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清朝化学发展

时间:2024-07-0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化学
  (一)西方近代化学的传入
  1。西方近代化学的建立
  炼丹术堪称化学的原始形式,源于中国,但在明代却走向没落。西方也有过炼金术时期。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瑞士医生帕拉切尔苏斯(1493- 1541年)为代表的学派,开始研究和制造药剂,炼金术开始受到冷落。于是西方化学发展过程越过炼金术时期而进入制药时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27- 1691年)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首次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70年代,燃素学说在西方化学发展史上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使化学进入燃素时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对于中国也许是个平常的年份,但却是西方化学进入近代化学时期的起始时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 1794年)
  在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年)发现氧气基础上,创立燃烧的氧气化学说,风行百年的燃素学说彻底失去了市场。嘉庆十三年(1808年)对中国科技史来说也是再平淡不过了,但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年)
  却在这一年创立了近代原子论,西方化学理论有了新的、巨大突破。
  明末清初,来华外国传教士自然谈不上传入近代化学知识,不过介绍了火药配方和 造强水 的方法。
  2。近代化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国人渴望了解外国,学习西方, 师夷长技 ,而来华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客观上为国人提供了机会。
  英国传教士合信(Hobson,Benjumin,1816- 1873年),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来华开诊行医,除医治疾病外,他还着手编著书籍,向中国人介绍科学知识。他最早编写的书是于咸丰五年(1855年)在上海刊行的《博物新编》,一般认为该书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
  该书不是专门的化学书,也不是医学书,堪称是一部科学常识读物。全书三集,第二集为《天文略论》,介绍了哥白尼、牛顿学说,也提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发现的海王星;第三集是《鸟兽论略》,把不少新奇动物介绍给中国人。该书第一集分地气论、热论、水质论、光论及电气论数篇,在 地气论 篇里面,介绍了 养气 (或曰 生气 )、 轻气 (或曰 水母气 )、 淡气 、 炭气 、 磺强水 、 硝强水 、 盐强水 等,即分别为后来统一称谓的氧气、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硫酸、硝酸及盐酸等。书中还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和制造方法。在 水质论 篇中介绍了元素理论。该书称 天下之物,元质五十有六,万类皆由此而生. 元质 即化学元素,当时已发现的化学元素共有56种。该书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著名化学家徐寿在成名之前就读过它,并深受启发。当然,是书毕竟不是系统的、有深度的科学专著,它还胜任不了向中国人全面、系统地传播西方近代化学理论的使命。
  近代化学书籍的翻译工作,贡献最大者就是徐寿。除了徐寿外,还有一些中外学者做出了贡献。同治十年(1871年)何了然与美国传教士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arr,  1824- 1901年)合译的《化学初阶》(即《化学原理》)在广州出版,是为化学专著。稍早一点问世的《格致八门》(同治七年,即1868年由北京同文馆出版)一书中也有一些近代化学知识。京师同文馆中的化学教习、法国人毕利于(M?A?Billeguin)译过两本化学课本,即《化学指南》和《化学阐原》,其中《化学阐原》系由副教习承霖助译,于光绪八年(1882年)出版的。在译著中,毕利于等人面对着如何翻译元素译名的问题。他们以元素性质与来源创造新字,以图解决之,如把镁译成 ■ 等。由于有的新字特别复杂,后人以不便使用而改行其他方法。
  此外,江南制造局出版了汪振声翻译的《化学工艺》。总计江南制造局晚清出版包括徐寿、徐建寅等人所译化学类书籍8种62卷。
  出国留学生在翻译化学书籍方面出有突出贡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文学社出版的范迪吉等人翻译的《普通百科全书》100册中,有多本是由日本人原著化学书而翻译过来的。计有:《日用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问答》、《无机化学》等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译出并充作国内教科书的化学书籍,还有范震亚所译《化学探源》、樊炳清所译《理化示教》、孙筠信所译《化学导源》等。
  洋务运动开其端的晚清教育改革,也为传播西方近代化学开辟了道路。
  京师同文馆有两位教授化学的洋人教习,一为同治十年(1871年)到馆的毕利于,另一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到馆的英人施德明。其他学堂也都开设化学课,光绪十七年(1891年)武昌还成立了铁政局化学堂(5年后并入自强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派出的三批留欧学生中,光绪三年(1877年)派到英国的罗丰禄,光绪十一年(1885年)派到法国的郑守箴和林振峰,学习专业均包括有化学(罗的专业为 气学、化学、格致 ,郑的专业和林的专业均为 算学、化学、格物学 )。清末新政中去外国留学的中国人,也有专学化学专业的,如东京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和东京工业学校电气化学科,均有中国学生报名入学。早稻田大学设有清国留学生部,内有本科师范教育,包括物理化学专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该留学生部分别入学762人、850人和394人。设有包括师范在内的多个学科教育的日本经纬学堂,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共毕业中国留学生1384人。在日本开设的速成学校,也开设化学课程。也有赴欧洲学习化学的。江苏江阴人曹承嘏(1885- 1966年)宣统二年(1910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师事染料合成大师珀金(Perkin)。丁绪贤(1885- 1978年,安徽阜阳人)在宣统元年入伦敦大学化学系学习。
  (二)几位化学家
  1。近代化学先驱徐寿
  随着西方近代化学的传入,随着以洋务运动为起点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批较杰出的化学家涌现出来。
  徐寿(1818- 1884年),字雪村,号生元,江苏无锡人,堪称晚清首屈一指的化学家。徐家世为无锡名门望族,惟至徐寿曾祖时衰落。乃至徐寿祖父时,种田经商,家道渐兴。徐寿5岁时,他27岁的父亲辞世,家境复衰。
  母亲终日操劳,竟至成疾,在他17岁时也故去了。徐寿发妻盛氏早逝,续娶韩氏。家境清贫,父母早亡,使徐寿极富吃苦、奋斗、上进精神,而父母正直的为人,也给他以很大的影响。他对自己的要求是: 不二色,不诳语,接人以诚 ; 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谶纤纬.显然,徐寿的高尚人格、吃苦精神及严肃的人生态度,奠定了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
  徐寿与同时代绝大多数人一样,也曾想博取功名,并参加过童生考试,未能如愿问鼎。乃决意彻底放弃科举道路,专攻有用实学,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同乡华蘅芳经常交流切磋。咸丰七年(1857年)二人同至上海,意欲在这块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土地上寻求新知识。上海之行,收益颇大。他们认识了在墨海书馆工作的数学家李善兰,并请教了一些问题。徐寿读到了墨海书馆出版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该书尽管属普及性的常识读物,但展现在徐寿面前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化学知识更使他如醉如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钻研化学的终生志向。他回到家乡后,即按照《博物新编》所载之法进行试验。 知三棱镜之分七色也,求之不可得,乃用水晶印章磨成三角以验之;知枪弹之行抛物线,而徐寿疑其仰攻与俯击之矛盾也,乃设立远近多靶以测之.遇到不解问题,徐、华二人必交流讨论,直至豁然开朗。他家境不裕,但为购置实验仪器,他从不吝惜金钱。他非常重视实验,并动手自制实验仪器,制成指南针、象限仪及温度表等仪器。
  他的才干,受到当时的洋务派主要首领之一曾国藩的赏识。适逢曾氏兴办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急需人才,于是举荐徐寿去那里工作。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徐寿于同治六年(1867年)又被调至该局工作。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徐寿的贡献具有突出的地位。
  徐寿最大的贡献是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化学。徐寿到江南制造局后即建议设立翻译馆,建议获准后,他又与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人通力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前后达17年之久。根据《清史稿?徐寿传》记载,徐寿与人合译之书计13种,其中6种与化学有关。翻译情况如下。《化学鉴原》6卷。
  根据英国威尔斯(D?A?Wells)所著《化学原理和应用》译成。威尔斯的这本书是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初版于咸丰八年(1858年),10年中修订再版十余次。是书为普通化学方面的著述,包括化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元素的性质。徐寿与傅兰雅译成,并于同治十年(1871年)出版。这本译著出版,其意义除了该书内容重要外,还在于译者首次确立元素译名的原则,即取西文名词第一音节,加汉字 金 、 石 等偏旁,创造新的形声字。译者根据这个原则译定的64个元素汉名,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其中44个沿用至今,如钠、钾、锰、镍、钴、锌、钙、镁等便是。
  《化学鉴原续编》24卷和《化学鉴原补编》7卷。亦为徐寿和傅兰雅所译。前书介绍有机化学知识,后者介绍无机化学及化学实验,谈及主要元素的性质与测定方法,并论述到光绪元年(1875年)新发现的元素镓。译自英国化学家勃洛詹(C?L。Bloxam)所著《无机及有机化学》。
  《化学考质》8卷。徐寿和傅兰雅译成。为化学定性分析著作。译自德国化学家弗里西尼乌斯(Freaenius)的《定性分析导论》的英文版(光绪元年,即1875年出版)。
  《化学求数》8卷。徐寿和傅兰雅译成。为化学定量分析著作。译自弗里西尼乌斯《定量分析导论》的英文版(光绪二年,即1876年出版)。
  《物体遇热改易记》4卷。徐寿和傅兰雅译成。主要介绍气体、液体、固体膨胀定律与应用,以及测定膨胀系数的方法。属物理化学初步知识的书籍。译自福斯特(Foster)撰写的《由热引起的体积变化》(收于瓦特斯(Watts)编《化学及其他有关学科辞典》,光绪元年,即1875年出版)。
  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化学鉴原》等书过程中,还编成《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和《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这两部中西化学名称对照表。
  徐寿和傅兰雅上述翻译活动及成果,使西方近代化学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
  除了翻译化学书籍,徐寿还译有《汽机发轫》、《西艺知新》、《西艺知新续编》、《宝藏兴焉》、《营阵揭要》、《测绘地图》、《法律医学》等7种。
  徐寿是化学家,也是化工技术专家。在江南制造局,他在 船炮枪弹 方面多有发明, 自制强水、棉花、药水、爆药 ,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贡献甚力。
  徐寿也是近代教育家,为传播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同样贡献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他参与创办格致书院和杂志《格致汇编》。格致书院堪称中国境内较早的科学教育机构,筹建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徐寿与其他7人(外人4人,国人3人)为创始董事会成员。
  徐寿修改英国驻上海领事原拟15条章程,并重拟6条章程,规定只讲科技,不涉宗教。他还积极奔走,争取到李鸿章等人支持。在筹资金、购仪器、绘制院舍图样等方面,他出力最多。终促成书院在光绪二年(1876年)开院。
  他还主持入院学生的定期课艺。
  《格致汇编》为中国最早科技期刊,光绪二年刊行。傅兰雅任主编,而集稿与编辑工作则由徐寿具体操持。是刊专载科技文章。始为月刊,后为季刊。共出7卷(每年一卷)60册,时断时续,历时16年。这本杂志影响较大,印数三四千本,覆盖国内北京、天津、上海等70余地,并远销新加坡和日本。徐寿曾在杂志上发表过《论医学》、《汽机命名说》、《考证律吕说》等学术论文。
  此外,徐寿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轮船,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2。杜亚泉的贡献
  杜亚泉(1873- 1933年),原名炜孙,字秋帆,笔名伧父、高劳等。浙江会稽人。生于书香门第。读书刻苦,以求功名。16岁中山阴县秀才。复进城读书,毕业于浙江省垣崇文书院。他旧学功底甚深,曾在绍兴经学岁试第一。甲午战争前也曾两次乡试,皆未中。甲午秋试即至,而日本侵华战争已经爆发,乃愤然放弃误人误国的科举之途,专志于西方近代科技,以图救国。
  初读李善兰、华蘅芳之数学著作,越两年,受绍兴中西学堂监督蔡元培之聘,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堂教授数学。杜氏数学水平可由当年算学考试为绍兴第一得到说明。教学之余,他还坚持自学物理、化学、矿学、植物学、动物学及日语,均颇有成效。他还广泛涉猎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他关心社会现实,希望以革新达中国富强之途。
  德才兼备的杜亚泉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季去上海,实现他的抱负,发挥他的才干。当年创办亚泉学馆,招员授徒,传播近代物理、化学知识。同年还创办《亚泉杂志》,是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科技期刊。次年,创设普通学书室,编译出版书籍,传播科学知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和光绪二十八年,他还创办并主编了集理化、文史及时事政治于一身的《普通学报》,主编《中外算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应张元济(1867- 1959年)等人之邀,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理化部主任。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28年。光绪三十一年,杜亚泉与蔡元培等人决定创办理科通学所,所内设算学、理化及博物3科。同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速成小学师范讲习所开学,他在该所任教师。民国元年(1912年)起,他又任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东方杂志》主编。
  创学校,办刊物,撰写文章,著译书籍,是杜亚泉一生的基本活动。他通过这些形式,向国人介绍、传播包括化学在内的先进的科技知识,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亚泉杂志》前后发行10期,载文39篇,其中除6篇属外投稿件,其余33篇全为杜亚泉自撰或自译的。在全部刊载的文章中,化学类最多,计23篇,占58%。此外,该刊还设有 化学问题 专栏。把《亚泉杂志》说成是中国首家化学期刊并不为过。正是这本杂志,向中国人系统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及时告知国人世界上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如镭、钋放射性元素就是这样介绍进来的。杜亚泉的文章从化学理论到日用化学知识,无所不包。属于后者的文章有 防腐及贮藏法 、 天气预报器 、 显影药水方 等。
  杜亚泉编写、编著的化学书籍有《化学工艺宝鉴》、《理化示教》、《格致》、《自然科学》等,有一些成了很受欢迎的教科书。
  杜亚泉在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也为传播近代科学做出许多贡献。
  3。徐建寅的建树
  徐建寅(1845- 1901年),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是晚清著名化学家徐寿次子。自小,父亲的人品和献身科研的精神就深深地感染着他。17岁起,先后随徐寿到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受任为江南制造局提调。后又先后奉调至天津机器局督造镪水;去山东总办山东机器局;任中国驻德使馆二等参赞,赴英、法各国考察;去南京督办金陵机器局;去福州任福建船政局提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任农工商总局督理,受赏三品卿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去武汉总办汉阳钢药厂。
  次年因试生产无烟火药失事,以身殉职。
  徐建寅对晚清科技的贡献,除了协助徐寿在安庆造船,翻译数学、物理著作外,还主要表现为传播、介绍西方近代化学、化工技术,及推动中国化工技术进步和发展。
  徐建寅和傅兰雅通过译书,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化学分原》是他们合译之作,同治十年(1871年)由江南制造局出版刊行。全书计2册8卷,附插图59幅。原本为《实用化学及分析化学导论》,系欧洲化学名著,同治五年(1866年)出版 .原著者是英人包蒙(J?E?Bowman),后又经英人勃洛克詹(C?L?Bloxam)增订。《化学分原》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用仪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徐建寅与傅兰雅的工作完全是开拓性的,当时并无专门化学译著可资借鉴,更无专业词典,不少概念、术语的译名都是他们首次提出的。此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分析化学译著,堪称中国近代化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徐建寅于光绪五年(1879年)至光绪七年,在西欧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厂矿进行考察,他将考察所得,撰成《欧游杂录》和《水雷录要》二书,对国外先进工艺技术等情况详加记述。在《欧游杂录》中,细录所考察的80多个厂矿的规模、技术、设备、工艺过程,谈到200余项工艺技术。80多个厂矿中,有化工厂13个,如制造硫酸、硝酸、氯气、硼砂、漂白粉、氯化铵、油烛、肥皂、香水、樟脑等厂;有制弹药、水雷、枪、炮等厂17个;有冶炼厂及铜矿13个;制水泥、耐火砖、皮革及机械等厂23个。徐建寅的考察及载有多种制造工艺的考察记,对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徐建寅勤于钻研和试验,使晚清中国多项化工产品从无到有地问世。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在天津机器局督造镪水,结果很快造出硫酸。在武汉,他从事无烟火药的研制工作, 日手杵臼,亲自研炼 ,终于研制成功(之前的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江南制造局已研制出无烟火药。但徐氏研制系独立进行的)。惜上机制造时,机器突炸,致使徐建寅等在场16人同时身亡。
  4。蹊径独辟的丁守存
  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衰落于明代。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起于咸丰年间。但鸦片战争到咸丰朝之前的这段时间(1840- 1850年),中国化学研究并不是一片空白。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激励国人探寻克敌制胜的良策;英军猛烈的炮火则促使一批国人改进火器技术,并作出可贵成就。丁守存是其中杰出代表。
  丁守存(1812- 1886年),字心斋,号竹溪,山东省日照人。自幼聪慧,读书刻苦。科举之途顺利,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后曾任过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及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等职。
  丁氏学识渊博,除经史外,天文历算和工艺制造,无不通晓。这是他钻研火器技术的重要基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写成介绍火器起爆装置雷管研制方法的《自来火铳造法》一书。这本书是他在基本上无从参阅西方资料文献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和试验的结晶。
  传统的铳炮引燃,一般无非采用纸药引信或火绳、火石法。欧洲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第一次以雷银、雷汞制成雷管。书写了起爆技术全新一页。
  丁守存研制的雷管起爆药就是雷酸银,过去中国并无人制成此药。丁守存合成雷酸银的方法是:先用青矾和硝石制成硝酸,继以蒸馏法得浓硝酸(书中所谓 强水 );以蒸馏法将酒精纯度提高,得纯酒精;浓硝酸与纯酒精配成浓溶液;锤足色纹银成薄片,置于配成的浓溶液中;剧烈反应后,器皿瓶底有 白霜是为雷酸银。把雷酸银置入制好的铜帽内,雷管即告制成。丁氏研究成果,固比欧人晚出十余年,但属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功,同样是中国起爆技术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自来火铳造法》以外,丁氏还有《详覆用地雷法》、《新火器说》、《造化究原》、《丙丁秘篇》等著述。丁氏的包括雷管制造技术在内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很受清政府重视,一般都用于兵器制造上。道光皇帝曾召见他。
  魏源的《海国图志》(第2版,道光四十七年即1847年刊印)也收有《详覆用地雷法》和《自来火铳造法》。道光年间福建的丁拱辰与丁守存在火器方面各领风骚,有 南北二丁 之说,可见影响之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