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产生及流行的关羽戏的特点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三国戏从元代开始成为戏曲作品中的重要一类,关羽一直是三国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到了明代,戏曲创作和接受的情形与前代有了较大的不同,与此相应的关羽戏创作以及关羽戏中的关羽形象也有了若干变化。在元代,从事戏曲创作的人大都是“门第卑微”、沉溺下僚、或者不屑仕进的人。而从明代开国之初起,就有王公贵族参与戏曲创作。而后,达官显宦和文坛名士从事戏曲创作的也不在少数。官方主持编辑的《永乐大典》也收有戏曲剧本。这就是说,在明代,参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人成分更为多样。再者,明代晚期,随着追求享乐、耽于闲适的风气渐炽,戏曲不再只是在商业演出中面对下层普通人,也成为达官贵人娱乐休闲的主要形式,富贵之家蓄养戏班十分普遍。这种情形实际上表明,全社会中,戏曲艺术的接受面更为广泛了。戏曲舞台上流行的关羽戏实际上也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和风气的选择。于是,以关羽为主角的戏曲作品除了表现关羽形象一向所具有的忠义、勇武这些基本性格和品德外,又有了新的蕴含。那么,明代的戏曲作品中,关羽形象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其一,神化的关羽形象出现在戏曲作品中。关羽显圣的故事在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但戏曲作品中关羽神作为解决矛盾的重要因素出现,最早是明初佚名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剧中写关羽神盐池战蚩尤的故事。剧云,时值北宋,范仲淹当政,山西解州的盐池突然干枯。经过寇准的一番调查,得知此灾难由蚩尤造成。事情的起因是,当年蚩尤与轩辕交战涿鹿,蚩尤战败,尸骨撇在盐池,千百年精灵不散,在盐池聚山精海怪,变化多端,神通广大,成为蚩尤神。蚩尤与轩辕的深仇未报,又见普天下大修三皇之庙,心中忿忿不平,认为“盐池之中日产万贯,黎民百姓皆餐此池中之盐,此吾之功也,到不与吾立庙”,故而怀恨在心,让盐池干枯,使百姓吃不到盐。并扬言如果为他立庙,此难可解。吕夷简奉命请信州龙虎山张真人设法解除此难,张认为蚩尤神非人力可除,惟神将关羽有此威力。关羽此时为玉泉山土地神,听说此事后义愤填膺,当即应允带神兵“去救解州一郡黎民之难”。关羽对蚩尤的义愤,一是由于其“和轩辕圣帝怀仇恨”,大为不敬;二是由于它祸害一方,危及生灵[1]。最终,关羽兵到害除,大难得解。于是,宋朝天子在解州为关羽立庙。关羽成为神,精神长存,是道教因素渗入关羽故事的结果。这个戏取材于一个流传广泛而久远的传说。据记载,唐人小说中就有关公战蚩尤故事∶“李晟镇河东日,夜梦伟人来谒,自言∶‘汉前将军关某也。蚩尤为乱,上帝使某征之,顾力弱不能胜,乞公阳兵助我。来日午时约与彼战,我军东向,彼西向。’语讫而去。晟早起,心异所梦,令军士列阵东向如所戒。是日天气晶朗,至午,忽阴云四合,大风骤作,沙石飞起。晟曰∶‘是矣。’即令鸣鼓发矢,如战斗状。久之,风止云豁,视士卒似多有伤者。其夜复梦来谢云∶‘已胜蚩尤。’”[2]只是,这与杂剧中所描写情节有较大区别,其中所述关羽神力不足以胜蚩尤,还需托梦请阳间的李晟相助。到了宋代,这一传说又有了变化。明末清初人钱谦益编《重编义勇武安王集·神跡考》中“解池平妖本末”条注云∶“内府《破蚩尤》杂剧,云吕夷简、范仲淹、寇准入奏盐池干涸。张天师奏寻玉泉长者,请关神往破蚩尤。就封‘崇宁真君’,遣范仲淹往解州立庙。事与古记同(按古记以为是关公平蚩尤,事在大中祥符七年∶《汉天师世家》以为是关公平蛟精,事在崇宁二年;不同)”。[3]钱谦益所说的“古记”当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此书卷三记有,宋真宗祥符七年,解州盐池干涸,解州城隍告知是蚩尤为患,张天师荐关羽神除妖,“师召关将军至矣,现形于帝前。帝云∶‘蚩尤竭绝盐池之水。’将军奏曰∶‘陛下圣命,敢不从之!臣乞会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有阴兵,尽往解州,讨此妖鬼。若臣与蚩尤对战,必待七日,方剿除得。伏愿陛下先令解州管内户民三百里内尽闭户不出,三百里外尽示告行人勿得往来,待七日之期,必成其功,然后开门如往。恐触犯神鬼,多致死亡。’帝从之,关将军乃受命而退。遂下诏,解州居民悉知。忽一日,大风阴暗,白昼日(按∶疑为“如”)夜,阴云四起,雷奔电走,似有铁马金戈之声,闻空中叫噪。如此五日,方且云收雾散,天晴日朗,盐池水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