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人物论——略论“为曹操翻案”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1959年1月至5月,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序〈蔡文姬〉》等文章,并在历史剧《蔡文姬》里塑造了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迥然不同的曹操形象,从而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尖锐地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史工作者纷纷撰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进行了热烈的争鸣。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争论未能充分地开展,也未能深入下去。这就给学术界,特别是给《三国演义》研究工作留下了一大悬案。粉碎“四人帮”以后,沉寂已久的《三国演义》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于是,“为曹操翻案”的问题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每一个严肃的《三国演义》研究者都或深或浅地感觉到,要想深入地研究《三国演义》,正确地评价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就不可能回避曹操问题。我们认为,郭老有关“为曹操翻案”的论述,既有精辟之见,也有片面之辞,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应该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曹操问题的认识上逐步地取得一致,从而更好地开展《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一首先应当肯定:郭老提出“为曹操翻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郭老曾说:曹操虽然是攻打黄巾起家的,但他却受到了农民起义的影响,被迫不得不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由黄巾农民组成的青州军,是他的武力基础。他的屯田政策也是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树立的。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使北部中国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恢复了生产劳动。自殷代以来即为中国北边大患的匈奴,到他手里,几乎化为了郡县。他还远远到辽东去把新起的乌桓平定了。他在文化上更在中国文学史中促成了建安文学的高潮。(《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郭沫若《文史论集》第209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