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隆中对》之成败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隆中对》是诸葛亮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观察和解决战争问题的典范。它对刘备势力的发展及三分天下的局势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隆中对》提出异议。本文就《隆中对》之成败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正。关键词:隆中对诸葛亮荆州引言“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1)千余年来,诸葛亮以其非凡的智慧、忠贞的信念一直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赞扬和尊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2)是“古来贤相中第一奇人。”(3)其中,犹以他所作的《隆中对》为世人所称赞。公元207年,先主刘备屯新野,因徐庶推荐,“先立逐诣亮,凡三往,乃见。”(4)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阐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形势和立国大计的一番谈话。在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儒林学者中广为传颂,显示了他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他是如何作出《隆中对》的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诸葛家族。诸葛亮本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5)“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汉末为太山郡丞,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6)其兄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7)正因如此,诸葛亮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借用这些渠道,他的消息灵通,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对群雄混战以来的成败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其次,诸葛亮自身具有很强的战略意识与政治抱负。他本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8)的精神,虽“躬耕陇亩”,却“每自比管仲,乐毅。”(9)他能观察形势,做到从全国总的战局形势和刘备自身势力的根本出发,进行长远考虑,统筹规划。隆中对成功之处《隆中对》之所以被世人所称颂,自有他成功之处。首先,诸葛亮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这是他在总结北方从群雄混战到完成统一这一阶段历史所提出的结论。正如他向刘备所言,“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0)这便是指曹操施行“任天下之智力”(11)与“文武并用,英雄毕力”(12)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刘备也正是听取了诸葛亮关于“人谋”的建议,本着“为政之道莫大于用人”,(13)“能尽时人之器用”(14)的态度,重视延揽人才,善于识人用人,使得蜀国一直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其次,诸葛亮分析当时天下大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15)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就连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但诸葛亮审时度势,正确地认识了群雄混战割据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为只有曹、孙两家可以在群雄混战中生存下来。并且提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6)的正确策略。同时,诸葛亮划分了刘备统一战争的阶段,特别是正确规定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17)这一阶段的任务,不是直接消灭曹操,而是转弱为强,把刘备实力手段有限和统一全国目标过大之间的矛盾化解开。第三,诸葛亮正确认识敌我,提出联吴抗曹的路线,以保障跨有荆、益和抗曹的成功。这也是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基本原因。《隆中对》的基本精神便是联吴抗曹。虽然后来也有过江陵、彝陵之战,但蜀国始终是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的。所以当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重申吴好”,(18)“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19)邓芝作为蜀国使者,对孙权提出“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20)即使是在蜀后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许多蜀汉大臣认为这是对蜀汉正统地位的挑战,称如承认孙权称帝就等于放弃蜀汉正统的说法,主张与吴断绝盟好时,诸葛亮也盱衡全局,权度名实,为群下作“绝盟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