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边疆政策是一个政权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国富民强的时候,边疆政策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如秦汉、隋唐、元、清朝早期;国力衰弱的时候,则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保守特征,如东晋、南朝、两宋、晚清。曹魏边疆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不属于开拓型,也不属于消极保守类型,而是一方面积极经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求静求稳的倾向。这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求静求稳方针通常被视为消极保守而易于遭到否定。一味的求静求稳,往往导致边疆动乱、分裂乃至政权的灭亡,北宋即是一个典型例证。但曹魏边疆政策中的求静求稳倾向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并不是消极地求静求稳,息事宁人,而是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为前提,以最终完成统一、巩固边疆统治为目标,内中蕴涵了开拓进取的积极因素。它是曹魏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紧密结合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关于曹魏边疆政策的论述虽不少见,但对其独特性的一面却未予充分的注意。本文探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策略中求静求稳倾向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旨在加深对曹魏边疆政策独特性的认识,推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赤壁之战曹军失败后,曹魏政权对战略战术作了重大调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北方边疆地区的统一问题上。当时的东北、北部、西北边疆各地因东汉统治的土崩瓦解,处于混乱状态,有些甚至公开割据称王。曹魏要统一北方边疆地区,面临重重阻力,任务非常艰巨。统一北方边疆地区,是曹魏完成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曹魏投入了大量精力,制定了积极而又谨慎的方针策略,一方面大力扫平各种反叛力量,另一方面又妥善安抚各种归顺势力,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征”与“抚”的辨证关系。从总体上看,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无论从具体措施,还是从宗旨与原则,都表现出明显的求静求稳倾向。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东北边疆公孙氏静观时变、先抚后剿方针;第二,对北部边疆匈奴、鲜卑各族的绥抚与分化政策;第三,对西域的羁縻怀柔政策。一、对东北边疆公孙氏静观时变、先抚后剿方针公孙氏是曹魏统一东北边疆最强大的阻力,曹氏父子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后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处理公孙氏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曹魏统治者求静求稳的基本思路。公孙氏虽然父子相继,割据一方,却长期接受曹魏政权的封号,保持着形式上的臣属关系。同时,公孙氏在辽东“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实力强大,统治稳固,而曹魏由于各种原因,财政紧张,“百姓疲劳”。(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这种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消灭公孙氏割据势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