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寿《三国志》看失、空、斩的真相
时间:2024-07-31访问:13来源:历史铺
摘要:本文主要从陈寿《三国志》这部历史著作分析“失、空、斩”的真相,将载入《三国志》这部史书中有关史料与《三国演义》这部文艺性小说中的有关描写进行对照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虽非全豹,可窥一斑,借以研究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失、空、斩”;真相;探求;史书;小说;关系一、陈寿精心结撰《三国志》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陈寿,著魏、蜀、吴书共65篇,称为《三国志》。时人称赞陈寿有“良史之才”,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因此西晋朝廷命人到陈寿家中,抄写这本书,藏于政府(见晋书《陈寿传》)。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唯陈寿三志,文质辫洽,荀(勖)、张(华)比之迁、固,非妄誉也。”从上述所引,可见陈寿的《三国志》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之巨大。在陈寿撰著《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因蜀汉未置史官,陈寿写蜀汉史事,靠的是对故国文献的殷勤搜集(陈寿原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陈寿曾奉命定诸葛亮故事,撰成《诸葛亮集》24篇,所以从《三国志》里可以看出“失、空、斩”的端倪。史书是人写的,必然带有人的主观色彩,陈寿当然也不能例外。但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可以说是信史,因为陈寿撰写《三国志》,尽皆实录,绝少主观色彩。比如《晋书·陈寿传》记载:“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坐被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作表奏上,推许甚至。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语反复称赞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这分析在清代学者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陈寿史皆实录条》和在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六·陈寿论诸葛亮条》中都大量存在。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六·三国志书事得实条》中还说过:陈寿对史事的叙述,也都是“翦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从以上历史文献所载事例都说明:陈寿并没有因为其父坐罪怀私怨而贬抑诸葛亮之处。因此,从陈寿的《三国志》来看“失、空、斩”的真相是比较可靠的。史书《三国志》(属历史科学)比小说《三国演义》(属文学创作)更接近历史真实。当然,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进行对照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也必能借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二、从陈寿《三国志》看“失街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