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林彪和白崇禧的三次较量之四平战役

时间:2024-07-16访问:9来源:历史铺

林彪和白崇禧分别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名将。

林彪,湖北黄冈人,1907年出生。白崇禧,广西临桂人,1893年出生。在林彪出生的那一年,白崇禧已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堂,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广西,广西各界热烈响应,陆军小学组成有120人的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北上支援。18岁的白崇禧名列其中。白崇禧的母亲派他的两个哥哥到北门等候、阻拦。

白崇禧从西门溜出去与大队会合。他这一走便“投身入滚滚洪流的中华民国历史长河中”。14年后,林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此时白崇禧正和李宗仁、黄绍竑组织“定桂讨贼军”,纵横捭阖,又打又拉,逐一吃掉广西各地的大小军阀,在统一广西、建立新桂系中立下汗马功劳。1926年,林彪从黄埔军校毕业,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此时白崇禧已出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行总参谋长职务,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北伐,一直打到唐山。在那时,白崇禧大名鼎鼎,而林彪却是无名之辈。

白崇禧是国民党军中出类拔萃的战将,号称“小诸葛”。他所组建的第七军战斗力很强,号称“钢七军”。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有新一军、新六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五军、第十八军等五大王牌。除此之外,在国民党军的非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只有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和这个第七军的战斗力可与五大王牌媲美。

白崇禧不仅有实战经验,而且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曾撰写《游击战纲要》等军事论著。抗战期间,他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心得,提供给蒋介石,经蒋核准,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军,作为最高战略方针。

第一次较量:四平之战

1946年4月8日,四平保卫战开始。至27日,战局呈对峙状态。4月底,国民党第五十二军第一九五师、新编第六军和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由南满北调增援,使进攻四平的兵力增加到10个师。为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也从南满和北满增调部队,使保卫四平的作战兵力达14个师。

5月15日,国民党军向四平发起全面进攻,在东北民主联军顽强阻击下,西路七十一军受阻、中路新编第一军进展迟缓,但东路新编第六军在飞机、坦克支援下接连攻占叶赫站、火石岭子、平岗等地,并向四平东北的赫尔苏疾进。国民党军总预备队第一九五师投入战斗后于18日攻占哈福屯,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开始猛攻四平咽喉要地塔子山。东北民主联军守塔子山部队由于伤亡过多,寡不敌众,于下午奉命撤出阵地。新编第六军占领塔子山后,继续迂回四平东北,企图断绝东北民主联军退路。18日夜,林彪命令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四平战役历时41天。

就在国民党军占领四平的前几天,蒋介石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到前线督战,于是同林彪有了间接的交集。如果把四平会战比方为一盘棋,双方的棋手是林彪和杜聿明。白崇禧的来到,其地位相当于指导杜聿明下棋。但是他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决定权在蒋介石手里。

在从四平撤退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参谋王继芳叛逃,给国民党军送去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撤退命令和实力统计之类的机密材料。由于国民党军知道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番号和人数,追击起来更加猖狂,更加嚣张。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的梁必业回忆:王继芳叛变后,“带走了我军撤退的命令。敌人不仅知道了我军的行动部署,还了解到了各部队的兵力和主官的姓名。因此,倚仗精良的美械装备,放肆地进行追击。几个人坐上一辆吉普车,带上一门炮就可以在公路上向我后撤部队炮击”。但“敌人在追击中除占领一些地方外,对我军力量并没有什么损伤,连一个班也没有捞到”。

5月22日,部队撤出长春,继续向松花江以北撤退。松花江大致呈数学中的“<”符号的形状。上面那条边叫松花江,而下面那条边叫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上游抚松至扶余段。东北民主联军是撤退到第二松花江以北。

6月1日,林彪致电中共中央:“目前无法集中兵力作战,现在的任务是收容部队,求得休整之”,“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6月3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方针,实行中央去年十二月对东北工作指示,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但是,国民党军并未进攻哈尔滨,这是由于它兵力不够用了。5月25日,在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发动鞍(山) 海(城)战役,连克鞍山、海城并促使国民党军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使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顾头顾不了尾,终于在第二松花江以南停了下来。

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在东北停战15天的协议,商定7日生效。

但是,白崇禧不赞成停战。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程思远在《白崇禧传》中写道:

1946年3月中旬,苏联红军撤出东北时,东北林彪共军即乘势占领四平街。当时白崇禧奉命到四平街督战,迅将林部击溃,继而攻占长春、吉林,拟乘胜直追到佳木斯或满洲里,永除后顾之忧。

当白崇禧到四平下令追击时,杜聿明即来到前线指挥所把蒋介石的手令交给白崇禧,着令将军事交给杜聿明继续指挥,并令国军不得越过辽河。据报长春附近尚有便衣红军六千,此举以免冲突。

5月19日,白崇禧从沈阳飞抵南京,向蒋介石力言在东北军事方面应作犁庭捣穴的打算,否则后患不堪设想。5月23日,蒋介石飞沈阳,约白崇禧同行。白氏主张应彻底肃清东北,故在达成此任务后,即以少数部队布防,而抽调五个美械装备师到华北,归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指挥,绥靖华北地区,事毕再行调回。

蒋介石说: “国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想法,我交给杜聿明去办。”

实际上,蒋介石并不想在东北作一劳永逸的冒险尝试。5月24日,他电南京马歇尔特使,主张东北应实行停战,及恢复交通;并实行统编方案。蒋介石回南京后,便颁布第二次停战令,规定自6月7日起,东北各地停战15日。此一措施,予共军以休整、补充及反攻机会。以此为转折点,东北军事逐渐对国民党不利。白崇禧在他的回忆录里指出: “当时若长驱北进,直下东北,消灭林彪,而后抽兵入关内,则对于整个大局或稍可改观。”

“稍可改观”,白崇禧这四个字说得有分寸。到了21世纪,一些学者认为国民党在东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当了宋襄公,同意了15天停战,让共产党缓过气来了。假如1946年6月蒋介石不同意停战,而是命令新一军、新六军越过松花江穷追到底,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模样了。

针对上述观点,我们且退一步思考:假如不停战,国民党军越过松花江,占领了哈尔滨,事情会怎么样呢?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在哈尔滨的西北面有齐齐哈尔,东北面有佳木斯,从哈尔滨无论是往东、往西还是往北,都有500公里以上的纵深,东北民主联军仍然可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因此事情的本质并无变化。假如国民党军占领了哈尔滨仍然穷追下去,把齐齐哈尔和佳木斯都占领了呢?答曰:他们有这个心,可是没有这个力。因为他们所占城市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到那时,东北民主联军不仅可以在北满发动群众,而且可以再回到东满、南满农村去发动群众。

或曰:如果再从关内抽两个军来呢?蒋介石不是不想这样做,但是关内也同样需要部队。自从停战协定签订以来,国民党在关内已占领解放区城镇乡村数百处,5月下旬,北平国民党军又出动数万兵力大举进攻冀东三河、香河、宝坻、宁和等县。

中共在各地采用了反击手段。山东军区于6月7日至16日在胶济线和津浦线上发起以伪军为主要目标的讨逆作战,连克泰安、大汶口、张店、周村、德州、枣庄等地,歼灭伪军3万余人。此时,国民党怕解放军打济南,美国方面怕解放军攻青岛,哪有机动兵力调到东北呢?

林彪说:“常有人把战争看成孤立的事情。”史学界那种观点就是孤立地看待战争。他们不了解战争胜负首先决定于人心的向背。按林彪的说法就是:“国民党就不了解不能战胜我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敌不能战胜我和我能战胜敌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群众问题。”

这个群众问题在农村就是农民问题,在城市就是工人、学生、商人、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市民问题。国民党在农村不得人心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在城市的贪污腐败、特务横行,特别是抗战胜利以后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也已经使其人心丧尽。早在抗战后期,就有许多中外人士看出了国民党必败无疑的前途。因此,国民党所以失败,决不是在战场上某一次决策错误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