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专题研究(6)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一九九九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1999年《三国演义》研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山西省清徐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9月15日至19日在清徐成功举行。据初步统计,中国大陆全年公开发表《三国演义》研究论文大约70余篇,提交清徐《三国》讨论会的论文也将近70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与著作罗贯中研究,历来是《三国演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一直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年度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文。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鲁迅先生推断为约1330年-1400年(《中国小说史略》)。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作了新的探考,或认为罗贯中生于1315-1318,卒于1385-1388年(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或认为罗氏生于1314年左右,卒于1394年左右(孟繁仁:《罗贯中试论》,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杨林的《罗贯中散论》(载《海南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综合明代的《录鬼簿续编》、《稗史汇编》、《少室山房笔丛》等资料及前人有关论述,提出:“罗贯中的生年,根据必须早于贾仲明的生年,晚于施耐庵的生年,与葛可久的生年相近这几个条件,以及必须早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始创作的年份至少二十年的条件,可以确定罗贯中生于公元1304年(即元成宗大德八年)左右。”并由此“假定其卒年在1384年左右或再稍后几年”。这种综合前人资料的思路是清晰的。不过,这里有两点值得考虑:其一,已有多位学者指出,贾仲明并非《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不宜以其生年作为推算罗贯中生年的依据;其二,所谓“明代淮安人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水浒》学界也有许多人持否定态度,能否作为论据也值得怀疑。因此,作者的具体结论尚需推敲。关于罗贯中的著作。除《三国演义》之外,本年度的论文涉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水浒传》的著作权。关于《隋唐五代史演义传》,陈国军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从两个方面作了考证:其一,《残唐》的最早刊本是万历年间的建阳本;作为“按鉴演义”的历史小说,它所依据的史评书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余象斗刊行的《古本历史大方纲鉴》。其二,《残唐》第二十五、二十六则引用了周静轩的两首诗,而余象斗刊刻的《三国志传》、《唐书志传》、《南北两宋志传》等也引用了周静轩的诗。诸书均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及以后,相比而言,《残唐》刊行最晚,直到《古本历史大方纲鉴》刻成后才得以面世。因此,《残唐》刊刻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之后,它自然不是罗贯中的作品了。文章对材料的搜寻颇为扎实,值得重视。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罗贯中作,施耐庵作,施、罗合著等说法。杨林认为,今本《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他通过重新构思情节结构,重新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施耐庵的本”增益编成了面貌一新的小说,大大提高了《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水平(同上文)。顾文若、焦中栋的《“施耐庵”为罗贯中之托名》(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则明确提出:“‘施耐庵’是罗贯中的托名,为‘是乃俺’的谐音,这是罗贯中为避文祸,根据杭州风俗做的一个隐语,罗贯中才是《水浒传》唯一可靠的作者。”看来,对罗贯中与《水浒传》的关系,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