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国兵器之刀与剑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大家读三国演义,肯定都知道关二哥使的是冷艳锯,张黑子使的是丈八蛇矛,刘皇叔使的是双股剑。这里面除了张飞用矛是史有其载外,另两位的神兵咱们都不大确定。罗贯中起的酷名冷艳锯真实说起来可能是矛,也可能是刀,三国时代的人一提起刑法就说“刀锯加颈”的话,那关二哥说不定用的还真是刀,只不过不是长刀罢了。以前重炮的文章里说,“估计那些三国名将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战的”。这样的短刀就是征战于阵前的武将的专用武器。相对于此的:刘备手中的双股剑则是文官——士人的标准配置了,当然不是双股,否则就成小马哥双枪混黑社会了。那位说了,怎么就确定剑是属于士人,刀是属于武人呢?刀剑当然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这样的配属肯定是有它们的历史原因的。据说刀是中原的国产货,而剑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舶来品,此文里就不再说具体是咋来的,在下知识也比较少,就不再考证了,只拿三国时期的刀剑说事。剑,自打进入中原后,就逐渐成为了士人的标志之一。史记中的剑客大多靠的是精神,不一定是武力。就像荆轲这样的剑客,虽然没有被秦始皇的气势吓倒,但他的武力却不敢恭维,图穷匕见后就是追不上赢政而功亏一篑。但这样的失败案例并不妨碍剑成为士人的精神依托,毕竟三国时代的人还有汉高祖刘邦这样的成功案例可以称颂,一提到他总是以“提三尺剑取天下”作开篇语。而只要出现在正式场合中的文字,也从来都是以剑为首的。袁绍讨伐董卓的檄文里就说:“遇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郭嘉夸赞曹操时进言道:“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陈宫说服张邈叛变曹操也提到:“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好像只要一提剑,这个人的精神层次就会提高了一样。太史慈年纪轻轻就死去,临终前叹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他所说带剑升天子之阶,也是想成大丈夫伟业的。如同三国时对权臣的赏赐,从来就是剑履上殿,没听说是刀履上殿的,好比后代的武侠小说,使剑的侠客一般都是大袖飘飘的武林尊长,使刀的侠客一般都是络腮胡子的孤独过客。这样的搭配设置,起码是因为两千年之久的心理影响。剑代表了一种荣誉,一种精神。史书上记载曹操骑马误踩田地,违反了自己定下的规定,以割发代替罚罪自身。这种割发的道义大事,自然是剑来作主角,“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倘若史书记载此事时换成刀,后人再读起来肯定觉得不怎么对劲。当然,也有用刀出现在类似场合的,比如北方的胡人是“以刀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好像阿提拉死后,匈人用刀在脸上划血表示悲痛)。但这样的做法,胡气就太重了些。真是怪了,明明刀是产生于中原,剑是来自于胡地,到这时反而掉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