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之战
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关于赤壁之战,众说纷纭,版本不一,在《汉末英雄记》里就有一段与《三国志》记叙大相异径的“浦口之战”: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太平御览》七百七十一注引《英雄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数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簰,至乃放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乃〕夜(走)〔去〕。(《艺文类聚》八十注引《英雄记》。又《御览》八百六十八引簰)作「椑」,「从汉」作「沿汉」,「住」作「至」,「百数艘」无「数」字,「移」作「(施)〔拖〕」,「持炬火」下有「持火者数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至乃放火」十八字,「走去」下无「去复还烧者」五字,「火大起」无「大」字,「夜去」上有「乃」字。又八百七十引「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密使轻船走舸百(户)〔余〕艘,艘有五十人拖棹,人持炬火」)《太平御览》和《艺文类聚》,字句颇为不同,《御览》简、《类聚》详,但是可以看出是由于传抄原因,才造成不同的。不过如果按《英雄记》描述,那么赤壁之战就和正史大为不同,主要为两点:1,曹操军渡江竟然无正式船只,只能用一种竹子扎制的竹筏——“竹椑”、“簰”。2,曹操军和周瑜军在仅经一战,曹操就连夜开溜了。《汉末英雄记》据传为王粲所写,论时代王粲比陈寿早多了,属于时人写时事,然《三国志》所书非实的话,为何自陈寿成书起至裴松之作注,却无一对《三国志》此战非难??《英雄记》记载又疑点颇多:首先,史载曹操建安十三年九月,“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而曹操自九月得荆州,十一月顺江陵而下,在如此长时间连船都不准备,只能临时凑合点竹筏,那也是于理不合的。其次,即使按照《英雄记》记载,周瑜亦不过烧了几千竹筏,曹操方是时处于“未即渡”的情况,周瑜军是来回几次才把竹筏烧光,可见当时竹筏属于停泊状态,故此曹操军兵员损失不会惨重。以曹操扫平北方,虎入襄阳的气势,怎么会为损失区区一堆竹子就连夜开溜。如此《三国志》和《英雄记》谁是谁非就一目了然了,但在下认为不能否定《英雄记》的记载。个人认为两者可以在搜异求同的情况下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