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华民国人物史之马鸿宾(1884-1960)

时间:2024-07-05访问:8来源:历史铺

马鸿宾(1884-1960)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回族,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马福禄长子。自幼习武,并从师马良读书,后其叔父马福祥任靖远协副将时,与堂弟马鸿逵在署衙读书,饱读诗书,待人谦和,深得叔父马福祥器重和厚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马鸿宾任西宁矿务马队队官,兼矿务委员、放荒开垦委员,并兼理蒙番事务。宣统二年(1910)随昭武军到宁夏,任骑兵中营营长。民国二年(1913)升任统领,率部至绥远后套,围剿后套“独立队”弓占元、包永华等部于汇德城。民国五年(1916)任甘肃新军(骑兵约5营)司令,授少将衔。5月后套卢占魁、金占魁等窜扰宁夏灵武一带,马鸿宾率部围剿,坚守西山嘴,鏖战三日,金占魁战死,残部逃出宁夏。民国六年(1917)3月高士秀、卢占魁、张九才等部,拥伪皇帝达尔六吉自后套犯宁夏,马鸿宾率部截击于石嘴山、贺兰山一带,斩获甚众,此役马鸿宾身先士卒,擒达尔六吉等200余人。民国十年(1921)马福祥任绥远都统,马鸿宾代理宁夏护军使,7月撤销护军使,马鸿宾任宁夏镇守使,北洋政府授马鸿宾陆军中将衔、晋勋五位。所部除原有步骑12营和镇守使署卫队1营外,又新扩编步兵3个团,共计兵力20个营。民国十四年(1925)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任会办,马鸿宾部整编为国民军第二十二师,驻防宁夏,仍兼宁夏镇守使。民国十六年(1927)冯玉祥任命马鸿宾为甘边剿匪司令,赴陕甘边界与张兆钾旧部韩有禄、黄得贵作战,在金村庙、龙湾激战7昼夜,韩、黄残部退守庆阳,宋哲元派骑兵第三师协同作战。韩部被包围在泾阳城内,泾阳城破,马鸿宾不忍无辜士兵遭惨杀,劝宋部网开一面,除韩有禄被击毙外,韩部士兵得以保全生命。秋天,马鸿宾部编人宋哲元的第四方面军序列,不久,马鸿宾升任第二十四军军长,负责陕西防务。民国十八年(1929)冬中原大战前夕,冯玉祥改编马鸿宾第二十四军为“护党救国军”第七方面军第七军,马鸿宾继任军长。马仲英起兵反冯,三围河州,马鸿宾奉冯玉祥之命,亲赴河州,多次与马仲英、马廷贤商谈,谋求和解未果,回陕复命。民国十九年(1930)中原大战爆发在即,冯玉祥以宁夏地方未靖,委任马鸿宾为宁夏省主席。11月中原大战以阎、冯失败结束,经马福祥斡旋,蒋介石收编马鸿宾部为新编第七师,马鸿宾任师长。同月25日,国民党政府又任命马鸿宾为甘肃省政府委员,代理甘肃省主席。民国二十年(1931)1月马鸿宾只带两个营和直属连赴兰就任。甘肃时局混乱,地方大小军阀分割盘踞,不相统属,各霸一方。马鸿宾到任后,驻在省政府的雷中田表示迁出,但马鸿宾客气谦让,暂住民政厅办公,所带部队一营驻白塔山,一营驻永登。就职后为维持财政,裁员减薪,减少军饷,引起各方不满,各派军阀难以统令,雷中田处处掣肘,遂留后患。8月10日国民党政府改组甘肃省政府,正式任命马鸿宾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后不甘心失去地盘,派李世军到甘,向旧部雷中田传达夺取甘肃政权,以作国民军根据地的指示。恰在此时,蒋介石派马文车等4人为视察委员,到兰视察党务。到兰后雷中田、马文车勾结发动政变。政变时马鸿宾正在民政厅开会,闻讯逾墙人城隍庙躲避,听到城内枪声不断,恐变兵伤及百姓,主动到公安局见局长高振邦,提出停火,马鸿宾被押。事变后甘局更加混乱,蒋介石连电命令释放马鸿宾,青海马麟出面调停,坚决主张扣押马鸿宾的赵晚江遇刺殒命,高振邦主张释放马鸿宾,雷中田骑虎难下。蛰居四川的吴佩孚乘甘局混乱,以游览为名到兰州调停,雷中田、马文车就坡下驴,礼送马鸿宾出境。蒋介石恐吴佩孚乘机东山再起,调军攻甘,雷中田、马文车仓惶出逃,次年蒋介石任命邵力子主持甘肃政务。

        马鸿宾获释后从兰州返回宁夏,途经中卫时马廷贤率残部来投,他怕这些人难以驾驭,便收缴枪支,遣散士兵,马廷贤从此销声匿迹。民国二十年(1931)冬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马鸿宾按新编第七师编制,重新整编部队,辖三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是年冬天,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自河南防地启程到宁夏赴任,蒋介石令马鸿宾到河南接任马鸿逵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的第七师交给马鸿逵。马鸿宾赴南京面见蒋介石,陈述不愿调换部队,蒋介石准其所请,把两个部队的番号互换,并令马鸿宾驻防金积、中卫、中宁、灵武一带,受甘肃绥靖公署指挥,由宁夏月助军饷2万元。

        民国二十二年(1933)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屯垦督办,并指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主任何应钦助孙赴任。但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又暗示马鸿宾、马鸿逵帮助马步芳合兵拒孙,以保西北地盘。翌年孙部途经宁夏,“三马”为保地盘,孙殿英也无退路,双方竭力拼杀三月之久,孙殿英败走太原。“三马”拒孙取胜后,朱绍良奉蒋介石之命调马鸿宾部赴陇东庆阳、宁县一带阻击红军北上,将驻庆阳的六十一师拨马鸿宾统一指挥,先后堵截红二十五军及中央红军,均遭惨败。民国二十五年(1936),红军西征,马鸿宾在曲子、固原、海原等地堵击,屡遭失败,驻守曲子的部队被全歼,一零五旅旅长冶成章被俘。9月,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陆军中将衔,11月又授予四等云麾勋章。“西安事变”爆发后马鸿宾将部队北撤,向中宁靠拢,静观时变,未作任何公开表态。抗战爆发,三十五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鸿宾任军长。不久,国民党政府将马鸿逵、马鸿宾部队合编为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任总司令,马鸿宾任副总司令兼八十一军军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划甘、青、宁三省为第八战区,朱绍良任司令长官,马鸿宾兼任副长官。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马鸿宾被任命为绥西防守司令,率八十一军三十五师4个团到临河就职。是年冬,日寇向新民堡等地进攻,马鸿宾指挥部队激战两昼夜,终将日寇击退。又派兵化装成老百姓,炸毁铁路。日寇从包头用汽车、装甲车、坦克向绥西进犯,想消灭八十一军主力,参谋长马惇靖指挥部队在乌拉垴包设伏,缴获日寇汽车两辆,枪弹等物资。后马鸿宾赴重庆开会,部队由马惇靖指挥。民国二十八年(1939)傅作义主持绥西军务,民国二十九年(1940)2月日寇进攻绥西乌布浪口、四意堂等防地,三十五师与日军激战两天一夜,阵地被突破,马部全线溃退,撤至石嘴山、磴口一带。马鸿宾闻讯从重庆赶回磴口,收容整顿部队。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马鸿宾三十五师从伊克昭盟撤回中宁及固原地区整训。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忠勤勋章。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十二军整编为八十一师,马惇靖任师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云麾勋章。胡宗南进犯延安,蒋介石令马鸿宾协同作战。并任命其子马惇靖为固(原)海(原)司令,参加作战,驻守将台、环县部队约4个团,被解放军全歼,俘团长1名,营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被俘人员经解放军教育释放,马鸿宾也把拘押在中宁的解放军18位人员放回。1948年7月国民党西北行营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张治中任长官,马鸿宾任副长官之一。八十一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惇靖任军长。

        1949年5月马步芳代理西北军政长官,马鸿宾任副长官。8月26日兰州解放,解放军十九兵团进逼宁夏,马鸿逵电催他速去银川,一同外逃,他派马惇靖转告马鸿逵,表明不愿外逃,遂前往绥远。这时傅作义、邓宝珊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委托,正在包头协助董其武起义,9月18日马鸿宾乘飞机回宁夏,19日马惇靖代表八十一军宣布起义,部队改编。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马鸿宾任副主席。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马鸿宾任副主席,3月17日政务院任命马鸿宾兼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马鸿宾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致力民族团结,1951年7月为抗美援朝捐献人民币1万元。1953年10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西北行政委员会,马鸿宾被任命为副主席。1954年马鸿宾当选为第一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马鸿宾被选为委员,同日,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任命马鸿宾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马鸿宾为甘肃省第一副省长。

        1960年10月21日下午4时,马鸿宾因患胃癌在兰州病逝,享年77岁。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治丧委员会,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任主任,省长邓宝珊、马青年、蒙定军任副主任,对马鸿宾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