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主张投降的谯周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东汉末年的建安五年(200年),谯周出生于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县)。他的父亲谯,研治《尚书》颇有心得,还兼通诸经和图、纬之学,是一个学识淹贯和操守可风的读书人。他谢绝了州郡官吏的辟请,仅“州就假师友从事”(《三国志·谯周传》)。成长于这样家庭环境中的谯周,自幼接受其父熏陶,耳濡目染,养成了嗜古笃学的习惯。经过自身充实与刻苦钻研,谯周已是“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三国志·谯周传》)如此的饱学之士,杰出的蜀中人才,自然非“系而不食之瓢瓜”。后主刘禅建兴(223年一237年)中期,诸葛亮以垂相领益州牧时,遂任谯周为劝学从事;亮卒,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后,又任其作典学从事,“总州之学”。后主立太子之后,他担任过家令,官至光禄大夫,位亚九卿。谯周是称名当时的硕儒,史称他“词理渊通”,著作不少,有《法训》八卷、《五经论》五卷、《古史考》二十五篇、《论语注》十卷、《五教志》五卷多种,可惜已亡佚不传,只在《三国志》本传中保留了《谏帝后疏》、《仇国论》、《谏后主南行书》等为数不多的资料。后主平庸,政绩几无甚可叙者,然而却喜声乐之享与游观之趣,为此,作为后主家令的谯周向后主上疏劝谏: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于是邓禹自南阳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其余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襁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姚期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及征隗嚣,颖川盗起,世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曰:“颖川以陛下远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颖川贼必即降。”遂至颖川,竟如恂言。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于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故《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精通历史的谯周,引经据典,援古证今,向刘禅进言:作为蜀汉之君,应以德治国,约束自身行为以赢得国人的拥戴,就像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刘秀(世祖)关切民虞,务理冤狱,节俭饮食,以法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得民望而安天下。这难道不值得后主深思并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