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辨疑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蜀汉在攻取益州东失荆州后,偏居西南一隅。曹魏不仅从东吴手中很快夺取了江陵,觊觎益州,而且还准备夺回汉中,直捣成都,原益州郡帅雍阊还联络西南夷进行叛扰。蜀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形势极为严峻。诸葛亮为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在首先平定西南夷之后,紧接着就上表后主,出屯汉中,进行北伐。从建兴六年(228)至十二年(234),共进行了六次伐魏战争,被世人称作“六出祁山”。这六次战争,正史、方志有记载,小说、戏曲有演义,早为我国人民所熟悉。诸葛亮本人在六伐过程中所表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亦早巳成为我国人民所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之一。但由于正史及方志记述简略,语焉不详;历史小说及戏曲创作加工成分多,又不能作为历史依据,故为研究“六出祁山”的历史真实留下许多疑点。这些疑点虽有诸多专家学者稽考论证,但看法颇不一致。笔者作为一个地方史志爱好者,对“六出祁山”的疑点也进行了考察辨别,写出了《“六出祁山”辨疑》一文,管窥蠡测而已。原文篇幅较长,内容芜杂,这里仅择其中五条谈些浅见,舛谬之处,敬乞大方之家赐教。一、祁山辨祁山位置,不外两种看法:一是泛指说,一是特指说。持第一种观点的当首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然没有专门研究祁山,但根据其在小说中所描述的位置,祁山西起上圭之南的西县,东至陈仓之东的眉县,东西绵延数百公里,横陈陇坂左右,看来他是把整个秦岭(至少是眉县以西)视作了祁山。但在《三国演义》第100回中,他又用具体位置的描述否定了他的泛指说:“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这是把祁山位置具体定在陇坂以东眉县境内的渭水之南,斜谷之北。一会儿泛指,一会儿特指,前后矛盾,令读者茫然。持泛指说的今人代表是任乃强先生,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以下简称任注)注祁山条时说:“祁山,盖天水与武都间,秦岭西部大分水岭之统称。随山道要害筑城戌,故址甚多,皆有祁山之名”。任先生缩短了罗贯中泛指的长度,只把陇坂以西的秦岭大分水岭视为祁山。理由是“故址甚多,皆有祁山之名”。可究竟有哪些故址,座落何处,并未言其所据。持特指说的古籍较多。《开山图》日:“汉阳西南有祁山”。《水经注·漾水》注中云:“祁山在山番冢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卦西南二百四十里”,又云:“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陕西省巩昌府西和县下列祁山条云:“在县北七里,后汉末置城山上,为戍守处,城极严固”,“其后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攻此城。魏明帝所云,西固祁山,贼来辄破者也”,“今山西南有南北二砑,古语南砑北砑,万有余家。武侯出祁山,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是也”。清·张澍辑《诸葛武侯集·遗迹篇》中引《元和郡县志》曰:“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众攻祁山,即此是也”。《巩昌府志·山川考》于西和县下列祁山条:“在县北七十里长道镇南,其山有城甚险峻”。《直隶秦志新志·礼县山水》列祁山堡条:“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诸葛武侯六出祁山时驻师之所,上有武侯祠,春秋祭焉”。现存六种版本的《礼县志》均言((祁山在县东四十里”。1983年修改版的《辞源》中释祁山条云:“山名,在西和县西北,三国时伐魏出祁山,即此”。这里还要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三国演义》中附有《三国演义地图》,将祁山标在礼县境内的铁笼山以南,汉晋时仓洛二谷间的瞿堆百顷一带,即今西和礼县交界的大香山(又名百顷山、仇池山)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