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与郭沫若的学术论争
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曹操的历史功过如何评价1959年3月3月,谭其骧与朱永嘉去北京参加《中国通史》提纲讨论会,16日回到学校,19日在工会召开全系师生大会上,向大家传达了北京会议的精神。在经历了一场大哄大闹以后,北京会议提出要依靠专家编一套新的《中国通史》,无异使师生们的头脑清醒了一些。党委为了减少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消极影响,鼓励谭其骧带头作学术报告。正好郭沫若、翦伯赞提出为曹操翻案,郭沫若还提出为殷纣王等历史人物翻案,谭其骧读过他的文章后,觉得其中不少论据站不住脚,3月26日下午,他在工会给历史系师生作了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学术报告,引起很大反响。当晚,陈望道在寓所召开座谈会,讨论历史、中文二系如何开展学术讨论。会后《文汇报》记者陆灏就送来了有关他学术报告的报道稿,谭其骧修改至12时,28日见报。陆灏还要求他将报告内容整理为文章,27日晚上谭其骧着手撰写。在此前的25日,他已接到北京电话,《国家大地图集》编委会举行前有事相商,要他提前到达,他已定了车票。为了在行前完成这篇文章,只能将已买的车票退掉另买。从28日至30日,他繁忙异常,紧张万分,因为《文汇报》的报道见报后,各方面纷纷来电来访,《光明日报》、《复旦学报》都要求刊登这篇文章。他每天都要写到晚上三四点钟,终于在30日上午10时写完,在他家坐等的陆灏立即拿走,《光明日报》和《复旦学报》都未能抢到,《论曹操》一文第二天就在《文汇报》发表。当时大家都知道,郭沫若的翻案文章是有来头的,所以谭其骧的商榷也格外引人注目,历史系师生进一步开展讨论,气氛为之活跃;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鸣,打破了长期的沉寂局面。在这篇论文中,谭其骧首先指出,对曹操不存在翻案的问题。“说是替某人翻案,无论正翻反也好,反翻正也好,总得新的评价和旧的评价完全相反或基本上相反,才算得上翻案。”但“自古及今,果然有很多人说曹操坏,却也有不少说他好,也有人在某些方面认为他好,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认为他坏的”。他列举了近几十年来所出版的历史课本中,对曹操的评价一般并不特别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虽然骂了他,但只是当作汉末军阀的一员,对他的评价远在刘备、孙权之上;解放前后专论曹操的论文或小册子,对他也是肯定多于否定。“既然过去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不全是否定的,也有肯定的,那么我们今天要肯定曹操怎能说是替他恢复名誉,替他翻案呢?”古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是有毁有誉,甚至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评价,也几乎是全盘接受了曹魏本朝臣子王沈的话。至于小说戏曲中都说曹操坏,不说他好,那又是历史小说、历史剧是否要符合于历史事实的问题,也不是翻案不翻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