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袁公远志早称王,威仪权做仲氏伤。玉玺若洁心尘垢,何至四野冷萧墙。-----啸英
三国风云中的人物层出不穷,有英雄,也有豪杰,有国贼,也有草莽,这个时代似乎用单纯的好坏二字进行任务的评价太笼统了,因为乱世首先就是个“乱”,世道一乱,心思不同的人就多,各种各样的心思一多,彼此就注定不能融合,这样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往往性格是复杂的,心态是复杂的,动机也很复杂。本文来说说一个身份地位不低,但是还想更上一层楼的人物----袁术。袁术的出身算是早期枭雄里最高的,“四世三公”这个名爵比袁绍硬气,因为袁绍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出。借着自己良好的出身,袁术爬得很快。《三国志》: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这个“以侠气闻”的概念似乎不该理解成“有侠义之气”,应该理解为“敢做事”才比较符合袁术的性格,后面的各个举动来看,袁术真是够“以侠气闻”的……经过推荐选拔以后,开始了仕途之路,对于四世三公这样的身份,也许不需要有政绩,(有政绩的话史书上也不会不写明的,而且袁术的极端处世方式想做点政绩也难……)那时候的汉代已经不想样子了,各个官员同僚比较重视的是靠山思想,这样的人,你明明知道搬不倒他,就收起疾贤妒能的嘴脸来,给自己将来谋条后路。至于“除郎中,历职内外”,几乎就是仗着威望在官场上“平趟”。这样的人对于仕途最缺乏的就是对于“险恶性”这个概念的认识,一帆风顺的道路,得之过易的收获,自然使袁术有了种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这一切都是家族所必备的,永恒的,所以他永远是个膏粱子弟,不懂得群雄逐鹿的时代有多么残酷……
董卓进京之后,对这位四世三公依然很重视,任命他做后将军,董卓这个人对待皇帝怎么样,暂且不提,反正在对待朝野大臣的态度上还是有一个可取之处,就是收取名望之士,请也好,要挟也好,反正是重视。因为自己作为外兵进京,首先是要名正言顺,拉拢名望之士归附自己算是相对明智的。而袁术此时也不傻,对于董卓的险恶用心比较冷静,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参加的讨伐董卓的义军。对于义军来说,袁绍和袁术的名声一样是块响亮的招牌,毕竟在帝国时代,这样有声望的人不管实际能力如何,都能够是一方的行动相对合理化。后来袁术得到了一个本可以使起人生有很大转折的机会------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袁术鬼使神差地占据了这个“户口数百万”的根据地,这个富足之地在手,袁术就有了,在乱世与群雄争锋的资本,但是袁术只是把他当作了继续做天之骄子美梦的地方,骄奢淫欲的他把一切的不可能当作可能,南阳之地闻‘袁’字丧胆,他用数百万冷落的民心换来了他骄子之梦的延续。