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专题研究(5)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一九九八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一九九八年的《三国演义》研究成果,与一九九七年大体持平。据初步统计,中国大陆全年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大约在70篇左右。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长足进展,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学――“《三国》学”。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如何准确地了解和总结以往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把握研究的方向,在新的世纪把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值得每一个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一些学者作了积极的努力。在回顾方面,沈伯俊的《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载《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卷三),连同该文的上、中部分(分别载《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卷一、卷二),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的发展概况,对其中研究较深、进展较大的八个问题作了综合述评。这八个问题是:(1)关于罗贯中的籍贯;(2)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3)关于《三国》版本的整理与研究;(4)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5)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6)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7)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三国》;(8)关于“三国文化”研究。文章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其他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展望方面,比较重要的有两篇论文:一篇是陈辽的《实行八个“并举”,开创<三国演义>研究新局面》(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文章指出,自1984年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以来,《三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应用研究不够,版本文本研究不足,比较研究尚需发展,研究史这一空白有待填补,《三国》在国外的情况有待确切查明,《三国》的创作经验需要科学的揭示,青年一代研究队伍亟需壮大,资料工作还需加强等问题。为了开创《三国》研究的新局面,必须实行八个“并举”:一是《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二是版本研究和文本研究并举;三是《三国演义》研究和对《三国演义》研究的研究并举;四是对《三国演义》的独立研究和对《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并举;五是对《三国演义》在国内的研究和对《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并举;六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的研究与作为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杰出长篇的研究并举;七是老一代《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学者和中青年一代《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学者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并举;八是做好资料工作和不断推出新观点、新思想、新学说并举。这八个“并举”,指出了促使《三国演义》研究继续健康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另一篇比较重要的论文是沈伯俊的《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新的世纪把《三国演义》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第一,新的突破必须以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近十年来,有关专家对《三国》版本的源流演变的认识大大深化,但还不够系统。这直接影响到对《三国》的成书年代和罗贯中原作面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对一系列问题的定位。因此,必须继续深化版本研究,以版本研究的突破来促进整个研究的突破。第二,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这突出表现在三个问题上:(1)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对《三国》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三国》的文学特征和成就继续进行精深的探讨;二是将《三国》置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三是全面总结《三国》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广泛影响。这样,《三国》研究的天地将是无限广阔的。(2)积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三国》研究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与研究方法的变革有关。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的文艺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将不断涌现。我们应当以开阔的胸襟和求实的精神,认真鉴别,选择吸收,推动《三国》研究的继续深入。(3)勇于提出新的见解。第三,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三国》研究的水平。为此,应当逐年整理《三国》研究论著索引,系统收集新的研究资料,撰写专门的研究著作。同时,应当大大强化研究者重视研究史的意识,把这与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联系在一起。第四,努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证明,中外学者的交流,对于推动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应夜郎自大,自我封闭,也不必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而应以开放而自信的心态,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此外,还有两个问题很值得重视:一个是学风问题,另一个是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