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晚清教育思想的活跃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晚清教育思想的活跃
  (一)开明士绅的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空疏腐化的弊病,提出了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和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他们的 经世致用 的教育观,成为近代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先驱。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龚自珍、魏源。
  1。龚自珍的教育思想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官场多年,龚自珍敏锐地看出清朝的腐败和统治的危机,尖锐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清政府专制统治造成的 万马齐喑 局面,开知识界 慷慨论天下事 的风气。
  为振衰起敝,他提出 更法 、 改图 、 变功令 的改革主张,强调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在文化教育的改革上,他提出:①改革八股取士制度,不拘一格录用人才。他猛烈抨击科举弊端,指出: 今世科场之文,万喙相因,词可猎而取,■可似而肖,坊间刻本,如山如海,四书文录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且极 ①,非改革不可。他大声疾呼: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要求培育更多的人才,使腐败黑暗的衰世变成一个有生气的治世。
  ②恢复今文学,经世致用。他极力反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古文经学,反对那种寻章摘句、专事考据、不问政治的不良学风。他要求恢复西汉以前的今文,提倡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学要经世致用。
  ③学习西学。他主张学习 西洋奇器 的制造以利中国。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他建议林则徐效法西洋, 修整军器 , 讲求火器 ,以武力抵抗外侮,使中国成为一个 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 的国家。
  龚自珍经世致用的文化教育思想,开创了一代新的学风,影响深远。正如梁启超所说: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②。
  ①   龚自珍:《定庵文集?治学》。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 9册,《清代学术概论》。
  2。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主张:①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 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 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①。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 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②。
  ②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 经世致用 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他斥责宋明理学为 俗学 ,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 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③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之以制夷.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 船坚炮利 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之以制夷.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 奇技淫巧 ,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 奇技 而非 淫巧 ,并且主张学习这些 奇技.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①   《魏源集》上册,第 166-167页。
  ②   魏源:《圣武记》附录第十一卷,《兵制兵饷》。
  (二)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19世纪60- 90年代,随着近代工业的逐渐产生,一些接触到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在不触动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张。他们反对外国侵略,提倡重商主义,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就是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是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 开眼看世界 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又是后来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的思想前驱。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郑观应、王韬、薛福成、马建忠、何启、胡礼垣、容闳等。在教育方面,这些早期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学西学、设学校、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在他们中,教育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冯桂芬和郑观应。
  1。冯桂芬的教育思想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李鸿章幕,协助其创办上海同文馆。他是林则徐的学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他在19世纪60年代撰写了《改科举议》、《采西学议》、《广取士议》、《停武试议》等文章,提出了改良教育的主张。他的主要观点是:①改科举。他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只能 禁锢人生之心思材力,不能复为读书稽古有用之学……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 ①。他主张改革科举内容,第一场考经解,以经学为主,附以小学和算学;第二场考策论,以史学为主;第三场考散文、骈体文赋和各体诗,以古学为主。以此来严格挑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②采西学。冯桂芬认为,中国在四大方面不如外国: 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副不如夷 ,因此中国要想自强,必须先向外国学习: 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①。冯桂芬所提倡的 西学 ,不仅包括西方的 坚船利炮 ,而且还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等。他对算学特别重视,认为 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西人十岁外无人不学算,今欲采西学,自不可不学算 ②。他还建议在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挑选15岁以下的聪颖儿童,住院学习,聘请西人教授西方语言文字,聘中国名师教授经史等学,借以培养人才。但是,冯桂芬的采西学,是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亦即 中本西辅 ,体现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①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卷,《改科举议》。
  ①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下卷,《制洋器议》。
  ②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下卷,《采西学议》。
  ③实行义务教育。冯桂芬羡慕西方各国强迫义务教育,例如荷兰做到了 国无游民、无饥民 ,瑞典做到了 国无不识字之民 ,因此主张推广江浙等省开办善堂、义学、义庄办法,强迫贫民子弟入学,教给他们耕地、种菜和常用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对于15岁以下儿童不读书的处以罚款,交纳罚款后仍须入堂读书③。
  冯桂芬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维新派奉为先导。
  2。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担任买办,自己也经营贸易,又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办。他关心时政, 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 ,主张变革以御外侮,认为 欲张国势 ,就必须改变专制,实行议院制,强调 以商战为主 ,指出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业 ,等等。他为洋务派出过力,而在思想上却与洋务派有分歧,他谴责洋务派学的西学是 舍本图末 , 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他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①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他指出以时文取士有两大弊害,一是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埋没了大量人才;二是 锢蔽天下之人材 ,扼杀了人们的智慧。因此,他主张文试废时文,武试废弓矢,并且在文武岁科之外,另立一科,专考西学。他设计西学有三试:一试格致、化学、电学、重学、矿学新法;二试天文、舆地、水陆形势;三试内外医科配药,及农家植物新法。他规定录取时, 论其艺而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资格,精其选而不必定额数 ,而且要求: 如制艺之外一无所长,虽文字极优,亦置孙山之外.②兴办学校,广植人才。他提倡设立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式学校,认为学校的设置乃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说: 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 ,又说: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他借鉴西方把学校分成大中小三等的制度,建议: 仿照泰西程式,稍为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京师者为大学.他还主张文武分科,文科又分为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六科;武科又分为陆军、海军二科,各生可 就其质之所近,专习一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主张应以传授自然科学为主,他说: 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创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末也.
  ③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下卷,《收贫民议》。
  ③中学为主,西学为辅。郑观应主张学西学,认为西学 皆有益于国计民生,非奇技淫巧之谓也.但是他所指的西学不完全同于洋务派所说的西学,后者只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造船制器等工业技术,所以是 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 ;而郑观应将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个部分,所谓天学,包括 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 ,所谓地学,包括 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 ,所谓人学,包括 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 ,这就将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等都包括在内,他认为都应该学习。
  郑观应还认为,现在西洋各种科学,如化学、重学、光学、气学、电学等,都是中国固有的,都是 中学 ,传到西方以后才发展成为 西学 ,因此现在中国学 西学 ,实际上是 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 ,就好象养马一样, 取之外厩,纳之内厩.这种 西学 出自 中学 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非郑观应一人所独有。这种思想有其牵强附会之处,在科学上混淆了 中学 与 西学 的界限,调和了二者的对立与斗争,但是对驳斥顽固派反对学西学的论调,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郑观应还提出: 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这是从他的 道本 、 器末 思想出发得出的结论。他把道——孔孟之道视为根本,而把器——物质技术的形器看成是从属于道的,按照这种理解,他认为道是中国的好,因此中学为本,而器是西洋的好,因此西学为末。但是,道与器必须结合,道要通过器才能发扬光大—— 非举小不足以见大,非践迹不足以穷神 ,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虚实兼备—— 合之则本末兼赅,分之乃放卷无具.由此可见,郑观应的思想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反对洋务派只重视造船制器等西学之 用 ,明确提出效仿西方议会制、实行君主立宪等西学之 体 ;另一方面他却仍然将中学视为本,西学视为末,主张: 道为本,器为末.一方面,他强调 器可变 ,就是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又认为 道不可变 ,说明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④提倡义务教育,重视女子教育。郑观应对德国的强迫义务教育非常赞赏,认为德国学校无论大小,均各有次第,乡塾遍布民间,儿童无论贫富贵贱, 自五岁以后,皆须入学,不入学者,罪其父母 ,郑观应主张应变通采用德国的方法。
  郑观应反对男女在受教育上的不平等,他认为女子不就学,是旧礼教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 留下的恶习。他赞扬 泰西女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他还反对女子缠足,指出:如果把女子缠足的功夫用来入学读书,不用十年时间,女子的聪明才智就不会再比男子低下。
  他要求颁布禁令,一律不许女子缠足, 违者罪其家长 ,并且要求 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三)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洋务派在19世纪60- 90年代,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学生留学,实施具有近代科学技术内容的新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作为自强求富的根本;其办学的中心指导思想则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就是以传统的经史儒学、三纲五常为主体, 西学为用 ,就是效法西方的科学技术, 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 ①。 中体西用 ,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教育思想,虽非洋务派首创和独有,但属洋务派论述得最为系统具体,执行得最为坚决彻底。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曾国藩、奕?、左宗棠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述过这种思想,而以张之洞的概括最具代表性。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从光绪七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881~1907),他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在任内开设了不少新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他供职中枢,兼管学部,主持全国的教育事宜。他对清末教育的影响极大,清末旧教育制度的废除,以及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他长达四十余年的政治和教育活动密不可分。他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第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劝学篇》中有系统论述。《劝学篇》撰写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分内外两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讲中学,外篇讲西学,中学为旧学,西学为新学,因此按照他的理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是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所谓 中学 ,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这些学问乃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应放在首位。学生应先从中学得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然后酌采西学有用的地方以补我之不足。他说: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无其害。 他认为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 ,如果不先 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立学宗旨为: 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种宗旨对清末教育的影响极大。
  ①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十五,《复刘仲良中丞》。
  所谓 西学 ,张之洞将其分为 西政 和 西艺 两类,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他主张 政艺兼学 ,而政先于艺,因为 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从张之洞所说的 西政 的具体内容看,他所提倡的西政 不同于维新派,因为其中没有包括西方的政体。他反对维新派所主张的政 ,即改变君主专制的政体,实行君主立宪,他所注意的 西政 仅限于学校、律例、劝工、通商等等。
  张之洞阐述 中体西用 思想的《劝学篇》,不仅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和重视,而且受到外国在华传教士的赏识。清政府命 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 ,让他们 广为刊布,实力劝导 ,美国传教士渥内基则把它译成英文,在英文《教务杂志》上连续刊载并在纽约出版全文,耶稣会教士还将它译为法文出版。这样,《劝学篇》得以风行海内,而由张之洞概括总结的 中体西用 思想也主导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与顽固派反对西学相比,是很大的进步;对于抵制全盘西化,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与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教育主张相比,则明显暴露出其落后性和保守性,正如鲁迅所揭露的那样: 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但是,一个人怎么能 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 声光电化' ,下午' 子曰诗云' 呢? ①第二,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张之洞认为,办洋务是重要的,但人才和人才培养更重要,如果 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队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 ②。他深有体会地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认为 人才日多,国势日强.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张之洞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兴学。他论证说: 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 ③ .他探讨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 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因此他非常重视兴学,把学校放在 西政 的首位,把兴学作为实施洋务新政的重要措施。为此,张之洞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武昌算术学堂、江南储才学堂、武昌农务学堂、两湖高等学堂、有文普通中学堂、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湖北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以及60所初等小学堂,等等。
  第三,废除科举。张之洞认为,八股取士 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与学堂相比,则更显出以下弊端: 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因此他得出结论: 必须科举立时停罢,学堂办法方有起色 ①。考虑到遽停科举尚有难处,张之洞等人决定先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即不专重时文,不讲诗赋和小楷;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每科递减三分之一,计划于十年内减尽。
  ①   《鲁迅全集》第 1卷,《随感录》四十八、五十四。
  ②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二十一,《创办粤省水陆师学堂折》。
  ③   《张文襄公奏稿》卷三十二,《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
  但是,在变通科举的过程中,张之洞发现: 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则 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这样下去 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张之洞认为: 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于是,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联衔上奏, 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清廷同意此奏,于光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发布上谕,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②。这样,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起,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才得废止。
  第四,鼓励留学。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力鼓吹留学。他认为: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 ,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他举日本为例,认为日本强盛的原因之一就在派遣留学生。他说: 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张之洞主张游学日本,他列举了去日本留学比去西方留学在四个方面上的优越性:一、 路近费省,可多遣 ;二、 去华近,易考察 ;三、 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四、 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更为重要的是,张之洞认为中日两国处境相似、风俗相近,而且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易于中国仿行;中国利用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张之洞以留学日本为最佳和首要选择,陆续派遣湖北学生赴日学习军事、实业、师范、法政等,使湖北成为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最早也是最多的省份。
  为了达到既鼓励留学又严格控制学生思想的目的,张之洞先后拟订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约束游学生章程》,一方面对于能 循理守法 的留学生,许以举人、进士出身,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对于所谓 妄发议论 的留学生,则加以训诫制裁。
  张之洞重视兴学育才,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对晚清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改革,诸如变科举、改书院、兴学校、派留学、订学制、设学务大臣等,几乎都与他的奏呈有关。
  ①   《张文襄公奏稿》卷三十七,《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
  ②   《光绪政要》第二十七册,卷三十一,《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效法西方,实行变法维新,与洋务派产生了严重分歧。在改革教育的问题,维新派同洋务派展开论争,对洋务派的教育主张进行了大胆揭露和猛烈抨击。
  在废八股、变科举的问题上,虽然维新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变革,但是维新派更为彻底。当时洋务派首领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于八股取士锢塞人才之弊是知道的,张之洞也曾经说过废八股为变法第一事,但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前却没有真正上奏折请求废除的,这是因为洋务派要 全躯保位惜名 ,而不敢率先奏闻,正如梁启超所说,是 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惧其合力以谤己而排挤己也。 与洋务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维新派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受到人身攻击,上书光绪帝,要求废八股。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上《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梁启超亦联合在京应试举人一百余人上书,请废八股,推行经济六科,当即遭到近万名应试举人的攻击,几乎被殴打。当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后, 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 ①。维新派在当时坚决改革旧制度,是具有极大勇气的。
  在 中学 和 西学 的问题上,虽然维新派和洋务派都提出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是两派对于 中学 和 西学 的理解却有本质上的差别。
  洋务派所提倡的 中学 ,主要内容是指中国的经史旧学,其核心是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尤其是以 明君臣之纲 为第一要义,其目的无非是伸君权、抑民权,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反对君主立宪政体。他们反对维新派所提倡的民权,认为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是 无义无君之邪说 ①。
  维新派所提倡的 中学 ,是用变法维新思想解释过的经史之学。他们认为孔子是 改制立法,作六经以治万业 的大圣人②。孔子的思想是 进化主义非保守主义,平等主义非专制主义 ③。因此,维新派尊崇孔子,实际上是强调进化,反对保守;强调平等,反对专制。维新派还给儒家思想涂上 民权 色彩,主张 兴民权 ,反对洋务派的 君权论 ;主张 冲决 三纲五常的 罗网 , 冲决 汉学考据、宋学义理和明清八股的 罗网 ,而采用有利于维新变法的 中学.
  ①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三章,《梁启超选集》,第 84 页。
  ①   张之洞:《劝学篇》。
  ②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支那宗教改革》。
  洋务派学 西学 ,主要内容就是 西文 和 西艺 ,反对学习 西政.而维新派所提倡的 西学 ,则包括西方的社会政治学和自然科学,即所谓 政学 和 艺学 ,康有为规纳为 一曰定宪法以出政治,二曰明格致以兴艺学.在这两者之中,他们对 政学 尤为重视。梁启超指出: 今日为学,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今日中国不思自强则己,苟犹思之,其必自兴政学始.他还批评洋务教育 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亦无几矣 ①。总之,维新派与洋务派学西学的不同点在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万世一系之专制统治;维新派则不仅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且要学习西方改革社会的政治经济理论,以改变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也都是改革教育的先驱,他们都有自己系统而丰富的教育主张。
  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教育主张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康有为把教育的作用提得非常高。在他看来,教育比军事更重要,他说: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之本。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②。他指出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教育不良: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 ③。康有为还认为教育是人的善恶智愚的决定性因素,主张社会国家如同人性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改良的。因此,康有为特别重视学校的开民智作用,在《大同书》中他表述,在理想的 大同社会中,学校教育占了最重要的地位,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因此他把教育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手段,这对教育的改革和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都有促进作用。但他也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注重以教育手段来变法,显示出他改良主义的软弱性。
  第二,废八股、停武试。如前所述,康有为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上书光绪帝,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在晋见光绪帝时,康有为又痛陈八股之害,将割地、赔款、轮船铁路矿务商务之输与人、国弱、民贫,都归结为八股所致,促使光绪帝当即同意废除八股。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五日(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诏: 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同年五月,康有为还上呈了《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学校折》,极力主张停止传统无用的弓矢之武试,代之以广设武备学校,来培养兵学人才。康有为废八股、停武试的主张,对改革科举制度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学校总论》。
  ②   《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诗文选》,第 443页。
  ③   《教学通议》,《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 80 页。
  第三,提出自己的学校教育体系。康有为在提倡变科举的同时,极力主张开设学校。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他上《请开学校折》,建议仿效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设学校。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乡立小学,儿童7岁入学,学习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毕业,此阶段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儿童 不入学者,罚其父母 ;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先入初等科学习二年,再入高等科学习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等专门学;省府立专门高等学校和大学,大学分经学、哲学、律学和医学四科;京师设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大学堂。此外,他还建议设立图书仪器馆、师范学堂,撰写课本,制定章程,并主张 非专立学部 不可。这些建议,在 百日维新 期间得到了部分实现,对于以后的学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详细提出了他理想中教育制度的蓝图,在许多地方与上述制度大略相同。又增加了一级,即为3- 5岁的幼儿设立育婴院,以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为主要任务,这是清代最早提出的学前教育的主张。康有为希望通过他所设计的四级教育体系,为他的大同社会培育德智体美都具备的新型人才。康有为所拟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新教育制度,虽然有许多空想的成份,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第四,提出了胎教、幼教和女子教育的要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儿童未出生前就要进行胎教, 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具体做法是为孕妇设立 人本院 ,由医生选择最能养胎健体的食品和最宜于孕妇身体的衣履,对孕妇进行修养、音乐、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以保证生出健康聪明的婴儿。这一思想是前所未有的,意义重大。
  对幼儿教育,康有为主张,婴儿出生后即送入公立 育婴院 ,三岁后转入公立 慈幼院 受幼稚教育,不需父母抚育。这种观点具有乌托邦性质,不太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经济的负担能力,但他首次提出对婴幼儿进行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在女子教育方面,康有为主张 男女同权 、 教育平等 ,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入小学、中学和大学。他提出: 宜先设女学,章程皆与男子学校同。其女子卒业大学及专门学校者,皆得赐出身荣衔,如中国举人、进士,外国学士、博士之例 (《大同书》)。他主张女子学成之后,可以为官、为师, 但问才能,不问男女.康有为提倡女子教育,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突破。第五,提倡德智体美并重的教育。康有为从光绪十七年(1891)起在广州兴办万木草堂教授弟子, 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 ①。在德育方面,康有为规定学生要做到:格物、克己、励节、慎独、主静、养心、变化气质、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广宣教惠等。在智育方面,规定有义理、考据、经世、文字等四种学科、十七个学门课程,还有游历、演说、札记等 科外学科.在体育方面,康有为特别重视兵式体操,这在当时尚属创举,开辟了以后 尚武 教育的先河。在美育方面,康有为让学生进行音乐、舞蹈等训练。总之,康有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新型的人才。
  第六,主张中西兼学。康有为在教学中,是 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在他所设置的义理学中,既有中国哲学,又有泰西哲学;在考据学中,既有中国经学、史学,又有万国史学、地理学、格致学;在经世之学中,既有中国政治沿革得失,又有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原理学、政治应用学、群学;在文字学中,既有中国词章学,又有外国语言学。此外,对西方自然科学也很重视, 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 等,皆学之。
  第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康有为反对中国传统的 独学 法,认为 独学,则无讲习渐摩之益,则必孤陋而寡闻,勤苦而难成 ,他主张学生集体学习,以互相观摩,互相启发。其二,他常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以过去说明现在,以 西学 来证明 中学 , 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引欧美以比较证明之.其三,他改革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而采用启发教学法。康有为学识渊博,讲课内容均为他平日学术研究的心得,观点新颖,富于启发性,非常受学生欢迎。其四,康有为重视学生自学,经常让学生自己读书,记笔记,他给予辅导答疑,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五,康有为挑选一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协助他编书,既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读书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自己编写有关维新变法的著作。其六,康有为在学生中设学长,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等工作,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康有为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人才,很多人后来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
  康有为可说是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导师,其教育思想对清代教育改革有承前启后的重大影响。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南海康先生传》。
  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康有为的弟子和得力助手,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他的教育主张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认为教育为变法之本。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变法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只有先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 民权 政体,使中国转弱为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①。进行变法维新,梁启超认为根本目的就是要 抑君权,兴民权 ,而要 兴民权 ,首先必须 开民智.他在给陈宝箴的信中说: 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梁启超把教育作为变法富强之本,有过高估计教育的力量之处,但在当时,能够重视教育、主张充分发挥教育培养新人、改造社会的作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主张教育应有正确的目的。梁启超专门写了《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论述了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性。首先,他指出教育必须有目的,否则,盲目施教,就将成为 鹦鹉闻人笑语而亦学语 ,与动物学舌没有区别。其次,他对错误的教育目的进行了批评。他反对传统的养士教育,除了 升官发财 、 谋他日衣食富贵之路 外没有其他目的,这种教育只能使人成为蠹国蠹民的寄生虫;他也反对洋务派的教育宗旨,认为他们只能培养出翻译和技艺人才,认为他们所谓的 培人才 、 开民智 ,不过是 培养汉奸之才 , 开奴隶之智.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就是 以造就国民为目的.也就是说,教育应当培养出一种具有新精神的国民,使之团结成一体, 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 他认为,我国国民有 我国民主特性 ,培养我国国民的特性,使之成为有特色的 新民 ,就是我国教育应有的目的。他还在《新民说》中指出,培养 新民 是 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并论述了 新民 应具有的品质,如: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政治能力、进取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他认为教育应为培养新民这些特性而努力。
  第三,主张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认为要兴学校,必须变科举,他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 ①。如前所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梁启超联合在京应试举人一百余人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 ,建议光绪帝下诏 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的主张和行动,在清末废八股、变科举的进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提出全新完整的教育体系。梁启超仿效日本教育制度,根据儿童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拟订了四个时期的教育方案: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和幼稚园教育;6- 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 21岁为少年期,受中学教育或寻常师范及各种实业教育;22- 25岁为成人期,受大学教育,分文、法、医、理、工、农、商、师范等科。
  ①   《梁启超选集》,第 13 页。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论科举》。
  在梁启超所拟定的教育体系中,有几点比较突出:首先,重视儿童教育,要求实施八年义务教育。他反对当时许多人偏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小学教育,认为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所以他主张:今中国不欲兴学则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始 ①。他还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从书籍、功课、教法等方面拟订了详细的施教措施。梁启超主张对6- 13岁的儿童实行八年的义务教育,一方面, 及年之子弟皆有不得不入学之义务 , 子弟及岁不遣就学,则罪其父母 ;另一方面, 团体之市民皆有不得不担任学费之义务。 为实现义务教育,他也从教材、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详细措施。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对后世义务教育的实施也有一定影响。
  其次,重视女子教育,倡办女学。梁启超认为女子受教育非常重要,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证之欧美日本,更知兴女学之必要: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 ,所以要 兴国智民 ,应从兴女学始①。梁启超曾在上海《时务报》上撰写《倡设女学堂启》一文,提倡女子教育,还拟订《女学堂试办章程》,这在当时开拓了新风气。
  复次,重视师范教育。梁启超是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就撰有一篇《论师范》,提出开办师范学校的主张。他认为师范教育是 群学之基 ,并且说: 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在他看来, 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因此,他竭力提倡设立师范学堂,让师范学堂学生任小学教习,以小学生的成绩来验证师范学堂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对小学教习进行统一考试,择其优异者任大学堂、中学堂教习。
  第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反对体罚。梁启超反对当时初等教育中盛行体罚—— 扑教 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亡国灭种的方法,非尽速加以制止不可。他主张 不妄施扑教,使无伤脑气,且养其廉耻也.他认为,教师应多注意教学方法,对儿童 导之以理,抚之以术 ,无需用这种残酷的体罚。其次,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他介绍西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法: 先识字,次辩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他建议尽量减少儿童课堂学习的时间,把余下的时间用于进行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戏、体育、音乐等。复次,主张学以致用。梁启超认为,如果 学而不能应用于世,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纸,我仍我,社会仍社会,无一益处也.所以他主张,学生在校时,应 令其研究一切社会应用之事 ,这样 学校愈多,国家愈进步 ①。为此,梁启超要求学生,读书则求 切于时局 ,穷理则注意 目前事理 ,经业则注意 各报所论近事.
  梁启超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清末建立完整的新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后世亦有积极影响。
  维新派其他重要人物如谭嗣同、严复等,其教育思想和康有为、梁启超大体类似,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教育政策私议》。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倡设女学堂启》。
  ①   《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教育公报》第四年,第二期。
  结语
  清代是新旧教育制度的交替时期,新教育制度取代旧教育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如果说1902年颁布的 壬寅学制 标志着新教育制度的诞生,那么从1839年广州出现的第一所西式教会小学算起,新教育制度取代旧教育制度经过了63个年头。即使从洋务派1862年设立同文馆算起,也经历了40个年头。在这40- 60年间,朝野各界对新教育制度的探讨和在办学实践中的摸索,至少在 西学为用 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新教育制度取代旧教育制度大有水到渠成之势。尽管洋务派官员仍然大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教育领域却最终出现了 西学为体 的局面。可以说,清末的各个领域的社会变革中,教育制度的变革较之其他领域的变革要深入得多。这种新教育制度虽然还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但新教育制度的科学民主精神是其主流。正是这一特点,为后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尽管这种进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极为缓慢的——创造了文化方面的条件。
  本卷的一、二、三、四、十各章为刘秀生撰写,五、六、七、八、九各章为杨雨青撰写。全卷由刘秀生统稿。
 


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