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精神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精神

刘洛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丘振声同志说:“杜甫对诸葛亮可谓倾心仰慕,一往情深。这在唐代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三国演义纵横谈》)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仰慕之外,杜甫的诗中还流露出对于诸葛亮悲剧结局的无限哀惋与惆怅。“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的才干固堪与古代著名贤臣伊尹、吕尚并驾齐驱,而远在汉代开国元勋萧何、曹参之上,真可谓古今罕有其匹。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严峻的事实是:他毕竟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抱憾终身地死去了!杜甫在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大约就是杜甫的答案。毛宗岗解此二句诗道得好:“此缘汉祚之已改,非军务之或疏也。运虽移而志则决,‘身,即所云‘鞠躬’,‘劳即所云‘尽瘁’,‘歼’即所云‘死而后已’,‘终难复’即所云‘成败利钝,非臣逆睹也’。‘终’字妙,包得前后拜表、六出祁山,无数心力在内。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后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三匡演义》一百五回夹批)由对诸葛亮的“十分慕”到“十分惜”,正透露了杜甫对于诸葛亮这人物的悲剧性的深刻了解。罗贯中是能够领会杜甫的诗意的。“陨大星汉相归天”一回,写得真是悲壮动人。孔明临终,先对姜维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百一十二宇,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又授以连弩之法,且嘱以“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继则授马岱、杨仪以锦囊之计,预先安排处置魏延反叛之法;继则嘱李福曰:“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度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继则又嘱杨仪以退兵之道:“我死之后,凡事俱依旧法而行,缓缓退兵,不可急骤。”继则又上表后主:“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均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盲,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及昏绝复醒,又荐可任大事者蒋公琰、费文伟,遂薨。可以说,凡是有关蜀汉兴衰存亡的大事,孔明都想到了,而且都提到了正确的对策,但是,“运移汉祚终难复”,孔明健在之际,鞠躬尽瘁,耗尽无数心力,尚且不能力挽狂澜,而凭孔明临终时一番苦心安排,又何能阻挡危厦之倾颓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