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用人--总结篇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此篇为《论诸葛亮的用人》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主要是想总结一下诸葛亮的用人政策和原则。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当然懂得这个道理。许靖原为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先后封其为左将军长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实以许靖的真才实学,并不足以当此重任。法正曾说许靖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刘备本来不想用许靖,可法正却劝刘备道: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诸葛亮也有相类似的意思。他向刘备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见《诸葛亮集。文集。称许靖》)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见《许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