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隆中对文章
  •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

  • 诸葛亮的《隆中对》——针对企业拿出高水准策划方案

    情景再现 《三国志》载,诸葛亮在第一次见到刘备时,胸有成竹地通过了其口试。当刘备以天下时势相问时,诸葛亮纵横捭阖,向这位面试官,也是未来的老板娓娓道来: 自从董卓叛乱以来,天下英雄并起相逐,割据州郡自立者不计其数。其中以北方的曹操最为显著。

  • 谈谈诸葛亮《隆中对》的可行性

    2024-03-22《隆中对》是广为人知,选入中学生古文课程的名篇。历史上《隆中对》是否真实存在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荆州是汉末大乱中少有的世外桃源,荆州牧刘表又采取重视文化教

  • 怎样根据《隆中对》《三顾茅庐》《出师表》评价诸葛亮?

    2024-03-24《三国演义》采用的是“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就是说,作者以三国时期历史事实为基本依据,但又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渗透在作品中。以儒家的政治道

  • 《隆中对》与《出师表》---战略决策与执行的错误

    2024-03-24诸葛亮是成于《隆中对》而败于《出师表》的。<br >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也是刘备集团得以称雄立国的基

  • 《隆中对》的地望为何有争议?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成就事业出谋献策的?

    2024-04-06隆中对作为家喻户的千古奇文,《三国演示》中对于《隆中对》的描写尤其精彩,铺垫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过程描写的活灵活现,然后是最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达到高

  • 关于《隆中对》里的诸葛亮,急求一篇作文,三百字!

    2024-04-07怎么不再结合《三国志》,我觉得诸葛亮他虽然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但是从历史上讲,他是失败的,因为最终他虽然达成了《隆中对》的战略目标,但是没有办法更上一层楼统一天下

  •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2023-06-16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

  •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定位过于模糊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定位过于模糊分享: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 “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

  • 也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有关“隆中对”的争论由来以久,最近随着易中天“品三国”热,“隆中对”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沈伯俊先生在网上发表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一文,基本肯定“隆中对”,对于沈先生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想做一些补充。 既然“隆中对”战略基本正确,

  • 再谈“隆中对”究竟对不对?

    前不久本人曾就“隆中对”发表看法,认为“隆中对”战略方针正确,据荆、益,而谋略两路出兵北伐的大方针是正确的,但也有先天不足,而执行中又一再发生战术错误和偏差。 对于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诸葛亮是大意,或是无奈,很难判别。这样最终导

  •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

  • 谈谈千古奇策“隆中对”的2个问题

    近年来史学界大众学士、先生们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新的争论,最主要是针对隆中对“算不算预见”?和隆中对“军事部署是否主次妥当”2点。我思索半晌,也谈谈自己的个人意见。隆中对算不算预见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预见不算什么,其理由是:“诸葛亮住在豫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