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5访问:5来源:历史铺
生物学
(一)近代西方生物学的传入
在西方生物学知识传入之前,清代学者所撰与植物学有关的著作,较重要的当推赵学敏(约1719- 180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濬(1789- 1847年)的《植物名实图考》。二书情况,已在本书医学一章中介绍,故此不赘述。
鸦片战争后,西方生物学知识开始大量地传入中国。较早介绍这方面知识的书当推英人合信编译的《博物新编》的第三集《鸟兽论略》,书中介绍了许多鲜为中国人所知的动物。《博物新编》全书3集出齐的时间为咸丰五年(1855年)。是书浅显易懂,对于普及传播西学知识起到一定作用。
国人的译著及其他著述,在引进、传播西方生物学方面作用最为突出。
李善兰与韦廉臣(A?Williamson,1829- 1890年)合译《植物学》8卷,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译著。英人林德利(J?Lindley,1799- 1865年)原著。译著由上海墨海书馆咸丰八年(1858年)出版。该书内容包括由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内部组织构造;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之上的有关植物体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理论;建立在植物体本身形体构造特点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植物分类法;植物的受精作用;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在翻译中,如细胞、豆科、菊科、杨柳科、蔷薇科等译名得以确立,为人们所乐于接受。
杜亚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普通学报》和《亚泉杂志》,均登载过生物学方面的文章。他还编写、编译了《植物学》、《动物学》等教科书。日本留学生在日本翻译的有关书籍有:《植物新论》、《霉菌学》、《动物通解》、《动物学新书》、《动物学问答》、《植物学问答》、《植物学新书》等(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出版,为范迪吉等译百册《普通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分)。此外,留日学生的译书汇编社也在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物竞论》、《生物之过去及未来》。光绪二十九年国内采用的生物学方面的教科书有:《动物须知》、《植物须知》、《植物学启蒙》、《植物学教科书》、《中等植物学教科书》、《动物启蒙》、《近世博物教科书》、《普通动物学教科书》及《植物学实验初步》等,基本都是译著。
上海格致书院所刊行的《格致汇编》杂志曾译载《人与微生物争战论》的讲演记录。表明细菌和微生物知识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开始后,新式学堂学生和出国留学生也受到生物学方面的教育。成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广东西艺学堂,所设五种专业之一,就有植物学。清末新政中的湖北师范与农业教育,一般也都开设生物课程。其他地方的师范院校,也普遍进行生物课的教授。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湖南高师设立博物部。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的本科师范类,即有博物学科。
在中国的教会学校,有的也开设生物课。如登州文会馆正斋第五学年就开动植物学。
(二)进化论的传入
在近代西方生物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传入意义最为重大。
进化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在欧洲酝酿已久,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 1829年)曾提出过进化论学说。
进化论的确立,则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 1882年)在咸丰九年(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为标志。同治十年(1871年)达尔文已出版了另一本进化论力著《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
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载入中国生物学史册的一年。当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了华蘅芳与玛高温合译的《地学浅释》,就提到了进化论学说。该书说:拉马克(当时译成勒马克) 言生物之种类,皆能渐变,可自此物变至彼物,亦可自此形变至彼形.该书还说:达尔文(当时译成兑儿平) 言生物各择其所宜之地而生焉,其性情亦时能改变.当年上海《申报》发表一则报道,称达尔文(当时译成大蕴) 新著《人本》一书.《人本》即《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及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出版的由傅兰雅和徐寿主持的《格致汇编》也载文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
严复在宣传进化论方面的功绩,远在近代一切人之上。
严复(1854- 1921年),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幾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5年,到过新加坡、槟榔屿及日本等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扰台湾,乃随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测量海口,筹备海防。光绪三年(1877年),作为船政学堂首批赴欧留学生38人之一,入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深造,其间还曾赴法国考察。他在英国非常注意观察、研究英国的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比较西学与中学的异同。两年后学成回国,先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执教达20年。
严氏中学根底深厚,更兼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研究西人学说,因此对中国积弱不振的病源认识更为深刻。适逢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举国上下呼吁变革,严复乃系统地宣传、介绍进化论,以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唤起人们对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会导致亡国亡种的认识。
严复宣传进化论,最初是采用撰文介绍和评论的形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文章说: 达尔文者,英之讲动植之学者也 , 垂数十年而著一书,曰:物种探源。 文章对达尔文学说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论者谓达氏之学,其一新耳目,更革心思,甚于奈顿氏之格致天算,殆非虚言.为了达到唤醒国人的目的,严复重点介绍其中《物竞》、《天择》两章: 其书之二篇为尤著,西洋缀闻之士皆能言之,谈理之家摭为口实。其一篇曰《物竞》,又其一曰《天择》。' 物竞' 者,物争自存也;' 天择' 者,存其宜种也.于是他提出 鼓民力 、 开民智 、 新民德 ,来使中华民族能在变化了的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严复并不满足于上述撰文介绍形式。他于当年又开始着手翻译《天演论》。《天演论》是达尔文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赫胥黎(1825- 1895年)所著《进化论和伦理学》一书的上半部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的高潮中,严复将此书译稿在自己创办的天津《国闻报》上分期刊载出来。
后来,全书出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强烈地震撼着国人的心灵,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 优胜劣败 、 弱肉强食 等名言警句,不胫而走,促使人们深思,激励人们变革。
既然严复译书是服从于改造社会的目的,用此他的翻译就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目的地选择,进行加工、改造和增删。在每段、每节,他都加上自己长长的按语(按语总量约占全文三分之一)。这些按语对译文进行补充和引申,并对中西文化异同和西方学术源流,进行评论与介绍。
赫胥黎本人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人类有高于动物的相爱互助的先天本性,故他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 社会进化意味着对宇宙过程的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种可称为伦理的过程.然而,当时主宰英国哲学界的理论是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 1903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移植于人类社会史的研究,认为自由竞争、弱肉强食是天然的公理, 人口压力和它所引起的竞争是过去和现在人类进化最有力的工具.严复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既赞同斯宾塞的普通进化论,又不同意他 任天为治 让自然规律自发起作用。严复接受赫胥黎 天人争胜 观点,相信人力胜天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奋发向上,就可以主动迎接挑战,由落后变富强,由不适应到适应,就能避免自然界生物因弱小和不适应竞争而退化和灭亡的厄运。因故,严复所加按语中,多次以斯宾塞学说驳赫胥黎的观点,且书中不少观点也非赫胥黎原著之中的,而是斯宾塞那里的。这就是进化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传至中国的特殊情形。
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理论,但它的传入,在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却远远超过科学界的反响。当时桐城派名人吴汝纶的评价如实地道出了这种反响,他致信严复称: 得惠书并大著《天演论》,虽刘先主之得荆州,不足为喻,比经手录副本,秘之枕中。盖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宠制,匪直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亦缘来自译手,无似此高文雄笔也。 严复译书,追求准确、通顺和优美,并因此久负盛名,但在形式上的过分考究,有时影响了内容的准确,不利于内容的传播。梁启超说:严复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 萨镇冰评价说: 《天演论》第一章开首的那个长句译文,颇有气派,但读起来费力,和赫胥黎讲稿的语气很不相象.吴汝纶在形式问题上也未为尊者讳,给严复信中建议:自著之书,可随意发挥,而翻译赫胥黎的书,人家原书引用西方古代人与事,硬给改成中国人与中国事,就不恰当了。因为赫氏并不知道这些人与事。
严复之后,中国人介绍进化论的学术活动仍在继续。著名科学家马君武(1882- 1939年)贡献尤力,是为中国直接翻译达尔文《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两书之第一人。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1901、1902年)中,他译出了《物种起源》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名以《达尔文物竞篇》和《达尔文天择篇》。民国初年,他又将《物种起源》全书译出并出版,还译出《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二书分别名为《达尔文物种原始》和《人类原始及类择》。他也译出了德国人海克尔(1834- 1919年)的《自然创造史》和《一元哲学》,对达尔文学派主要著作进行了系统介绍。
鲁迅也有贡献。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发表了《人之历史》的学术文章,副标题是《德国黑格尔氏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 黑格尔 即海克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生物进化论、人类起源,以及海克尔的生物发生律。文中的种族发生学,即为种系发生学,也即生物发生规律。
晚清外国人在中国搞过一些动、植物标本采集工作。国人钟观光(1868- 1940年)于宣统二年(1910年)后曾在湖南高师和北大任教,用时5年,实地考察福建、广东、云南、广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山西等省的植物情况,采集了植物标本约15万号,为后来北大植物标本室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十一、结语
清代跨越两个时代。以鸦片战争为分段线,清代历史包括战前的古代和战后的近代这样两个部分,其科技史自然也就兼有古代、近代科技史的内容和特点。
传统科技在清代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科技在各个领域均获丰硕成果。江西景德镇制瓷技术登峰造极。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竖起中国古代解剖学的不朽里程碑。靳辅、陈潢在治黄理论和实践上多有建树。此外,农学、数学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科技引进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就之大,为古来历代所不及。清朝开国之初,顺治、康熙皇帝就有意识、有计划留用和吸引外国传教士在华工作,发挥他们传播先进科技的优势。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客观上也把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带入中国。包括一些传教士在内的同情中国人民的西方人士,在中国行医、撰文、著书,促进了近代科技的传播。
国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屈辱命运,高扬科技救国大旗。他们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引进外国工业设备,兴办新式学堂,甚至走出国门留学异邦。于是,西方近代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生物、地学、工艺及技术等全面、系统地传入中国。
专门科研机构发展迅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和民间私人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相应发展;国运不昌的现实,也促使人们加倍重视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这就为专门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洋务派兴办的大型企业中,往往附设翻译馆。清末新政中,又在各省设立矿政调查局等机构。民间各类研究机构也层出不穷,科研机构数量之大,形式之多,普及之广,远远超过以前历代。
清代科技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有力地推动着清代经济的发展。黄河久为流域内百姓的太患,靳辅、陈潢治河的巨大成就,使人民安居乐业有了一定的保障。近代西方医药的传入,使百姓医疗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近代西方工业技术的引进,带来大机器工业的问世和近代城市的出现,使晚清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它促进了中国国防建设和反帝斗争。晚清新式军事工业的建立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生产,使中国国防能力明显增强,在当时列强环伺的形势下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左宗棠胜利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中国能取得军事上 不败 甚至略胜一筹的战绩,都应归功于近代科技的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新式工业、矿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
它促进了反封建斗争。近代中国需要民主与科学,需要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取代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科学技术在晚清成了志士仁人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严复不遗余力地宣传进化论,呼吁清政府顺应形势,迅速变法。革命党人十分重视在清朝新军中发展革命组织。最终也正是以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新军,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民国乃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石。晚清科技人员、国内毕业的学生及出国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成了民国时期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有的人还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清代的科研机构和设施,清代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积累的科研资料,也成为后人的宝贵遗产。历史发展不能割裂。没有清代尤其晚清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其后的科技事业。
它在世界科技史上也留下光辉的一页。诚然,清代中外科技交流更多地表现为西方近代科技进入中国,但决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是种痘法的故乡,种痘法在清代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传入西方,带来免疫法的革命。中国茶树及其种植技术传至欧美,在当地安家落户。中国优良的家畜、家禽品种传入欧美,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生产。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更是世界植物学宝库中的精品。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传入日本,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近代变革思潮。应该说,世界近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中国清代科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与促进。
清代科技史给后人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科技无国界,科技发展依赖于开放的环境。清朝国门开启关闭的过程,雄辩地说明:国门小开,科技小有进步;国门关闭,科技发展缓慢以至停滞;国门被迫大开,则科技既受严重阻碍,又有极大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科学家中很多人高风亮节,在人格上足堪效法。他们是科学家,但他们淡泊名利,有信仰,有追求,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王锡阐贫寒生活相伴一生,但他的精神是充实的。他进行科学研究从未懈怠。
他忠于亡明,绝意科场,终不仕清。铮铮铁骨,磊落风范!徐寿为人谦和,敦尚节俭, 衣食不求华美,居室但蔽风霜,修然野外,辄怡怡自乐.清末留学生,大多怀抱科技救国的志向且学成归国,献智慧于民族的复兴。那些国内的学子,也怀拳拳报国之情。科技能否救国,这里无意争论,但救国的精神却是可贵的。清代也有商品经济,晚清商品经济发展得很快,科学家们在名利、事业、人格、使命等方面如是选择,恐怕不是聚敛财富、趋炎附势之辈所能理解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