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地理学发展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地学
(一)清前期、中期地学的发展
1。西方地图和地学知识的传入
明末来华传教士,带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世界地图及地图学知识。清代前期和中期,西方有关知识仍有一定程度的传入,主要表现在康熙、乾隆年间几个重要地图的绘制上,以及传教士传入地理等方面知识上。
中国传统地图,主要采用在裴秀六体的基础上计里画方,加以绘制。西方地图以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准确度较高。之前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有关中国的部分粗略不详。康熙皇帝(1654- 1722年)在与沙俄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曾想依据传入的世界地图了解沙俄使者到中国的路线,但因图过于简略粗漏,康熙无法从中了解。当时清政府统治已基本稳定,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皇帝,经历了镇压沿海抗清斗争、 三藩之乱 、沙俄侵占黑龙江地区、噶尔丹叛乱等等大的历史事件之后,深感精确的全国地图对于统治的重要性。西方地图中的外国部分的准确性,以及得自传教士讲授的西方科技知识,使康熙认识到,授命西方传教士,并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绘制精确详实的中国地图,也是切实可行的。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中旬至二月末(1708年7月至次年1月),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雷孝思(Joan-Baptiste Regis,1663- 1738年)、白晋(JoachimBouvet,1656- 1730年)和杜德美(Pierre Jartoux,1668- 1720年)3人,受康熙命令测绘长城位置。作为测绘结果的地图,长4。6米。长城自身绵延曲折、踞高山藏幽谷之势测绘得清楚精确自下待言,其余如山脉、城门、堡寨、河流、渡口、城镇屯落,亦一一标明。康熙对试测结果表示赞许,续派另一传教士费隐(X?- E?Fridelli)顶替患病的白晋,测绘满洲地区和直隶北部区。历时2年余精密之图亦成。为了加快测绘进度,康熙五十年(1711年),测绘人员分成两组。杜德美与费隐,山遥瞻(G?Bonjour)出长城至哈密测量。雷孝思先后与麦大成(J?F?Cordoso)、冯秉正(J?F?M?A?deM?DeMailla)、德玛诺(R?Kenderer)测绘山东、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地图。后雷孝思又至云南,完成费隐和山遥瞻未测完部分的工作;继又与费隐共同测绘贵州和湖广省的地图。各省分图测绘完毕,康熙又派遣曾在蒙养斋跟传教士学习数学、测量的喇嘛二人到西宁、拉萨等地测量。在各地测绘的基础上,由杜德美负责拼接分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一部包括长城南部15省份、东北、哈密地区及西藏地区的地图——《皇舆全览图》,历经10年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终于绘制出来了。
测量方法上,同时使用了西方天文大地测量和三角测量两类方法。绘制地图之前即已做好投影、比例尺及分幅等方面的原则规定,为分图顺利拼接创造了条件。比例尺为1∶14O万,采用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即 桑逊投影.测绘工作在全国各地测得经纬点641个。这类测绘,欧洲国家或未进行,或未完成。这方面,当时堪称位居世界前列。在西藏测量时,发现了珠穆朗玛峰(《皇舆全览图》标明 朱母郎马阿林 ,为藏语 女神第三峰 的音译),比印度测量局的英籍测量员埃佛勒斯(G?Everest,1790- 1866 年)
在咸丰二年(1852年)对此峰的测量早出135年。当时欧洲科学界为地球是扁圆还是长圆争论不休。雷孝思和杜德美在测绘过程中,发现不同纬度之间的经线长度不同,以事实证明了地球为扁圆形体。这两个发现,是地理发现史和测绘史上的大事,具有世界性意义。
《皇舆全览图》在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第一部有文献可证的实测地图。它是《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及晚清地图产生的基础。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也利用该图和有关数据。在欧洲,法国根据传教士提供的底本绘成《中国新图册》出版。荷兰也出版了《中国新图册》。它成了欧洲认识、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媒介。
由于这次测量对新疆西部地区实测不多,所以乾隆时又先后两次派人去西北地区测量。第一次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至十月进行。第二次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历时一年。第一次测量了天山北路及天山南路部分地区。第二次则完成了天山南路的测量。第一次由何国宗主持,明安图随往。第二次则由明安图主持。这两次测量也采用天文测量和三角测量两种方法。大量第一手实测材料,使《皇舆西域图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得以完成。在这个基础上,传教士蒋友仁(1715- 1774年)奉命对《皇舆全览图》进行改制增订,完成了《乾隆内府舆图》(也称《乾隆十三排地图》)。此图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印度洋,西达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实为亚洲大陆全图。蒋友仁采用特殊的梯形投影法制图,比例尺为1∶140万。
西方先进的地图测绘技术随着测绘工作的进行,自然得以在中国传播。
但测绘结果——地图,却深锁于宫中,不能广为国人所用,实为一大憾事。
及至晚清湖北巡抚胡林翼(1812- 1861年)倡编《大清一统舆图》,需要依据《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才使得一百多年前的测绘成果在国内传播开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2。游记式地理著作
清代亦有类似《徐霞客游记》的游记形式的地理专著,图理琛、杨宾等均有此类著作。
图理琛(1667- 1740年),字瑶圃,姓阿颜觉罗,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先后在朝中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礼部牛羊群总管等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受皇帝命令,去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蒙古族)进行慰问。五月由京师启程,沿途经过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越俄罗斯,终于到达目的地,交递谕旨,完成了使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回到京师。康熙予以褒奖,授兵部员外郎。康熙还命他将奏呈的报告刊印出来。书名《异域录》,以满、汉两种文字刊行。雍正元年该书刊印。
全书3万字。记述所经地方的山川河流、地理形势、物产民俗、动植物分布、道路远近等。书中除对蒙古少有笔墨外,基本部分都是记述域外俄罗斯的。
该书体现几个 第一 :卷首所附图理琛绘制的俄罗斯地图,虽失于过简,却是国人实地考察后绘成的第一幅俄国地图;这是中国第一本介绍俄罗斯区域地理的专著。图理琛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经由上述地方、并留传下游记的第一人。
《异域录》问世后,很受欢迎,以至已刊行多种版本。在欧洲也受青睐,有法文、瑞典文、俄文、英文等几个译本。当年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俄罗斯,今天仍是研究俄罗斯历史地理、中俄关系史及土尔扈特蒙古的颇有价值的资料。
杨宾(1605- 1702年)著有《柳边纪略》5卷。其父遣戍宁古塔,他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去探望父亲。他把一路上的见闻写成《柳边纪略》,主要内容有地理沿革、山川聚落、风土景物、语言习俗等。
书中提到地方语言: 边外多山,戴沙土者曰岭,如欢喜岭、盘头岭之类。戴石者曰拉,亦作■,如拉伐,必几汉必拉之类。平地有树木者曰林,如恶林,王家林之类。山间多树木者曰窝稽,亦曰阿机。《盛京志》作窝集。
《实录》作兀集,……瀑布曰发库,平地曰甸子,亦作佃子。如宽甸子,张其哈喇佃子之类。 书中还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俗: 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晓起则迭被褥,置一隅,覆以毡或青布。客主共坐其中,不相避。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丽纸,寒闭暑开。 对黑龙江、松花江他作了一些考证,认为 黑龙江(《元史》作合兰河)
发源塞北,南流而东。混同江发源长白山,北流而东。虽入海合而为一,而其源则相去甚远。《金史世纪》称混同江亦号黑龙,大误。又以西江之水,手掬之皆白色,惟达望略如柳汁耳。《金志》及《松漠纪闻》称掬之则色微黑,皆不可信。
3。水文地理、边疆地理著作
黄宗羲(1610- 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科学家。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研究领域甚广,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不涉猎。
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今水经》是他对水文地理的研究著作。该书把全国水系分为南水、北水两类。北水包括黄河及其支流,东北的河流,河北、山东的河流,淮河等。南水包括长江及其支流,浙江、福建的河流,广江(即珠江)水系,云南的河流等。这种分类方法比《水经注》的条理性强,改正了《水经注》的部分错误。《今水经》仍有错误之处:在分类上,它没有内流河系;在某些河流的流向和从属关系上也搞错了,说黑龙江入松花江,曹娥江入浙江(今钱塘江),潞江(今怒江)入大盈江等。
南北朝时郦道元注释《水经》,成《水经注》这一历史地理学之名著。
然而年代久远,水道变化甚大;加上《水经注》对南方及偏远之地水道叙述偏简,因故续貂之著更形需要。
齐召南(1703- 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息园,浙江天台人。生于官宦之家。幼即聪慧,人称神童。在清廷任过翰林院庶吉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等官职。他记忆力惊人,有目十行而终生不忘之载。他学问精深广博,有奉旨赴边疆的使臣行前多面询齐召南有关当地情况。他著述甚多,有关历史地理方面,有他任《大清一统志》篡修官时所撰该书中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外藩及属国部分;有人称 清代《水经》 的《水道提纲》。后者堪称他全部著述之代表作。
《水道提纲》计28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该书对当时中国沿海如鄂霍次克海、渤海、东海、南海,以及沿海城镇、关隘、海口、岛屿等均加记述。该书还记述了当时中国土地上的各个水系。既分述各地之河川,也专论全国名河大川,还记载了入海水系及入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河水系。内容丰富、全面、准确,多有创见。它认为长江正源非岷江,而是金沙江;它记载的黄河源头亦与今日认识一致。齐召南及其《水道提纲》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 1692年),字景范,人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先世累有任明朝官吏者。其父顾柔谦,博览群书,尤好史地。明亡后,率顾祖禹隐居山野,躬耕不出。临终前叮嘱顾祖禹:明《一统志》在古今战守、攻取之要方面论述不详;在山川条列方面支离破碎,源流不备;故应发愤读书,写出有水平,有见解的著作来。顾祖禹隐居不仕,专志著述。历时21年,在50岁时写出《读史方舆纪要》130卷巨著,计280万字。
全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历代州域形势(1- 9卷);直隶、江南及13个布政司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10- 123卷);历代地理书关于河川记载(124- 129卷);史书关于星宿分野的记载(130卷)。顾氏并不满足于罗列现象,更重视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战争胜败与地利关系的分析上,尤显出超群见解。他认为,无险固然重要,但胜败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是哪些人掌握着天险。他举例说,函谷关秦国用之攻战六国可绰绰有余,而秦末之衰势,虽以拒盗尚嫌不足。他还举例说,诸葛亮出剑阁可以威震陕甘地区,而后主刘禅却连成都也不能保。他得出结论: 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顾氏的见解是发人深省的。顾氏治学的使命感之强,在学者中也不多见。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总结明朝纲纪败坏,坐失险要的教训,为反清斗争提供借鉴。该书内容丰富,考订详尽,为历史地理和战守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吴振臣著有《宁古塔纪略》。他父亲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遣戍宁古塔,康熙三年(1664年)在当地生他。他在宁古塔生活了17年。40年后,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写成此书。描述了当地的气候、物产、风俗、植被等,对当时的边防措施、官庄制度、满族的语言文字及边防上各站的名称和里程也作了介绍。最后,根据朋友的言谈记载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七月间圃魁(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东北50里发生火山爆发的事实。他写道: 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 徐松(1781- 1848年)著有《西域水道记》5卷。是书是他仿《水经注》体例,于道光元年(1821年)写成的。是书以罗布淖尔(今罗布泊)、哈喇淖尔(今敦煌西北)、巴尔库勒淖尔(今巴里坤湖)、赛喇木淖尔(今赛里木湖)、宰桑淖尔(今斋桑泊)、特木尔图淖尔(今伊赛克湖)等11个湖泊为纲,叙述甘肃嘉峪关以西和新疆地区的水系,体现了内河流的特点。在湖泊之下以河为条目,对河流流经地区的城市、聚落、支流、山岭、某些地点的经纬度及这个地区的历史、物产、地貌、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方言、水利、水文、驻军情况等都作了叙述。它既是一部水系著作,又是一部地理著作。书中还记载了冰川及冰川地貌,如将木素尔岭上的冰川冰分为浅绿、白如水晶、白如砗磲3种。
李诚著有《云南水道考》5卷。是书写于道光年间,约65000字,以北盘江、南盘江、西洋江、金沙江、六归河、赤水河、澜沧江、潞江、大金沙江等9条干流为主纲,附以各干流的支流。总计支流454条。是书对云南省的水系记载详细,亦有个别错误的地方,如把大金沙江误为雅鲁藏布江。书后所附《滇南山川辨误》,对《徐霞客游记》中3处错误给予订正。
4。传统地方志
地理志是中国传统的地理学著作,《汉书?地理志》首开先例,历代相沿不辍。而中国古代地理志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疆域沿革、山川、物产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志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历代正史中都设 地理志 ;二是官修全国性的总志,如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明代的《大明一统志》;三是由省至乡所修的地方志,如道志、卫志等。
清朝继承前代传统,也重视编修地理志。我国现存地方志总数约8000种,其中清代编修的为5500种,明代编修的约有1000种。清代地理志存数较多,固然与社会发展进步及清廷重视有关,也与清之前历代距今久远,旧时代兵荒马乱,多有失佚有关。
清朝非常重视全国性总志《大清一统志》的修纂,曾三次组织人力,三次修纂。第一次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全书342卷;第二次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书500卷;第三次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全书560卷。《大清一统志》的体例,将北京和各省、地区分为22统部和青海、西藏等地区,再以府、州分卷叙述;具体内容包括疆域、分野、建制沿革、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关隘、梁津、人物等计25目。
堪称涉面较广,内容也较详尽。
除《大清一统志》外,清代的地理志即基本上为地方省、府、州县志乃至镇、乡志。一般省一级为某某省 通志 ,府一级称某某 府志 ,县一级称某某县志.清政府修纂《大清一统志》之前,要求各地先修当地方志,以备参考,这便促进了各地的方志的编修。各地方的方志的修纂,当然不仅限于清朝前期和中期,晚清各朝特别是历时较长的光绪朝,均有新修方志的问世。
地理志中记载有许多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又是其他文献中难以求寻的。
如地震、矿产、河流、科技人物等资料,是后人研究地学史的重要资料,也为地震、河流观测及探矿找矿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地理志的发达,使方志学应运而生。章学诚(1738- 1801年)在修成和州、毫州、永清三志和主修《湖北通志》基础上,总结修纂方志的经验教训,创建方志学,对地方志的定义、沿革、体例、内容、编纂方法进行了研究。
5。矿产文献
有的矿产文献,撰者多数并不出于科学研究的动机,而是爱好、玩赏和收集各种石头的文人雅士写成的石谱。自古以来此类书籍层出不穷。清代宋荦的《怪石赞》(1665年成书)、高兆的《观石录》(1668年成书)等书,便属此类。书中对多种石头的形状、颜色、自然特性等均有涉及,成为矿产文献资料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清代已有专门研究矿物学的著作。云南矿业尤其铜矿业历史悠久,规模亦大,堪称全国之首。有关云南矿厂的书,清代有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1802年)撰《滇海虞衡志?金石篇》,对铜矿及其它矿种,做了一些记载。还有一部《铜政便览》8卷,但成书年代和著者均不可考。较有影响的当推吴其濬(1789- 1847年)所著《滇南矿厂图略》。此书为吴其濬编纂,徐金生绘辑,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844- 1845年)。全书分上、下卷,上卷名《云南矿厂工器图略》,下卷名《滇南矿厂舆程图略》。
《滇南矿厂图略》细述云南铜矿分布、矿床构造及找矿、采矿技术。关于铜矿石,书中记述了许多种。 自来铜 为最佳,含铜量为 十溜 (100%)。九溜以上者有 彻矿 ,色深黑,质松脆。含铜量较高的还有 绿矿.含铜量较低的则是 锡镴 类矿石。书中记述汤丹铜矿床的特点为:矿体为扁豆体,厚度由数米到四百米不等。书中也介绍了云南所产金、银、锡、铁、铅等矿产,并记述乾隆四年(1739年)后金银矿在采铜时被发现而附带开采。
(二)晚清近代地学的发展
1。对世界地理与边疆地理的研究
长期以来,政治高压使人们噤若寒蝉,不敢了解和研究外国; 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又使人们不屑于这样做。然而,正是这些不为人们所认识的外夷,居然对天朝上国走私鸦片,侦察挑衅,甚至为保护鸦片贸易和打开中国大门而蓄意挑起战争。严峻的现实,使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觉悟到,必须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了。鸦片战争前后,形成了一个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史地、政情等情况的高潮。林则徐开其端,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魏源深入进行研究探讨,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总结;徐继畬等人也做了富有意义的工作。
林则徐(1785- 1850年),福建侯官人,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嘉庆进士。在东河河道总督任内,徒步抽验秸料数千垛,尽力修治黄河。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水利。在湖广总督任上,力主严禁鸦片,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烟。正由于他勤于吏治,为政清廉,较有远见,禁烟态度坚决,故为道光派遣至广东查禁鸦片。在广东,他有虎门销烟的壮举;他有区分鸦片走私和正当贸易的灼见;他积极进行战守准备,并相信 民心可用 ,允许人民在外国侵略者入侵时持刀痛杀。
战胜敌人,必须了解对手。林则徐等人已经认识到,外国为达侵华目的,对中国 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 ,他为 吾中国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 而深深抱憾。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抵达广州,在禁烟的同时,每天派人 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林则徐将搜集到的外国人编撰的各种书籍及报纸,亲自审阅修订,先后译编成《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四洲志》系根据英人慕瑞(HughMurray)《地理大全》译出,林则徐润色,编成初稿。《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本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据说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刊本,惜未得见。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本,民国二十年(1931年)上海石印。
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当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积弱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成为失败者。但林氏睁眼看世界之举,却影响了一代人;《四洲志》的译编,成为清代地理学全新进程的起点里程碑。
魏源(1794- 1857年),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为主张 经世致用 的今文学派。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筹河等篇。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度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后愤清廷战和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乃辞归著书。他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撰成《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刊本50卷,5年后增订为60卷,咸丰二年(1852年)
又扩编为100卷。
《海国图志》所参考和征引的文献资料颇多,范围涉及中外古今各类著作。除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奏折30多件,以及亲自了解而来的材料,附图73幅。该书叙述世界各国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经济、海防的见解。
内容远较《四洲志》等书丰富和浩博。
《海国图志》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奠定了中国的世界史地研究基础。它不仅是中国人编撰的第一部世界史地志,更重要的是初步触及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理论方法,走出了前无古人的一步。它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研究世界史地的时代意义和方法问题。魏源从对历史的观察,已朦胧意识到 中外一家 的发展趋势。既然已不能绝缘于这个世界,就必须主动研究世界史地。他强调材料基础的扎实性,主张尽量用外人的直接记载。他主张加强系统性研究,注意东西方国家联系和对比。在编撰上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结构:全书分为自撰部分和资料汇编部分,自撰部分有总叙、后译和文中夹注等,是全书灵魂;资料部分是全书内容的主体。
《海国图志》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赋予国人以新的近代世界的概念。之前旧史之《外国传》多过简或失实;少数专书不外海外奇谈;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新知识不受重视。是书以几十幅世界地图,以浩繁的叙述,为人们展示了另一个近代世界。书中阐发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导思想,促使人们去思索,去变革。
《海国图志》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之处。在辑录他人著作时,魏源未能对原著中的欠缺和错误予以指出和纠正。如所附地图系选之他书,但原图绘制技术较差,形状、位置及距离多有偏差,魏源并无任何说明和改正,照辑不误,失于准确和科学。另外,该书虽有魏氏自撰《筹海篇》及各部分叙文与按语,但大多为辑录他人著作予以汇编而成。
《海国图志》之后,世界地理研究竟成风气。梁廷楠的《海国四说》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反映了这一趋势。
梁廷楠(1796- 1861年),广东顺德人,字章冉,号藤花主人。道光副贡生。曾任广州越华、粤秀书院监院、学海堂长、广东澄海县训导等职,参与过禁烟斗争和鸦片战争时的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前夕就留意搜集海外旧闻、各种报章及西人著述,探寻西方国家强弱分化的原因。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先后撰成《合省国说》(即美国史)3卷、《兰仑偶说》(即英国史)4卷等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行《海国四说》,内中即有上述二书并其它种书。
《海国四说》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风俗等。是书也把介绍史地与激励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相联系。在介绍美洲开发时说:欧洲人初至美洲, 其地已先有土著如中国之苗者十数万人……
各国商船始不过以贸易至,货尽即行,继侦知其力弱谋独无能力,又人少土旷,谓可夺而有之……各国遂先后劫以兵而分裂其地 ,对英国灭印度、攻缅甸、占南洋的侵略行为,无不予以揭露。作者显然要让国人从中汲取教训,变弱为强,以免遭侵略。是书在规模上不及《海国国志》,但在体例上已不同于《海国图志》式的资料汇编,形成为一家之说的撰述之作。
徐继畬(1795- 1873年),字健男,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福建延邵津道道台。鸦片战争时,在福建汀漳龙道任上抗敌。后升任广西巡抚、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他利用在福建沿海为官的便利条件,广泛收集外国史地资料,历经五载,手稿修改几十次,终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撰成《瀛环志略》10卷,刊刻出版。
该书约15万字。系统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叙述最为详尽,而对国人向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亦有介绍。该书资料比较准确。全书有42幅地图,除日本及琉球一幅取自中国资料,其他均从西方地图册上钩摹而成,堪称是当时中国刊印的外国地图中最好者。书中介绍了西方先进武器和交通工具,并以欣赏笔调谈及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是书出版后,即为国内开明者所重视。魏源增订百卷本《海国图志》即引用其该书约4万字的材料。该书于咸丰十一年传入日本后,备受重视,几次翻刻,广泛流传,印刷与装帧质量亦远在中国刻本之上,并以日文、英文注出人名、地名,地图套彩印刷。日本刊本反流入中国,成为翻刻的摹本。
洋务办学,是书成为同文馆教科书之一。是书亦有不足。何秋涛(1824- 1862年)曾作《瀛环志略辨正》一文,对书中有关俄罗斯部分的差误予以订正。
另外,某些观点失当。在非洲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上,是书沿袭殖民主义者的诬蔑之词: 黑番愚懵,无经营创造之能,遂至人禽杂处,长此榛狉。 他解释欧洲器物先进的原因是欧地 在乾戌方,独得金气。 他认为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计划不能实现,在他看来, 两地之限隔,天地之所以界画东西也 ,既然理当如此, 欲以人力凿之,不亦傎乎! 再则,是书不同意 师夷长技 ,唯恐失体,表现出封建保守性。
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日衰,在英国东南沿海挑衅和大举进犯的时候,陆地边疆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著书立说,对边疆的地理和历史加以研究,以图唤起国人的注意。龚自珍(1792- 1841年)为澄清东北边界问题,写过《最录平定罗刹方略》,于研究东北中俄边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曾立志编撰《蒙古图志》,搜集许多资料,惜失火被毁。
魏源在边疆地理研究上也有贡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撰成《圣武记》,内有《国朝俄罗斯盟聘记》和《俄罗斯附记》两篇,介绍中俄边界情况。
稍后并且成就较大的研究者当推张穆、何秋涛及曹廷杰等人。
张穆(1805- 1849年)初名瀛暹,字诵风、蓬仙,一字石州,山西平定人。26岁时录为优贡生,候选知县。34岁(1839年)后弃仕途,长住北京宣武门外,一意著述。学识精深广博,尤精于历史地理和古文字学,《蒙古游牧记》是他的代表作。
《蒙古游牧记》凡16卷,张氏逝世后经友人何秋涛校订,并排比补辑末4卷,才得全部成书。以蒙古历史上各盟的旗为单位,对在内外蒙、青海、新疆等地各部落历史、地理情况,详细考注。对清廷与蒙古王公的关系,也记述甚详。内蒙古24部6卷,外蒙古客尔喀4部4卷、额鲁特蒙古3卷、额鲁特新旧土尔扈特3卷。在地理方面,他对蒙古各处地形、驻军重镇及边地卡伦,都考古证今。他还注意对自然经济条件的考察,每记一地,必记其水道泉源流向,何处水咸不可食,何处有水草,何处宜稼穑畜牧,等等。
《蒙古游牧记》是第一部较系统的蒙古地志,是研究蒙古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受到中外学界的重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俄译本问世;民国六年、二十八年先后有两种日译本出版。
何秋涛(1824- 1862年),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因外患日深,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尤注重边疆史地研究。他认为沙俄与中国接壤, 与我朝边卡相近,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 ,乃广为搜集资料,撰成《北徼汇编》6卷,后又增至80卷并附图。进呈咸丰,赐名《朔方备乘》。
何秋涛著书目的在于称颂清初武功,提醒统治者认清边疆形势,抵御外来侵略。为了这个目的,该书不仅记载了历朝北部边疆用兵得失之故,而且对东北到西北的边疆沿革的攻守地形作了详尽考察。他认为中国北部边疆最大威胁来自沙俄,故对中俄关系方面的史地情况着墨甚多,文章亦最有价值。这方面的篇章有《北徼界碑考》、《俄罗斯馆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艮维窝集考》、《库页附近诸岛考》、《北徼山脉考》、《艮维诸水考》、《乌孙部族考》等等。
论及东北边境防御,何秋涛认为吉林至关重要, 为盛京屏障者吉林也,为吉林根本者东海诸部也.故以专篇记东海诸部,该书还以边疆沿革考证,驳斥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该书考订群书,集诸家大成,史料来源十分丰富。该书突破了之前边疆史地研究领域,把研究范围扩大到边疆以外史地。在继承发展东北、蒙古、新疆史地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展开了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史地的研究。
姚莹(1785- 1853年),安徽桐城人,字石甫,号展和。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会同总兵达洪阿,奋力抗击侵台英军,屡次击退英舰。
平日即注意搜集有关世界各国情况的资料。鸦片战争后受诬贬官四川,尤努力探寻抵抗侵略的良策,将多年搜集所得资料,撰成《康輶纪行》16卷,着重考察西藏地区,绘制有世界和中国西南边疆地图,记载了不少有关英、法、俄、印度、廓尔喀、哲孟雄等国地理、历史知识,提醒时人警惕英国侵藏野心,建议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曹廷杰(1850- 1926年),字彝卿,湖北枝江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并及史地书籍。由廪贡生考取汉文眷录,在国史馆当差。光绪九年(1883年)
至宣统二年(1910年),几次受命去东北,在三姓靖边军后路营中办理边务文案;进行过近2年的黑龙江等地的边防考察;调查沙俄擅自派人到东北勘探铁路的情况;试办呼兰山植山货税务,试办都鲁河税务;补吉林知府并兼理府学。在东北期间,他广泛收集资料,勤于著述,研究东北史地。他的主要著作有《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等,于我国东北史地研究贡献甚大。
《东北边防辑要》偏重于历史文献的汇集整理。阐明明、清两代东北疆域及其管辖,论证黑龙江流域自古即为中国领土。
《西伯利亚东偏纪要》是作者实地考察中俄边界后写成的,全书计118条。曹廷杰对永宁寺碑和奴尔干都司衙署所在地的考察,以及对永宁寺碑文的拓取与研究,都成为明代东北疆域的极富说服力的证据。曹廷杰拓取和研究奴儿干永宁寺碑文的成果,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是书对当时边防价值也很大。吉林将军特摘取书中85条送清廷军机处,摘了35条奏呈皇帝。
《东三省舆地图说》,主要是关于东北地理、考古及民族等方面的学术札记。内中《古迹考》1卷,是作者在东北实地考察的成果。咸平府、率宾府、显州、信州、五国等处,作者考证出确切地点,解决了史家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它如金上京、三姓、白城、得胜陀碑、完颜娄室碑等问题,该书均提出独到看法。
曹廷杰还撰有《条陈十六事》、《查看俄员勘探铁路禀》,在抵制沙俄侵略东北方面,向清政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自筹款项筑路、自定路轨规格、垦荒开矿、移民实边、练兵备战等等。
曹廷杰是晚清首位全面实地调查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地理、古迹及社会经济的学者,他在清朝边疆地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西方地学知识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地学知识也比较系统地传到中国。
编著、翻译西方地学著作是传播渠道之一。第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近代地学知识的是英国伦敦教会教士慕维廉(Muirheadwilliam,1822- 1900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即来到中国上海传教。他有很深的中文功底,咸丰三年(1853年)出版了他编译的《地理全志》。书分上、下编,上编论地政,下编论地质、地文。
在上编中,分洲叙述了世界地理。下编之卷一为地质学内容,其他各卷则是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卷二是地貌学;卷三为水文学;卷四至卷五为气象气候学;卷六为植物地理学;卷七为动物地理学;卷八为人口地理学;卷九为数理地理学;卷十为地理学史。此书把世界地理知识比较完整准确地介绍给中国人,同时,还使中国人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诸如地震、火山、地裂、水质、江河湖泊、海洋潮汐、化石及地层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慕维廉还在咸丰七年刊行《六合丛谈》,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包括《地球形式大率论》、《水陆分界论》、《洲岛论》、《山原论》、《地震、火山论》、《平原论》、《潮汐平流波涛论》、《河湖论》等一系列文章。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学家华蘅芳等人与外国传教士合作,也翻译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西方地学著作。
《金石识别》是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J?D代那(James DwightDana,1813- 1895年)所著,由英国传教士玛高温(D?J?Macgawan,1814- 1893年)口译,华蘅芳笔译,江南制造局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
这是第一次将近代矿物学和晶体物理学知识系统介绍到中国。全书12卷,设总论、分论两部分。总论中有 论金石结成之形 、 论金石形色性情 等内容;分论中的内容包括论述 锈金类 、 气类 、 水类 、 炭类 、 硫黄类 、 金石化学 、 金石分类之法 等。此书译完之后,华蘅芳又继续与玛高温合作,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l,1797- 1875年)所著《地学浅释》译出,同治十二年江南制造局出版,全书38卷。原著为同治四年(1865年)出版的第六版本。于是,莱伊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首次在中国得以介绍。
此外,江南制造局还译有其它地学方面的书籍。据统计,从同治七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868- 1907年),共译出 矿学 书籍10种72卷,译出 地学 书籍3种51卷。其中矿学类书有《开煤要法》、《井矿工程》、《宝藏兴焉》等等。
清末新政中去日本留学的学生,也译出一些地学书籍。范迪吉等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译并出版的《普通百科全书》100册中,有地学方面的:《地质学》、《日本新地理》、《万国新地理》、《万国地理学新书》、《地理学新书》、《日本地理问答》、《世界地理问答》、《矿务学问答》、《矿务学新书》、《地文学新书》等。
上述编著和翻译的西方地学著作,对于传播地理学、地质学、采矿冶金学、矿床学等知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有些书中关于地质年代等译名采用音译,不利于掌握和普及。
自洋务运动起,晚清教育也逐渐进行改革。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学堂,许多都开设地理、矿学课程,有的还专门设立这方面的专业。京师同文馆五年制学生第五年开设地理金石课;八年制学生第三年开设各国地图课,第八年开设地理金石课。盛宣怀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又称中西学堂、北洋公学),即有 律例、矿务、制造 3个专科。张之洞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于湖北矿务内附设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开设矿学及工艺课程。张之洞在湖北开设的湖北算学堂亦开矿学课程。广东开设的西艺学堂,分设矿学、电学等5种专业。
洋务运动中办起的学堂选派出国留学生,有的就是选学矿务等专业。福州船政学堂在光绪三年(1877年)派出首批留欧学生30余人,其中有1人专学矿务,有4人学习矿务和制造理法(上述5人依次为:罗臻禄、池贞铨、张金生、林庆昇、林暲)。
清末新政中,各地纷纷设立新式学堂,地理课程得到普及。张之洞在湖北开办的小学堂、中学堂,均开设地理课程。张之洞开办的师范学堂,也开设地理课程。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改湖北西路高等小学堂为矿业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京师大学堂设 地质学门 ,聘请德国人梭尔格博士(F?Solgar)讲授。同期国人也有出国留学学习地质专业的,如章鸿钊(字渲群,浙江吴兴人,1877- 1951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质科;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887- 1936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系,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日本专设教育中国留学生的学校中,有一矿路学堂,内设铁路、矿务两科。
教会学校也开设了地理、地质等课程。光绪八年(1882年)开学的上海中西书院八年制教育中,第三年有 各国地图 课,第八年有 地学、金石类考 课。
需要指出的是,晚清有的人虽然出国并无学习使命,但却在国外不失时机地学习地学方面知识。邹代钧(字甄伯,湖南人,1854- 1908年)就是这样。他受家学熏陶,自幼喜好舆地之学。光绪十二年(1886年)作为随员随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他在外国期间,潜心学习、研究西方测绘地图技术,堪称中国第一位在国外研习西方近代地图学的人。
上述传播西方地学的手段和渠道,在传入西方地学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地学浅释》曾在中国用作教材,鲁迅就读江南陆师学堂时就用过它。江南制造局翻译的书籍,较长时间成为国内新式学堂的教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规定的学堂教材,属于翻译的地学书即有《世界地理学》、《大地平方图》、《地学指路》、《金石略辨》等。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的首批赴美留学的幼童,虽学业未竟就被迫回国,但其中仍涌现出黄耀昌、陈荣贵、唐国安、梁普照、邝荣光、邝景扬、陆锡贵等人,成为中国首批矿业工程师。章鸿钊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地质科毕业回国后,在京师大学堂任地质学讲师,是为中国人中第一位教授地质学课程者。王汝淮(别号皖南,广东南海人,1870- ?)原在广州同文馆,光绪十六年(1890年)调至京师同文馆学英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被派至英国伦敦学习矿务,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在工部任职,继到京师实业学堂工作。宣统三年开始编写《矿学真诠》,民国六年(1917)脱稿,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采矿学教科书。邹代钧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从英、俄回国,带回欧美地理图册多种。适逢清政府开馆续修《会典》,乃呈《上会典馆书》,建议兼采中西地图测绘法,受到普遍赞赏。他担任湖北舆图局总纂、湖北译书局海国地图编辑。戊戌变法运动中,他是湖南维新报纸《湘学报》的舆地撰稿人,是南学会舆地主讲人。戊戌变法失败,又主讲两湖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又在京师大学堂任总教习,并主讲舆地。
近代地学的传入,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即西方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资源调查。这种调查本身是学术性的,但却服务于帝国主义侵华目的。客观上,这些调查过程、调查结果,也影响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这类调查始于同治年间,整个晚清未有间断。先是西方学者进行,继则日本学者也参加这类地质调查。
第一个到中国调查地质的是美国人庞佩利(R?Pumpelly,1837- 1923年)。他从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在华北和长江下游进行了三四年的调查。他于调查之后,著有《中国蒙古及日本的地质研究》一书,提出中国地质构造线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所谓 震旦方向 学说,对中国地质学产主过较大影响。同治七年(1868年),德国著名地质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d vonRichthofen,1833- 1905年)到中国考察,进行了4年,到达中国南北14个省区。根据调查,写出《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多卷巨著(1877年至1913年陆续出版)。书中提出的中国黄土风成说,中国地层和地质构造等论述,以及有关中国化石的记述及所附地质图,都有一定影响和权威性。书中还提出了 山西之煤可供全世界千年之用 及胶州湾为良港的观点。德国强租胶州湾和垂涎于山西采煤权,理论依据均与调查有关。
其它调查还有: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 1880年),洛茨(D?Loczy)
先走长江流域,过秦岭而入甘肃,然后沿南山北麓进入川西山区,最后由西康进入云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维里斯(B?Willis)和布来克维尔德(E?Blackwelder)先后去山东西部、东北南部、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长江三峡地区调查,发表有《中国调查报告》;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 1910年),布朗(J?C?Brown)几次去云南调查;宣统元年(1909年),戴普拉(G?Deprat)进入云南调查,历时15个月,写有《云南东部地质》,清末来华进行调查的日本人有小藤文次郎(1856- 1935年)等人,他们活动范围是东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隶属于大连满铁总部的满铁地质调查所成立,对中国东北及山东进行地质调查,更是赤裸裸地为日本变东北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服务的。
3。中国近代地图学、地质学的诞生
西方地学理论传入中国后,晚清中国学者加以运用,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邹代钧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所著《上会典馆书》、《湖北测绘地图章程》二书,堪称是他地图理论和方法的代表作。于西方先进测绘理论如经纬度测量法、三角测量法、多种投影法、等高线法等均加论述,对西方先进的测绘工具及其用法的介绍不胜详尽。
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武昌创办译图公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会改名为舆地学会,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最早的学术组织。舆地学会致力于编译出版中外名图,推进地理学研究,普及地理教育。
邹代钧主持湖北舆图局、舆地学会期间,先后绘制出版湖北地图《湖北全省分图》、《中外舆地全图》等地图书,计各类总图、分图千余幅。这些地图除《湖北全省分图》是实测外,其他都是精选自外国人所作最新地图和国内胡林翼《大清一统舆图》、各省通志、州县志所附地图。编制地图时,将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法转化为地图投影法。在编译外国地图时,不仅把外文译成汉文,把经纬度改为以中国京都子午线为起始子午线,而且把比例尺改行自制的中国舆地尺,以便国人掌握。他还采用多种投影法和彩印法来制作地图,使这些西方先进技术在中国得到运用。
邹代钧在地理书籍方面也有许多著述,主要有《光绪湖北地记》24卷、《中国海岸记》4卷、《西域沿革考》2卷、《中俄界记》3卷、《蒙古地记》2卷、《日本地记》4卷、《安南、缅甸、暹罗、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六国记》8卷等。
中国人自己撰写有关中国地质的学术论文,最早的当推虞和钦和鲁迅(1881- 1936年)。虞和钦(浙江镇海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创办《科学世界》杂志,当年该杂志四、五月份的第二、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论文《中国地质之构造》。鲁迅曾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在《浙江潮》第八期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
之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矿产局总勘探师邝荣光测绘出《直隶地质图》是为中国首份地质图,后他又发表《直隶省矿产图》、《直隶石层古迹》等学术文章。宣统二年(1910年),东京帝大留学生顾琅根据日本地质矿产局秘本编纂一幅《中国矿产全图》。张相文(1866- 1933年)早在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两年(1901、1902年)就编著《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成为中国最早自编地理教科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编著《地文学》和《最新地质学教科书》。
中国人在晚清成立了中国地学会。该学会是张相文与张伯苓等人发起,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张相文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次年,《地学杂志》问世。初为月刊,因经费原因,后改双月刊、季刊、半年刊,甚至还被迫几次停刊。
中国人在晚清也进行了一些地学考察性质的活动。张相文曾在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 1911年)到山东、河北、河南、内蒙等地,进行旅行考察。
《地学杂志》上发表过他考察后所写文章《齐鲁旅行记》、《豫游小识》、《塞北纪行》等。
4。考据派对历史地理的研究
鸦片战争以后,传播、倡导和研究西方地学固然渐成时代主流,但仍有一些学者继承乾嘉考据学风,埋首于古书之中,进行沿革地理的研究。在考证地名、补充史实、校注古代地理名著、搜集历史地理资料等方面,促进了我国沿革地理学的发展。杨守敬与丁谦在这方面尤值一提。
杨守敬(1839- 1915年),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人后,屡次进京会试皆不中,乃绝意功名,专志著述。
曾为随员出使日本。光绪十年(1884年)归国后曾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其代表作有《水经注疏》、《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水经注图》、《历代舆地图》等。
《水经注疏》40卷,计73万字,4倍于原书字数,对于《水经注》所述河流迁徙、郡县沿革、城镇荣衰、各种地理现象,都有详尽考述,以今地名予以注释;对以往研究《水经注》的成果予以辨析,订伪纠谬,对全祖望、赵一清、戴震3人校勘中的纠谬之错予以揭发。
《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共9卷。广征博引隋史志记传、唐宋地理总志,以及明清两代研究成果,论述了隋代郡县建制与省并的原因。
《水经注》无图说,难令读者有具体地理观念。咸丰年间(1851- 1861年)汪士铎(1802或1804- 1889年)撰《水经注图》,惜描绘粗陋,比例失调,方位错乱,水道源流亦追溯不清。由是杨氏乃作《水经注图》,取胡林翼《大清一统舆图》为底本,以传统绘图之法,将郦氏记载的137条水道、1252条支流及所经地方(城邑、湖泽、古迹)和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均予细致而准确的描绘。即以今日标准衡量,大多数也是正确的。
《历代舆地图》共34册,耗时35年。图籍包括历代疆域总图和各朝详图,从春秋到明朝,贯通古今,内容可谓丰富。过去的历史地图,多为断代之图。嘉庆年间李兆洛曾编有《历代地理沿革图》,但内容过简,错讹亦多,且将割据之朝省并为一图,完整性较差。杨守敬编绘之图则予以改进。所据府本为胡林翼《大清一统舆图》,而胡氏舆图又以康乾时传教士所绘制地图为根据,故杨氏舆地图更具准确性。
除上述三书外,杨守敬还著有《汉书地理志补校》、《三国志郡县表补正》、《晦明轩稿》、《禹贡本义》等。考释地名方位,补订郡县变革,均有创建,正因为杨守敬学术成就超出前人,故当时人就把他的地理学与李善兰的数学、段玉裁的小学,并称为清代三绝学。
丁谦(1843- 1919年),字益甫,浙江嵊县人。同治四年(1865年)
贡于乡,后曾任象山县教谕、处州府教谕。他博览群书,长于边疆和域外地理考证和研究。代表作为《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出版。
丁谦对历代史书的西域传详加考证,对其中舛误、弊病予以纠正。他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材料,对正史西域传的遗阙进行增补。除了撰著历代正史西域传地理志外,丁谦还对蒙古舆地详加考证,撰《元秘史地理考证》16卷,纠正前人错误,并补其遗漏。丁谦的考证,往往还扩及到域外。《晋外四夷考证》就谈及大秦(罗马)的历史,并考证了通向大秦的通道。对朝鲜史地也有涉及,《朝鲜传考证》则考证出大同江和鸭绿江均有浿水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