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典当业的发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质,即是典当业的萌芽,稍后又以物为质。据考,南北朝时就有典当的有形组织了。其初本为僧院主持,仅属慈善性质,以济贫救灾为宗旨,称作“长生库”以后由富商经营时,便叫“质库”,也有叫“典肆”、“质肆”、“解库”的。北京近代,便叫“当铺”。典当业的源起与沿革,在《后汉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上均有记载。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曲江》诗写道:“朝回日日典春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当铺的画面。宋、元戏典中又屡屡出现典当内容的戏,如《王定保借当》、《寺僧经营长生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薛蟠开当铺、王熙凤私放高利贷等,这些都说明典当业的兴起在我国源远流长。
典当业为什么能经久兴盛发达?这与典当时手续简便,不要保人,放款额可多可少,还款日期较长,且不问质款用途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在每个时期都能受到官府或当政者的庇护。因为它既能向官府纳税,又能以“便民”、“救急”作为招牌,合理合法地进行高利贷剥削。而有些官绅,本身就是典当行的后台老板--股东。
清初,朝廷规定:“官不经商”、取意“官不与民争利”。但内务府官员与宫中太监,大都以放款取息的形式、成为北京当铺的主要财东。60年代初期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曹雪芹生平展览会上,曾展出清嘉庆年间查抄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和珅的档案,在没收和珅家产的清单上,里面有“当铺六十五座,资本三千万两”一项,可窥一斑。
清初北京典当业大多是由外地人经营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侵入北京,当铺虽被抢掠,但损失不大;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全市当铺均被洗劫焚烧,无一幸免;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当行又有所发展,而且出现了山西人经营的“山西屋子”(“屋子”即当铺);辛亥革命中,典当业又遭毁灭性打击;但1912年至1930年,这20余年为北京当业的全盛时期。新兴的北京帮合力把“山西屋子”挤垮,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京屋子”,当时有70余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政局的动荡使北京典当业日趋衰萎,处于勉强维持阶段。“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觊觎典当行,曾企图强迫京、津、唐三市典当业与日本大兴、裕民公司(日本质量)“合流”,实则吞并。京、津两市典当业同业公会全体会员开会,决定“宁可倒闭,决不合流”,使日帝对京、律当行无从染指。日帝看京、津当行强迫不行,便经日本宪兵队批准由日、朝人在京、津一带合开“质屋”、“小押”,采取期限短、利息高、当价大、押当票、販毒品等办法,以图挤垮中国当业。因此,延至1940年以后、北京的当铺就陆续倒闭了。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北京只剩下30几家。
日本投降后,当商们以为好梦可以重温,许多总管重新聚集资本,准备复业。孰知国民党统治下的物价飞涨和乱发金元券,货币贬值,打破了当商的幻想,至1948年解放前夕,北京典当业便覆灭了,再无一家当铺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