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刘备托孤百帝城后,蜀汉进入相府掌权时代。诸葛亮在为相期间,治理蜀国有着巨大成效。其后继者诸如蒋琬、费祎、董允等遵循诸葛亮成规,维护了蜀国的安全和国内的团结。但在此之后,蜀国由于最高领导层人事的变动,宦官参与朝政,使其内政走向腐败,并最终导致亡国。本文通过对蜀汉后期史实的论述,说明了一个国家拥有好的领导层的重要性。关键词:蜀汉内政后主四相宦官诸葛亮掌权时期公元223年,后主“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代领导成员,第二代主要领导人,具有军政经验、治理能力和献身精神。其中,尤以其内政能力最为显著。陈寿亦称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2)“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3)他主政后,总揽内外,对蜀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首先,笼络益州土著豪强大族,缓和主客矛盾。初,刘璋为益州牧时,未能调和同益州豪强大族的矛盾。后先主入蜀,对此方面问题虽作有改进,却不完善。诸葛亮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要使蜀汉政权稳固,重用地方豪强,对土著大族给予支持和开放的政策十分重要。为此,其大力擢用益州人士。初,张裔被送于孙权,后归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4)又于建中元年,赐杨洪“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5)马忠初“除汉昌长……建兴元年……以忠为门下督……拜忠牂牁太守……后召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6)如此诸如张翼、张嶷、李恢等无数。雷近芳教授在其《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一文中提出:“除刘备父子外,蜀汉统治集团有籍可考者189人。其中关张等北方故旧人士22人,占11.64%;诸葛亮等荆襄人士66人,占34.6%;李严、黄权等巴蜀集团人士92人,占48.1%;马超、姜维等甘陇人士9人,占4.7%。”(7)从此文统计可知,蜀汉政权近半数职位属巴蜀人士。而巴蜀大族得到进身之途,都乐意拥护诸葛亮,同其他四方面人士共同治理蜀国政权。其次,坚持以外来人士掌握领导权。巴蜀人士虽占蜀汉统治集团近半数职务。但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对于巴蜀人士而言,毕竟是外来政权。巴蜀人士自己更关心减轻战争负担,如何过上好生活。在困难时刻,仍有一部分人投靠他国。如“郡丞朱褒反”。(8)“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9)为了杜绝这一举向,确保蜀汉政权,诸葛亮严格防止蜀汉人士掌握最高领导权。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用李严这一事上可以看出。李严早期从刘璋,“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10)后刘备入蜀,“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11)李严本以才干著名,同诸葛亮一起受先主托孤之重。然诸葛亮深知李严代表益州大族利益,不能予以重权。故“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2)不使其参与中枢决策。杜琼虽被“拜为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13)然其“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14)诸葛亮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得刘备故交牢牢抓住了蜀汉的领导权,也避免了同巴蜀人士发生矛盾,有损蜀国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