词今存46首,附于《茗柯文编》后。他作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为名篇。其中第一首: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①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98页。
  常州词派的词人还包括左辅、恽敬、张琦、李兆洛、钱季重、丁履恒、陆继辂、金式玉、金应珪、金应瑊、郑抡元、周济、董士锡、宋翔凤等人,其中周济在词论方面的影响较大。
  周济(1781- 1839年),字保绪,号未斋,又号止庵,别号介存居士,江苏荆溪(今宜兴)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官淮安府教授。著有《晋略》80卷,《说文字系》4卷,《韵原》2卷,诗文有《介存斋集》。又辑《词辨》10卷,遗失后复辑2卷,附以《论词杂著》,并纂《宋四家词选》。
  自著《味隽斋词》、《存审轩词》。周济发挥张惠言 意内言外 之说,明确提出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周济强调词的社会功能,他说: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本人所作的词与其词论比较起来,使人有眼高手低之感。周济的词有些寄托过于深曲,词意隐晦难明。这也是常州词派的通病。
  (4)其他词人不属于某一词派的词人很多,著名的有郑燮,著有《郑板桥集》,其中《词钞》为1卷,郑燮的词风神豪迈,别有意趣,摆去羁缚,独树一帜。陆震是郑燮的启蒙老师,著有《酩酊堂文集》。蒋士铨著有《铜弦词》。黄景仁著有《竹眠词》。洪亮吉著有《机声灯影》、《冰天雪窖》。赵怀玉著有《秋籁吟》。黄之隽著集句诗《香屑集》18卷,存词3卷。王时翔(号小山)
  等太仓诸王有 小山诗社.无锡顾奎光及其子孙三代都擅词。顾奎光外甥杨芳灿兄弟父子的词也享盛名。甘肃词人吴镇著有《松花庵诗余》。凌廷堪著有《梅边吹笛谱》。江藩著有《江湖载酒词》。焦循著有《红薇翠竹词》、《仲轩词》。刘嗣绾著有《筝船词》。乐钧著有《断水词》。项鸿祚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水仙亭词》,等等。这些词人对清代中叶诗词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三)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
  1。学人之文
  清初文坛有 学人之文 和 文人之文 两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具有强烈民族思想的第一流的学者,他们所写的散文被称为 学人之文.他们在学术上提倡 经世致用 ,反对空谈心性。在文学方面,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黄宗羲的散文纵横恣肆、宏伟浑朴,言之有物。他为抗清志士张煌言、陆宇■等写墓志文,表彰他们的坚定节操。顾炎武认为 文须有益于天下 (《日知录》), 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与人书》三)他提倡严肃的创作态度,反对一切剿袭及无聊的应酬之作。他的书信文笔犀利,议论文言简意赅。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精练朴实,揭露了清军屠城罪行,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
  王夫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有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他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又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薑斋诗话》)王夫之对明代文人自立门户、相互标榜的恶习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对于清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文人之文
  文人之文的作者,可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他们被称为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1618- 1654年),字朝宗,河南商邱人。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他尊唐宋八大家,擅长散文。他少年时溺于声色,未尝刻意读书,因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后学韩愈、欧阳修,较有成就。他所写的《李姬传》、《马伶传》,形象生动,文字简练。《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等都很出色,文笔滞洒自如,挥斥鞭辟入里。
  魏禧(1624- 1681年),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与其兄祥、弟礼,并能文章,世称 三魏.魏禧的散文长于议论,叙事简洁,但内容单薄。他强调 积理 和 练识.他认为文章在于以理取胜,不在于貌似古人。他说: 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 (《答施愚山侍读书》)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目录》3卷,《左传经世》1O卷,等等。
  汪琬(1624- 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又号尧峰,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汪琬论文主张博观约取,不拘一格。他反对 以小说为古文辞 ,偏于正统。
  3。桐城派古文
  桐城文派开始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时代,影响及于晚清,覆灭于辛亥革命,前后延绵200余年。其势力以安徽桐城为中心,遍及江苏、山东、江西、河北、湖南、广西、天津、上海等地,其成员多达千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文派 三祖.方苞(1668- 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方苞是桐城文派的创始人。他适应清朝统治阶级的要求,提出 义法 ,为桐城文派奠下了理论基石。他说:'义' 即《易》之所谓' 言有物' 也;' 法' 即《易》之所谓' 言有序' 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又书货殖传后》)在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达上,他主张 雅洁 , 澄清无滓.他说: 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 (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 义法 之说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人与事相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虚实详略相宜、剪裁得当等等,这对于继承我国自《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家的优秀传统,促进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偏重文章的形式,取材范围狭窄,特别是限制在散文中使用各种语言,则影响了文章语言的文学性、艺术化。方苞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 1779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
  晚官黟县教谕。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集》,包括文10卷、诗6卷,又有《论文偶记》1卷。《论文偶记》是他的一部文学论著。他说,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也。……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论文偶记》)。这就是有名的 神气 说,这里的 神气 ,主要是指作家的精神状态或思想情感,方苞重在文章学,强调 义;刘大櫆重在文艺学,强调 法.他又说: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予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同上)他还强调 文贵疏 、 文贵奇 、 文贵远 ,将诗的意境和音乐美引入散文,推进了议论文的诗化、艺术化。这些理论,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大櫆的古文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但他模仿较多,取材较窄,文章格局较局促。刘大櫆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文派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姚鼐(1732- 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馆纂修官。他继承方苞的 义法 论和刘大槐的 神气 论,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不可偏废。并提出文章有八大要素。他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古文辞类纂序目》)这里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内容和精神,这是文之精;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这是文之粗。姚鼐阐述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他还概括了文章风格有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对于作家来说,阳刚和阴柔都是需要的,不可偏废。但由于作家的性格不同,文章的风格也不同,有的偏于阳刚,气势雄浑、风格豪放;有的偏于阴柔,淡雅飘逸,风格婉约。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另有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他的文章风格偏于阴柔,现实性不强。《登泰山记》等为名篇。
  姚鼐有四大弟子,即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在创作方面,梅曾亮成就卓著。在姚鼐之后,实际上梅曾亮居于桐城文派领袖地位。方东树在理论方面,死守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坚持反对 汉学.著有《汉学商兑》。
  他强调诗文的 活法 ,而反对 死法.指出诗文作品要有生气,有精神,这是对刘大櫆的神气说和姚鼐 神理气味 说的进一步发展。
  4。阳湖派
  阳湖派是乾隆、嘉庆时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因恽敬是阳湖人,张惠言是武进入,当时此二县同一县城(现今阳湖并入武进),故称之为阳湖派。
  恽敬(1757- 1817年),字子居,号简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举人,曾任新喻、瑞金两县知县,著有《大云山房文稿》初集4卷、二集4卷、《言事》2卷、补编1卷。恽敬对桐城三祖,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古文写作,首先是内容,然后才是方法。在文章 法 的方面,强调天成。主张 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 ,要 通万方之略 及统 事物之颐。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自序》)不唯程朱理学是从,在文中兼及考据与经世之学。在对待 雅洁问题上,他强调的是意洁。
  张惠言的古文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性。他不拘泥于桐城派 义法 的清规戒律,笔力纵恣,富有文采。在对待骈文态度上,坚持骈散结合。
  阳湖派与桐城派虽有分歧,但在思想体系、政治倾向和古文理论原则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人们把阳湖派看作桐城派的一个支派。
  5。骈文派
  在桐城文派形成发展的同时,骈体文学也很流行。清初以陈维崧、吴绮、章藻功等人为代表;乾嘉时期有胡天游、汪中、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孔广森等文人。汪中尤为突出。
  汪中(1744- 1794年),字容甫,江苏江都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贡生,后绝意于仕进。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疾恶如仇,被当世视为狂徒。他从一个书店学徒,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作骈文 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 (刘台拱《遗诗题辞》)他作的《哀盐船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 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 的惨状,对船民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当时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的杭世骏认为此文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守真(号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他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用典属对,精当贴切。在清代骈文中格调最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