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1、第二批入蜀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谁?
2、第二批入蜀军队于江州分兵时是几路?
3、巴西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这三个问题可以借由“法正的信”来一窥究竟呢?
首先,我们知道关于“三国历史”的记载,不仅仅只有[三国志]一书,还有其他如[华阳国志]、[蜀鉴]、[资治通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是,面对这些资料,更确切地说是略有差异的资料,该如何取舍?
愚意以为,[三国志]是为“本”,他书的大部分记载皆由此而来。而他人新撰一书时,又多会以自己的言辞来组词造句。而自己组词造句却又会或多或少地夹带上自己个人的主观色彩。
在此试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1、赵云传:“为先主主骑。”
[资治通鉴]:“为先主主骑兵。”
2、魏延传:“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太平御览]:“以部曲将随先主入蜀。”
由此遂生疑问:他们对于[三国志]的个人理解,是否正确?当然,亦不能排除其别有所据的情况。但是,这两种情况,又该如何去识别?
其次,单是所据之“本”[三国志]中,亦多见相互矛盾之说。又该如何识别其真伪?
要想完全解决此二问,恐非三言两语可道明,姑且留待以后。本文于后将单表和“法正的信”有关的若干种种。现先将原文摘录如下(另,原文未分段,笔者仅先以自己的理解试分之。或有不同建议,请见教):
法正传: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
1、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於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於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闇策薄,精诚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馀忠。(表明自己的立场)
2、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指出问题所在--刘璋左右的小人)
3、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当前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