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就其生平事迹、活动地域、政治经济与军事措施等的是非得失,往往随着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价值标准以及各人的主观倾向,而随之毁誉不同,是非难定,甚至某些史迹莫衷一是。这类现象在古代乃至近代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诸葛亮的情况,正如上述一样,从晋人陈寿撰著《三国志》到现代,在不少问题上均有较大分歧。如说诸葛亮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说诸葛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参见《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或说诸葛亮“有逸群之才”,为“英霸之器”,“公诚之心,形于文墨”。但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见上引书);祝秀侠甚至著书认为诸葛亮过于相信自己,未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何要隐居?论者意见亦不一致,或说诸葛亮“不求闻达”,因而是“躬耕于野”;或就由于上代仇杀,诸葛亮不得不“苟全性命”,避徙他乡,隐居于田野山林之中。至于“躬耕地”之在南阳或襄阳的争论,正如众所周知,已有千年以上的不同意见。其他不少史迹与具体事件的评议有别,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确历史上的正常现象,“真理越辩越明”,不应该阻止或妨碍科学的探索争论,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贯彻到历史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从而繁荣学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应该看到,许多历史问题决非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能够得出公认的结论;随着新资料、新理论的不断出现,往往推陈出新,创见层出不穷。过去常说“盖棺认定”,而实际上,有时“盖棺”也未必能够“论定”。毫无疑问,我们坚持惯彻“双百”方针,通过谨严的扎实的劳动,总会不断接近历史的实际,日益接近于真理的。诸葛亮在入蜀前的身世,陈寿撰写传记时只能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定论,而同时又都有所纷争或保留。如《三国志.蜀.诸葛亮传》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从叔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汉朝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照陈寿所记,诸葛亮从叔父玄当为善终。但同传刘宋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则与此相持:“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197)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