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的角度读《三国》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古典名著,有人从中读谋略,有人从中读商业竞争,有人从中读兴衰,有人从中读用兵,有人从中读文学。再读《三国演义》,我感觉它更是一本关于人才工作的巨著。乍看《三国演义》中只是群雄相互征讨、攻城掠地,但仔细想来,三国时期实质上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城池易攻,人才难求,城池可以失而复得,而人才失而难得。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人才的流动、人才的争夺、人才的使用等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2003年底,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人才强国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企、人才强……)战略,读一读三国,借鉴三国时期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能更深地理解党的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一、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相互角逐,能否拥有人才、使用人才,成为胜败的关键、实力的体现,各政治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都十分重视人才,一些关于人才重要性的论述十分精辟。比如,袁绍与曹操的经典对白:“初,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表明了袁绍与曹操在思路上的根本区别,袁绍重“攻城掠地”,而曹操重“争夺人才”,不同的思路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和结果;曹操在《求贤令》中指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刘备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三国志·刘备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周瑜谏孙权,“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这些英雄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都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尤其唯才是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际竞争、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愈加显示出其生命力。基于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孙策回江东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各方都加强了对人才的争夺,留下了一个个千古佳话:曹操盛情留关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爱才设计赚姜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