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简论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谈到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大将军姜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名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武将,就连他的恩师诸葛亮也称赞他说:“(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其人凉州上士也”。但是通过考察姜维的一生,我们认为他不仅是一位九伐中原的大将军,而且是一位艰苦朴素,淡泊清雅的典范;姜维的这一品德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廉政建设是一致的,因而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关于姜维的清政廉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书中评价姜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段话是谁评价的呢?是蜀国老臣。博学多才的秘书令正。据《三国志·蜀书·正传》介绍:“(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橾弄咸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由于他的地位和处境,对姜维的了解不但全面,而且不受黄皓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偏见,评价是公正的。那么,姜维的清政廉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是母亲教诲的结果。史传记载,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及至长成,“赐宫中郎,参本郡军事”。又据晋傅玄《傅子》记载,“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清朝甘谷县令杨芳灿在《重修汉平襄侯碑记》中称赞姜维日:“绍忠节之家风,负淑傥之才略”(见孪春土编《姜维》第1l页)。在姜维故里的甘谷县姜家庄姜维墓附近,有一个石洞,洞深3米,高2米,当地人称“姜维洞”,是姜维童年时与他母亲一起居住的地方。试想,一个小孩在石洞中生活,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苦了,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姜维经过母亲的教诲,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坚强的毅力。姜维从军后,还不时的来到洞里看望母亲,给母亲讲叙军队的情况,当母亲有病时,又为母亲上山采药、熬药、喂药,体现了一个孝子爱母、敬母、养母的美德。正因为有了母亲的培育,所以姜维的《报母书》讲了一个姜维既艰苦朴素,又有远大志向的故事。魏明帝太和中,姜维有感于诸葛亮爱才之诚,由魏投奔蜀汉,与在冀城(甘肃甘谷)老家的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姜母修书干维,使其归魏。姜母无奈,于书信中自托有病,求维从蜀中寄些中药当归回来,姜维见书,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药中当归,而是喻其应当归来。这是因为当归以出甘陇者为最佳,岷县一带产者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当归,不会远求于川蜀;母病之由,显为胁迫之下的托词。于是姜维答书日“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家多户田,不缺一亩半亩,足够衣食之用;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无有当归可寄。言外之意是儿子志向远大,暂时不欲归田。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诲,姜维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也为他以后担当蜀汉重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