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一)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荆襄之战以蜀军的失败而结束。吴蜀联盟也彻底宣告破裂。曹丕趁着吴蜀之间关系不睦的大好时机将汉帝赶下台,称帝建魏国,引起天下民心骚动。次年,刘备“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受群臣拥戴,也在成都称帝了(他称帝的目的:①魏代汉,自己乃汉臣,不可屈服汉贼,故速尊有德以奉大统;②为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仗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仗正者讨逆)
本来这个时候出现了对蜀国十分有利的时机,如果刘备先伐魏,这样出师有名,顺应民意,能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正如赵云所说的“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那样。但刘备对吴国袭杀关羽一事非常愤怒,愤慨无比,他念念不忘的是君臣之义(关羽、刘备的关系如何:
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羽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传》
⑵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关羽传》
⑶刘晔曰: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刘晔传》
⑷费诗曰: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费诗传》
从中不难发现刘备、关系非同一般君臣之义,有着很深的情意在内,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也属于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于是准备东征。但刘备当时处于三国鼎立,他还有更重要的大义要办,即兴汉伐魏,隆中对的战略是联吴伐魏,占据荆益,如今荆州没了,群臣纷纷开始劝谏刘备三思,赵云更是搬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的大义之说劝他,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被坐下狱幽闭。刘备却完全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从大局执意伐吴!!(他执意伐吴的原因可能有:1、自从他入川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变的昏昏然。2、君臣情深,个人义愤填胸,使他失去平时的冷静,一意孤行)于是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悄悄的开始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虽然以前靠义结士,得到诸葛亮等贤才的青睐,得士者昌,但这个“义”是有局限性的,仅靠江湖义气舍大义就小义也是很难有所成功的。
(二)
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率领诸军进攻吴国,孙权派人求和、诸葛谨写信告诉刘备“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提醒刘备别犯错误而再次挫伤两家的和气。此时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这些,继续进军。初期蜀将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吴将李异、刘阿等,夺得了秭归,士气大震,更得到了武陵五谿蛮夷的支持,他们也派军队帮助蜀。黄权谏刘备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从,认为吴国胆丧,骄傲自满起来,把黄权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自在江南。换句话说刘备放弃了水路进军吴的策略,一路战行进。
上一篇:不知亡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