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修身思想浅析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千百年来,修身一直是士人们重要课题,也是其优良传统。孔子主张君子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认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修身则道立。”(《中庸》)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国与天下之本在于“身”的主张,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孟子尽心下》)。中有专注“修身”,才能使“道立”,收到“天下可运于掌”的社会效果。孔孟之学说可谓“内圣外王”之纲要,《大学》则把其具体化。《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领”与“八条目”之说。所谓“三纲领”,为“明德”、“亲民”与“止至善”,把内心之道德修养与外在之治理国家融为一体,以“内圣”作为“外王”之本。所谓“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讲的是由“内圣”到“外王”的途径。《大学》明言“自天人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四目为“修身”之方法,后三目为“修身”之目的。可见,“修身”在孔孟学说中占何等重要地位。直至今日,“修身”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呕心沥血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的教化之功至今为人乐道,可谓家喻户晓。其“外王”已臻完美,其“内圣”也堪为楷模。令人痛惜的是因时代久远,陈寿等人编辑的《诸葛亮集》散佚颇多,现在只能从史籍中所残存其文稿、语录、甚或片言只语中,窥测其修身思想。虽无法完备,亦足以补益于当世。一、忠信立身,秤心处世《论语述而》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礼记儒行》言:“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豸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颜渊》载子张问何以“崇德”,孔子答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学而》载曾子言:“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忠”与“信”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是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诸葛亮堪称“忠”与“信”之典范。先说“忠”。在中国人眼里,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化身外,其忠君思想大概给人印象最深。《后出师表》虽载于张俨《默记》,我认为确为诸葛亮所作。在该表中,诸葛亮在叙述了刘备论其“讨贼”,而当时天下形势正宜“讨曲”的道理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睹也”来表明心迹。“鞠躬尽力(后人多写作“瘁”),死而后已”,是何等忠贞之言,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可谓诸葛亮事君之道的明确表白。他在谈到为将之道时,亦指出:“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立志而名扬。”(《太平御览》卷273引诸葛亮《兵要》)他认为忠诚对于一个军事统帅的重要性,可与鱼之与水相比,须臾不可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